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专项升格集训专项升格集训 1111 生态学相关的数学模型及模式图专训生态学相关的数学模型及模式图专训 一 坐标曲线类一 坐标曲线类 1 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 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 J 型增长 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 呈型增长 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 呈 S 型增长 下列关型增长 下列关 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 正确的是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当种群数量到达 当种群数量到达 e 点后 种群数量增长率为点后 种群数量增长率为 0 B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d 点之后点之后 C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 若该种群在 若该种群在 c 点时数量为点时数量为 100 则该种群的 则该种群的 K 值为值为 400 解析 解析 J 型曲线出现的前提是条件理想 型曲线出现的前提是条件理想 S 型曲线是在自然环境中出现的种群数量型曲线是在自然环境中出现的种群数量 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曲线 两条曲线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曲线 两条曲线在 c 点分开 说明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点分开 说明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c 点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 若该种群在点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 若该种群在 c K 2 点时数量为点时数量为 100 则该种群的则该种群的 K 值为值为 200 当种群数量达到 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点 最大值最大值 时 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种群增长时 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种群增长 率为率为 0 答案 答案 A 2 向某天然牧场引入良种肉牛 向某天然牧场引入良种肉牛 100 头 任其自然放养 自然繁殖 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头 任其自然放养 自然繁殖 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 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 在 t0 t2时间内 种群数量呈时间内 种群数量呈 J 型增长型增长 B 若在 若在 t2时种群的数量为时种群的数量为 N 则在 则在 t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时种群的数量约为 N 2 C 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 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 t2时时 D 在 在 t1 t2时 该肉牛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时 该肉牛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解析 解析 在在 t0 t2时间内 种群增长率不断发生着变化 其数量呈时间内 种群增长率不断发生着变化 其数量呈 S 型增长 型增长 t1时 种时 种 群增长率最大 应使捕杀后肉牛的增长率处于群增长率最大 应使捕杀后肉牛的增长率处于 t1时 在时 在 t1 t2时 该肉牛的种群增长率时 该肉牛的种群增长率 仍为正值 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种群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 仍为正值 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种群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 答案 答案 B 3 某捕食者与其猎物种群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如果以捕食者数量为 某捕食者与其猎物种群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如果以捕食者数量为 X 轴 猎轴 猎 物数量为物数量为 Y 轴作图 则图形正确的是轴作图 则图形正确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解析 由图可以看到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猎物 符合捕食关系的种群波动 猎物增加解析 由图可以看到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猎物 符合捕食关系的种群波动 猎物增加 捕食者增加捕食者增加 猎物减少猎物减少 捕食者减少 只有图捕食者减少 只有图 D 所示满足这种波动 所示满足这种波动 答案 答案 D 4 下图表示从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的相关曲线 其中 下图表示从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的相关曲线 其中 和和 曲线的描述全都正确曲线的描述全都正确 的是的是 A 为土壤中的有机物量 为土壤中的有机物量 为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程度为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程度 B 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 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 为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为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 C 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为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为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 D 为群落呼吸消耗有机物量 为群落呼吸消耗有机物量 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解析 从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 土壤中有机物量是增多的 生态系统从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 土壤中有机物量是增多的 生态系统 物种的多样性程度增多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多 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增大 生态物种的多样性程度增多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多 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增大 生态 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明显 群落呼吸消耗有机物量增大 生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明显 群落呼吸消耗有机物量增大 生 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大 由上述分析可知 正确的描述应是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大 由上述分析可知 正确的描述应是 C 项 项 答案 答案 C 5 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 初级消费者数量 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 初级消费者数量 的变化情况 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的变化情况 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解析 解析 当受到外来干扰后生物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当受到外来干扰后生物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答案 答案 C 6 新题快递新题快递 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 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 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曲线图中的 曲线图中的 环境容量环境容量 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3 B 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 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 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C 据图可知虽然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 但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据图可知虽然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 但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 据图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 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 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 据图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 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 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 行行 解析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图 获取有效的解题信息 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图 获取有效的解题信息 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 图的分析 很容易发现图的分析 很容易发现 曲线是最理想的 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曲线是最理想的 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 曲线表示当人的数量超过曲线表示当人的数量超过 环境容量环境容量 时 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 在生存时 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 在生存 斗争中 人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 特别是斗争中 人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 特别是 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已经造成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已经造成 环境容环境容 量量 的下降 因此 要达到可持续发展 就要注重环境效益 把保护环境放在经济社会的下降 因此 要达到可持续发展 就要注重环境效益 把保护环境放在经济社会 发展的优先位置上 而不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 发展的优先位置上 而不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 答案 答案 D 7 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在实施害虫防治过程中 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 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在实施害虫防治过程中 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 经济阈经济阈 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 在 在 A B C D 四点进行了农药防治 四点进行了农药防治 在在 E 点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点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 在 A D 过程中 农药的作用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突变过程中 农药的作用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突变 B 一般认为农田害虫防治就是控制并完全消灭害虫 一般认为农田害虫防治就是控制并完全消灭害虫 C 在 在 F G H I J 点 还必须引入天敌才能控制害虫点 还必须引入天敌才能控制害虫 D 常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在 常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在 E 点进行生物防治点进行生物防治 解析 解析 考查生物进化与种群数量变化特征 基因突变是随机且普遍发生的 而农药只是考查生物进化与种群数量变化特征 基因突变是随机且普遍发生的 而农药只是 对害虫的变异进行选择 当害虫处于经济阈值时 危害降低到最低 故害虫防治就应该对害虫的变异进行选择 当害虫处于经济阈值时 危害降低到最低 故害虫防治就应该 将害虫控制在经济阈值而不是全部消灭 以免影响生物多样性 生物防治不污染环境 将害虫控制在经济阈值而不是全部消灭 以免影响生物多样性 生物防治不污染环境 也不影响生物多样性 一般在害虫数量多时采用 也不影响生物多样性 一般在害虫数量多时采用 答案 答案 D 8 某地区生态系统受到化学毒剂污染 该系统内植物迅速死亡 此生态系统中 某地区生态系统受到化学毒剂污染 该系统内植物迅速死亡 此生态系统中 营养级生物数量及分解者数量在短期内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其中正确的是营养级生物数量及分解者数量在短期内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其中正确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4 解析 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 生态系统受到化学毒剂污染 该生态系统内植物即第从题干中可知 生态系统受到化学毒剂污染 该生态系统内植物即第 营养级迅营养级迅 速死亡 可导致第速死亡 可导致第 营养级生物也将迅速减少 同时分解者数量却要迅速增加 而营养级生物也将迅速减少 同时分解者数量却要迅速增加 而 在生态系统中第在生态系统中第 营养级数量应是最多的 故正确的图应为营养级数量应是最多的 故正确的图应为 A 答案 答案 A 二 表格类二 表格类 1 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 获得下表数据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 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 获得下表数据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 是是 从上个营养级流入的能量数从上个营养级流入的能量数 kJ m2 y 1 呼吸消耗的能量数呼吸消耗的能量数 kJ m2 y 1 第第 营养级营养级501 2 第第 营养级营养级141 079 1 第第 营养级营养级15 913 2 第第 营养级营养级0 90 5 分解者分解者221 7192 6 A 该生态系统从第该生态系统从第 营养级到第营养级到第 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1 28 B 第 第 营养级固定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总量是营养级固定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总量是 863 9 kJ m2 y 1 C 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D 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 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 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解析 解析 该生态系统从第该生态系统从第 营养级到第营养级到第 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5 9 141 0 11 28 A 项正确 第项正确 第 营养级固定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总量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第营养级固定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总量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第 营养营养 级呼吸消耗的能量 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之和 而后两部分不能确定 级呼吸消耗的能量 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之和 而后两部分不能确定 总能量不应是总能量不应是 863 9 kJ m2 y 1 B 项错误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项错误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 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故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 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故 C D 项正确 项正确 答案 答案 B 2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 A B C 的植物群落 他们的植物群落 他们 也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 结果见下表 下列对所得数据分析正确的是也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 结果见下表 下列对所得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5 地点地点 植物植物 地点地点 A 山脚山脚 地点地点 B 山腰山腰 地点地点 C 山顶山顶 草草359 蕨类蕨类758 灌木灌木1542 松树松树020 落叶树落叶树2050 地点地点 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地点地点 A 山脚山脚 地点地点 B 山腰山腰 地点地点 C 山顶山顶 风速风速低低高高高高 土壤湿度土壤湿度 483515 土壤的有机质土壤的有机质 6 53 82 5 土壤深度土壤深度 cm 300 100 15 土壤氨量土壤氨量 mg kg 1 9 44 52 3 A 根据调查结果判断 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山脚根据调查结果判断 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山脚 地点地点 A B 如果遭遇山火 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如果遭遇山火 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C 落叶树在地点 落叶树在地点 C 不能生长的原因是土壤深度浅 土壤湿度大不能生长的原因是土壤深度浅 土壤湿度大 D 依据数据判断松树具有耐贫瘠 耐干旱 耐低温等特点 依据数据判断松树具有耐贫瘠 耐干旱 耐低温等特点 解析 解析 从表中看出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山脚从表中看出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山脚 地点地点 A 如果遭遇山火 原地点将发生 如果遭遇山火 原地点将发生 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地点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地点 C 土壤深度相对较浅 土壤湿度相对较小 松树适于在土壤深度相对较浅 土壤湿度相对较小 松树适于在 地点地点 B 处生存 地点处生存 地点 B 处土壤相对肥沃 湿度相对较高 不能说明松树具有耐贫瘠 耐处土壤相对肥沃 湿度相对较高 不能说明松树具有耐贫瘠 耐 干旱 耐低温等特点 干旱 耐低温等特点 答案 答案 A 3 在某一相对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中 其能量流动情况和污染物 在某一相对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中 其能量流动情况和污染物 X 的平均浓度如表所示 的平均浓度如表所示 表中甲 乙 丙 丁 戊分别表示不同的种群 已为分解者 表中甲 乙 丙 丁 戊分别表示不同的种群 已为分解者 Pg 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 能量的总量 能量的总量 Pn 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 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 R 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单位 单位 103 kJ m2 a 已知水中已知水中 X 的质量浓度为的质量浓度为 0 003 mg L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6 项目项目PgPnRX 含量含量 mg L 甲甲15 92 813 13 4 乙乙870 7369 4501 30 037 丙丙1 90 81 130 0 丁丁79 228 950 30 39 戊戊74 723 051 70 35 己己211 520 1191 40 81 A 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表中所示的甲 乙 丙 丁 戊 己外 还应包括非生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表中所示的甲 乙 丙 丁 戊 己外 还应包括非生 物的物质和能量物的物质和能量 B 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 非生物界的能量可以通过表中乙的生理活动进入生物群落 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 非生物界的能量可以通过表中乙的生理活动进入生物群落 C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5 9 79 2 100 D 调查表明 丙种群中污染物 调查表明 丙种群中污染物 X 的平均浓度最高 原因是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最高 原因是污染物 X 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在生物体内不易被 分解和排出 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富集分解和排出 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富集 积累积累 作用作用 解析 解析 解题时 首先要仔细分析表格数据 然后再根据选项作答 从表中数据可以分析解题时 首先要仔细分析表格数据 然后再根据选项作答 从表中数据可以分析 出 丁 戊同化作用固定量相近 应该同为第二营养级 那么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出 丁 戊同化作用固定量相近 应该同为第二营养级 那么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 为为 15 9 79 2 74 7 100 答案 答案 C 三 柱状图类三 柱状图类 1 若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 若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 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的释放和消耗状况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生产者呼吸释放量生产者呼吸释放量 分解者呼吸释放量分解者呼吸释放量 消费者呼吸释放量消费者呼吸释放量 生产者光合作用生产者光合作用 消耗量消耗量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 表示表示 B 的量越小 说明该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的量越小 说明该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 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可用 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可用 表示表示 D 该生态系统一年中 该生态系统一年中 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解析 解析 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的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的 CO2量 可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态系量 可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态系 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分解者呼吸越旺盛 释放的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分解者呼吸越旺盛 释放的 CO2量越多 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量越多 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 化量大于化量大于 表示的呼吸量 生态系统一年中表示的呼吸量 生态系统一年中 CO2的释放量小于消耗量 的释放量小于消耗量 答案 答案 A 用心 爱心 专心 7 四 金字塔类四 金字塔类 1 下图 下图 A B C 分别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 某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分别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 某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和某浮游生物群落的金字塔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和某浮游生物群落的金字塔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描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 描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 B 的形式的形式 B 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会出现生产者数量少于消费者数量的现象 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会出现生产者数量少于消费者数量的现象 C 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需要持续接受外部的能量输入 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需要持续接受外部的能量输入 D 图 图 C 中的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中的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 20 解析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 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 描述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能量金在生态系统中 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 描述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能量金 字塔 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 生产者往往体积很大 固定的能量多 能为较字塔 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 生产者往往体积很大 固定的能量多 能为较 多消费者提供食物 因此少数的生产者可以支持较多的消费者 会出现生产者数量少于多消费者提供食物 因此少数的生产者可以支持较多的消费者 会出现生产者数量少于 消费者数量的现象 即倒金字塔现象 在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 所以生消费者数量的现象 即倒金字塔现象 在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 所以生 态系统需要持续接受外部的能量输入 从图态系统需要持续接受外部的能量输入 从图 C 看出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看出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 递效率远远低于递效率远远低于 10 答案 答案 D 五 模式图类五 模式图类 1 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 A B C D 的能量之和的能量之和 B 信息传递仅发生在 信息传递仅发生在 A B C D 之间之间 C 此图不能完整地表示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此图不能完整地表示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D B 营养级中的生物个体数目一定比营养级中的生物个体数目一定比 A 营养级中的少营养级中的少 解析 解析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 A 信息传递不仅发生在 信息传递不仅发生在 A B C D 之间 还能之间 还能 与无机环境之间发生 此图仅表示了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还包括无机环境 与无机环境之间发生 此图仅表示了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还包括无机环境 B 营营 养级中的生物个体数目不一定比养级中的生物个体数目不一定比 A 营养级中的少 如大树与蚜虫 营养级中的少 如大树与蚜虫 答案 答案 C 2 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8 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该食物网共有该食物网共有 4 条食物链条食物链 蛇处于多个不同的蛇处于多个不同的 营养级营养级 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 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 A B C D 解析 解析 由图可知 图中没有分解者 图示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该食物网共由图可知 图中没有分解者 图示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该食物网共 有有 4 条食物链 蛇处于第四和第五两个营养级 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青蛙条食物链 蛇处于第四和第五两个营养级 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青蛙 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 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 答案 答案 B 3 下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下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图中 B 能实现光能能实现光能 电能电能 化学能的转化化学能的转化 B 由由 B C D 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 B E 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 B C D 被被 E 食用而处于第二 三 四营养级食用而处于第二 三 四营养级 解析 解析 由图看出由图看出 A 为无机环境为无机环境 B 为生产者为生产者 C 为为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 D 为次级消费者为次级消费者 E 为为 分解者 所以分解者 所以 B 能实现光能能实现光能 电能电能 化学能的转化 由化学能的转化 由 B C D 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B E 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而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而 B C D 分别为第一 二 三营分别为第一 二 三营 养级 养级 答案 答案 D 4 下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 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 吃掉 下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 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 吃掉 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 用作物养猪 养鸭 用秸杆培育蘑菇 生产沼气 猪鸭粪 沼渣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 用作物养猪 养鸭 用秸杆培育蘑菇 生产沼气 猪鸭粪 沼渣 肥田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肥田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B 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C 在生态系统中 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 因而不需往农田 在生态系统中 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 因而不需往农田 中不断施加任何化肥中不断施加任何化肥 D 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解析 解析 所有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都是太阳光能 由于鼠运动能力较强 故应用标志所有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都是太阳光能 由于鼠运动能力较强 故应用标志 用心 爱心 专心 9 重捕法 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较为简单 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重捕法 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较为简单 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答案 答案 C 5 改编题改编题 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 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确定这四种生物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 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确定这四种生物 甲 甲 乙 丙 丁乙 丙 丁 所含有机物总量的相对比值如右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 如果种群乙的有机所含有机物总量的相对比值如右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 如果种群乙的有机 物总量的相对比值增大 则引起的变化应是下图的物总量的相对比值增大 则引起的变化应是下图的 解析解析 先根据图示确定四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丙 先根据图示确定四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丙 甲甲 乙乙 丁 乙增加会引起丁增丁 乙增加会引起丁增 加 甲减少 丙会因甲的减少而增加 关键是要明确推理至此为止 不能继续无休止地加 甲减少 丙会因甲的减少而增加 关键是要明确推理至此为止 不能继续无休止地 推理下去 而答题时 要紧扣种群乙的增加来考虑答题 推理下去 而答题时 要紧扣种群乙的增加来考虑答题 答案 答案 D 六 概念图类六 概念图类 1 下列是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概念图 下列是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概念图 部分部分 表示有关连线的序号 箭头表示有关连线的序号 箭头 的意义是的意义是 C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图中 A 代表的是代表的是 B 代表的是代表的是 图中 图中 C 代表的是代表的是 写出连 写出连 线线 上的联系词上的联系词 2 若若 表示碳循环的有关连线 则表示表示碳循环的有关连线 则表示 B 通过通过 作用提供原料给作用提供原料给 C 若 若 表示能量流动的有关连线 则其中不应该画出的箭头联系是表示能量流动的有关连线 则其中不应该画出的箭头联系是 3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 通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 通过 紧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依据此原理 可以紧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依据此原理 可以 合理巧接食物链 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合理巧接食物链 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 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减少环境污染 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减少环境污染 解析 解析 1 从图解中看出 从图解中看出 A 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中的能量 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中的能量 B C 均为生物群落的组成部均为生物群落的组成部 分 分 B 为分解者 为分解者 C 为生产者 生产者利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为能量的固定 为生产者 生产者利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为能量的固定 2 若若 表示碳循环的有关连线 表示碳循环的有关连线 B 即分解者要通过分解作用为即分解者要通过分解作用为 C 即生产者提供原料 若即生产者提供原料 若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表示能量流动的有关连线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不应出现的为表示能量流动的有关连线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不应出现的为 3 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的 各种成分 通过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紧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依据此原各种成分 通过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紧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依据此原 理 可以合理巧接食物链 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以提高农产品理 可以合理巧接食物链 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以提高农产品 的产量并减少环境染污 的产量并减少环境染污 答案 答案 1 能量能量 分解者分解者 生产者生产者 固定固定 2 分解分解 3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和信息传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递 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七 综合类七 综合类 1 2010 淄博一模淄博一模 如图甲是依据我国如图甲是依据我国 3 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 图乙是某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 图乙是某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分析图甲可知 分析图甲可知 1953 年我国人口属于年我国人口属于 型 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是型 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是 哪一年 哪一年 年 年 2 人口也可以当作一个种群来看待 但某校一个班的学生不能当作一个种群 请根据种人口也可以当作一个种群来看待 但某校一个班的学生不能当作一个种群 请根据种 群的概念 分析其原因群的概念 分析其原因 3 分析图乙 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分析图乙 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 a c 的条件是的条件是 当种群数量达到 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 点后 增长率为增长率为 4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钢结构建筑产业化进程与投资前景研究
- 2025-2030中国跨境电商供应链优化及海外市场拓展报告
- 2025-2030中国药用食品出口竞争力与国际化路径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节能玻璃行业市场发展动态与竞争格局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 2025-2030中国纺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市场空间分析报告
- 2026届湖北省宜昌高新区七校联考物理八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桥梁检测行业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策略报告
- 2026届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襄阳阳光学校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金华市重点中学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上海市张江集团学校物理八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GB/Z 43427-2023优质服务设计高品质服务以实现极致顾客体验
- 供热管道水压试验操作规范
- GB 5009.227-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
- 剑门关与三国的故事课件
- 师德师风建设问责制实施办法
- 提高留置针准确使用率完成PDCA
- 有限空间预案演练总结
- 养生之旅武穴山药
- 和政秧歌的发展历史、表演形式及音乐特点,舞蹈论文
- GB/T 42062-2022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 第六节-食品新资源的开发-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