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机动态范围分析及测试方法_第1页
接收机动态范围分析及测试方法_第2页
接收机动态范围分析及测试方法_第3页
接收机动态范围分析及测试方法_第4页
接收机动态范围分析及测试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接收机动态范围分析及测试方法接收机动态范围分析及测试方法 摘要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超短波接收机大动态范围的概念和相关参数的测试方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超短波接收机大动态范围的概念和相关参数的测试方 法 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concept of high dynamic range VHF UHF receiver and involved parameters testing methods 关键词 关键词 噪声系数 噪声系数 NF 灵敏度 灵敏度 Sensitivity 双音互调失真 双音互调失真 Two tone 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 三阶截点 三阶截点 Third order intercept point 无杂散 无杂散 动态范围 动态范围 SFDR 内部虚假响应 内部虚假响应 Internally generated spurious responses VHF UHF 接收机又称超短波接收机 工作频率覆盖 30MHz 3GHz 至少提 供 AM FM USB LSB CW 等解调方式 有的还提供数字化 I Q 输出和宽 带中频输出 广泛用于信号监测 侦听 测向 配合相关软件 能自动观测频 率占用度等 这种接收机一般采用超外差式结构 天线输入信号先通过前端预选器 滤 除带外干扰后经过两次或三次变频 将输入信号变频至一个固定的中频信号 IF 再由后端模拟解调或 DSP 处理 超短波接收机的动态范围是一个关键的指标 它涉及到接收机的好几个参 数 大动态范围接收机的概念 不仅意味着能够以低很低的失真 检测幅度相 差达 90 或 100dB 的信号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 这个概念应明确包含对虚假信 号的免疫能力 虚假信号通常是远离接收机调谐频率的大信号 相互之间因非 线性作用而产生的 本文的目的是让读者对通常为大动态性能而设计的典型频率合成式 VHF UHF 接收机的一些参数有一定认识 要讨论的主题主要包括噪声系数 灵 敏度 双音互调失真 三阶截点 无杂散动态范围和内部产生的虚假响应 一 噪声系数一 噪声系数 灵敏度灵敏度 噪声系数和灵敏度是两个通常和接收机检测小信号能力有关的参数 接收 机的电路通常在输入信号上叠加上少量比热效应大的噪声 在检测 VHF UHF 频段的小信号时 电路噪声是通常的限制值 接收机的噪声系数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参数 也是衡量接收机电路所附加的 噪声大小的量度 公式 1 以术语信噪比的方式给出了电子设备噪声系数的定义 NF 1 NoSo NiSi log10 注 NF 是以 dB 方式表示的噪声系数 Si 是设备输入端的信号功率 Ni 是设备输入端的噪声功率 So 是设备输出端信号功率 No 是设备输出端噪声功率 另一方面 灵敏度不是一个基本量 它是用来衡量接收机对给定电平信号 的检测能力的 并且依赖于几个因素 如所用的调制类型和调制度 采用的中 频 IF 带宽和解调 Video 带宽 所要求的解调器输出信纳比 而不仅仅是 噪声系数 这些因素对接收机灵敏度的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 2 来简单表示 尽管只是大概 S 174dBm NF 10logB Ksn Km 2 注 S 灵敏度 dBm 174dBm 是室温下 1Hz 带宽的热噪声 KTB NF 噪声系数 dB B 中频带宽 Hz 假设是视频或解调带宽的两倍 Ksn 期望的解调信号信纳比 dB Km 调制特性函数 dB 上式表示灵敏度是随着噪声系数的减小和 或中频带宽的减小而改善的 变得更 小 鉴于最常用的中频带宽范围在 10kHz 至 5MHz 以上 常用的 VHF UHF 接收机其噪声系数在 6dB 至 12dB 之间 因此 典型接收机所选择的中频带 宽比实际接收机的噪声系数更大的影响接收机灵敏度 用公式 2 举例灵敏度的 计算 假设让一具有 10dB 噪声系数的接收机 用 10kHz 中频带宽 解调一调 制度为 50 的调幅信号 要求解调输出具有 10dB 的信纳比 因此 NF 10dB 10logB 40dB 10kHz 中频带宽 Ksn 10dB 所要求的 N NS Km 6dB 50 调幅 将以上数据代入公式 2 S 174dBm 10dB 40dB 10dB 6dB 108dBm 0 9 V 二 互调失真二 互调失真 截点截点 所有的接收机都采用具有固有非线性特性的 RF IF 信号处理电路 随之而 来的 影响 VHF UHF 接收机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参数是双音互调失真 当两个足 够大但是有害的信号被加入到接收机的天线输入端时 它们在 RF 段混合产生了 被认为是互调产物的虚假信号 如果这些产物中的一个频率靠近了接收机的工 作频率时 它将被当作同一频率的输入信号而被 RF IF 段和解调器处理 这个 问题如图 1 所示 图 1 接收机调谐到 ft 处时 由两个有害信号 f1 和 f2 产生的二阶和三阶双音互调产物 二阶和三阶互调失真是所遭遇到的最主要的失真 公式 3 和 4 给出了涉及 这两种情况的频率关系 f1 f2 ft 3 三阶互调失真 2f1 f2 ft 4 三阶互调失真 注 f1 f2 有害大信号的频率 ft 接收机调谐频率上的互调产物 二阶双音互调失真是个普遍问题 特别是具有宽带射频前端的接收机 但是通 过在第一变频级使用双平衡混频器再加上推挽放大器可以使其最小化 同时 加上亚倍频带通滤波器 可调或固定 组成的射频预选器 二阶影响可以减小 到可忽略的程度 亚倍频预选滤波器用以衰减在接收机调谐频率上能产生二阶 产物的位于由公式 3 决定的关键频段的大信号 通过使用射频预选器对二阶影 响的减小如图 2 示 图 2 采用亚倍频滤波器对二阶干扰的减小作用 既然射频预选器只是部分的解决了互调失真的问题 更多的麻烦和困难是 如何控制三阶双音互调失真 这是由三阶双音干扰的独特性造成的 两个同时 落入预选器通带的有害大信号 将产生也有可能落入带内的三阶互调产物 2f1 f2 或 2f2 f1 中的一个或两个 减小预选器带宽可以减小接收机易 受这类干扰影响的频率范围 不幸的是 考虑到尺寸 复杂性和插入损耗 用 于全覆盖 VHF UHF 接收机的预选滤波器相对带宽的实际下限是 20 因此 在 信号密集环境中 经常有可能发生两个强信号同时落入预选器通带内 结果在 接收机调谐频率上产生有害虚假响应 如图 3 所示 图 3 由两个带内大信号引起的三阶互调干扰 三阶互调失真不限于接收机的射频前端 以上对带内三阶干扰的描述也适用于 中频级 当输入强信号之间的频率间隔小于第一中频级带宽时 那么中频互调 失真就很有可能发生 因此 必须对整个接收机 RF IF 链路进行适当的电路和 系统设计来使问题最小化 而不仅仅是元器件的选择 一般是通过给接收机输入两个等功率信号 然后测量在接收机调谐频率上 的失真产物的等效输入电平来测试接收机互调指标 以 dB 方式表示的输入测试 信号的失真产物被称做互调率 过去通常用以衡量互调性能 但是 在最近几年 截点的概念已经成为更通用的衡量互调失真指标的一 种方法 其用于多种的电子设备 而不仅仅是无线电接收机 这种截点的方式 只产生一个以 dBm 为单位的数值 它与输入信号电平无关 双音 三阶互调截 点的概念可以通过图 4 来更容易的理解 图中曲线显示了在一个略有非线 性特性的系统中 典型的基波和 三阶响应之间的输入输出功率关 系 破折线表示输出功率随着两个输 入信号功率变化的关系 注意 对于足够小的信号电平 如低于 压缩点 曲线是单位斜率线性 变化的 即基本上是输入信号功 率变化 1dB 输出信号功率变化 1dB 点线描绘了互调产物的输 出随基波输入信号变化的关系 同样 对小信号来说曲线是线性 的 只是斜率为 3 这个斜率表 示输入信号电平每增加 1dB 三 阶产物的功率增加 3dB 假设把 这两条曲线线性延长至相交 就 确定了截点 截点所处点的输入 功率电平就是系统三阶双音互调 的输入截点 这个系统截点不能 直接测量得 只能通过公式 5 计 算得 IP 1 2 Rs Pin 5 图 4 双音三阶互调失真输入输出功率关 系 这里 IP 三阶输入截点 dBm Rs 三阶产物相对值 dB Pin 测得三阶产物相对值时的输入功率电平 dBm 上式中 相对压缩值项 Rs 是系统输出端测得的三阶互调产物低于基频的 dB 数 即图 4 中所示的两条曲线的垂直距离 用于评估双音互调性能和确定 Rs 值方法 的典型装置如图 5 所示 关于截点 能够用于确定互调产物等效输入电平的另一个重要关系由公式 5a 给出 输出功率 dBm 基波 f1 f2 斜率 1 1 三阶产物 2f1 2f2 斜率 3 1 输入功率 dBm f1 f2 DUT 信号发生器 f2 可变 衰减器 信号发生器 f1 合路器 频谱分析仪 IN f1 f2 OUT a INPUT OUTPUT b 图 5 a 双音互调失真测试装置 b 用于计算截点的 Rs 测试值 IM 3 Pin 2 IP 5a 这里 IM 三阶互调产物等效输入功率 dBm IP 三阶输入截点 dBm 接收机的三阶截点越高 就越不易受由带内大信号引起的虚假响应的影响 不幸的是 高截点接收机的设计常常不能兼顾到同时带来的对低噪声系数的要 求 通常采取折中的办法以兼顾接收机的噪声系数和三阶截点 作为一项主要的规则 为高截点指标而设计的接收机通常采用压缩点比截 点高 1dB 的 RF IF 放大器级和双平衡混频器 这些功率放大器通常有更高的噪 声系数 并且消耗比小信号放大器更多的电源功率 高功率混频器较高的本振 驱动电平 其结果带来了更高的本振辐射电平 以及更大的内部虚假响应 而 不仅仅是电源功率的消耗 因此 要求接收机具有特别高的截点 会产生出一 系列的设计问题和设备非常昂贵的后果 三 无杂散动态范围三 无杂散动态范围 另一个经常用以衡量接收机性能的参数是无杂散动态范围 这里用 无杂 散动态范围 来表示整个动态范围的一部分 是指当两个等功率信号输入时 没有超过噪底 3dB 的虚假信号的范围 接收机的动态范围是指可用的输入信号 范围 许多标准已经被用于定义这个可用范围的上限和下限 一个经常用来确 定动态范围下限的标准称为最小可检测信号 被定义为在一个给定的中频 IF 带宽内 大于等效噪声功率 3dB 的信号 公式 6 表示最小可检测信号 MDS 与接收机噪声系数和 IF 带宽的关系 PL MDS 171dBm NF 10logB 6 这里 PL 动态范围下限 dBm MDS 最小可检测信号 dBm NF 噪声系数 dB DUT Rs dB 基频 三阶产物 f1f2 f1f2PIN dBm B IF 带宽 Hz 无杂散动态范围 SFDR 的上限典型规定为 产生等于最小可检测信号的 三阶互调产物的两个等电平输入信号电平 由公式 5a 公式 7 给出了上述定义 MDS 3 Pu 2 IP 7 这里 Pu 无杂散动态范围的上限 dBm IP 接收机三阶截点 dBm 功率上限值由公式 8 给出 Pu 1 3 MDS 2IP 1 3 171dBm NF 10logB 2 3 IP 8 由上述对 PL Pu 的表达式 无杂散动态范围可得到公式 9 SFDR Pu PL 1 3 MDS 2IP MDS 2 3 IP MDS 2 3 IP NF 10logB 171dBm 9 这里 SFDR 无杂散动态范围 dBm 由此可见 无杂散动态范围是同截点成正比的 与噪声系数和中频带宽成反比 的 换句话说 动态范围是随着噪声系数的减小 中频带宽的变窄而增大的 而不仅仅是更高的截点 举一个计算典型高性能接收机动态范围的例子 假设噪声系数 10dB 中频 带宽 10kHz 输入截点 5dBm 将这些数值代入公式 9 的各项中 SFDR 2 3 5 dBm 10dB 40dB 171dBm 77 3dB 四 内部虚假响应四 内部虚假响应 在一台频率合成式的 全面覆盖 VHF UHF 的接收机中 即使在天线输入端 没有信号输入 接收机内部也有许多产生虚假响应的机制 有些响应是在两次 和三次变频的设计中 所必需的不同本振的谐波相互混频产生的 另一些则同 合成器的工作方式有关 为了使这些响应最小化 接收机的电气和机械设计必 需引起格外重视 尽管内部虚假响应并不直接与接收机的大信号处理能力有关 但是它能降 低接收机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态范围性能 这些响应 不仅仅使信号恶化 也使有用的小信号变得模糊不清 换句话说 接收机的信号检测能力或灵敏度 可能受限于这些虚假响应的幅度 而不仅仅是电路噪声 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性 内部响应等效输入应当同先前定义的最小可检测信号相比较 要求虚假信号大 大低于这一电平并无多大意义 因而 内部虚假特性指标的合理下限可以同公 式 10 给出的接收机的噪声系数和中频带宽联系起来 Ps MDS 171dBm NF 10logB 10 这里 Ps 虚假指标下限 dBm 注意动态范围的标准定义是很有趣的 比如先前用于计算 SFDR 的一个 通常使 用基于噪声考虑的下限 倘若内部虚假响应电平超过接收机的 MDS 则更有用 的下限可能由内部虚假响应电平决定 五 结论五 结论 用于信号接收的 VHF UH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