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正极材料钒系材料的制备_第1页
锂电池正极材料钒系材料的制备_第2页
锂电池正极材料钒系材料的制备_第3页
锂电池正极材料钒系材料的制备_第4页
锂电池正极材料钒系材料的制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锂电池正极材料钒系材料的制备锂电池正极材料钒系材料的制备 材料化学专业科研训练题目 锂电池正极材料钒系材料的制备材料化 学专业科研训练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钒系正极材料相关内容 包括了锂钒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工作原理 材料种类 发展情况等方 面的内容 介绍了目前锂钒氧化物正极材料较为成熟和普遍的制备方法 重点讲述了Li1 xV3O8材料的制备工艺 包括固相合成法 溶胶凝胶 法和水热法 在综述的基础上 设计了溶胶凝胶法制备Li1 3V3O8材料的过程 表 征手段并预测其结果 锂电池通常是指以金属锂或锂离子为正极活性物质的化学电源 可 分为一次锂电池和二次锂电池 电池通常由正极 负极和电解液三部分构成 而电池化学体系决定 了电池的电化学反应 从而决定了电池的理论电压 理论比容量和 理论比能量 因而对于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是提高电池电化学性能的一个很重要 的方面 当前对于锂电池正极材料研究最多的是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有机硫化 物两大类 过渡金属氧化物是锂与过渡金属形成的嵌入式化合物 是目前锂离 子电池中应用的主要正极材料 现在研究和应用的主要过渡金属氧化物为LiCoO 2 LiVO 2 LiNiO2和LixMnVO2以及它们的掺杂物 有机硫化物正极材料这类材料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才发展起来的 新型储能材料 包括有机硫化物及其聚合物 主要用于以锂为负极 的锂电池中 这类材料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双硫键 S S 基于其可逆的电解聚 电聚合过程 2S S S 2e 而发生能量交换 其理论能量密度高达1500 3500Wh kg 实际能 量密度可达830Wh kg 而且这种材料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可以按预 定的方式控制其有机基团和分子结构以及通过共聚 共混来改变其 物理 化学和电化学性能 1 发展高能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正极材料的开发 与锂蓄电 池负极材料的发展相比较 正极材料的发展稍显缓慢 原因在于尽管理论上可以脱嵌锂的物质很多 但要将其制备成能实 际应用的材料却并非易事 材料化学专业科研训练 2 制备过程中的微小变化都能导致材料结构乃至性质的巨大差异 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嵌锂化合物是锂离子的贮存库 充电时 Li 离子从正极逸出 嵌入负极 放电时Li 离子则从负极脱出 插入正极 即在充放电过程中 Li 离子在正负极间嵌入脱出往复运 动犹如来回摆动的摇椅或往复运动的羽毛球 因此这种电池又被称 为 Rocking chair battery或Shuttlecock battery 根据其工作原理 正极材料在性质上一般应满足 1 在所要求的充放电电位范围内 具有与电解质溶液的电化学相容 性 2 温和的电极过程动力学 3 高度可逆性 4 在全锂化状态下的空气中稳定性好 其结构应具有 1 层状或隧道结构 以利于锂离子的脱嵌 且在锂离子脱嵌时无结 构上的变化 以使电极具有良好的充放可逆性 2 锂离子在其中尽可能多的嵌入和脱出 以使电极有较高的容量 且在锂离子嵌脱时 电极反应的自由能变化不大 以使电池有较平 稳的充放电电压 3 锂离子在其中应有较大的扩散系数 以使电池有较好的快速充放 电性能 目前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层状LiMO2和尖晶石型LiM2O4结 构的化合物上 M Co Ni Mn V等过渡金属离子 其中研究较多的正极材料是三种富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LiCoO 2 LiNiO2和LiMn2O4 LiCoO2属于 aFeO2型结构 它具有二维层状结构 适宜Li 的脱嵌 由于其制 备工艺较简单 性能稳定 比容量高 循环性好 是最早商品化的 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 但是LiCoO2的价格较高 且使用过程有一定毒性等缺点 影响了锂 离子蓄电池成本的降低 LiNiO2为层状结构 在其结构中氧原子构成立方密堆积序列 而Ni 和Li则分别占据立方密堆积中3 a 与3 b 位置 这种结构的任何位 错都会影响产品的电化学性能 因而其制备条件非常苛刻 因此化学计量的电化学性能优良的LiNiO2的合成仍然是目前研究的 热点 尖晶石型LiMn2O4的嵌锂容量相对偏低 且有两个放电平台 循环性 能较差 但从成本和环境方面考虑 目前还是人们较为关注的材料 材料化学专业科研训练 3 之一 为了开发具有高电压 高容量和良好可逆性的正极嵌锂材料 一方 面是对现有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提高和改进 如利用掺入其它元 素的方法改变材料的结构或通过改进制备方法以改变晶型或元素间 的化学计量比等 另一方面是开发新的正极材料 随着锂离子蓄电池 的发展 新的正极材料层出不穷 锂钒氧化物以其高容量 低成本 无污染等优点 成为最具有发展 前途的锂离子蓄电池正极材料 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 2 1 2锂钒氧化物正级材料介绍锂钒氧化物正极材料 由于这种正极材料的容量高 成本低 无污染 因而受到重视 VO2 V2O3 V6O13 V4O9 V3O7等氧化物都具有一定的嵌锂特性 它不但能形成层状嵌锂化合物LixVO2和Li1 xV3O8又能形成尖晶石型 LixV2O4 因为锂钒氧化物有着较高的比能量 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3 1 2 1LixVO2及LixV2O4层状化合物LixVO2的结构为 NaFeO2型扭曲的岩盐层状结构 但当Li 离子脱嵌时 层状的LixVO2结构变得不稳定 在Li1 xVO2中 当x0 3时 脱嵌的Li1 xVO2为缺陷岩盐结构 基本没有完好的锂离子通道 所以 当Li1 xVO2从层状结构转化为缺陷岩盐结构后 锂离子的扩散系数发生明 显降低 这种转化也可以从转化前后层状结构和缺陷岩盐结构的X射线衍射图 中各峰相对强度的变化看出 层状Li1 xVO2一般是以V2O5或V2O3与Li2CO3按一定比例在真空或还原性气氛 中加热 通过固相反应制备 但固相反应制备的产物电化学性能差 LiV2O4具有与LiMn2O4相同的尖晶石型结构 其结构如图2 2 a 所示 在LiV2O4中 V2O4骨架具有有利于Li 扩散的四面体和八面体共面的 三维网络结构 锂可以从 LiV2O4 骨架提供的二维隧道脱嵌 在图2 2 a 中 氧原子构成立方密堆积 CCP 序列 锂在立方紧密堆积的 四面体材料化学专业科研训练 8 间隙位置 75 的钒原子交替地位于立方紧密堆积的氧层之间 余下 25 的钒原子位于相邻层 在脱理状态下 有足够的钒阳离子存在于每一层中 保持氧原子理 想的立方紧密堆积状态 与LiVO2类似 当尖晶石型的LiV2O4作为正极时 在锂的脱嵌过程中 结构从尖晶石型变成有缺陷的岩盐型 约有1 9的钒离子从富钒层 进入相邻层 破坏了供锂离子扩散用的三维空间 这些不足限制了该化合物的应用 7 a b 图2 2尖晶石型LiV2O4 a 与LiVO2 b 的结构示意图2 2 1 2LiVO2及L iV2O4的合成方法目前 岩盐型的LiVO2及尖晶石型的LiV2O4一般采用如下固相反应合成法制 备 将V2O5或V2O3与Li2CO3按一定比例混合 在真空或还原性气氛条 件下 加热烧结即可 但固相反应制备的产物电化学性能较差 为此 人们对其制备方法进行了改进 采用水热法 模板合成法以 及掺入其它金属离子或掺入导电的分子材料 如果这些方法能够稳定脱锂状态下的晶体结构 使其在充放电过程 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能 将是推动嵌锂氧化钒在锂离子蓄电池实际 应用中的最有希望的途径 7 2 2 2Li1 xV3O8介绍Li1 xV3O8具有锂的嵌入量大 x可达4 5 放电 容量大 可逆性较好等优点 但Li1 xV3O8的显著缺点是电压平台不明显 导电率低 氧化能力强 容易导致有机电解液分解等 尽管如此 Li1 xV3O8还是一种很具有发材料化学专业科研训练 9 展前途的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如何进一步改善Li1 xV3O8的稳定性和循环可逆性 成为Li1 xV3O8 继续发展的保证 8 2 2 2 1Li1 xV3O8结构Li1 xV3O8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比 较多 它属于单斜晶系 呈层状结构 空间群为P21 m 晶胞参数为a 0 668nm b 0 360nm c 1 203nm 107 8 钒的价态为4 93 其中1单元锂离子位于八面体位置 剩下的0 2单 元锂离子位于四面体位置 Li1 xV3O8主要由VO6八面体和VO5三角双锥形两种基本单元组成 形 成两V3O8结构中间夹有锂离子的V3O5 Li V3O8 的夹心饼状 锂离子占据着V3O8组成八面体间隙位置 过量 的里离子嵌入到层间 并占据四面体间隙位置 如图2 3所示 在八面体位置的Li 与相邻层之间以离子键强烈地连接起来 使得Li1 xV3O8 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晶体结构 三摩 尔以上锂离子可以在LiV3O8中可逆地嵌入和脱出 层间存在可容纳锂离子的空位 而且 在八面体位置的Li 不会妨碍Li 从一个四面体位置跃迁到其 它位置 由于Li1 xV3O8在锂嵌入和脱嵌时结构比较稳定 同时存在可供锂离 子迁移的二维间隙 8 如图2 1所示 这种固定效应使其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有一个稳定的晶体结 构 层状结构和层间空位使得锂离子在其中可以自由的扩散 适合锂离 子的嵌入和脱出 Li1 xV3O8拥有较适宜的扩散系数 因此高的扩散速率可以使得锂离 子在嵌入和脱出时 不影响本体的结构 即可以保持结构的稳定性 从而使得材料具有较长的循环寿命 每摩尔Li1 xV3O8可以脱出3mol以上的锂 其理论容量可达300mAh g 以上 9 材料化学专业科研训练 10 图2 3Li1 xV3O8晶体结构示意图2 2 2 2Li1 xV3O8制备方法制备出纯度 高 结构好的嵌锂活性材料 是电极材料优良电化学性能的第一步 LiV3O8的合成方法主要为两种高温固相合成以及低温液相合合成 制备得到的LiV3O8化合物的形貌不同 进而其放电比容量 循环效 率 可逆性等电化学性能也差异很大 固相反应法是将多种固体反应物机械研磨混合均勾 经高温处理使 得反应物在熔融状态下反应从而得到目标产物的材料制备方法 以V2CO3和V2O5为反应原料 充分研磨混合均匀后 在一定温度烧结 一段时间 在这种条件下 反应物质呈熔融状态 然后降温至室 温得到目标产物的方法 高温固相制备过程操作简便 工艺要求不高 易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但是采用该合成方法 能耗巨大 另外由于锂和V2O5的挥发 导致 很难准确控制反应物的量 产品的均一性也差 该方法制备的材料颗粒度较大 粒度和成分的不均匀等负面影响了 它的充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 制备的材料 仍然需要进一步处理 才能应用 低温液相方法生产的产物粒径均一 比容量高 耗能低 包括溶胶 凝胶法和沉淀法都属于液相法 但是液相法合成的Li1 xV3O8多属非 晶态物质 这对作为锂离子脱嵌主体的物质而言不利 容易发生沉 积 1mol非晶态LiV3O8理论上最多可以嵌入9molLi 而1mol晶态LiV3O8 只可嵌入3molLi 另外Li 在非晶态Li1 xV3O8中的扩散路径短 使 其能够快速嵌入和脱出 5 材料化学专业科研训练 11 2 3钒系正极材料制备方法目前作为锂离子正极材料的锂钒氧化物常 用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固相合成法锂盐和钒盐经碾碎充分混合后 在高温加热成熔融状 态下反应生成产物 2 溶胶 凝胶法锂盐 钒盐与络合剂 柠檬酸 草酸 过氧化物等 反应 形 成锂和钒的络合物 经浓缩 干燥得干凝胶前躯物 将前驱物在一 定温度 较高温度 下加热生成产物 3 水热合成法锂盐 钒盐与水直接反应 有些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 下进行 得到产物水合凝胶 经较低温度干燥脱水 300 左右 得到 产物 10 2 3 1固相合成法固相法是合成最传统的方法 主要是用两种或多种固态反应物机械混合 高温焙烧使反应物在熔 融状态下反应 其主要方法是高温固相反应法 高温固相合成法一般以Li2CO3或Li2O和V2O5或NH4VO3按一定比例混 合均匀 在680 900 熔融反应24 30小时 然后降温至室温得到合 成产物 产物在氩气的保护下经适当的球磨筛分以便控制粒度的大 小及分布 其工艺流程图见图2 4 但制得的样品其循环性能和比容量并不能使人满意 这是因为在高 温下 Li与V的挥发程度不同及V对器皿的腐蚀等损耗 使Li与V的比 例很难控制到期望值 从而影响其电化学性能 产物须经过一定的 后处理才能使用 虽然如此 但此法操作简单 较易合成 而且易于工业化 因此固 相法的研究仍在继续 为了保持高温固相法的工艺简单的优点 同时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 能 人们提出了各种改进方法 如分段加热固相合成法 固相配位合成法 低温固相合成法等 11 材料化学专业科研训练 12 王高军等以Li2CO3和V2O5为原料 根据固相反应机理 选择了合成L i1 xV3O8的合适温度 580 和时间 2h 比传统温度 680 和时 间 24h 降低了许多 但是产物的比容量并没有得到较大提高 因此此法还有待进一步的 研究 图2 4固相法流程固相法因为其生产的样品其循环性能和比容量并不能使 人满意 故在此基础上将产品进行后续加工加工方法包括嵌入无机 物 超声波处理 氧缺陷等方法 11 2 3 1 1嵌入无机物此方法是通过部分调整其晶体结构的途径来提高 其电化学性能 在钒锂氧化物的层状中构中嵌入少量的无机化合物如H2O CO 2 NH3等来扩大其内层空间以增大锂离子在层间的流动性和提高锂 离子在层间的分配 从而提高锂离子蓄电池的比容量 可逆性 充 放电速率等电化学性能 11 2 3 1 2超声波处理N Kumagai和A Yu将 高温固相合成的材料作为前驱体材料进行超声波处理 实验发现超声波处理后 锂离子扩散通道增大 扩散路径缩短 从 而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且其循环性能也有较大提高 11 2 3 1 3氧缺陷J Kawakita等人采用在Li1 xV3O8正极材料中引入氧 缺陷来改善它的电化学性能 研究发现 引入氧缺陷后 产物Li1 2V3O8 x 0 03 此法所得到的含氧缺陷物质Li1 2V3O8 x与Li1 2V3O8相比由于氧缺陷的存在而形成最终产物原料研磨混合 冷却筛分焙烧研磨材料化学专业科研训练 13 了新的可供锂离子占据的位置 且内层间距大 从而使得产物嵌锂 量大 x 0 14时 每分子单元嵌锂量大于4 可逆性能好 但对其它性能影响以及最佳电化学性能的氧缺陷产物等还有待探讨 11 2 3 2溶胶凝胶法溶胶 凝胶法是湿化学法中新兴起的一种方法 它是制备超细金属氧化物粉末的常用工艺 产物粒度可达到微米级甚至更细 均匀性好 纯度高 这种方法也属于低温合成技术中的一种特例 与其他方法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溶胶 凝胶法制备的Li1 xV3O8 的比容量高达419mAh 9 8 溶胶 凝胶 sol gel 合成法又称为Pechini合成法 它是指金属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经溶液 溶胶 凝胶化过程而固化 再经过热处理制备氧化物或其它复合化合物粉 体的方法 G Pistoia等人以LiOH H2O和V2O5为起始原料 在水溶液中采用溶 胶 凝胶法合成了无定形的Li1 XV3O8 此法全面简化了Li1 xV3O8正极材料的制备程序 而且制备的无定形 产物较高温固相反应产物具有结晶度低 颗粒粒径小 表面呈绒毛 似的形状等特点 从而使锂离子蓄电池可以快速充放电 嵌锂量大 每分子单元可达4 5个 比能量高 循环性能也有较大提高 这种方法是低温合成的经典方法 此后大多数低温合成Li1 xV3O8的方法都是以此法作为参考依据的 1 0 迄今为止 以有机溶剂作介质 用溶胶 凝胶法合成只是探索了CH3OH作介质 其它有机溶剂作为溶胶 凝胶法合成Li1 xV3O8的介质的可能性还有待于探索 实验发现以CH3OH作介质采用溶胶 凝胶法合成样品 与高温固相合成的材料相比 表现出极佳的电化 学性能 如放电容量高达372mAh g x 4 循环可逆性好 可逆区间 在0 这是因为样品材料颗粒粒径小 V3O8 的堆叠程度小等使得锂离子扩散速度快 从最初相LiV3O8到第二相L i4V3O8易于转变 这种制备方法所得Li1 xV3O8材料材料化学专业科研训练 14 克服了水的影响 在全固态锂离子蓄电池中使用更具有实际意义 流程图如图2 5 将锂盐 钒盐和柠檬酸混合 发生络合反应 络合物浓缩干燥后 加热分解得到产品 12 图2 5溶胶凝胶法流程2 3 3水热法水热合成方法作为液相法的一种 是 一种将前驱体置于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进行水热反应从而得到高度结 晶化粉体的制备方法 已广泛应用于合成无机化合物 Y Oka等人已通过水热合成得到了Li 1 xV3O8 Hai YanXu等人成功地合成了纳米级的LiV3O8 其放电容量可达302mAh g 循环30次后仍旧高达278mAh g 这表明 此法制备的LiV3O8电化学性能相当好 但水热合成方法对设备要求条件比较高 制备量有限 工业生产难 度较大 其流程如图2 6 是将锂盐及钒盐加入水 调节pH值使之溶解 后加热反应蒸发 过滤后静置冷却结晶 晶体研磨 脱水后即为产品 10 图2 6水热法流程图过滤静置LiOH H2O NH4V2O5 H2O完全溶解调节pH晶 体研磨加热20小时析出晶体加热脱水材料粉晶选出单晶做结构产品 锂盐热分解混合络合反应钒盐柠檬酸浓缩真空干燥材料化学专业科 研训练 15 第3章Li1 xV3O8制备和改性层状化合物Li1 xV3O8不仅具有优良的嵌 锂能力 而且具有比容量高 循环寿命长等优点 本文预采用一种 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具有纳米结构的Li1 xV3O8 利用热重及差热 TGA DTA 测试对其前驱体的热稳定性能进行分析 X射线衍射 XRD 及透射电镜 TEM 和扫描电镜 SEM 测试对烧结样品 的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 并通过循环伏安 充放电性能测试对材料 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 该方法完全可用于Li1 xV3O8的合成 与 普通的高温固相反应相比 具有焙烧时间短 温度低的优点 3 1溶胶 凝胶法法制备Li1 xV3O8反应根据固相反应流程操作 主要分为配料 络合 溶胶制备 浓缩 热处理 3 1 1试剂及设备根据反应需要 选择Li2CO3与V2O5作为反应的主原料 柠檬酸C6H8O7 H2O作为络合 剂 溶剂采用二次去离子水 检测设备需要热重及差热 TGA DTA 分析仪 X射线衍射 XRD 谱仪 透射电镜 TEM 和扫描电镜 SEM 充放电试验和循环伏安测试 3 1 2Li1 xV3O8制备原理及过程3 1 2 1实验设计依据制备Li1 xV3O 8需要先制备出前驱体钒盐与锂盐的络合物凝胶 经过热分解后得到LiV3O8 分解温度对Li1 xV3O8中锂离子的嵌入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也就是 对x的值有影响 锂的嵌入量为0 4 x 1 3 此时钒处于 4 5价态之间 处于第二个平台时 锂的嵌入量为1 3 x 2 8 此时钒处于 4价态 这是由于钒的多价态而引起的 杨辉 11 利用溶胶凝胶法在材料化学专业科研训练 16 400 烧结样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260 8mAh g 锂的嵌入量约为 2 8 即截止电位下的最终放电产物为Li1 2 8V3O8经过30次循环后 样品的比容量为初始容量的76 5 在500 烧结样品的首次放电容量达到300 4mAh g 嵌锂量约为3 2 即截止电位下的最终放电产物为Li1 3 2V3O8 但是经过30次循环后 容量衰减较快 为初始容量的58 8 这说明用sol gel法制备的产品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 烧结温度越高 样品的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结构越不稳定 故可通过控制热分解温度来控制x的值 预生产的产品为Li1 3V3O8 即最终放电产物为Li1 3V3O8 由比容 量的计算公式C nF 3 6Mr 其中n为嵌入锂的摩尔数 F为法拉第常 数 Mr为LiV3O8的分子量 可得 当x 3时理论的比容量为250 48mAh g 具有较高的放电能力 理论 循环性较好 合成温度预设定为450 3 1 2 2制备过程将锂盐Li2CO3与V2O5称重后加到盛有一定量的去离 子水的烧杯中 搅拌使锂盐及钒盐化合物溶解或均匀的分散于水中 锂盐及钒盐按所设计的LiV3O8 Li V摩尔比为1 3计量 故采用的原料摩尔配比Li2CO3V2O5 1 3 然后将预先配好的柠檬酸饱和溶液 用量Li2CO3与V2O5物质的量和的二倍 在搅拌下慢慢滴加到上述锂钒化合物混合溶液中 开始会有大量气 泡产生 溶液颜色也随之发生变化 随着柠檬酸饱和溶液量的增加 溶液中固体物逐渐溶解 气泡逐渐减小 直至柠檬酸饱和溶液加 完 再升温到80 左右继续搅拌1h 以确保反应物均匀混合 使Li V 离子与柠檬酸盐间络合反应充分进行 在80 左右蒸发浓缩得凝胶 将湿凝胶在真空炉中于110 120 之间脱水形成疏松泡沫状含有柠檬酸盐的LiV3O8干凝胶前驱体 将该前驱体在氮气气氛中分别于450 条件下恒温处理20h后 随 炉温降至常温得分解产物LiV3O8 材料化学专业科研训练 17 3 2Li1 xV3O8表征3 2 1TGA DTA测试对产品前驱体进行热重及差热 TGA DTA 测试 主要检测的是前驱体的热稳定性能进行分析 预测前驱体在热分解 过程中会逐步的失去结晶水 络合剂柠檬酸也会逐步分解 锂盐和 钒盐也会在较高温时分解并反应生成产物 经过这样的分解后即可得到产品 3 2 2XRD TEM SEM分析对产品的进行X射线衍射 XRD 谱仪 透射 电镜 TEM 和扫描电镜 SEM 主要作用的观察产品的表面相貌和内 部结构特征 产品的表面形貌和结构对电极的导电性及锂离子嵌脱 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观察表面形貌和内部结构可判断出材料的充放电能力 同时材料本身的表面形貌与反应条件有关 如热分解温度等 分析X RD TEM SEM的图像 可以得出热分解温度与产品形貌和相组成之 间的关系 3 2 3充放电试验及循环伏安测试将制成材料制成电极 进行充放电 试验 可检电极材料的放电和充电能力 可以反应了材料对锂离子的嵌脱的效果 同时可以检测电极的电容量及充放电后电极的容量变化 对电极进行循环伏安测试 检测在多次充放电的情况下 电极的充 放电能力 检测电极的稳定性及多次放电后的锂离子容量变化 对电极材料的性能和寿命进行检测 将Li1 xV3O8样品 80 与导电碳黑 15 聚偏氟乙烯PVDF 5 混合 均匀后 加入一定量的N 甲基吡咯烷酮 NMP 调匀 均匀涂在铝片上 在120 干燥10h作为阴 极 用锂片作为阳极 隔膜为celgard2400膜 电解液是由LiPF6溶解在碳酸乙烯脂 EC 和碳酸二乙脂 DEC 中配制 而成 材料化学专业科研训练 18 LiPF6的浓度为1 0mol L EC和DEC的体积比为1 1 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将阴极 隔膜和阳极组装成模拟电池 室温 下静置1d做电化学试验 充放电实验在电池测试仪 武汉产 上进行 用LAND电池测试系统 武 汉兰电电子有限公司 对模拟电池进行充放电测试 温度为25 充 放电电压范围为3 8 1 7V 充放电比电流为30mA g 循环伏安实验采用三电极体系 用CHI660电化学测试仪 上海辰华仪 器公司 进行循环伏安测试 扫描范围为3 8 1 7V 速率为50 V s 3 3Li1 xV3O8材料改性Li1 xV3O8材料的结构及电性能可以通过改变 凝胶热分解的温度的方法来得到改变 加快热分解速度和延长热分解速度对材料的层状结构的形成都有影 响 故会影响材料本身的电性能 同时也可通过控制材料热分解过程中的分解气氛来将材料改性 热 分解的气氛对材料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分解气氛中的气氛可在热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