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摘要 本文从“深邃之美”“含蓄之美”“朦胧之美”三个方面分析李商隐无题诗扑朔迷离、悲藉凄凉的美学特征,并从时代特点、个人遭遇和艺术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其意境美的成因。其无题诗通过主题选择、结构、语言、用典等多种手法及多角度多层次对环境衬托,塑造情感形象,创造出朦胧幽深、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把诗歌推向一个较高的艺术顶峰。关键词 李商隐 无题诗 意境 特征 成就一、引言在中国诗歌史上,无题诗是个创举。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常以无题为题的诗篇。无题诗最早在上古歌谣中就出现了,如吕氏春秋音初所记载的涂山氏之女思念大禹的候人歌:“候人兮猗”。在诗经中绝大部分也是无题诗,如匏有苦叶女曰鸡鸣等。以上古诗之所以无题,是因为这些诗歌并非有意作诗,只不过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往往寄托作者难言隐痛莫名情思,苦涩情怀、执著追求。自汉魏以来,就出现了有意而作的诗歌,如古诗十九首。这样的诗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实际上也是无题。到了唐代,李商隐创作了大量无题诗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李商隐(约813年一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在唐代众多诗家中,他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诗人。李商隐有诗三卷,现存五百九十八首(据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其中以无题为题的诗十七首代表诗歌艺术成就;以首二字为题的诗约二十首;虽有题实而无题(如春雨)的诗约二十首。总计六十余首,占他现有诗歌的十分之一。李商隐的无题诗其诗意境含蓄,风格独具,意境朦胧深邃含蓄。诗中的形象,初读使人产生恍惚迷离之感,因此有人评之为“隐词诡奇”。但如果细细吟读无题诗篇,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种意象会把你的情感引向一个特定方向,令人陶醉,启人遐想,令人回味无穷。下面是我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进行的分析,具体从“深邃之美”“含蓄之美”“朦胧之美”三个方面论述李商隐无题诗的扑朔迷离、哀婉凄迷的美学特征,并从时代特点、个人遭遇和艺术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其意境美的成因。二、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的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它源于老子“道-气-象”范畴,它的发展贯穿于中国美学史上各个分期,直至唐代“意境”词正式诞生。后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技巧沿用下来。文学意境之说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就已提出,认为“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为之境界,并且根据主客观关系,”将意境分为“造境”和“写境”,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别。所谓“造境”即诗人主观情感,加工改造的境界,亦即“有我之境”,也就是文艺理论上说的表现;所谓“写境”,即如实客观再现客观环境,亦即“无我之境”,也就是文艺理论上的“再现”。这里的“意境”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体会、认识。之后的皎然,唐代王维在意境方面都是以佛理说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李商隐作为晚唐著名的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也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因此,我总结出了其无题诗意境美的三点特征: (一)深邃之美 不同时代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文学。文学作为精神产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晚唐前期宦官专权,藩镇跋扈,党争激烈,世风薄劣,文人经世治国理想沉落,这一社会氛围促使知识分子由咏赞外在盛世转到追求内心意绪的表述,文人笔下多写自己悲凉的心音。李商隐是位感情丰富的诗人,对人生充满浪漫遐想,其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由于独特的人生体验,诗人以病态的眼光看待世界,他偏爱使用枯败阴冷的意象群、明丽凄冷的色彩,以此营构幽冷悲凉的诗境。在其无题诗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落蕊、枯荷、暮雨、飘灯、轻声、流尘、细雨、珠泪、玉烟等枯败阴冷的意象,如春雨3: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咸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歌中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意多违”的心境是一层情思;进入寻访不遇,雨中独归情景之中是又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回到梦醒后的环境中来,感慨梦境依稀,是又一层情思。书信难达的惆怅,表达得十分含蓄。思绪往而复归,盘绕回旋。雨丝、灯影、珠箔等意象,美丽而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诗境遂显得凄美幽约,处处在含蓄美中体现出悲美意境。(二)含蓄之美李商隐一生的坎坷遭际,使其诗注入了更为复杂的情感,着重表现处于重重压抑之下难以舒展的情怀和充满矛盾的思想。在诗的内容情志方面,他突出表现自己思想的迷惘、心灵的伤痛,呈现出深沉哀婉的境界。在艺术创作方面,他则追求隐蔽,着意隐藏自己的意图,委婉地表达内容情志。诗人的代表作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鹃”句,其中“托”字指托物言志、寓言假物,钱钟书先生称之为诗人的作诗之法。“托”一字道出了李商隐诗歌笔触深婉曲折的美学特征。将情感含蕴于形象之中,却不作任何主观说明,只给读者提供丰富而富有想象力的形象,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品味含蕴在形象之中的“韵外之致”。即在读者和诗歌形象之间造成一种距离,不同读者基于自身阅历和经验对形象有不同解读,这便产生了委婉曲折的美感效应。正如施补华所说:“诗犹文也, 忌直贵曲。”5李商隐在其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中,它就是用委婉曲折的手法写出了其爱情的曲折和内心的苦闷: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首诗开始就造成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情调是那么低沉,意境那么广远,孤独之感,怀人之思,尽在言外。诗的首句中,两个“难”使感情突兀而起,可见这段爱情本身就历尽艰难曲折,转而又以无力东风留不住春光,寓自己无法扭转离别的悲局。然而在第二句作者笔锋一转,写人虽分离,而“丝”不断,“泪”未尽。“丝”同思,极言相思绵长,“泪”极言思念的悲苦,人不死,情永在。接下来第三句中,诗人以空灵的笔触、虚实并用的手法,把读者引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缠绵境界。不言自己相思之苦,却写对方的境遇和心理,想象她因“愁”而“云鬓改”,担心她难捱长夜月光的凄寒,婉曲道出了诗人自己的愁苦情状。虽未直言,而思念之情尽显。第四句在濒于无望的情况下仍寄希望于青鸟传书,含有自慰的意思,寄寓着诗人政治上屡遭挫折之后,既深感抱负难以实现,又执着的追求的矛盾和苦闷。(三)朦胧之美 “迷离”就是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就诗歌而言,是指其表层艺术形象所显现出来的一种难以琢磨或琢磨不透的思想感情。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义,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李商隐在其无题诗创作上就刻意追求隐蔽,即把自己的意图隐没于形象之后,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迂回曲折地展露情思。这样,诗中形象便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性质,具有了捉摸不定的迷离之美。李商隐的无题诗还常常以一些几乎不相干的典故排列和似乎不相干的精巧象征从多个方面叠合起来,构成多棱面的、意蕴复杂的境界。但结构上随意跳跃,从而形成有若干断隔和空白的一系列意象,它们之间又有着某种内在的总体基调性联系,生出一种飘忽不定、捉摸不透的美感张力。李商隐无题类诗在句与句之间,尤其是两句为对的联与联之间,几乎总是缺乏逻辑有序的相承关系,给入一种强烈的朦胧飘忽感。锦瑟最具这一特征: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首联两句中的多弦锦瑟与华年人生二者之缺乏一定的必然关联,就如同尾联两句中的追忆此情与当时惘然二者也缺乏具体实在的连接一样。而其最重要的中间两联中“庄生”、“望帝”、“沧海”、“蓝田”四句,呈现出李商隐无题诗典型的创作特征,即遣词用典极其工对精美,意境寄托极为深远虚泛,但互相之间却又基本毫无干连的奇特性状,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体验。三、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的成因 深邃之美、含蓄之美、朦胧之美是构成李商隐诗歌意境美的三个具体美学特征,它们各有侧重地在不同诗篇中加以表现,但它们不是截然不同的,在诗人的大多数诗篇中,三者交织融汇,共同营造起朦胧幽深、哀婉凄迷的意境。这种意境美当然不会像“锦瑟”那样“无端”而生,它是由多种因素和条件酿制而成的。 (一)时代特点唐朝是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发展的巅峰时期,唐诗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地高度发达分不开的。然而李商隐却没有像李白、杜甫等诗人那样的幸运生逢盛世。他一生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正是空前繁荣的唐朝从繁盛走向衰落的时期,见证了他坎坷的一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衰败,不再有盛唐时繁荣的社会景象,也缺少中唐时期激发志士热中事功、力挽狂澜的背景条件,极其衰退的时代传出了危在旦夕的呻吟,特定的社会条件促使仕人们由外向的事功转向内心的自省,时代给文人心中蒙上了一层失望与沮丧的阴影。因此,中唐及中唐以后的诗人对诗歌艺术本身则更加关注,他们注重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注重诗歌语言表现形式,注重情感的内敛,把含蓄蕴藉作为他们的审美追求。李商隐就是这样的实践者之一,他的无题诗就呈现着这种含蓄蕴藉的审美风格。客观上, 道教的名山胜景、神话传说等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因此无题诗作中具有道教特色的意象、典故, 这虽然丰富了诗的想象、开拓了诗的意境, 但同时也孕育了无题诗隐晦曲折、朦胧幽僻的风格。(二)个人遭遇 即使是在衰落的时代,同样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皇家贵族骄奢淫逸,掌权当政者骄横跋扈,富家子弟也可以纵情声色,而李商隐却不在此列。虽然李商隐也无不自豪的宣称“我系本王孙”(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但实际上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前程似锦和荣华富贵。李商隐三岁就跟随父亲漂泊天涯,十岁又不幸丧父,就开始了孤苦无靠的生活。少年时代的辛酸生活,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无疑给诗人的心灵长期笼罩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几乎成为他青少年时代乃至一生中沉重的精神负荷。家道中落也促使李商隐谋求通过科举,重振家门,并通过举仕之路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三)创作手法意境是一种创造。诗歌意境的特色,与其表现手法紧密相连。诗歌终究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一定的艺术特色总是和诗人的有意追求分不开的。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通过主题选择、结构、用典、意象、语言等多种表现手法创造出朦胧幽深、哀婉凄迷的意境美。1.用典惯于用典, 长于用典, 这又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早在先秦时期韩非子就是用典最多的散文家,然而李商隐在运用典故方面浑然天成,其诗的用典一般都很严密工整,不仅典故本身经过精心选择,而且在组织安排上也仔细斟酌。 在骈体文盛行的晚唐,李商隐善于用典故来寓其情。在一首诗中, 他往往运用多种典故来表达自己错综复杂的感情。这样, 使诗歌的内涵曲折幽深、富于情趣,同时也为作品增添了扑朔迷离之美。如锦瑟中间四句化用庄生梦蝶、望帝化鹃、鲛人泣珠、良玉生烟四个本身就具有迷幻色彩的典故,使全诗增添了扑朔迷离、朦胧绰约之美。纵观李商隐的用典方式,它摒弃了简单的词语替代,而更注意词汇的内涵和蕴味;更多的运用有强烈情感的故事,使内容更具说服力。有些诗使用了重叠渲染典故,营造一种整体的氛围与意境。因此,李商隐诗中能幻化出一种奇妙、朦胧、艳丽的色彩,传达出浓烈的感情色彩。2.结构首先李商隐的诗在比中唐盛唐诗人要缜密。盛中唐诗人的结构往往是平行或递进的一个层一个意蕴,境界开拓舒展,如一眼见底的感觉,而李商隐的诗曲折迂回,常是吟咏一种情绪,而不再角度上,仿照诗经复沓,犹如深谷徘徊,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层扣一层,富有鲜明层次感,使全诗更有节奏感。3.语言李商隐有着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他的无题诗语言清丽、词采华美,句式多变,对仗工整。诗歌中箴言典故、华语丽词、口头鄙谚、用法上驾轻就熟,恰到好处,形成颜色绚丽、典雅清丽、清新隽永、超脱挥洒的气势派头。但于华艳中时带沉郁,流美之中不失厚重,培养一种清幽,镇密的意境。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作者以华美的词采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除了以上创作手法之外,李商隐无题诗中还善于综合运用象征、比兴、明喻、拟人、双关、谐音等多种手法,塑造出迷离惝恍的意象,渲染出朦胧隐约的意境,抒写自己积郁已久的深沉苦闷,使诗歌倍具意境幽邃的特色。 四、结语李商隐无题诗在中国诗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不愧是朦胧诗派的鼻祖。其风格情深词婉,语调缠绵,音韵悠长,迂回曲折,含蓄委婉,具有高度的美学特征。 李商隐是一位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以情写诗,以字抒感,在无题诗中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鞍山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阜新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鹤壁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培优a卷)
- 2025年珠海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衢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牡丹江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襄樊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培优a卷)
- 2025年长治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黄山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带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年舟山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DB4105∕T 227-2024 甲骨文广播体操动作规范
- 江苏的历史文化课件
- 矿山修复培训课件
- 住房公积金政策培训课件
- 胶水培训课件
- 中国铁塔安全管理制度
- 产品防护管理制度
- 医院安全后勤管理制度
- 2025-2030中国高效消泡剂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T/CECS 10046-2019绿色建材评价树脂地坪材料
- T/CAQI 210-2021果蔬清洗装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