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夯基础 凝聚心力谋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思考)_第1页
抓住机遇夯基础 凝聚心力谋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思考)_第2页
抓住机遇夯基础 凝聚心力谋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思考)_第3页
抓住机遇夯基础 凝聚心力谋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思考)_第4页
抓住机遇夯基础 凝聚心力谋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抓住机遇定方略抓住机遇定方略 凝聚心力促发展凝聚心力促发展 夹江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一 农业现状 十一五开始 我县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 2010 年 种植 业总产值 12 85 亿元 其中 茶叶产值 3 75 亿元 蔬菜产值 3 3 亿元 粮食产值 2 5 亿元 油菜产值 0 5 亿元 蚕桑 水果 及其它经济作物产值 2 8 亿元 比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 9 15 亿 元增加了 3 7 亿元 农民收入从 2006 年的 3887 元增加到 6400 元 目前农业基本现状表现为 1 耕地资源不足 夹江农业人口 29 5 万 9 2 万农户 耕 地面积 21 15 万亩 人均耕地不足 0 72 亩 2 粮食生产稳定 粮食常年播种面积 35 万亩 总产 12 5 万吨 优质化率 55 全县人均占有量 360 公斤 3 产业深化不足 农业主要产业蔬菜 粮食 油菜产业规 模较小 产业链条短 品牌效益低下 优质率 加工利用率急 需提升 品牌打造 市场扩展等需下大力气扩展 提速 深化 4 区域资源不平衡 坝 丘 山各占三分之一 坝区人口 较多 而土地较少 丘山区人少地多 工业 技术 商贸 服 务等资源坝区明显优于丘山区 5 高效设施农业比重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不高 前者 约 12 后者约 18 二 有利条件 目前 夹江现代农业发展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1 农业发展政策到位 从中央到地方 高度重视农业发展 强农助农惠农 以工哺农 城乡统筹 一系列政策 可谓东风 遍野 农业发展力度前所未有 解读政策 执行政策 正是抓 住机遇谋划现代农业发展的良机 2 夹江农业发展跨进入黄金发展期 十五 十一五 连续十年的建设发展 夹江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茶叶 蔬菜 油菜 优质粮食四大产业从技术 生产 加工 销售等方面看 基础较坚实 生产加工技术成熟度和科技应用转化率较高 生 产上配套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 农产品质量提升有保证 品牌 打造时机成熟 市场需求空间广阔 四大正处于产业升级发展 的黄金时期 3 资源配置趋于有利合理 近年来各级政府强化农业投入 加强资源优化配置 因地制宜抓产业规划和建设 有力促进了 资源的资本化 促进了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交通发展快速 十一五 期间新修社道 530 公里 硬化 470 公里 实现村村 通路 农村道路显著改善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33 7 万千瓦 机械化作业程度年均提升 2 3 个百分点 可机械化程度达 40 土壤地力提升快速 全县耕地质量达到四川省标准农田三级以 上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 51 6 沟渠 山塘 蓄水池配套 蓄集 灌溉 排放等水利设施齐备 灌溉保证率达到 79 夹江农业劳 动力总数 17 万 劳动力富足 十一五 期间平均每年培养新 型农民 1500 人 现拥有一支 4000 多人的乡土专业人才队伍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 10 万人次 劳动者科技素质提升很快 农业生产环境较大改善 全县整体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认证 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 35888 口 总容积近 40 万立方米 农村沼气综合利用率达到 60 以上 4 科技应用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 期间 全县常年测土 配方施肥 地膜覆盖 秸秆还田 双免耕技术等新技术推广 65 万多亩 全县建成机防专业队 65 个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 积覆盖 65 万亩 其中大宗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 95 常 年茶叶 蔬菜绿色防控面积 2 万亩 常年科技示范面积 2 5 万 亩 覆盖水稻 茶叶 蔬菜 油菜等大宗作物 辐射面达到 30 40 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62 个 全县 9 2 万农户 加入专业合作社组织的达到 5 86 万户 带动率 63 7 三 发展思路 综合分析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各要素及制约因素 我们提出 了 十二五 夹江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突出特色 彰显 亮点 全力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打造 三带两圈 实施品 牌战略 促进农业传统产业向农业现代化升级 具体而言就是 十二五 期间 立足于茶叶 蔬菜 粮油 畜禽 蚕桑 林竹五大农业产业 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品 培育新型优质特 色产品 着力建设一批区域布局合理 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优质 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形成 三带两圈 的生产基地版图 即 蔬菜产业带 两岸茶叶产业带 蚕桑林竹产业带 粮油产业圈 和畜禽产业圈 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 产品知名品牌 开拓培育特色农产品市场 加强特色农产品市 场体系建设 深化产业链条 发展壮大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的 龙头企业 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业企业 以此提高农业产业化经 营水平 进一步构建科技推广体系 规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 织 进一步加大投入 高效整合资源 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通过上述工作 完善现代农业体系的系统构筑 促进农业可持 续发展 四 示范成果 十一五 期间 我们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有 益的探索示范 取得了一定成果 积累了一定经验 现将我县 茶产业的示范简单汇报如下 2007 年 我县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列入 全国名茶百 强县 之一 2009 年命名为 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茶叶基 地县 2010 年 夹江 500 亩茶园获有机茶园认证 2009 年 茶叶产业列入 四川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强县 建设县 主要工作措施是 1 深入结构调整 强化政策引导 致力好规模扩张 近年 来 县委 县政府经过充分调查论证 把茶叶作为农村经济的 主导产业和加速推进小康进程的有效途径 确定了重点打造茶 产业的目标 从规划 责任 督查 奖惩四个环节着手 加强 政策引导 大胆 深入 有序地进行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 着 力推进茶叶生产发展 2006 年 全县茶园面积 11 77 万亩 2011 年底 茶园面积可达到 20 2 万亩 五年增加面积 8 43 万 亩 年均增长 1 68 万亩 茶园产值达到 4 32 亿元 产茶 1 95 万吨 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 7 6 亿元 分别比 2006 年增长了 3 5 亿元 1 6 万吨和 6 4 亿元 2 立足本地实际 优化区域布局 抓好品种改良 坚持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突出规模 的原则 以青 衣江为界 将全县产茶区大体分为河东低山茶区和河西丘陵茶 区 确定了区域布局和发展目标 现已初步建成 5 个万亩以上 茶叶乡镇 华头 南安 界牌 青州 梧凤 50 个千亩以上茶 叶村 400 户茶叶百亩户 形成 一乡一品 一村一品 主导 产业格局 先后大批量引进了福鼎大白 名山 213 名山 131 省 级以上无性系良种 3 个 近 5 年年均引进无性系良种茶苗 5 千 万株 截止 2011 年 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 14 4 万亩 占全县 总面积的 71 3 3 构建机制保证 加大投入力度 强化环境治理 实行 五机制 配套 合力联动促发展 一是政策配套机制 采取 政府引导 农户为主 部门帮扶 项目推动 多方投入的办法 配套政策 实行资金 捆绑式 使用 将 南茶 资金 省市 茶叶产业化基地建设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县级支农资金 专项扶持资金等捆绑集中 投入到茶叶发展上 提高资金使用 效益 确保建设一片 成功一片 带动多片 6 年来 财政累 计投入 1500 万元 带动茶农自筹资金投入 4000 万元 茶农投 劳折资 3000 多万元 二是建设标准机制 茶园建设实行标准 化建设和标准化验收 茶园建设上执行统一标准 即做到茶园 基础设施合格 品种优质 栽培规范 管理科学 每一户 每 一地块登记造册 茶农签字 张榜公布 公开进行评估验收 三是部门协作机制 推行县级部门实行 协作式 扶助 明确 县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农业局负责新建茶园 低改茶园 茶 叶出口基地的标准化技术的示范推广 县农发办 农业 水利 部门负责项目区内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 农业 工商 技术监 督部门负责农资市场管理和农业投入品把关 四是目标考核机 制 把茶叶发展任务纳入 目标制 考核 每年年初把茶叶任 务纳入年度各乡镇 部门的目标考核 年终严格考核评定 五 是环境治理机制 基地建设 以生产优质 安全茶叶产品为目 的 严格执行 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茶叶 标 准 强化茶叶绿色防控综合防治技术培训 因地制宜合理采用 生态控制 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及科学使用化学防 治方法 有效控制茶叶病虫害 实施 畜 禽 沼 茶 节 约型循环经济模式 推广林茶间种 茶草间种的种植方式 促 进可持续发展 4 改革经营模式 促进产销一体 抓好品牌发展 经营模 式上 依托茶叶龙头企业 同时大力扶持茶叶专业合作社 构 建 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 和 协会 基地 农户 的产业化 经营模式 全县茶叶龙头企业 2 家 茶叶合作社 5 个 吸纳会 员农户 3 46 万户 覆盖茶叶面积 8 6 万亩 品牌创建上 围绕 乐山市 峨眉山茶 区域品牌积极培育县级茶叶龙头企业 加 大对创建茶叶优势品牌的扶持和奖励力度 引导茶叶加工龙头 企业 专合组织创建名牌产品 打造绿色 有机茶叶品牌 经 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县先后创建了多个茶叶知名品牌 甘溪 雪蕊 荣获西部农业博览会 名优农产品 称号 甘溪金竹 荣获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 蒙顶山杯 国际茶文化旅游 节 国际名茶金奖 和 四川省十大名茶提名奖 天福成功试 种推广 12 个乌龙茶品种 其中 5 个产品获得国际金奖 我县龙 沱乡已有 500 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基地认证 5 强化技术培训 推广标准管理 提升茶叶加工 健全茶 叶产业化技术服务推广体系 每年技术培训茶农 1 万多人次 通过做给农民看 指导农民干 许多新技术 新方法被广大农 民认识和掌握 普及推广了无性系茶叶繁殖 无性系茶叶标准 化栽培 茶叶无公害栽培 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控 茶叶绿色防 控等技术 同时 积极推广管理标准 提升茶叶加工 以加工促生产 以龙头带基地 一是引进 天福 茶业大龙头 打造茶叶生产 观光园 二是培育本地茶叶龙头加工企业 从政策 资金 信 贷等方面加大对本地茶叶加工企业的扶持 促进其做大做强 目前 全县规模以上的本地企业有 12 家 目前已全部获得 QS 质量体系认证 其中市县级龙头企业 4 家 三是兴小龙 目前 全县各类茶叶加工企业累计达 282 户 年加工能力 2 5 万吨 年销售收入 100 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 85 户 年销售收入 100 万 元以下的加工企业 197 户 茶叶加工龙头企业的迅速壮大和增 多 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结构调整 市场拓展和农民收入快速增 长 五 发展重点 现代农业是系统的庞大工程 做好这篇大文章需要不懈的 坚持和努力 科学的规划 可行的操作 必要的保障都不可或 缺 结合我县实际 我们提出 十二五 期间我县现代农业发 展的基本观点 归纳为 彰特色 显亮点 壮大两强促两优 两强两优促整体 即 壮大茶叶 蔬菜两大产业 打造全省茶叶 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 促进优质油菜产业 优质粮食产 业提速升级 带动促进农业整体迈进 一 茶产业 十二五 目标 围绕乐山市 峨眉山茶 区域品牌 建 设全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强县和全国茶叶强县 建成以界牌 南安 龙沱为中心的 5 万亩 峨眉山茶 品牌茶叶基地长廊 以华头 歇马为重点的 5 万亩高山优质茶叶基地 新建良种繁 育基地 2 个 新建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 3 万亩 改造低产茶园 4 万亩 全县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面积达到 20 万亩以上 核心 示范区 1 58 万亩 绿色防控茶叶基地 10 万亩 占 50 设施茶 业 3000 亩 有机茶认证 4000 亩 规范建设茶叶专业合作社 9 个 基地内无性系良种率达 100 茶叶产量达 2 5 万吨 其中 名优茶产量比率达到 50 茶叶产值 7 亿元 其中名优茶产值比 率达到 80 产业综合产值 10 亿元 茶农年人均增收 450 元 茶产业产量 产值列全市第一位 全省前三位 1 稳定规模 完善配套设施 稳定现有 20 万亩茶园面积 完善高标准茶园系列配套设施建设 主要抓好道路 电力 排 灌设施 土壤质量提升 机械作业五个方面的硬件设施完善 确保连片建设 集中发展 基地路网完善 耕作道路与干道相 通 基地达标准农田三级以上面积达到 80 灌溉保障率达到 90 机械化作业率达到 60 2 抓实科技示范 着力抓好我县龙沱 南安 青州三个 现代农业茶叶万亩示范区 科技示范 切实做到产业布局区 域化 基础设施规范化 推广品种良种化 生产过程标准化 生产经营组织化 产品销售品牌化 以示范辐射带动茶业整体 发展 3 统一加工标准 规范品牌管理 修订完善夹江绿茶等产 品加工地方标准 特别是加强名优绿茶在生产 加工 包装 储运等各个环节全程实行标准化 同时 强化品牌使用权管理 监督和保护 加强品牌的规范管理 4 培育优势品牌拓市场 以打造 峨嵋山茶 区域品牌为 契机 把全县的茶叶小品牌整合成以 峨嵋山茶 为品牌的系 列产品 力改品牌小 散 乱 集合力量做大品牌 创新优质 品牌 打造著名品牌 扩大市场主导率 二 蔬菜产业 十二五 目标 建设全省具影响力的现代农业蔬菜产业 强县 分别在顺河 甘江 黄土建成 1 万亩蔬菜示范基地 全 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20 万亩 标准化设施面积 10 万亩 改造 蔬菜 5 万亩 良种覆盖率 90 以上 蔬菜总产量 51 77 万吨 商 品菜占 95 以上 精细菜占 50 总产值 7 亿元 蔬菜科技贡 献率 70 商品菜良种覆盖率 98 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 率 80 商品菜卫生安全合格率 98 以上 蔬菜深加工 10 以 上 建立集中催芽 育苗基地 2 个 技术培训 22000 人次 扶 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 5 个 建立蔬菜产地批发市场 2 个 培 育生产销售上千万元的企业 2 家 培育千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 2 家 1 扩张规模 现有蔬菜种植面积 16 6 万亩 生产蔬菜 34 6 万吨 产值 4 1 亿元 2012 年 全县新发展蔬菜面积 3 4 万亩 整体面积确保 20 万亩 2 强化基础设施完善 主要抓好道路 电力 排灌设施 土壤质量提升 机械作业五个方面的硬件设施完善 确保连片 建设 集中发展 基地路网完善 耕作道路与干道相通 基地 达标准农田三级以上面积达到 80 灌溉保障率达到 90 机械 化作业率达到 60 3 推广蔬菜标准化设施栽培 目前全县蔬菜标准化设施栽 培面积约 3 万亩 距离 10 万亩标准化设施栽培目标差距显著 4 引进培育蔬菜深加工龙头企业 打造蔬菜品牌 目前 我县蔬菜深加工比重不足 15 蔬菜加工以渍腌为主 工艺简单 产品单一 品牌弱小 深加工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5 打造自主知名品牌 2 3 个 建立蔬菜产地批发市场 2 个 三 油菜产业 十二五 目标 建设乐山市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农业油菜 产业基地强县 常年面积保持 10 5 万亩 优质油菜面积达到 90 以上 十二 五 末单产比 十一 五 末平均提高 10 公斤 主要工作是 加快基地建设步伐 推广优良品种 实行标准化 生产 为加工厂提供优质原料 加快工艺改进和先进加工技术 应用 做大做强龙头加工企业现有品牌 四 优质粮食产业 十二五 目标 常年保持粮食面积 34 5 万亩 加大科技 应用力度 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 十二 五 期间 粮食年平 均总产保持 12 5 万吨左右 单产比 十一 五 末提高 10 公 斤以上 主要粮食产品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