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站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评审报告.doc_第1页
哈尔滨站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评审报告.doc_第2页
哈尔滨站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评审报告.doc_第3页
哈尔滨站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评审报告.doc_第4页
哈尔滨站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评审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站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 评审报告 目 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 1 1 1 项目概述 1 1 2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与原则 4 1 2 1 编制的依据 4 1 2 2 编制的原则 5 1 3 研究的范围及过程 6 1 3 1 研究的范围 6 1 3 2 研究的过程 6 1 4 项目摘要 7 1 5 主要的技术和经济指标 10 第二章第二章 市场预测与分析市场预测与分析 12 2 1 防火铝塑板的市场前景预测 12 2 1 1 国内市场前景 12 2 1 2 国外市场状况 16 2 2 防火铝塑板的目标市场分析 16 2 2 1 防火铝塑板在节能建筑墙体保温围护结构方面的应用17 2 2 2 防火铝塑板在装饰装修方面的应用 17 2 2 3 防火铝塑板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8 2 3 防火铝塑板的竞争优势分析 18 2 3 1 技术性能优势 18 2 3 2 营销优势 21 2 3 3 价格优势 21 2 4 防火铝塑板的生产策略 23 2 5 防火铝塑板的营销策略 24 2 62 6 市场预测与分析结论市场预测与分析结论 25 第三章第三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6 3 1 项目提出的背景 26 3 1 1 治理 白色污染 及再生资源高效加工利用的需要26 3 1 2 符合建筑节能与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28 3 1 3 符合建筑防火安全的需要 30 3 1 4 铝塑板行业发展的需要 31 3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32 3 2 1 国外发展状况 32 3 2 2 国内发展状况 32 3 2 3 公司发展现状 32 3 3 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33 3 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4 3 4 1 该项目的建设 符合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促进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需要 34 3 4 2 该项目的建设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36 3 4 3 该项目的建设 符合行业标准 37 3 4 4 该项目的建设是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 39 3 4 5 该项目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39 3 4 6 该项目的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41 3 4 7 该项目的建设是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41 第四章第四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43 4 1 项目建设规模 43 4 1 1 影响建设规模确定的因素 43 4 1 2 建设规模的确定 43 4 2 产品方案 44 4 2 1 产品特点 44 4 2 2 防火铝塑板生产规模的确定 45 4 2 3 防火铝塑板的生产质量执行标准 45 4 2 4 防火铝塑板的营销推广策略 45 第五章第五章 场址选择场址选择 46 5 1 场址选择原则 46 5 2 建设地点 46 5 3 拟建区域的基本条件 46 5 3 1 场址地理位置 46 5 3 2 气候气象特征 48 5 3 3 地形 地质 48 5 3 4 水文 48 5 3 5 交通及基础设施 49 5 3 6 社会经济概况 49 5 3 7 市政配套条件 50 5 3 8 施工条件 50 第六章第六章 技术方案 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技术方案 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51 6 1 技术方案 51 6 1 1 工艺简介 51 6 1 2 项目组成 52 6 1 3 技术方案 53 6 1 4 工艺过程 53 6 1 5 工艺路线图 56 6 1 6 设备布置图 57 6 1 7 废旧塑料加工利用分析 57 6 2 设备方案 58 6 2 1 设备选型原则 58 6 2 2 主要设备选型 58 6 2 3 辅助设备 62 6 2 4 配套检验仪器设备 62 6 3 工程方案 64 6 3 1 平面布局 64 6 3 2 土建工程方案 65 第七章第七章 原材料供应原材料供应 68 7 1 产品构成 68 7 2 原材料供应方案 68 7 3 资源综合利用分析 77 第八章第八章 节能设计节能设计 83 8 1 设计依据 83 8 2 能源供应状况 84 8 3 能源消耗情况 84 8 4 能源消耗指标分析 85 8 5 节能措施综述 86 8 5 1 工艺节能 86 8 5 2 产品使用节能 87 8 5 3 日常节能 87 8 6 减排 88 8 7 结论 89 第九章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90 9 1 建设地环境现状 90 9 1 1 环境质量现状 90 9 1 2 主要环境问题 91 9 2 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91 9 3 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 92 9 3 1 项目施工期可能的环境污染 92 9 3 2 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93 9 4 项目投入使用后的环境保护措施 94 9 5 结论 95 第十章第十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96 10 1 安全卫生措施 96 10 1 1 设计依据 96 10 1 2 主要安全防治措施 96 10 2 消防 98 10 2 1 设计依据 98 10 2 2 消防设计 98 10 2 3 采取措施 99 10 2 4 消防设施 器材的配置及管理 99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00 11 1 组织机构与分工 100 11 2 实施原则与步骤 100 11 3 劳动定员及培训 101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招标方案招标方案 103 12 1 综述 103 12 2 具体招标内容 103 12 3 招标基本情况表 104 12 4 投标 开标 评标和中标程序 106 12 5 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质要求 106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实施进度 108 13 1 调试与试运转 108 13 2 运行管理 108 13 3 实施进度计划 108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10 14 1 投资估算 110 14 2 资金筹措 111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财务评价财务评价 116 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社会评价社会评价 121 16 1 社会评价概述 121 16 2 社会效益评价 121 16 3 环境效益评价 125 16 4 其他效益评价 127 16 5 社会评价结论 127 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结论与建议 128 17 1 可行性研究的结论 128 17 2 主要建议 129 内容提要 哈尔滨站内拆除既有客运车场及旅客地道 天桥等相关客运 设施 拆除调车场 机务段 车辆段和货场 保留既有客技库 中继场和顾乡场 在原客运车场位置新建哈尔滨站 哈尔滨站拟 改建为 16 座站台 面 16 条客车到发线 含正线 哈佳场 哈齐场和综合场分场布置 其中哈佳场 7 台 面 7 线 哈齐场 4 台 面 4 线 综合场 5 台 面 5 线 哈尔滨站内海城桥南 侧新建普速电力机车折返段 新建高架候车室和西站房 改建东 侧主站房 哈大客运专线自乡政街 HDCK1245 300 起 沿改建京哈线 右侧向北 下穿康安路 通达街 教化街及海城街立交桥 到达 哈尔滨站与哈佳铁路贯通 改建滨江线 线路长度 3 677km 哈齐客运专线自哈尔滨站沿滨洲线右侧引出下钻改建后的霁 虹桥 跨田地街 到达本工程设计终点 CK1 421 967 CK1 600 线路长度 1 422km 改建京哈线自乡政街 JHCK1245 300 起 相对既有线西移向 北 下穿康安路 通达街 经客技段和动车组存车场西侧 下穿 教化街及海城街 到达哈尔滨站与改建滨洲线贯通 改建滨洲线与改建后的京哈线贯通 自哈尔滨站起 下钻改 建后的霁虹桥 跨田地街 到达本工程设计终点 BZCK1 406 597 CK1 600 线路长度 1 407km 哈佳铁路 改建滨江线 与哈大客运专线贯通 自哈尔滨站 中心起 下钻改建后霁虹桥 折向东与既有滨江线相接 线路长 度 1 242km 改建滨江三线自哈齐客专右线以 12 号道岔向小里程方向引 出 折向东与既有滨江三线相接 线路长度 0 870km 投资估算总额为 亿元 全部为静态投资 建设工期暂按 3 年安排 哈尔滨铁路枢纽哈尔滨站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 评审报告 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受部计划司的委托 于 12 月 1 日 2 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哈尔滨站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评审会 黑 龙江省发改委 哈尔滨市政府 铁道部计划司 运输局 公安局 哈尔滨铁路局 铁三院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和专 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现形成评审意见如下 一 评审范围 哈尔滨站改造工程 一 哈尔滨站站场改造及相关工程 1 哈大客运专线 自乡政街 HDCK1245 300 至哈尔滨站 线路长度 3 677km 2 哈齐客运专线 自哈尔滨站至 HQDK1 424 45 DK1 600 线路长度 1 424km 3 改建京哈线 自乡政街 JHCK1245 300 至哈尔滨站 线 路长度 3 713km 4 改建滨洲线 自哈尔滨站至 BZDK1 416 04 BZDK1 600 线路长度 1 416km 5 改建滨江线 哈佳铁路 线路长度 1 254km 二 哈尔滨站站房改造及相关工程 四 经济运量 原则同意 可研报告 近 远期哈尔滨站客运量 客车对数 的预测 即哈尔滨站 2020 年客运量为 2903 万人 客车对数 166 对 2030 年客运量为 3760 万人 客车对数 228 对 五 运输组织 哈尔滨西站 主要承担哈大客运专线 哈牡铁路列车始发终 到作业及齐齐哈尔 绥化 佳木斯 牡丹江至长春方向动车组跨 线列车通过作业 哈齐客运专线的部分城际列车始发终到作业 哈尔滨站 主要办理哈齐客运专线 哈佳铁路列车始发终到 作业及部分哈大客运专线始发终到列车及齐齐哈尔 佳木斯至长 春方向动车组跨线列车通过作业 既有的哈大 滨洲铁路的普速 列车始发终到作业 哈大至滨绥 滨洲至滨绥铁路普速列车的通 过作业 哈尔滨东站 辅助办理普速旅客列车作业 办理拉滨 滨绥 铁路普速旅客列车的始发终到作业及滨绥至拉滨铁路普速旅客列 车的通过作业 哈尔滨北站 辅助办理哈齐城际及滨洲铁路客车通过作业 六 主要技术标准 可研报告 推荐的主要技术标准与哈大 哈齐客运专线及 既有哈大铁路一致 评审同意 可研报告 推荐意见 七 站场 按哈齐客运专线初步设计批复的方案设计 1 同意按 16 座站台 面 16 条到发线 含正线 规模设 计 其中哈佳场为 7 座站台 面 7 条到发线 哈齐场为 4 座站 台 面 4 条到发线 综合场为 5 座站台 面 5 条到发线 哈 大铁路正线和哈大客运专线正线分别布置在客整所两侧 2 采用上进下出的旅客进出站流线 旅客站台长 500 米 高 1 25 米 基本站台宽度采用 15 米 中间站台宽度采用 12 米 设宽 5 2 米行包地道 1 处 3 同意采用 12 号道岔 列车到发进路上尽可能采用可动心 道岔 进一步优化车站平面布置 落实霁虹桥的改建方案 4 原则同意在哈尔滨站南端京哈线西侧新建机务折返所 5 优化车站线路纵断面 处理好站台面高程与既有站房室 内高程的关系 核实道砟 宽枕密封条 排水沟 围墙等数量 6 原则同意在哈尔滨站和哈尔滨东站过渡的方案 同意王 岗站北端咽喉适当改造增加 1 条平行进路 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 究枢纽施工过渡方案 八 线路 九 地质 路基 一 路基面宽度 基床及其填料 基床以下路基填料 填筑密 实度 过渡段 工后沉降标准等 应根据设计速度目标值和轨道类型 区分不同等级铁路的设计标准 按照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试行 TB10621 2009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TB10001 2005 及站场专 业相关规范的要求执行 二 结合过渡方案 站场及站房设计优化 调整优化路基设计 原则及工程数量 三 原则同意挡土墙结构类型及设置原则 进一步根据相关地 质资料 确定经济合理的挡土墙基础处理工程措施 应尽可能控制旋 喷桩措施的采用 四 原则同意边坡防护设计原则与工程措施 进一步明确工点 段落 长度 优化完善设计 五 应充分重视路基防冻胀设计 下阶段应进一步查明路基填 料的冻胀特性 结合路基高度 填料及地基土层的含水量等因素 制 定可靠的防冻胀设计原则与措施 六 其余同意采取的设计原则与工程措施 下阶段应做好设计 文件的优化完善工作 十 桥涵 一 设计活载 客运专线正线采用 ZK 标准活载 既有线改 造采用 中 活载 二 设计洪水频率 桥梁按 1 100 涵洞按 1 100 三 限界 跨越客运专线的跨线桥下净空按 高速铁路设计暂 行规定 试行 限界设计 跨越其它铁路和通行双层集装箱的桥下 净空按相应铁路标准的限界 跨越公 道路的桥下净空按有关技术标 准及协议办理 四 原则同意按站场股道变化要求增设框构 新建及接长 涵洞的设计方案 五 霁虹公路桥 原则同意原位拆除既有桥还建新建桥 的方案 进一步优化桥跨布置方案 跨越站场股道部分桥梁宜研 究建筑高度较低的连续结构 桥面设置高防护墙 景观方案洽地 方有关部门确定 十一 站场 按哈齐客运专线初步设计批复的方案设计 1 同意按 16 座站台 面 16 条到发线 含正线 规模设 计 其中哈佳场为 7 座站台 面 7 条到发线 哈齐场为 4 座站 台 面 4 条到发线 综合场为 5 座站台 面 5 条到发线 哈 大铁路正线和哈大客运专线正线分别布置在客整所两侧 2 采用上进下出的旅客进出站流线 旅客站台长 500 米 高 1 25 米 基本站台宽度采用 15 米 中间站台宽度采用 12 米 设宽 5 2 米行包地道 1 处 3 同意采用 12 号道岔 进一步优化车站平面布置 落实霁 虹桥的改建方案 4 优化车站线路纵断面 处理好站台面高程与既有站房室 内高程的关系 落实既有行包地道顶面高程 研究适当降低 1 道 到发线高程的方案 5 原则同意在哈尔滨站南端京哈线西侧新建机务折返所 6 原则同意在哈尔滨站和哈尔滨东站过渡的方案 同意王 岗站北端咽喉适当改造增加 1 条平行进路 进一步深化研究枢纽 施工过渡方案 十二 机务 1 机车交路 维持现行和相关工程批复的客机交路 2 机务设备 1 哈尔滨客机整备所 同意新 还 建哈尔滨客机整备所 设 2 条内燃和 1 条电力机 车整备待班线 运转整备综合楼等设施 2 哈尔滨机务段 同意在哈尔滨机务段 哈南七场 还建部分机务设备 改扩建 5 条内燃机车整备待班线 形成 10 条内燃机车整备待班线规模 预留 电化条件 其中 2 线整备台位设二层立体化作业平台 补充完善整备 场股道管理自动化系统 移设 30 米转车盘 新增 2 1000 立方米 柴油罐 设置冷却水制备油脂发放间 地下机油库 发放小屋 整备 棚 整备综合楼等整备设施 改造北检修库 设长 48 米的立体化二 层作业平台 在南检修库西端建库前检查坑 迁移部分段修设备 设 不落轮镟车床和 HXN 型内燃机车年修工装设备 设车轮间 锅炉房 设备检测综合楼 教育楼 材料库等生产房屋 十三 车辆 1 同意既有客整所与车场直接连通的方案 利用既有调车线作 为存车线 其中部分尾部贯通 靠近整备线的 2 条存车线相关间距满 足整备线条件 优化京哈正线的平面布置 为客车整备所预留发展 条件 2 同意配合整备线改建配套手动脱轨器 3 同意按需要还建整备所锅炉房等相关设施 4 同意按需要还建哈尔滨站客列检及动态监测车间房屋 十四 通信 一 传输系统 结合哈齐客专传输接入系统和哈尔滨枢纽通信网组网的需要 进一步落实本工程传输和接入系统设计方案 二 数据网 哈尔滨站新设接入路由器 纳入哈齐客专数据网 三 电话交换 哈尔滨站新增自动电话 接入哈尔滨既有程控电话交换机 四 专用通信 1 哈尔滨站新设数字调度车站交换机 接入哈尔滨铁路局 调度所既有数字调度中心交换机 2 新设 GSM R 移动通信系统 利用哈尔滨既有 GSM R 交 换机和基站控制器 BSC 沿线设置基站 BTS 无线网络按 照场强冗余覆盖设计 弱场区设置光纤直放站 漏泄电缆或天线 哈尔滨站房设置 GSM R 无线场强覆盖 3 哈尔滨南编组站既有无线列调系统继续使用 五 会议电视 哈尔滨站新设会议电视终端 纳入哈尔滨铁路局既有会议电 视系统 六 综合视频监控 通信 信号 牵引供电及电力机房 车站咽喉和站房重点区 域设置视频采集设备 哈尔滨站房新设视频控制和存储设备 纳 入哈齐客专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七 电源 通信 信号和信息机房新设电源及环境监测系统现场监测设 备 纳入哈齐客专电源及环境监测系统统一管理 八 通信线路 结合哈齐客专和哈尔滨枢纽通信组网需要 落实通信光缆设 计方案 九 其他 1 哈尔滨站施工过渡工程 利用哈尔滨西站既有传输 调 度 交换 视频等通信设备 根据哈齐普速列车调度指挥的需要 进一步落实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方案 2 根据审查确定的哈尔滨站改造方案 落实通信迁改工程 数量 严格控制迁改工程投资 十五 信号 1 哈尔滨站改工程信号系统按铁道部铁鉴函 2009 1158 号文执行 2 哈尔滨站信号设备用房应结合引入哈尔滨站的各线工程 统筹考虑 哈尔滨客场信号用房按纳入综合站房统一考虑 哈尔 滨站顾湘场 哈尔滨东站原则上利用既有信号楼调剂使用 十六 信息 一 客运营销 新设自动售检票系统和客运服务系统 客运服务系统包括集 成管理平台 综合显示系统 旅客广播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 时 钟系统 查询系统和安全检查设施 二 经营管理 1 新设办公管理信息系统 2 新设公安管理信息系统 十七 电气化 1 哈齐正线采用 AT 供电方式 既有哈大正线 哈佳正线 哈尔滨车站及存车线等采用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 2 利用哈齐客专新建的哈尔滨开闭所增加 1 路馈线 为哈 佳正线 哈尔滨车站 存车线及机务折返段等供电 开闭所分别 由哈大客专既有哈大线接引 2 路 25kV 电源 3 客专正线接触网悬挂方式与相应客专标准一致 站区接 触网按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设计 4 接触网安装点悬挂高度 5300 毫米 高速区段安装高度原 则一致 其他区段允许最大坡度 1 5 全线绝缘按重污区设计 车站范围采用合成绝缘子 6 腕臂柱采用 H 型钢柱 车站接触网支柱原则在股道间立 柱 腕臂柱安装按水平腕臂至柱顶距离 100mm 设计 最大不超过 300mm 7 电分相采用锚段关节布置方式 设置位置应满足行车需要 避免设置在车站出站加速区段 限速低速区段及大坡度上 十八 电力 1 从哈大客专新建的哈尔滨西与牵引变电所合建的 220 35kV 电力变电所接引 2 路 35kV 电源 在哈尔滨站新建 35 10kV 变配电所 为站房及站区提供供电电源 35 10kV 变配 电所应考虑哈尔滨站总体规划统筹设计 2 在站房内新建 2 座 10 0 4kV 变电所 给站房电力负荷供 电 3 进一步调研车站其他相关用电负荷 完善 10 0 4kV 变电 所设计方案 变电所及其电源线路应满足商业用电需要并适当考 虑今后发展的条件 4 新建柴油发电机所 给消防 应急照明等特别重要负荷 提供备用电源 5 新建 10 0 4kV 变电所按站房室内布置 无人值班设计 6 既有供电设施有条件时原则利用不变 7 站房以直接照明为主 少量设置间接照明 局部照亮顶 棚 柱子等部位 并按照灯具安装及维修需要 与结构等相关专 业落实具体的灯具安装工程设计 8 按照车站建筑风格和美观协调要求 做好景观照明设计 十九 给排水 环保 一 哈尔滨站利用既有水源供水 新增房屋用水就近接管供 水 设加压站一座 变频泵加压供水 对因工程占压的给水设施根据 站场变化情况及用水量酌情予以还建 取消存车线上水设施 二 同意站场增设旅客列车集便污水地面接收设施 对中短 途立折车 非入段整备的始发车进行卸污作业 站区设真空卸污设备 一套 卸污接收线根据站场平面布置 行车组织 卸污车辆对数设置 三 列车集便污水经厌氧处理后汇同车站其他污水排入市政 污水管网 二十 房建 一 总图规划 1 建议建设 设计单位应与地方规划部门衔接 进一步落 实站前广场 轨道交通及周边道路等具体规划情况 2 建议地方规划部门对南 北广场的功能进一步研究 合 理组织站区交通规划 按照 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 妥善处理 好广场 站房的交通 景观问题 二 站房建筑 1 站房按远期最高聚集人数 16500 人设计 站房面积 9 万 平方米 城市通廊及出站通道 1 4 万平方米 无站台柱雨棚 7 83 万平方米 2 站房地上空间部分应合理利用 补充研究利用站房地下 空间的方案 充分考虑子站房广场的利用空间 3 进一步研究高架候车室与主站房的相对位置关系 合理 优化第五立面形成的景观效果 4 站房内的功能平面 旅客进出站流线进一步优化 研究 城市通廊与出站通道合设方案 5 建筑造型采用大跨度 大空间的设计手法 结合哈尔滨 地域文化特点对建筑方案进行调整 6 结合建筑整体造型特点 研究主站房立面的宽度 三 功能布局与旅客流线 1 既有站房的广厅部位由于与高架候车室存在一定高差 功能较难衔接 严重影响站房功能使用 建议拆除 既有站房东 西两翼配楼经结构技术安全鉴定已不宜进一步加固改造 同时两 翼配楼功能与新建站房不匹配 建议拆除重建设计 2 既有站房与站台存在一定高差 研究站房改造与站台的 关系 3 拆除既有高架候车厅 结合车场 主站房以及子站房的 布局 研究高架候车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