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中职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doc_第1页
论文题目中职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doc_第2页
论文题目中职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doc_第3页
论文题目中职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doc_第4页
论文题目中职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中职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 分类号密级U DC论文编号硕士学位论文教育硕士论文题目中职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研究生陈炎导师曹树真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xx年9月分类号G711学校代号10512学号秘密年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职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作者姓名陈焱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曹树真申请学位级别教育硕士学科专业名称教育管理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论文提交日期年月日论文答辩日期年月日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学位授予日期年月日答辩委员会主席硕士学位论文英文内封Research onResponsibility Educationof SecondaryVocational SchoolStudents CandidateChen YanSupervisor Prof.Cao shuzhenHuBei UniversityWuhan,China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中职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摘要责任,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值得人们不断去探讨的问题。 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时候,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享受,与此同时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对人类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道德要求也提出了新的一种挑战,日益淡化的责任感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但如何强化人类对社会的责任心,弘扬积极向上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在我国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学校学生责任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主要从分析责任感的基本原理与含义出发,以中等职业学校为视觉,探索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为从事德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阐述了责任感的内涵,分析了责任感的形成机制;然后通过对江西省萍乡市卫生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作了大量实证性研究;最后在论述学生责任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上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责任感教育实施的几方面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责任;责任感;策略Research onResponsibility Educationof SecondaryVocational SchoolStudents AbstractFor humansociety,responsibility wouldalways bean eternaltopic,which isalso anissue muchworthy ofdiscussion.As weentered the21st century,the rapiddevelopment ofscience andtechnology hasbrought uscolorful materialforts,but wemankind hasalso paidhigh pricefor thesame,which thereforepresents anew challengeto the moral requirementof mankindthats hidingin deepheart.The increasinglydiluted responsibilityawareness hasbee amon socialphenomenon.But howto strengthenresponsibility ofmankind towardssociety andhighlight anactive valuesystem willbee themain themeof socialdevelopment.Under thebackground ofpracticing theconcept ofscientific developmentand constructingsocialist harmonioussociety in China,education ofstrengthening studentssense of responsibility hasgreat significance.Vocational educationhas aountfor avery largeproportion,even thoughitsshort historyinChina,it hasmade greatcontribution toour socialistconstruction.Starting fromanalyzing thebasic theoryand implicationof responsibility,focusing onsecondary vocationalschool,this articleis searchingfor thebasic strategyto resolvethe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ofsecondary vocationalstudents,thus providingtheoretical basisfor thosemoral educationworkers andalso practicallyimproving theeffectiveness ofthemoralwork.The articleis posedof fourparts.Firstly isto explain the connotationof responsibilityand analyzethe mechanismof responsibility;then tomake lots of experimentalresearch throughthe mannerof carrying out questionnairesurvey andinterview towardsPingxiang HealthSchool;finally isto putforward thestrategy ofcarryingoutresponsibilityeducationagainst thestudentsofsecondary vocationalschool basedon theprinciple tobe followedintheprocess ofconducting responsibilityeducation.Keyword:Secondary vocationalschool;Responsibility;The senseofresponsibility;Strategy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第一章导言.1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1 二、已有研究述评3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4第二章责任感的形成与学校教育.6 一、关于责任感的认识6 二、责任感的形成机制9 三、责任感的形成与学校教育12第三章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江西省萍乡卫校为例.16 一、中职生责任感现状16 二、中职生责任感问题的原因分析17 三、我国中职生学校责任感教育现状的反思21第四章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实施策略.22 一、德育教育观念与创新教学模式是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根本22 二、中职生责任感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24 三、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26 四、学校对中职生的责任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28 五、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加强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活力所在30 六、加强中职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培养,帮助学生策划良性的职业生涯32第一章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l、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日益加快,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要求社会环境道德化,希望彼此理解、尊重、礼貌、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秉公守法,在文明、道德的氛围中工作、生活,享受人生的快乐,找到人生的真谛。 道德规范的核心就在于加强人的责任感的培养。 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要求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市场经济以满足买方市场为主,则要求人必须对他人负责。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不允许华丽包装伪劣、权利抛弃责任现象的存在,它要求人必须对他人负责、对社会、对国家负责;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中国古老的“诚”、“信”、“义”、“德”仍然是当代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而“诚”、“信”、“义”、“德”的集中体现就是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对产品使用者负责;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人们具有对全球发展的责任感。 人的自我发展不仅要以社会发展为前提,而且要以世界发展、全球可持续性发展为前提,我们不仅承担本民族的责任,而且承担着整个人类发展的责任,既承担着今天的责任,更承担着未来的责任。 因而,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环境下,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达到个性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中职学校生源特点中职教育,即中等职业教育。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属于高等教育也不属于基础教育,但却在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进一步地明确了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与指导思想,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它曾有的辉煌历史,为国家各个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特别是高校的扩招与民办高等教育的逐步兴起,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初中毕业生根据中考成绩进行分配,成绩较好学生一般均选择高中就读,普高生不断升温。 中等成绩选择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非常少,只有成绩较差或很差的学生无可奈何选择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下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学校教育难度不断增大,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从年龄特点来看,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当中的不少人责任感不强,“自我”意识却很强,他们很少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相联系的,更没想到自己应负的责任。 例如有的学生只顾自己的学习,不愿担任班团干部,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更不想参加公益劳动,怕的是影响自己的学习。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偏了向,他们虽然在学校接受的是“理想教育”,但是在社会上是“商品教育”,在家中则是“实惠教育”,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损人利己思想的影响,对社会服务和树立社会利益的责任感越来越没兴趣。 这些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成了丧失精神家园的“流浪儿”。 这种“精神流浪儿”的产生,从很大意义上讲就是由于丧失了那种对事业、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直至对全人类的责任心。 从心理特点来看,中职生与虽然与高中生有共同的年龄特征,但又与他们有相当大的心理差异。 据了解,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平时的学业成绩往往被老师忽视,常遭家长责骂,久而久之使得他们产生比较大的心理落差,逐渐便形成了独特的冷漠心态和行为特征,对家庭、学校、社会甚至于本身都缺乏责任心,没有责任感。 3、我国职业教育的唯技术倾向忽视人格教育多年来,受高考制度的直接或间接弊端影响,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尺度主要是学校的升学率,而且这种现象还一直在延续,很显然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教育的目的在于增进人的知识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发展人的智力于体格,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同等重要的。 尤其是当经济日臻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不但是人才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应具备能适应经济社会激烈竞争的考验能力,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 目前中职学校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的学生,往往仅有能力与技术,缺乏做人、做事的最起码的责任心。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校教育对学生责任感教育还不够重视,或是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情感需求。 在中学阶段学业成绩不佳的中职生不同程度都具有一些不良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甚至被人们认为是“双差生”。 面对这样的特殊学生群体,学校有必要不断改革教育模式,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实效,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责任胜于能力,也就是说中职学校不但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量合格专业技术人才,还要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在中职学校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关系到学校自身的生存于发展。 “中职生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的提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我国学校的德育教育在规范化与科学化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在整体上特别是学生责任感教育面临实效性差的困境,而这种状况几乎被人们忘记。 新世纪的中国,无论是国民经济建设还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职业教育体系支撑,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一大批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团结务实、勤勉耐劳、人格健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中职学校教育的重任。 笔者所调查的江西省萍乡卫生学校(以下简称萍乡卫校)自开办以来,已经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医务工作者,他们也为国家的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当前的发展势头相对平稳,生源也相对充足。 但也象其他中职学校一样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学生数量多,整体素质较低。 许多学生毕业后由于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缺乏勤恳务实的精神及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找寻工作和工作过程中常常碰壁,更凸显了加强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研究萍乡卫校学生责任感问题的现状与原因,探索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新途径与策略。 二、已有研究述评责任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与人类的生存密切联系的现实问题,也一直被历代学者所关注。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义利之辩,宋明理学的理欲之争,古希腊和中世纪关于智慧、正义、信仰的讨论,近代西方学者的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等均对责任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近些年来有更多的学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责任感问题的研究更加关注,使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把责任感引入教育的范畴,形成特定的责任教育研究尚不多见。 从国内来看,我国关于责任感问题的专项研究尚在起步过程。 在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而其中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囿于人们的责任心的缺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开始了有关责任感教育的专项研究。 复旦大学谢军博士把责任问题置于一个哲学的视野,在概括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责任与人的生存和幸福的关系出发,探讨了责任的前提、价值、保证、冲突与选择以及实现等问题,在其责任论一书中。 他认为“责任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通过对责任概念的论证,确立责任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应该包含的义务、责任与良心,分析了责任的功利性和超功利性、平衡性和非对称性,以及契约性和非契约性,强制性与自觉性对立统一的特点。 并探讨了责任与主体性的关系,指出了主体性的责任内涵和责任的主体特性。 责任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价值问题,责任选择就是一种价值选择。 而责任的实现即责任问题研究的归宿,责任感是责任实现的内在机制,社会的法律、道德、习俗、教育等是责任实现的外在机制。 汪凤炎教授在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一书中认为“孩子的任性、自私、冷漠、自暴自弃、意志薄弱等都与缺乏责任感有关。 而孩子的压抑、自卑、消沉、自我封闭、过度敏感等消级状态,也都可能与父母提出了开展一系列旨在培养小学生责任的活动,在孩子身上滥用责任感有关。 使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清自己在社会、家庭中应当承担的角色与责任,从而无形中产生合乎情理的责任感,为长大后做一个有责任心的社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对如何形成责任感的步骤做了具体的描述。 针对中学生的责任感问题的研究,蔺秀云编著的你有责任感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以负责为线索,根据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循循善善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爱”学习、家庭、班级,对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了非常细微的描述。 广西柳州铁一中开展的“责任教育”在国内教育研究中取得了一些的成果,上世纪90年代末作为一项研究课题立项以来,该校的责任教育不断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科研成果显著。 多年来,该校经历了两轮实验研究,编写了校本课程教材责任教育,取得了预期的实验成果,构建了中学生责任教育体系。 仅就责任感问题的研究而言,从国外来看,古希腊时期的波西多纽就著有责任论。 苏格拉底把有责任能力当成是否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善良公民标准。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把人分成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应该担当不同的责任。 伊壁鳩鲁和亚里斯多德等哲学家也著书阐述了责任是表示人应该对自身选择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任的思想。 在西方近现代,同样有不少学者围绕责任问题进行了论述,康德认为“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人们履行自己的责任就是善的美德,违背责任就是恶德。 18世纪英国政治学与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道德情操论第三卷中就从人类的情感与同情心出发,研究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来了人类社会赖以维系、保持和谐的奥秘。 英国最近在教育改革议案中提出“要使所有的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美国在美国的潜能人的报告中指出“面向21世纪的人应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关心、合作的精神和社会责任心。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说过“没有责任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工作。 但认真检索其成果却不难发现他们并没有将中职生的责任感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来讨论,同时,他们的研究还仅仅是处于提出问题的阶段,既没有系统论述,也缺乏实证研究,更没有提出有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中职生作为一个基础教育中的弱势人群转化而来的特殊群体,由于正值心理变化最激烈的青春期,最易产生心理问题与道德行为问题,因而一直是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目标群体。 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中职生队伍的逐渐扩大,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日渐提升,对这一群体内心世界的关注已成为当代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 中职生有其特定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形成了中职生年龄阶段的心理与生理特点,他们与大学生、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生理特点及行为表现又有较大的差异,如何加强中职生责任感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道德素养,正是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一)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中职生责任感培养的现状和趋势的梳理、探讨和研究,分析目前中职生责任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透视影响中职生责任感培养有效开展的阻滞性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有效推动中职生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活动。 培养中职学生的责任感研究,既丰富了德育内容,完善了相关理论,又能为同层次的学校改进教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提供实践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l、理论意义从理论上讲,选择中职生这一典型有代表性的目标群体对责任感问题展开研究,其理论价值至少有二个方面。 一是可深化整个道德教育机制的研究。 责任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作为一种人们对其所承担的道义的认同和积极的态度,责任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包括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可以说责任感决定着一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是沟通和联系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桥梁与纽带,也是促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基础与动力。 同时作为维系社会基本道德秩序的基石,责任感的生成与发展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道德成长的过程。 因此揭示个体责任感的形成与教育机制,有助于深入说明和展示个体的道德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并给德育建设以深刻的启示。 二是可丰富责任感问题本身的研究,将这一问题的探索推向深入。 责任感理论的深化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目标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应当说中职生就是这样一个恰当的研究对象标本。 首先中职生由于正值心理冲突的敏感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特性加之处于教育层次中的尴尬境地,使这一群体呈现出心理与道德行为最易出问题的特点。 其次相关的实证调查显示,这一群体有自尊而无责任的道德特征最为显著。 因此借助这一代表性的目标群体进行责任感问题的研究,可以更有说服力地解释和论证青少年责任感淡化的原因和培养以及增强个体责任感的实践模式。 2、实践意义从实践层面考察,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切中了中职教育尤其是中职德育教育的“硬伤”,找准了中职德育教育的突破口与切入点。 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发展迅速,xx年中职教育招生总量在06年的基础上再扩招50万,总规模已达800多万。 然而客观来讲,我国中职教育的质量却令人担忧。 而最令人忧虑的就是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中职毕业生的道德素质尤其是责任感与其他群体相比相距甚远。 由于近年来我国教育指导思想的功利性与产业化趋势明显增强,过于偏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导致中职生从过去的义务本位中释放出来而走向另一个极端重视权利而忽视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滋生了他们更为强烈的个人中心主义观念,此种道德境况已成为影响中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大负面因素,中职生责任感淡化或缺失最为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可以说从中职生责任感入手加强他们的道德教育,已成为中职教育健康持久发展的前提与关键。 事实上,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强调“责任公民”的教育,甚至提出教育的重点都应实行“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换。 必须看到,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无责任心。 培养中职生的责任感,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命运,也直接关系到我国中职教育的质量和前途。 (二)研究内容与框架 1、研究分析当前中职生责任感的现状。 2、分析当下中职生责任感淡化乃至缺失的主、客观原因。 3、设计并建议开展中职生责任感教育的策略.(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1、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源,检索、收集相关论著,认真阅读相关论著,获取有价值信息,寻求对本研究的启发和立论根据,并对所有信息进一步加以、分析,联系研究实际加以发展补充。 2、问卷调查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学校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中职生责任感的基本状况、特征。 3、访谈法: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个别访谈,深入了中职生责任感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途径。 (四)创新与不足本文欲突破的难点,一是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旨在解决中职生责任感问题的理论模型。 该理论模型在当前研究文献中尚未出现,其建立实属本文的原创。 二是结合我国中职生教育实际,探寻到一套专门针对并适应中职生群体责任感教育的教育机制或曰模式,关键是揭示出中职生责任感的形成规律。 第二章责任感的形成与学校教育 一、关于责任感的认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责任”是人们经常脱口而出、耳熟能详的一个词。 “这是你的责任!”“应该对这件事负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人都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在我们的每一项工作中都要落实责任制”等等,大家都在不同的意义上述说着责任。 责任从何而来?有人说责任与生俱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打上责任的烙印,能否承担责任,是一个人是否配做人的标志。 简言之,责任就是对你已做的、正做的和将要做的事情负责。 听起来再简单不过,可亘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秦始皇说,我对百姓的残酷、对文人雅士的杀戮,是出自一统天下的责任;唐玄宗说,我负天下是对爱情的负责;汪精卫说,我投敌叛国是出自对自己前途的责任。 责任成了托词,成了借口!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评述道:“当事情出了差错,我们就会把我们的灾祸归怨于日月星辰,好像我们做恶人也是命运注定,做傻瓜也是出于上天的旨意。 换句话说,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的麻烦归咎于命运、经济状况、运气甚至是其他哪怕不相关的事物,总之是除我们自己以外的任何人或事物,这实际是对自己责任的推卸。 在电影罗马假日中,安妮公主在出走24小时返回后,受到公爵们的变相指责。 公主说道:“如果不想着对于这个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我是不会回来的,永远都不回来!”爱情与责任的对决造就了这部经典,想起电影中公主舍弃爱情时的眼神了吗?那是出于对国家的责任;看见马路中央挥汗如雨、尘土满面的交警了吗?那是出于对职业的责任看见雄企鹅将用生命换来的食物喂给企鹅宝宝的情景吗?那是出于父母的责任就在我们的身旁,几乎每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责任事件煤矿爆炸,松花江污染,禽流感防治中的失职、劣质奶粉事件等等,大家都在讨论着责任,追查着责任。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传统中,履行白己应该履行的责任,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尽职尽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要求,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同他人、同社会发生着各种不同的关系,并承担着各种不同的责任,如对家庭(父母、子女、丈夫、妻子)、对朋友、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等等。 能不能依照人的存在本质,依照社会的道德要求去尽职尽责,是判断一个人有无道德或道德高低的重要标准。 但到底什么是责任?责任从何而来?我们每个人或团体应该对哪些事情负责?为什么要负责?这一切是我们研究学校责任教育首先要明确的基本问题,也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责任感教育的基本内涵 1、责任的含义涉及责任感的教育,首先就必须理解“责任”一词的基本涵义和基本特点,才能把握好责任感的真正内涵。 现代社会中“责任”一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关注,从国家所提倡的诚信机制,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责任总是无所不在。 责任一词由“责”和“任”两个字组成,究其词源,根据辞海对责任的解释。 “责”有四层意思 (1)责任、职责。 如负责。 书金滕“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蔡沈传“丕子,元子也。 盖武王为天无子。 三王当任其保护之责之天。 (2)责问、责备。 如斥责、自责。 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3)责罚。 新五代史梁家人传“数加笞责。 (4)索取、责求。 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 荀子宥坐“不教而责成功,虐也。 “任”字的含义除了任用、信任等意思外,还有两种解释,即 (1)责任、职责。 诸葛亮前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展忠言,则攸之(郭攸之)、祎(费祎)、允(董允)之任也。 (2)担当、承担。 如任劳任怨。 国语齐语“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 韦昭注“背曰负,肩曰担。 任,抱也。 荷,揭也。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的思想史上,责任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臣民对君王、帝国对“天”的主动尽职和忠效;二是表示个人应对自身选择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与过失负责任。 这与中国当前对责任的用法基本上达成了一致。 而在当代的语镜里,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责任”一词的解释为 (1)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 (2)分内应做的事; (3)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 在西方思想史上,责任也是个古老的话题。 从古希腊时期波西多纽就著有责任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到美国现代法哲学家HLA洽特的关于人们地位、原因、义务和能力四维度责任论学说,均对责任的用法与含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谢军博士通过对历代哲学家对责任分析的阐述,厘清了当代社会对“责任”一词的具体含义,责任为由一个人的资格(作为人的资格或作为角色的资格)和能力所赋予,并与此相适应的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由此我们对责任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分内应做之事;其二,没有做好分内之事应受到的谴责和制裁。 责任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责任的理论研究其根本也是指向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责任实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各种实现方式的总和就形成了责任的实现机制。 就积极意义上的责任而言,它的实现有赖于责任主体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和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即表主体自觉履行其社现为主体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责任实现的内在机制。 一定的责任感总是在一定的责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主体在理解一定条件下自身角色和社会要求的基础上,把握自身行为极其后果,使之符合社会要求的观念、情感和意愿。 它对人们的责任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发、鼓舞和评价的功能,在个体责任行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前面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知道,责任的涵义可概括为:会角色要求的分内事,并对其履行情况和后果的担当。 它包括三个方面,即“明晰责任、“履行责任”和“承担责任”。 本研究中的责任是指职责,是对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分内事情的内容与要求的具体规定。 职责有不同的种类,根据职责的内容来分,有工作职责、学习职责、活动职责;根据职责的承担者来分,有组织职责和个人职责。 本研究中的职责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职责。 2、责任感的基本内涵谢军博士认为“责任感又称为责任情感,它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强烈希望履行自己应尽责任的一种情感态度。 责任感所包含的强烈的情感色彩成分,是一种较为丰富且较为复杂的情绪体验。 但是如果责任感又是一种情感,可能就会因情感的变化无常而影响责任感的真正实现,它与人们的日常爱好有着本质的不同。 责任感是对理性规律的尊重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是不同于爱好的特殊情感。 具体来说,责任感是人们对责任内容的自觉意识和体验,或者说是责任主体对责任对象的需要的自觉意识和体验。 因此,有了责任感,就能主动担负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负责。 责任的形成包括了他律与自律两个阶段。 他律性质的责任感为责任感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自律性质的责任感为责任感的高级阶段。 高度的责任感,是实现责任的精神支柱,是人的一切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 责任感不但是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维系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感性纽带。 根据德育百科全书对责任感的解释责任心即责任感,表示个人对社会所持有态度的道德概念,一般是指自觉地把应该的事情做好的心理态度。 责任心包括三方面 (1)责任心与义务紧密相联,个人在认识到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义务以后,就在自己的活动中,努力去实现这些义务,因此,责任心就是个人道德活动同他的义务相适应; (2)责任心同责任能力相联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在承认社会必然性同时,又要承认主观能动性,人们在进行道德活动的多种可能性中,相对有选择的自由,因此人们对自己选择的行为负道德责任; (3)责任心与责任客观根据相联系,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认识客观必然性,人们才能获得自由。 因此,正确认识客观必然性,才能提高选择善恶的能力,才能承担自己的道德责任,使责任具有可靠的客观依据。 因此,我们可将责任感理解为个体以对自己所承担的、依据社会伦理推定而形成的道德义务(广义上包括法定义务)的认识为指导,将该道义与自身的需要相融合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追求。 依据品德的心理结构,责任感的心理成份由知(责任认知)、情(责任感情)、意(责任意志)三者构成。 责任认知亦即个体对自己承担的社会义务的认识,包括自己承担着什么样的义务、承担这些义务的终极原因与价值;责任情感是个体对自己履行责任与否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和愿望,它根源于个体的良心和对利的需要;责任意志则是个体的责任行为从思想到实际实现的心理过程,其外显形式就是责任行为。 责任感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正义感、义务感、良心、同情心、自尊心、羞耻感、爱心与奉献精神等都属于责任感的内容,这些情感在责任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责任感能使人产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遵循社会规范,主动承担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等心理要求。 (二)高度责任感的现实表现责任感是一种不同于爱好的特殊情感,是人们对责任内容的自觉意识与体验。 人们一旦有了责任感就能主动承担对他人与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高度的责任感是实现责任的精神支柱,是人的一切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 责任感不但是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维系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感情纽带。 高度的责任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责任感。 对自己负责,个体对自身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责任感,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对自身人格独立性、完整性的责任感,充分了解其自身的权利、义务,并在生活中积极维护自身的权利,捍卫自我人格尊严以及对自我行为过程与结果、承诺、过失等方面的责任。 2、家庭责任感。 对家庭负责,中国的道德形成是以家庭为起点的,在家行孝、为国尽忠,这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美德。 遵循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基本人伦意识。 3、集体责任感。 对集体负责,正确理解“礼仪”、“协作”、“和谐”的含义。 有集体主义精神,并形成集体向心力、凝聚力。 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容忍、学会合作、学会负责。 个人的行为遵循集体规范,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 4、社会贵任感。 对社会负责,人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应具有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等活动,对社会负责,做一名服务于社会的人。 5、国家责任感。 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具有热爱祖国的信念及保卫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意识,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个人利益服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勇于参会变革,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二、责任感的形成机制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的关系来看,一个人的责任情感源于他的实践活动中,是责任意志的动力因素,又受责任认知的调节、指导;一个人的责任认知源于责任情感的理性觉悟和后天教育;责任意志则依赖于责任情感的动力支持和责任认知指导的整合。 总之,责任认知是责任行为的心理指导,是责任感的指导因素;责任情感是责任行为的心理动因、必要条件,是责任感的动力因素、决定性因素,是责任感的基本环节;责任意志是责任行为的心理过程、必要条件,是责任感的过程因素、根本环节。 责任行为是责任意志的外显形式,责任意志水平与责任行为必定完全一致,一个人的责任意志强,其责任行为必高,责任行为高者,其责任意志必强;责任情感是责任意志的动力,情感越强烈,意志越坚定,责任情感与责任意志一样同责任行为直接相关;责任认知则通过对责任情感的调节、指导作用,协助责任情感促进责任意志形成、保证责任意志的合理方向,但它与责任意志不直接相关,即责任认知水平高,责任行为未必高。 伦理学的研究亦表明,道德活动作为一种人类起源最早、最基本的精神活动样式,所指向的是人类自我内部世界,它本质上是人类对自我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规范、设计与引导,是人类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国家的出现,便产生了具有外在强制性的,对人的权利、义务作出规定的政治、法律规范。 其中保障社会安全、经济发展、民事调节的功能规范,往往体现了当时社会道德的要求,是法律化、制度化的道德。 个体在其特定社会的成长过程之中,一方面要逐步接受政治、法律强制规范的制约;另一方面,随着其自我意识的成熟而参与由良心、爱心发动的内在道德推理与实践活动。 因此,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实质是内外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说来,个体责任感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社会制定规范,规定其义务,以履行义务与否而承担利与不利的后果为威慑;另一方面更要靠个体良心的发动,爱心、同情心的培养,使其尊重他人、关爱社会。 责任感的形成不仅靠外在的威慑和强制,更依赖的是个体的自觉选择,是义务感和良心的统一。 (一)责任感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外在因素 (1)社会文化的影响。 由于责任感是对一定社会中个体与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因而不同社会或地区的道德内容、表现形式等必然就限制了个体责任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