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第21卷第6期(xx年6月)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JOURNALOFCOLLEGESOFSHANXI Vo1.21No.6(Jun.xx)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赵淑娟,王卫平(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030001;2.太原师范大学,山西太原030012)摘要孤独感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对其研究也已积累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将来对孤独感的研究应关注其在与网络的使用,干预的实效研究,量表编制等方向进行探索.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心理健康G444B10086285 (xx)06009804大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的第六阶段(1825岁).这一时期人格特质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和融入社会,建立和维持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以从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归属感.然而有研究表明,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需求时常难以满足,因而与其它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孤独表现得尤为强烈.有关资料显示:进入大学两周的新生中,75%的人表示他们自从开学就一直受孤独困扰,超过40%的人表示他们的孤独是中等或严重的(Cutrona,1982);另一项调查也显示:在调查的533名大学生中,分别有28.7%和17.1%的大学生实际处于高于一般人的情绪孤立和社交孤立状况中,处于严重情绪孤立和社交孤立状况的大学生分别占13.3%和3.9%.而相对应地,有13.5%和7.3%的大学生体验到高于一般人的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孟晋,xx).可以说,孤独感己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无论对高校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完善其人格的发展,还是对国家长远的发展和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孤独感研究的相关概念对于孤独感(1oneliness)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韦斯(weiss,1987)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非常痛苦,有的甚至形成扭曲的心理,进而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事实上,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疾患和思想问题,以及一些无聊的恋爱,发泄,攻击,酗酒,网瘾甚至自杀等不良行为,无不与其孤独心态有关.大学生孤独感问题,特别是作为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距离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帕尔曼(Perlman)和佩普洛(Peplau,1982)认为,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不足时的不快乐的体验,包括社会关系在数盘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低下.孤独和抑郁有着中等或高度的正向相关(UpmnayuetM,1992;Koenigeta,1994;Wisemnaeta1.,1995),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孤独和抑郁有不同之处:孤独被认为主要是由人际关系领域的缺陷造成的,而抑郁则可能由人际原因或其他社会的和非社会的因素引起.关于孤独感的特征,帕尔曼和佩普洛提出,尽管人们对于孤独感的理解不一,提法各异,然而从这些定义中仍然可以看出孤独感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第一,孤独感源自于人际缺陷,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一个人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以在众人环境中深感孤独;第三,孤独感体验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关于孤独感的结构,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一维的,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多维的.罗素(Ru.ssel1)和库彻那(Cuona,1988)把孤独感视为单维度的情绪反应,即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设计了UC以孤独感量表(第3版).斯赫德(Semhidt)和舍马特(Sermah,1983)设计了孤独分类感量表(DLS)来测量受试者在四个方xx0306作者简介赵淑娟(1982一),女,山西吕梁人,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卫平(1964一),女,山西大同人,太原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第21卷第6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xx年6月面的人际交往的质与量(性爱,友谊,同家人的关系,同集体或团体的关系).维克那兹(Vinezi)和格保斯克(Grbaosky,1987)设计了情绪社交孤独感量表(ESLI),旨在区分韦斯(Weiss)所提出的孤独感类型的多维测验,包括四个概念:情绪和社交孤立(客观情境)及情绪和社交孤独感(主观情感).吉尔沃德(Gierveld)和提尔伯格(Tilberg,1990)设计了Rasch式孤独感量表,旨在探讨孤独者对孤独的感知,体验及对缺乏人际交流的评价,把孤独分成三维:强度,时程,情绪特征.关于独感的时间特征,有些心理学家将孤独感作了暂时和境遇性孤独感与慢性长期存在的素质性孤独感的区分.梭沃尔(Shaver),福曼(Fumam)和巴赫梅特(Buhrmeste,1985)制定的状态性与特质性孤独感量表(LS)就试图区分状态性与特质性孤独感,而更多的量表是把孤独感看作特质性孤独感来研究.二,当前有关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孤独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心理现象,它产生的根源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上世纪7O年代末对孤独开始科学研究,至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人格变量,社会环境,认知和背景因素等四个方面. (一)与孤独有关的人格变量因素孤独与人格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结论得到了众多研究结果的支持,人格影响到人们对社交情境或社会关系状况的知觉与评价,影响到人们对其自身处境的理解,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孤独感.因此,人格因素可能是孤独环境的中介变量,也可能是孤独的直接原因.有研究表明,孤独者更倾向于羞怯,内向,社交谨慎;国内研究证实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尊呈显着性负相关.也有研究发现(Gerst,1983),自我评价过高也可导致孤独.所罗门(S?Solomon)曾指出,自尊是个体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心理机制,是行为的中介,它调节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影响人际交往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杨丽珠,张丽华,xx).个体的自尊与个人的认知有密切联系,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归因方式;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应对方式与孤独之间也存在相关关系,孤独感高的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相比,在解决问题与求助分量表上得分显着低于总体得分.其中,解决问题与求助可能是与孤独感最有关系的应付方式,且呈负相关.退避的应付方式可能与孤独感有正相关. (二)与孤独有关的社会环境因素孤独虽然是一种主观个人体验,然而它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个体所处的社交环境和个体的社会关系状况.社交孤立和社会关系的缺失将构成个体所期望的人际互动的不足,也会引发孤独(Russell,Peplau&Cutrona,1980);当人处在孤单,陌生,封闭,不和谐或突遇挫折的客观状态时,就极易诱发人的孤独感;社交网络的大小,亲属比例,网络密度,网络中与个体关系密切并可以领带的人数等都会影响个体的孤独体验(Archibald,Bartholomew,&Marx,1995;Schwadz,1994);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会引起孤独(Sermat,1985),其中质量水平如社会支持和家庭的支持,以及对社会关系的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更大;孤独与一个人是否有浪漫的关系和依恋有较强的相关(Bahr&Harvey1979;Rubenstein&Shaver1982);人际压力对孤独产生重要影响(Jone-setal1985).许多关于孤独的着作认为,孤独经常从产生压力的人际关系事件中得到;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影响是重大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许多因子与大学生孤独感的各个维度呈显着相关,且对其有显着的预测作用;此外,孤独与社会文化背景问的关系也是研究者关注点之一,在文化性不同的群体中,孤独水平是不一样的. (三)与孤独有关的认知因素个体孤独情绪的产生和表现强度显然要受到个体对自己人际交往水平和人际处境状况的知觉,理解和评价的制约和影响.观察研究发现,孤独的人在人际交往情景中常常不能有效地控制他们的注意,并且过分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对细微的线索过于敏感,对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常常加以歪曲或曲解.而且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都比较消极(Perlman,1982).因此他们可能以对自己和与其相互作用的人过分消极的情绪来处理人际交往(Levin&Stokes,1986),而且孤独者在人际信任方面有困难并倾向于认为其他人不信任自己(Rotenberg,1994).国内外关于控制源和孤独关系的研究在近两年开始关注,实现性的成果不多,且研究的结论不是很一致;目前对认知因素的孤独研究主要集中在归因方面.孤独者认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是缺乏能力的(Horowitz,French&Anderson,1982),这种归因方式99第21卷第6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xx年6月影响到个体的自尊水平.孤独分高的大学生常将社交成败归因为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如运气,个人背景等(Peperlman和Micoeslis),而持续孤独的大学生多将自己的孤独及不能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归因于人格,害怕被拒绝,缺乏交往知识和能力等.这种归因的结果往往会使个体降低自我评价,并影响个体对孤独的应对方式(cutrona,1982). (四)与孤独有关的背景变量在影响孤独的各个因素中,背景变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个体背景下,孤独感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与孤独有关的背景变量主要有: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社会文化等.大多数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自我报告有更多的孤独感J,孤独感测量的得分也较高.另有研究表明,男生的情感孤独感更高于女生;在年龄特点方面的研究中对于老年人孤独的研究很多.一些西方社会的研究结果表明,与老年人相比,十几岁至二十几岁的青少年有更高的孤独感(ClackAnderson1980cantor1990).此外,孤独并不一定随年龄而增长,有研究显示,中专生的孤独感要高于大学生J.婚姻情况作为孤独的影响因素受到人们的关注,多数研究显示已婚者感受的孤独少于未婚者(kivett1979:Kudoh&Nishikawa1983).还有研究显示,经济收入与孤独的关系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在居住情况方面,居无定所,经常搬家,高层楼房及邻居少等情况与孤独有密切联系(deJongGierveld,1987).此外,个体的职业也影响着孤独,因为个体职业的不同也可为人们提供不同的社交机会和社交网络.三,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现状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国外有人分别从大学生社交技巧,孤独感性别差异,恋爱关系等影响因素研究了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Balci&Kalkna,xx,xx).国内学者的研究包括对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外部环境因素,如:性别,是否独身子女,家庭教养方式.,对孤独感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对孤独感影响的探讨.还包括内部因素如人格n,气质川,自尊,认知归因等因素对孤独感影响.王希林,任桂英 (2000)从孤独,抑郁情绪及其相互关系来探讨孤独感问题,李传银 (2000),李林英,陈会昌 (xx)探讨过大学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李艺敏等对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大】00学生网络问题的出现,学者们开始研究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倾向的研究【19,2等.最近几年,有关孤独的咨询与治疗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穆菲(Murphy)和库普斯科(Kupshik,1992)曾用社交技能训练,角色扮演等技术帮助孤独的人提高交往水平,改善人际关系.由于孤独者往往存在社交技巧拙劣及其他心理障碍,难以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因而大多数有关孤独的干预研究以社交技巧训练为主,综合运用其他技术,如认知调节,敏感性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等.罗素,拉佩普洛(PeplauIA),库彻那 (1980)等的研究认为,由于孤独者的社会支持及人际交往得分均较低,所以在孤独的心理康复中可以通过满足其归属的需求来降低其孤独程度.并可以通过社交技能的训练改善引起孤独感的人格特征,从而摆脱孤独感.在我国,刘娅俐,李传银于xx年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孤独与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并进行了团体治疗尝试;邢秀茶,曹雪梅 (xx)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中也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克服社交回避,羞怯,感情与社会孤独效果非常显着.四,关于孤独感研究的展望从以往的研究看,心理学家对孤独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基本上探明了孤独感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但是,以往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如对孤独感的跨文化研究较少,孤独感与网络使用的关系也不太明确,中国化的孤独感量表较少等,将来的研究可侧重于这些方面. (一)孤独感的治疗或改善研究尽管国外关于孤独感的咨询和治疗工作早有报道,但是国内的相关文章却非常匮乏.早在xx年,李传银就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进行了尝试,并发表了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研究一文,但从总体来看,国内关于孤独感的纵向干预性研究非常有限,且对孤独问题的干预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样本量较小,为1O一15例,代表性较差.二是实验设计缺乏严格的对照.三是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较为单一.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摸索一套实用而有效的改善和减少孤独感的干预方法,以及完善现有干预方法的评价及实验设计,以保证孤独感研究效果的准确和可信. (二)孤独感量表的中国化一直以来,我国关于孤独感的测量多采用国外第21卷第6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xx年6月的量表或对国外量表进行修订,而很少有学者根据中国人的特点编制适合中国特点的孤独感量表.笔者认为,编制适合中国人特点的中国化孤独量表是中国孤独感研究工作的必然之路,是需要心理学工作者在未来关注和努力的研究方向. (三)孤独感与网络使用的关系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和大学生对网络的青睐,有些学者开始关注网络与大学生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但是不同学者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结论.在Liu (xx)的研究中,得出网络使用加剧了孤独感,而在Shaw (xx)等人的研究中得出网络使用减轻了孤独感.这也可能是因为Liu的被试大多是网络上瘾者,而Shaw的被试是能够有计划地使用网络的网民.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通过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网络使用的时间长短,网络上进行的内容,网络游戏(个人游戏与集体游戏)等对孤独感的影响,从而为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减少孤独感提供一些参考.参考文献1邹赐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xx硕士学位论文.2王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xx,29 (6):14251427.3宋专茂,冯冬梅.有自杀倾向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J.健康心理学,xx(1O):408.4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xx硕士学位论文.5李传银,等.大中专生孤独,抑郁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1998 (6):86-87.6唐民.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xx,15 (3):229-231.7徐迎利,陈旭,李田伟.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自信的关系J.西北医学教育,xx,l2 (6):737-739.8崔光成,姚齐和.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xx;3:195196.9Adoleseentself-Diselosureandloneliness:Privateself-consciousness andparentalinflueneesJ.JournalofPemonMityandSoeialPsye.hology,1985,48 (3):l】9-128.10邓丽芳,郑日昌.大学生气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备使用管理合同范本
- 隧道机械专卖合同协议
- 酒店服装租赁合同范本
- 酒店木工分包合同范本
- 预售合同能否解除协议
- 饭店厨师入职合同范本
- 配件总成供应合同范本
- 绿化规划施工合同范本
- 线上课程合作合同范本
- 矿山租赁挖机合同范本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件
- HY/T 080-2005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 GB/T 712-2011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
- GB/T 20969.1-2021特殊环境条件高原机械第1部分:高原对内燃动力机械的要求
- GB/T 19868.4-2005基于预生产焊接试验的工艺评定
- GB/T 19633.1-201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
- 吸附及吸附过程课件
- 羽毛球运动基础知识简介课件
- 设计美学研究课件
- 管道施工安全检查表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雨的四季》课件(定稿;校级公开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