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后期咏物诗浅析.doc_第1页
中唐后期咏物诗浅析.doc_第2页
中唐后期咏物诗浅析.doc_第3页
中唐后期咏物诗浅析.doc_第4页
中唐后期咏物诗浅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 科)毕业论文中唐后期咏物诗浅析姓名: 学校: 学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 1中唐后期咏物诗浅析摘 要:咏物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出现最早的诗歌门类之一。但自作为真正的咏物诗橘颂诞生后,咏物诗进入唐朝,特别是到了中唐,其名家辈出,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丰富,种类繁多。咏物诗发展到中唐后期,较之以往不同的是:诗人的咏物意识增强,咏物诗的题材特征显著,咏物诗的创作风格独特。 关键词:中唐后期;咏物诗;咏物意识;题材特征;咏物风格目 录一、诗人的咏物意识大大增强(一)大量的自然之物进入了咏物诗(二)出现了很多咏物组诗(三)出现了许多和诗(四)咏物诗和其他题材内容的诗相结合二、咏物诗的题材特征显著(一)中唐后期咏物诗以咏病态弱小的事物为主(二)中唐后期咏物诗与政治紧密结合三、咏物诗的创作风格独特(一)韩孟诗派的咏物诗风格(二)元白诗派的咏物诗风格中唐前期的大历诗坛由于受当时政治环境以及受佛、道两教的影响,诗人们在其寄托情怀的咏物诗中,也“都表现了一种审美上带有共通性的趋向,即通过描述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荒寂来表现对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 4到了中唐后期,咏物诗取得了显著发展,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内容上,抑或是在诗歌风格上,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下面我将主要从咏物意识、咏物诗的题材特征和咏物诗的创作风格三个方面来做分析。一、诗人的咏物意识大大增强咏物意识增强,这是咏物诗发展到中唐后期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经过先秦到齐梁几个时代的发展,咏物诗到了中唐,尤其是中唐后期,“物象已成了诗歌中的主角,其独立的审美价值越来越得到诗人的重视,他们以一种十分自觉的意识来创作咏物诗”。 5这一时期的诗人的咏物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大量的自然之物进入了咏物诗据胡大浚、兰甲云在唐代咏物诗发展之轨迹与轮廓一文中的统计,全唐咏物诗共有6789首(其中清编全唐诗6061首,今人陈尚君辑录全唐诗外编728首),将近占全唐诗数量的七分之一。如果就整个唐代来看,初、盛、中、晚四个时期的咏物诗也是呈现着一种上升的趋势。从全唐诗里咏物诗的分布情况来看,初唐有504首,盛唐有746首,中唐有1455首,晚唐有3356首6。虽然其中咏物诗的概念界定有时显得过于宽泛,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也被纳入了咏物诗的范畴,但到了中唐后期,仍可以看到,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作家创作队伍上,咏物诗都比之以前有所增加;不仅如此,咏物诗在题材内容、艺术技巧上也都变得丰富多彩。从题材范围来看,中唐后期所涉及到的种类是很多的,我们通过这一时期的咏物诗分析,主要概括有以下几类:天象类:如雨、露、雪、风、月、雷等;植物类:如竹子、柳树、松树、柏树、桑树、槐树、枇杷、蔷薇、柿、杏、葡萄、桂、兔丝、桐花、牡丹、荷花、石榴、菊花、桃花等;禽鸟类:如雀、鹤、子规、鹭鸶、鹘、鸠、乌鸦、雁、鹦鹉、鹰、蟆子等;兽类:如马、狐、牛等;昆虫类:如蜘蛛、蚊子、蛾、蚕、蚁、虻、蝶、蝙蝠等;乐器类:如琴、筝、琵琶等;器物类:如镜子、屏风、剑、箭、笔、灯、车等;建筑类:如园林、寺庙、住宅、楼阁、桥堤等;地理类:如江、河、湖、溪、山、泉、石等;人体类:如白发等。由以上可见,中唐后期咏物诗的种类是无所不包的。(二)出现了很多咏物组诗中唐后期,出现了许多的咏物组诗,如白居易的浔阳三题、有木诗八首、池鹤八绝句、禽虫十二章,元稹的虫豸诗、有鸟十二章,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刘禹锡的柳花词三首等等。在白居易的有木八首里,作者借弱柳、樱桃、枳橘、野葛,以讽在位之人。第一首作者写弱柳单纯地作为树木,的确是可供玩赏的,但作为有用之材,却没有太大的用途。作者借弱柳讽刺了在位者的无才无能,无所作为。以树喻人,看似委婉含蓄,细嚼之下讽刺却入木三分。第二首以樱桃讽某些在位之人因得上位者之宠而其势力变得如日中天,不可一世。第三首以洞庭橘喻在位者蒙受君恩,却不办实事,尸位素餐。更有甚者,他们还用假象蒙蔽圣听,让人无法辨认真伪。第四首中,作者把“杜梨”比作朝廷中“暴狠跋扈,壅君树党”的老权奸的形象。诗中的“媚狐”、“妖鸟”则是指依附权奸的群小之辈,他们与老权奸一起结成朋党,相互依庇。不仅如此,他们还得到皇帝及朝廷的庇护,这由结尾中的“为长社坛下”可以看出,所以“几度野火来,风洄烧不着”,就算朝廷的明争暗斗也动摇不了他们。第五首以野葛比喻那些在朝廷中势力交错盘杂的奸臣。后三首几首也分别比喻了不同的人。诗人们使用咏物组诗,不仅避免了所咏之物的重复性,而且也从不同的角度折射了整个世界,这体现了诗人们用咏物诗来反映现实的自觉意识。(三)出现了许多和诗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中唐后期就有很多这样的和诗,像元稹在写了咏物诗大觜乌、松树、雉媒、古社之后,白居易也分别作了与之相唱和的诗:和大觜乌、和松树、和雉媒、和古社。另外,元稹的和作还有和乐天感鹤、和裴校书鹭鸶飞等,白居易的和作有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和微之叹槿花等。刘禹锡也有和作和乐天鹦鹉、和裴相公寄白侍郎求双鹤、和郴州杨侍郎玩郡斋紫薇花十四韵、和令狐相公玩新菊、和令狐相公九日对黄白二菊见怀、和令狐相公郡斋对新竹、和兵部侍郎省中四松诗十韵、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等。(四)咏物诗和其他题材内容的诗相结合在这一类型的诗中,有咏物诗与送别诗的结合,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离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作者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有咏物诗与怀人诗的结合,如白居易的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山石榴寄元九等,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诗人从芍药花的开落引出对正一上人的怀念;有咏物诗与咏古诗的结合,如白居易的登城东古台:“凭高试听旷,向远胸襟开。唯有故园念,时时东北来。”作者登上城东古台,由极目所望而胸襟洞开,兴起了对故园的怀念之情。再如元稹的四皓庙:“四贤胡为者,千载名氛氲。显晦有遗迹,前后疑不伦。”诗人由四皓庙的遗迹引发出了对四贤的敬仰之情。此类咏物诗虽然不是这一时期的诗人所独有的,但在数量上却明显增加了很多。这表明中唐后期咏物诗人的咏物意识已然渗入到了其他题材之中。二、咏物诗的题材特征显著随着诗人的咏物意识的增强,中唐后期咏物诗在题材上也呈现出了一些与以往咏物诗的不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唐后期咏物诗以咏病态弱小的事物为主从咏物诗涉及到的事物来看,以自然界的动植物居多,而在这些动植物中,“以吟咏病态弱小动植物为其突出特色”。7诗人对动植物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器物的吟咏,可以说是对传统咏物诗作了继承。从咏物诗诞生之日起,它就将自然界的种种事物纳入了自己的描写范围。但相对以前的咏物诗来说,中唐的咏物诗最大的不同就是诗人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弱小的事物入诗,这是由于安史之乱造成当时政治、经济的动荡不安的结果,因此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也随之变化,与此同时诗人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大鹏、高山、大河等等一些充满了阳刚、豪壮之气的事物,选取的也不再是香草等等高洁美好的意象,取而代之的多是自然界中病态弱小之类的事物,如前所列的蜘蛛、蚊子、蛾、蚕、蛇、蜂、蚁、雀、鹤、子规、鸠、乌鸦、弱柳、兔丝、桐花等等。以写“马”这样一类的意象为例,在初盛唐的咏物诗里,主要是赞美他们神态昂扬、高大彪悍的一面,如李白的天马歌,岑参的卫节度赤骠马歌,还有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写的房兵曹胡马等等。但是在进入中唐以后,咏物诗中马的形象多变成了病马、劣马,如白居易的羸骏:“骅骝失其主,羸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踏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写千里马因“羸饿无人牧”而变得形体消瘦。李贺的马诗:“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描写的是一匹处于困顿中的落破的瘦马形象。还有韩愈的驽骥赠张籍:“驽骀诚龌龊,市者何其稠。力小若易制,价微良易酬。”写的是一匹“力小”、“价微”的驽骥。再如韩愈的入关咏马:“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吟咏的是一匹不甘于平庸的老马。(二)中唐后期咏物诗与政治紧密结合在唐诗三百年的发展中,虽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种类繁多,但从中唐后期各个诗人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他们都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有一种强烈的政治意识。这种强烈的政治意识除了诗歌本身的渊源关系外,还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有密切关联。因为当时的上位者做了一些政治改革,为此,唐王朝获得了暂时的“中兴”,政治上的“中兴”重新唤醒了诗人们心中为社会、为民众服务的愿望,他们重又变得热衷于政治,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元、白、韩、刘、柳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脱颖而出的,他们以诗歌作武器,把自身经历与当时时政结合起来,针砭时弊,写出了一篇篇令人称颂的作品。如白居易的讽喻诗,刘禹锡的聚蚊谣,此诗作于作者被贬郎州任上,“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诗人把朝廷中的小人比作蚊子,他们嚣张至极,钻肤吸血,危害社会、百姓。但是,“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等到秋日一来,他们必定会被消灭干净,这体现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政治斗争精神。刘禹锡的此类作品还有秋萤引、昏镜词等。再如柳宗元的笼鹰词、放鹧鸪词等。他在笼鹰词中写到:“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再看放鹧鸪词:“二子得意犹念此,况我万里为孤囚。”这两首诗应当是作者自己在永贞改革中仕途受到打击的形象体现。在韩孟诗派诗人的诗中,其政治内容虽然不能与元白诗派、柳宗元、刘禹锡相比,但仍有一些咏物诗涉及到了这类主题,如韩愈的双鸟诗、咏雪赠张籍、入关咏马等,他在入关咏马中写道:“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不知何故翻骧首,牵过关门妄一鸣。”诗人一方面总结自己仕途失意的教训,告诫自己在以后前程上要更当慎重;另一方面,这匹老马不甘地仰天嘶鸣,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无法改变当时政治处境所表现出的愤懑和无奈之情。贾岛的病蝉:“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以蝉自比,慨叹当时社会险境重重。孟郊的蜘蛛讽;“蚕丝为裳衣,汝丝为罗网。济物无己功,害物日己多。”蚊:“顾己宁自愧,饮人以偷生。”两首诗中的蜘蛛、蚊子显然代表社会上为害一方的势力。三、咏物诗的创作风格独特根据咏物诗的内容分类,中唐后期咏物诗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和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下面我就以这两个派别作为分析的对象。(一)韩孟诗派的咏物诗风格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是以韩愈、孟郊、李贺为主的,这一诗派把奇崛险怪的特征也融入到了咏物诗中,它同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丑为美“丑”字一类的词,是人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在韩孟派诗人的作品中,他们却把丑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变俗为雅,从而产生某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他们以“丑”所作的诗,主要分为“丑人”、“丑物”、“丑状”三类。8以“丑物”入诗的咏物诗诸如韩愈的落齿: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馀存皆动摇,皆落应始止。忆初落一时,但念豁可耻。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己。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馀存十二年,次第知落矣。倘常岁一落,自足支两纪。如其落并空,与渐亦同指。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因歌遂成诗,时用诧妻子。这一诗中所咏之物是牙齿,“牙齿”听起来本来就是人产生微恶之感,更别提诗中“叉牙”、“漱水”之类的词了,而作者却不以为丑,反而写得怡怡然,并把它作为一种调侃,一种对生命的感叹,甚至还“因歌遂成时,时用诧妻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鬼”这样一类意象,乍听起来,就会使人联想到青面獠牙的恐惧之景,但李贺却在自己笔下把鬼写得那样充满感情,那样亲切,那样美,如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同心结,烟花不堪剪。草如烟,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像这样的诗还有很多,如病鸱、蜘蛛讽、病蝉等。这些诗中,无不是充斥着“丑”的意象,但在诗人们的笔下,我们非但感觉不到一点点的亵渎,反而感觉到一种独特的美盈溢其间。2以光怪雄奇为美韩孟诗派的诗人一反古典抒情诗含蓄内蕴、浑然天成的自然品格,转而去追求一种光怪雄奇之美。韩愈在他的诗中就经常宣传这种审美理想,这在他所写的“险语破鬼胆,高辞黄坟”、“题诗尚倚笔锋洞”之类的诗句中可以看到。也正在这种审美理想的照射下,他笔下的诗才让人感到雄奇不凡,如他的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一诗,可以说是他美学追求的最高层次。在这首诗里,他首先写出了火在风的吹动下摧毁一切的强劲力度:“山狂谷很相吐吞,风怒不休何轩轩。摆磨出火以自燔,有声夜中惊莫原。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三光弛隳不复暾,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在天地间飞腾搅动着的山火吞吐出一股强劲的力,它所到之处,无不是惊天动地,肆无忌惮地撕裂着一切,摧毁着一切,这种暴烈的力量令人惊骇不已。接着作者借想象中祝融告休的饮宴场面来写火光声:“错陈齐玫辟华园,芙蓉披猖塞鲜繁。千钟万鼓咽耳喧。攒杂啾嚄沸篪埙,彤幢绛旃紫纛幡。”火光如芙蓉般鲜艳,不断闪射着变幻的色彩;火声如钟鼓般喧杂,爆裂出强劲跳动的节奏。而在这一片鲜艳热烈的景象和喧杂繁闹的声音之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一种光怪震荡、浓烈绝艳之美迎面而来。再如卢仝的月蚀诗,全诗运用奇特的幻想对月蚀现象进行了描绘,挥洒自如,将韩孟诗派的奇特之风发挥得淋漓尽致。3以文为诗由于旧有的诗歌模式容纳不了诗人们所要表现的内容,因此,他们就打破诗歌的旧体例,运用回环的节奏和韵律,表现出了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以文为诗。从此,诗的严谨的结构,跌宕的语序和凝练的语言,便变成了首尾缜密的叙述,连贯平白的书写。诗的工整的对仗,回环往复的节奏和一唱三叹的韵律,也变成了散文化的语言和句式。最为典型的是韩愈的南山诗和卢仝的月蚀诗。以南山诗为例,全诗长达204句,共1020言,诗中采用赋法描写了南山的全貌,叙述详细,句法多用排比,多运用散文化句式,大量使用奇字、僻字,并且大胆使用51个“或”字句,气势如虹,一贯而下,酣畅淋漓地把钟南山的内外之景、春夏秋冬之色写得奇伟雄壮,气象万千。4重主观抒情韩孟诗派的诗人大都不重写实,而重在主张抒发自己的情思,从而使诗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情感历程来写诗,而不管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逻辑性,他们写的物象,常常是经过感情、经过主观改造了的,是“我以为如此”的。比如当他们失意时,就认为周围一切事物也同他们的感受是同样的,带着失意的悲哀。在韩孟派诗人中,李贺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他笔下,骨头能带上金属铜的声音,如在马诗诗中所写的“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铜铸的驼也能流泪,如铜驼悲的“铜驼夜来哭”之句。李贺的这种重主观情志的描写把诗歌创作引向了一个文学高峰。(二)元白诗派的咏物诗风格元白诗派是另一个别具风格的文学流派。袁枚随园诗话谓:“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独树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9他们的咏物诗歌特征同样表现出平易浅切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以写实为主元白诗派的诗人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再加上受杜甫诗的影响,创作了大量的诗作。其中最为突出的他们的写实讽时诗,而在写实讽时的作品中,成就最大的莫过于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其中的咏物诗对政治集团的各种人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嘲讽。如他的红线毯:“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是在向讨好朝廷的地方官的厉声斥骂。在秦吉了中有云:“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按用噪噪闲言语!”我们从中很清楚地知道,其间的“鸡燕”、“凤凰”、“秦吉了”分别指百姓、皇帝和谏官。诗中“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一句道出了谏官平时只是向皇帝进言无关痛痒的事情,而对“鸢捎乳燕一巢覆,鸟啄母鸡双眼枯”之类的权豪欺压百姓的大事不发一言。由此可见,作者对那些只顾自己利益、官官相卫的各级官吏进行了尖锐批判。不仅如此,白居易在他的诗中还将批判矛头直接指向了君王。他的黑龙潭中的末句“九重泉底龙知无”就是在讽谕居住在深宫的君主不体察民情,不监察吏情之举。在百炼镜中,对皇帝的讽刺之意则表现得更为明显。该诗的前半部分咏赞扬州所铸之镜极为精美,有“天子镜”之称,他们被作为贡品献入“蓬莱宫”,后半部分转述“太宗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之事,结尾强调“乃知天子别有镜,不是扬州百炼铜”,委婉批评当今皇帝轻忽了对于“四海安危”、“百王治乱”的系念。10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它们都是借所咏之物来写实讽时,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美刺目的。2以通俗为主元白诗派的诗人们用寻常的事,写寻常的诗,致力于通俗晓畅、简易明切的诗歌创作,白居易作诗甚至要求老妪能解。这主要体现在他们的闲适诗、伤感诗中。闲适诗如王建的江馆,其诗云: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行。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写出了江南水乡小镇夜晚的静谧风情画;再看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写出了傍晚江边令人心醉神迷的景象,尤其“铺”字一词,更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感伤诗中如白居易的白发: 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家人不惯见,悯默为我悲。我云何足怪,此意尔不知。凡人年三十,外壮中已衰。但思寝食味,已减二十时。况我今四十,本来形貌羸。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亲爱日零落,在者仍别离。身心久如此,白发生已迟。 由来生老死,三病长相随。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作者深知生老病死是人人都要面临的人生课题,这是无法改变、无可避免的,然而多愁善感的他却仍然不停地记录后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