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doc_第1页
德育教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doc_第2页
德育教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doc_第3页
德育教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doc_第4页
德育教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育教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商河县孙集中学 刘兴勇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新的课程标准中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德育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中至关重要。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光源”。 在化学教学中不仅教师要传授化学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能力和品质都得到加强,将来步入社会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一名教师,应根据各学科、各学校具体情况,适当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智育也自然得到发展。要求教师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一、 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学校以德育为首,这是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所决定的,也是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所决定的。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此话明确表达和肯定了德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同时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或研究性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1.用古今化学史巨大成就教育学生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得比较早的国家。“蔡伦纸”的造纸技术(改用便宜的树皮、碎布、破鱼网为原料,以精工细作,造出优质纸)后人称他为造纸技术的发明人。1000多年来我国的造纸技术都是依蔡伦的技术推广的,直到公元751年,唐军与阿拉伯打仗,唐军被俘,俘虏中有造纸工人,将造纸技术传给阿拉伯人,然后传给埃及、摩洛哥、西班牙,直到欧洲。在上到第九章金属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我国钢铁生产、冶炼历程,特别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安万毕术中的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这种冶金技术比西方国家早1700年。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水平逐年提高,工业生产能力飞速发展。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牛胰岛素; 1982年,我国的氮肥产量就成为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1993年底至1994年初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于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在Si重构表面上开展了原子操纵的研究,在Si表面“写”出的最小汉字“中国”。21世纪“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载人上天,和“天空一号”发射等,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说明我国高科技方面已挤到世界前茅。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史料,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2.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 在纯碱的教学时,介绍我国化工专家、制碱的先驱者候德榜的事迹。他从小热爱祖国,焦虑旧中国的科学落后、贫困和软弱。于是,他发奋学习,以优异成绩获得公费留美学习。学成之后,他放弃了国外高新聘用和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国外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获万国博览会金奖。他发明了“候氏制碱法”,为我国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通过这些内容的穿插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树立起为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奉献精神。由于科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化学教学过程必定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面向全体学生,由把学生当容器来“灌”转到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来“育”。 道德伦理能净化心灵。三、破除迷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化学性质,影响因素是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的学习,加深对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影响因素的辨证思想的理解。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汇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1、在化学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在学习物理变化概念时,列举水的三态变化、汽油的挥发都是揭示了物质内部分子运动,水三态的变化与外界的温度有关系的,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内因与外因(如碳与氧气生成CO和CO2)、现象与本质(指示剂的变色与溶液的酸碱性)、共性与个性(酸的通性与酸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永恒运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核电荷数引起元素种类的改变、由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或单质中、由于相互作用的原子个数不同使物质性质各异(如金刚石、石墨)、在浓硫酸与稀硫酸中(由于质量分数不同)引起质变等内容,使学生认识量变质变规律。通过H2H2OH2、COCO2CO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融于教学中,可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方法,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用变化、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唯物论教育,反对唯心论。在上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先讲在本地区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兄弟两人到较深的矿窿里挖铁矿,当哥哥先下去,弟弟在矿窿上发现哥哥下去后没反应,接着弟弟又下去,最后兄弟两人死于矿窿中,当地群众说是矿窿下面有鬼神。然后我给学生做两个实验,实验一在一瓶集气瓶里盛二氧化碳,然后把一条小虫进去,让学生观察。实验二在一瓶集气瓶里盛空气,同样也放一条小虫进去,给学生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分析原因,最后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二氧化的性质,也就得到了杀死两兄弟的“真凶”。学生在听故事和亲眼体验了实验,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识记也坚信世界的物质观。四、环境教育在教学中渗透。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号“杀手”CO,在初中课本中都做过初步和系统地学习。在讲授该节内容时,给学生讲清的CO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观看有关CO毒性电影、录像等及有关中毒后如何处理。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2、在化学试验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我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我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污染活动调查,组织学生到附近小河、铁矿选矿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和蒸馏水的ph值。另一方面,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SO2等CO)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