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课堂实录完美版.doc_第1页
《将进酒》课堂实录完美版.doc_第2页
《将进酒》课堂实录完美版.doc_第3页
《将进酒》课堂实录完美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将进酒课堂实录【时间】:2009年5月5日下午第一节课【地点】:高二(5)班教室【教学设想】:本课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诗歌教学的开篇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在此之前,古代诗歌欣赏已经学习了“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和“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两个单元,学生了解了这两种诗歌欣赏的方法。在次基础之上,学习并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来欣赏中国古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将进酒在诵读教学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这一课的诵读任务完成好了,才能对后面的诗歌诵读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只有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并实践它。所以,我的设计是:紧紧抓住“诵读“这一中国古代传统的诗歌欣赏方法,通过以读带讲,以讲促读,使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揣摩诗歌的意韵,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重点】:1、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欣赏方法。2、体会本诗在豪放激昂的外表下,内藏忧愤愁闷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我们先回顾一下前两章诗歌欣赏的内容。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生:“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师:很好。所谓“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就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揣测作者的本意,并且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经历等来体会他的情感世界。那么,第二单元呢?生:“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师:很好。所谓“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就是我们在欣赏古代诗歌时,要把自己置身到诗歌所营造的氛围当中去,借助诗歌的意象来品味诗歌的美。那么,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诗歌欣赏的方法:“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首先要弄清楚这两个概念。所谓“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歌语言的节奏、用韵等特点来把握诗歌的神韵和气势。所谓“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朗读来细心揣摩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体味诗中蕴涵的情感。下面我们以杜甫的蜀相为例。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首先看节拍。我们知道七言古诗内部一般是两种节拍划分。一是“二二二一”,比如“丞相/祠堂/何处/寻”;一是“二二一二”,比如“映阶/碧草/自/春色”。节拍与节拍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不能读得太紧。(教师示范朗读两句)其次我们看用韵。七律的二、四、六、八句要压韵。这首诗的韵脚是生:“森”、“音”、“心”、“襟”。师:押韵使诗歌有一种音乐美。再次,我们还要看平仄。古代诗歌中的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声相当于第三声和第四声。一般来说,每一联的上句最后一个字是生:仄声。师:下句最后一个字是生:平声。师:仄声一般要读得紧一些,有一种压抑之气不得释放的感觉,而平声一般读得放松一些,有一种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的效果。(教师示范朗读两句)最后还要注意,有些重要的字词要重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动词。比如这首诗里的“自”和“空”两个字就要重读。二是特别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比如这首诗里的“身”和“泪”两个字。归纳一下,“因声求气”的“声”,包括诗歌的节拍、用韵、平仄、重读等等。而“气”就是诗歌的神韵和气势。“因声求气”就是要通过感受诗歌语言的节奏、用韵等特点来把握诗歌的神韵和气势。而仅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大家都知道古人的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生:不会做诗也会吟。师:对。中国古代的诗歌大多都是能唱的,有点像现在的歌词,只是曲谱失传了,而歌词保留了下来。所谓的“吟”就是“吟唱”,能唱出来最好。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弥补这个缺憾。所以,“吟咏诗韵”就是用吟诵的方式来揣摩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体味诗中蕴涵的情感。好,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著名、非常适合诵读的诗歌李白的将进酒。大家自己先在下面大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出自己的特色,等一会请学生朗读这首诗。(生在下面大声朗读)师:谁愿意为我们朗读这首诗?(师随意点一名女生朗诵。该生朗读效果一般。基本没有感情,语速、语气、重音、节奏等均不到位)师:好象效果不是很好啊。是不是因为是女生的缘故啊?这首诗好象更适合男生读一点?生:我知道应该怎么读,但就是读不出来(全班笑)师:哦,原来是这样啊。好,那我们再请一位既知道怎么读又能把它读出来的学生。谁愿意来?(一男生主动站起)生;我想读一下第一段。师:可以。(该男生读第一段。效果比前一女生明显要好。但我仍不满意,希望能有更多学生来主动挑战)师:恩,你读得比前一个学生要好。不过,我想问你,前四句两个“君不见”你觉得应该读得一样吗?(该生思考片刻)生:我觉得应该不一样。前一个“君不见”应该读得更有气势一些,而后一个“君不见”应该读得悲伤一些。师:为什么?生:因为第一个“君不见”是诗人站在黄河岸边,看黄河之水天上来,有一种气势在里面,所以要读得豪迈一些;而第二个“君不见”是诗人在对着镜子自照,发现自己头发都白了。有一种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所以要读得悲伤一些。师:你说得太好了。说得比读得好。(全班大笑)师:那我又有一个问题了。这两个“君不见”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呢?(生思考片刻)师:大家还记得古代也有一位哲人,也曾站在黄河之边,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说了一句话:子在川上曰生:逝者如斯夫。师:对呀。面对一去不复回的黄河水,孔子也曾感慨时光飞逝,岁月无情啊。所以千年后的李白也用两个“君不见”表达了他对人生易老的悲叹。所以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决不是象表面的那样豪情万丈,气势磅礴,其实隐藏在诗下面的是作者深深的悲叹。要说前四句的感情基调,那应该是一个“悲”字。因此,我们读这两个“君不见”要读出一种豪迈的悲伤的感情。还有,这四句哪些字词你觉得应该应该重读?生;“天上”、“不复”、“悲”、“朝”、“暮”。师:很好。再请一个学生读一下这四句。(一生读前四句)师:恩,不错。我觉得比前两个都读得好。好,下面六句谁来读?(师点一名学生读。该生朗读较差,感情非常平淡,并且有几句节拍也不对,全班笑)师:很可惜啊,你把这几句给读“破”了。朗读诗歌最基本的是节拍不能错啊。我问你,这六句表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得意,还有自信。师:对啊。要知道李白毕竟是李白,很明显,李白的悲不是一直这么悲下来的,他很快就从前面的“悲”转到了“乐”,可是你没有把这种“乐”还有你说的自信读出来。还有,大家想一想,这六句哪些字要重读?生:“得意”、“空”、“必”、“还”、“乐”、“三百杯”。师:很好。前面不是说人生易老吗?所以李白要及时行乐啊,他不能浪费自己的生命。而且,“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这是多么的自信啊!所以他一喝酒就要喝“三百杯”。这“三百杯”里还带有一点“狂气”和“醉态”吧?好,我们再请一个学生读一下这六句。(一生读这六句)师:诗歌的第一节,作者的感情是由“悲”到“乐”。那么接下来的几个短句是作者劝酒的话,我们要读得急促一些,自然过度到下一节。(师朗读“岑夫子”以下六句)师:好,接下来的六句应该怎么读?作者的感情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师点一生读下面的六句。该生性格比较活泼,读这六句完全不在状态)师:我想问问你,作者为什么“长醉不用醒”?生:他喜欢喝酒。师:仅仅是这样吗?生:师:李白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真的这样想吗?我们还记得,他也曾梦想着做一个“白衣卿相”,由一介布衣直到登台拜将,只是被“赐金放还”之后,才心灰意冷,于是他借酒浇愁,可是愁更愁啊。所以他只好躲到醉乡里,逃避现实。所以这几句应该读出愤激的感情。还有,为什么圣贤“皆寂寞”?大家能不能举几个古往今来的圣贤?生:孔子、孟子、屈原师:这些圣贤为什么“皆寂寞”?生:因为他们的理想不能实现。生:因为君王都不用他们。师:很好。孔子周游列国而无人用他,最后他只好回来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后只好投汨罗江。他们都是怀抱理想而无法实现的人。那么“饮者”呢?难到仅仅是那些喜欢喝酒的酒鬼?生:不是。师:那是什么样的人呢?生:是借酒浇愁的人。师:对,他们也是怀抱理想理想而不能实现的人。所以说,这里的饮者是圣贤中的饮者,这里的圣贤是饮者中的圣贤。李白还举了一个人为例,这个人是谁?生:曹植。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举曹植为例?李白和曹植有什么共同点?生:他们都有才。生:他们都能喝酒。师:从哪里看出来曹植也能喝酒呢?生:“斗酒十千恣欢謔”。师:他们两个人除了都有才、都能喝酒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怀才不遇。李白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七步诗的故事,曹植受到哥哥曹丕的猜忌,一生不得志,所以李白才会举他为例,引为知己啊。好,下面再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这六句。(一生读,比前面稍好)师:最后六句应该怎么读?(师点一生读最后六句)师:同学们应该注意到了,这时候的李白好象在责备主人家:“为什么说没有钱了呢?赶紧去买,我们一醉方休。”李白是不是有点喝醉了啊?生:是师:李白好象是喝得太多了,此时已反客为主,弄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了。是不是越来越狂了?你看他大呼小叫,还要把“五花马”“千金裘”都拿出去卖了换酒喝。大家齐读最后几句(生齐读最后几句)师:大家注意到最后一个字是什么字?生:“愁”。师:原来是“愁”啊。李白满腔的愤懑和愁怨在这最后一刻终于爆发出来了,这个“愁”字隐藏很深啊。我们现在再来看看整首诗的感情变化:最开始是“悲”,然后转为“乐”,然后是“愤”,最后是“愁”。所以,现在同学们应该明白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决不是表面上的豪放和激昂,而是隐藏在诗中的深深的愤激和愁闷。所以,我们朗读这首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诗人感情发展的变化。下面请一个同学把整首诗读一遍。(无人愿意举手)师:看来本人不出马是不行了啊。(生笑)师:好,那我先读一下这首诗。我读完以后,再请同学读。(师有感情朗读,读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师:我的这块砖已经抛出来了,能不能引出玉来啊?谁愿意和我比试比试?(一女生勇敢地站出来朗读,她读得非常好)师;还有没有?我请个男生。(师叫一男生,他也读得很不错)师:很好。现在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这首将进酒。(全班齐读,整堂课结束)【教学反思】:本课最大的亮点有两个:1、学生学会了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全面把握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揣摩作者情绪的变化。教师通过不断分析学生的不准确、不到位的朗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尤其是师生对本诗第一节的分析更加到位,更加精彩。2、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力较强,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出了学生较高质量的朗诵。本课最大的问题也有两个:1、课前学习的“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欣赏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完全落实下来,理论和实践有些脱节,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其实,在备课阶段,本人已经不止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方式方法去解决,最终拖到了课堂上。在教学活动中,可能有些问题是你压根没有意识到的;也有另一种情况,就是问题你意识到了,但没有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去解决它,这是本人要深以为戒的。2、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他们还是比较拘谨,没有放开读。总体上看,朗读效果没有出来。【个人感悟】:1、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生为本”,不搞花架子,不走形式主义,在学生的起点上来备课和上课,教学的一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2、任何时候都要记住:教学目标和重点不能背离,一节课不能贪多求全,不能铺得太开,只要有一点突破,深入挖掘下去,学生就会有收获。3、任何时候都要深信: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没有深厚扎实的基本功,就不可能成就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