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doc_第1页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doc_第2页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doc_第3页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式太极拳的发源和发展 杨振基我这搭谈的是祖传的杨式太极拳的发源和发展情况。杨式太极拳是由我曾阿公杨福魁创始,后经祖孙四代不停丰富发展起来的。从我曾阿公杨福魁学成教拳开始,到现在约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杨福魁,以名福同,字禄禅,约莫40岁到北京教拳时改禄禅为露禅,后露禅名儿与他的拳艺一样名扬社会形态。我曾阿公杨露禅生人在直隶(现河北)广平府城南一个贫穷农平易近家里,幼时掉学,随父种田,稍大后打短工,当摊贩。对于此,1931年编纂的永年县志就象许的记载:“杨福同,字露禅,南关人,家贫性和蔼,幼掉怙恃,佣于太和堂药行。”其时永年是广平府治地点地,为冀南的名邑,经济繁华,文化发展,尤其是由历史沿袭下来的习武之风更盛。我曾阿公自幼喜欢武术,始学洪拳,且下过一些功夫。一天,我曾阿公在永年城西街太和堂药铺对于面摆粮摊时,有些地痞恶棍去太和药铺寻衅,盖因该药铺系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所开,生意兴隆、本钱充分,这些个人想欺诈一下外乡人,成果被药铺伴计很轻松地收拾了。我曾阿公是练武人,很注重这场肉搏,见药铺伴计们的拳路新颖,轻灵奥妙,技击中显示出很大的优胜性,于是刻意到太和堂府拜师学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药铺经理陈德瑚见我曾阿公立场诚恳,学拳心情急迫,便介绍他到陈家沟去学艺,这就演出了人们所熟知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的故事。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圣地。我曾阿公起旱八百里学拳是有一段盘曲的。根据陈氏的端方,太极拳术一般的不过传的。陈德瑚是将我曾阿公作为雇工介绍给陈家沟其时掌门拳师陈长兴的。陈氏规定只让我曾阿公在前院活动而不患上到后院,这是对于这个外乡人的防范。起初我曾阿公以为后院住内眷,一直不敢步越雷池。厥后,我曾阿公在陈家一住半年并未发现陈家练拳,心中有些疑惑,始觉陈家不让去后院有些蹊跷。为了窥其本相,一晚上我曾阿公爬到前院树上,见后院一群后辈正在月色下练拳,开心异样。以后患上机会就到树上看拳,然后默默操练,经过一段时间“偷拳”之后,因我曾阿公有较深的武功根蒂根基,拳术前进很快。一次和陈氏后辈顽耍,无心中发劲将一个后辈推了个嘴啃泥,这事导致了陈家的注重。陈长兴亲自让我曾阿公申明启事,并让他表演一番太极拳。陈长兴见我曾阿公学拳心情急迫,为人诚实且已经有陈氏拳术的真味,便破例收了他这个外乡后辈。经过朝夕苦练,六载后我曾阿公回到永年。其时永年武林各门闻我曾阿公学艺归来,迭次上门“讨教”。在一次如许的“讨教”中,我曾阿公掉手跌交,懊恼之余,再下陈家沟学艺,又一住六年。归来后与名门较劲,虽然没有亏损,但也没有较着的优势。我曾阿公自度,虽然从师学艺十二载,但并未学到太极拳的精髓,遂第三次前去陈家沟“深造”。陈长兴念其求进心诚,习艺身勤,颇受打动,就将太极之奥秘悉心传授之。如许,我曾阿公勤学苦练了六年,拳路娴熟,功夫单纯,技艺精进,成为了陈式门中的佼佼者。我曾阿公艺成回永年后,武林中再也没敢与之较劲的了。我曾阿公在永年开馆授徒,将所学工具经心教授给乡里后辈,为永年培养造就出一多量太极拳好手,使永年成为太极拳的中兴之地。我曾阿公四十岁以后,经人举荐到北京教拳。在就时期所向披靡,名遂大噪,誉为“杨无敌”。光绪帝的老师,大学士翁同龢见他比武胜后称赞说: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如猿猱,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元一体。并亲书对于联一副相赠:“手捧太极塞寰宇,胸怀特技压群英。”于是清廷亲信王公、贝勒多从受业,后任旗营武术西席。我曾阿公练拳之初,其目的无非是制敌保身,中年亦以此为子训。到北京传拳后,瞥见不少跟他学拳的人瘦弱的变肥大健壮了,有病的变康健了,他逐渐体会到了太极拳具备“延年益寿不老春”的功能,便把太极拳当作强平易近身,救弱国之术。这时他对于太极拳的熟悉有了社会形态的变化。他的思惟对于第2、夏商周传人有很大的影响。我曾阿公杨露禅于公元1872年逝世,终年73岁。杨式太极拳由其子钰(班侯)、鉴(健侯)继承和发扬光大。杨钰,字班侯,绰号二师长教师,是我的伯阿公,生于公元1837年,卒于1892年。我伯阿公自幼随曾阿公学拳,终日苦练,寒暑不中断。据传说,我曾阿公在永年南关马车店授徒,班侯和健侯兄弟学拳必练至深夜,困乏不成忍时,热天就在店房大门坎上一躺,天冷就在炉火旁拳曲一卧,很少回家困觉,常年坚持不怠,终于练出一身真功夫。伯阿公班侯继承了我曾阿公的拳术,他精晓各种器械,尤善使杆(以白腊木为杆,长丈余,用处与枪同)。某日永年南关东老滩内掉慎掉火,因永年城四周皆水,盛产芦苇,晚秋割取后,滩内聚集如山,一处掉火,扑救不尽力就能成燎原之势。这是我伯阿公赶至,挥杆挑扔着火的苇捆,在空是鱼贯飞去,倾刻尽投水中,火即熄灭,免了场火灾,举城传颂。我伯阿公生性刚强,喜欢肉搏,在那个时代各派拳术之间彼此争斗颇多,我曾阿公在北京授拳时,他随父进京,曾力挫北京闻名拳师“雄县刘(梦蛟)”,又于北京西四牌楼击败曾力扫七省未遇对于手的“万斤力”。由于数挫能手,使杨式太极拳名声大震。他虽身怀特技,但由于过分刚烈,出手不留情,即使对于其同门及弟子也动辄发劲,使学者不易接管,故多敬而远之,学生不多,患上其艺者也不多。他生有一子一女,女据说被他掉手揍死;子名兆鹏,后随我爸爸学拳,曾在广西设馆授徒,后在广西归天。杨鉴,字健侯,号镜湖,是我的阿公,生于公元1839年,卒于1917年。我阿公自幼随我曾阿公学拳,但技艺不比我伯阿公班侯,是以,我曾阿公对于他要求更严,终日苦练,常感不胜勉强承受,后技艺大进,终成大器。他的剑术刚柔并济,并将曾阿公传的老架修订为中架子。他对于刀、枪、剑等各种器械都很精晓,且善使弹,拿3、四丸于手中,使出后往往能同时击中3、四只飞鸟,有“弹无虚发”之美称。他生性温和内向,与兄相异,故从学者甚众。生有三子,宗子兆熊,字少侯,次子兆元,夭折,三子兆清,字澄甫。班侯、健侯兄弟逝世后,杨式太极拳的第夏商周苗子即是兆熊、兆清、兆鹏兄弟。杨兆熊,字少侯,是我的大伯。后于1862年,卒于1930年。自幼随我伯阿公和阿公学拳,其艺患上我伯阿公班侯者为多,且性格尤其像我伯阿公,刚勇暴躁,好打行侠仗义。多年以前传我阿公修订的中架子,晚年始变化拳路,架高动作紧小而快慢相间,必劲刚脆,豁然有声,目光四射,闪若电光,冷笑险嘻,哼哈作声,气势逼人。其技巧独特之处为:以柔克刚,应用粘随抖接,声东击西。其手法有:拼啄拿劈、伤筋挫骨、点穴、闭户、胺脉、截脉,犯者立仆。少侯教授学生时不问对于象,搭手即打,且其带喜怒哀乐的神态,功浅者难依样画瓢,学者虽爱其技而鲜克终学。故他与我爸爸澄甫同等名望,而以我爸爸之传为盛。我父杨兆清,字澄甫,人称“三师长教师”,生于1883年,卒于1936年。我父自幼受我阿公健侯教育,青年时代更是勤劳钻研,寒暑苦练,功夫日深。他所处的时代随着火器的演变进化,拳击、器械在战场上的应用价值变小,太极拳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功能比在技击方面的作用更为人们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父将太极拳术在我阿公健侯修订之中架的根蒂根基上,再行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成为现在风行最广的杨氏太极拳。我父拳架的独特之处是:架势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里面含有,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架势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学拳者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身体的力量前提和学拳者的不同要求适当调解运动量。因之,逐渐去掉并改动了原发劲、纵跳、震足等困难程度较高的动作,将拳路作了革新。它既选用于疗病保健,又适于身体的力量较好者用来加强体质,提高技术。正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舒展,轻灵自然,中正圆满,平允朴实,因之,能很自然地表现出派头大,形象美的奇特气势派头。我父身子骨儿魁伟,推手技术精妙,善化善发,独步一时,出手柔软而内似钢条,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凡身受者,未觉其动罢了腾飞向天空跌出,以故学拳者既爱其术又复乐于从学。我父自1928年由北京到南边,授拳于南京、上海、汉口、杭州、广州等地,使太极拳由北向南发展,遂传于天下各地。我父生性温良敦厚,对于人忠实诚恳,武林中德高望重。昔时游武汉时,武术界有人邀其比试剑术,我父推之再三,其实在没有办法再避的情况下,应邀以竹剑与一执真剑的武师比试,以免伤人。在比试历程中,对于方持剑直刺,咄咄逼人,我父从容应战,且谦逊再三,只见他竹剑一抖,刹时击中对于方手腕,使其腕部微伤,脱手掉剑,不雅者赞叹不已经,立时轰动武汉三镇。为使太极拳术发扬光大,1925年由我父弟子陈微明写太极拳术一书;1934年,我父又请人代写太极拳体用全书,备述太极拳精华,为后学者留下了宝贵遗产。我父生振铭、振基、振铎、振国四子。杨振铭,字守中,是我的年老,生于1910年,卒于1985年。年老自幼随父学拳,经父严酷训练,患上其真传,操拳终生,是我杨式第四代的代表人士。他的架势浑似我父,推手尤见功夫。我父晚年教拳只是口授,很少示范,都由年老代父示范教拳,他一直不离我父左右,逢有赛技比武的场合,也多由我年老出马,是以,我年老久已经名扬南边。我父逝世后由我年老挑大梁,在广州等地授拳,一九四九年到香港定居,并设馆开香港受拳,门庭若市,在港、澳、台和东南亚列国有他不少的门徒。我年老将我交生前太极拳的著作重新刊印,并再版三次,流传世界各地。1985年病故后,有其三个女孩子继承父业,继续在香港传授太极拳术。我三弟杨振铎,现是天下武术协会锻练委员会委员、太原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会长。幼时和我一起跟爸爸和年老学拳,从小也打下根蒂根基。60年代开始教拳,直到现在有30多年,在山西讲授生恒河沙数。著有英文版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剑、刀等著作。屡次到海外传拳。我自己6岁即随父、兄学拳,爸爸对于我要求很严,每练一个动作总要重复做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直练到患上心应手,符合要求才肯放手。我学拳、教拳五十多年,前十年主如果打好根蒂根基,又十年主如果长劲和真正掌握、理解动作的方法。1948年开始教拳,先在广州,后在北京、天津、邯郸等地。我在学拳和教拳中有些体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