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节选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诶渚崖之间.doc_第1页
秋水节选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诶渚崖之间.doc_第2页
秋水节选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诶渚崖之间.doc_第3页
秋水节选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诶渚崖之间.doc_第4页
秋水节选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诶渚崖之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秋水(节选)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诶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诶,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 时:按季节。 灌:注人。河:黄河。 泾(jng)流:水流。 两挨(s):河的两岸。挨:水边。渚(zh)崖:水洲岸边。渚:水中洲岛。 辩:通“辨”。 焉:乎。河伯:黄河之神。伯,长者之称。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东面:脸朝东。端:边,尽头。 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旋:转,转变。 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然解作望见海洋亦通。若:即海若,海神。 野语:俗语,谚语。 莫己若: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我之谓也:即谓我也。 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闻:学识,学问。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历来被看做义士的典型。少、轻,作动词用。 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难穷:难以穷尽。穷:尽 殆:危险。 长:长久,永远。见:表被动。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 以:与。语(y):谈论。 拘:拘束,局限。于:被。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笃:固,局限。时:时令。 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的束缚。 尔:你。崖诶:河岸。 乃:才。丑:鄙陋。 大理:大道理。 盈:满。 尾闾:神话传说中排泄海水的地方。 已:停止。虚:虚空。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暑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学习提示【题解】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前389?前286?),战国时宋国人,思想家,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合称“老庄”。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草的时代,应子对当时的兼并战争、剥削压迫乃至“人为物役”等现象极端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中,他只希望在黑暗的社会中生活得愉快,能够顺其自然,得尽天年。于是,他以“道”为师,企图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与“道”融为一体,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无差别境界,而获得“逍遥游”,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秋水本义是讨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我们现在可以视之为相对独立的一篇选文,而给予积极的解释,获得新的启迪。秋水篇的主体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番对话,本文只节选了其中的第一部分。【思想内容】本文通过河伯和北海若的对话,阐明了个道理: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一切大小、多少都是 过:超过。 自多:自我夸耀。多:赞美,自负。 “自以”二句:我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比:并列。形:身形。 “方存”二句:正存有“自己所见甚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奚以:何以,怎么。 礨(li)空:小孔穴。 中国:这里指中原。 稊(t):一种形似稗的草,实如小米。大(ti)仓:储粮的大仓库。 号物之数谓之万:称物的数量叫做“万”。号:称。 人处一焉: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类。处:居,占。焉:于此(于万物之中)。人卒九州:人遍布九州。卒:尽。九州:天下。“谷食”二句:谷物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 人处一焉:人类所居之地只占谷食所生1舟车所通之地中的万分之一。:承上言,意指万分之一。 此其比万物也:指个人与万物相比。毫末:毫毛的末梢。 所连:所连续禅让的事。 所争:所争夺的事。 所忧:所忧虑的事。 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所劳:所劳碌的事。 尽此:尽如此,意谓全都像马体之毫末一样。 “伯夷”二句:伯夷辞让君位是为了名声。 “仲尼”句:孔子谈论仁、礼是为了显示渊博。 “此其”二句: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的上涨雨自我夸耀一样吗?向:当初,从前。相对的,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十分有限,不可自多。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结构层次】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导论,写河伯观念的变化。初与百川比,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了。后与北海若比,河伯才知自己并非天下最大,引出与北海若的对话。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本论,写北海若的观点: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可自多的。北海若的这段对话可分四层:第一层“曲士不可语道”,而河伯观于大海,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与语大理矣”。第二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为什么呢?因为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海比河大,却比天小,所以没什么可自多的。第三层进一步阐述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中国和海内比,中国小;人和万物与九州比,人都是小的。第四层所谓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从事的事业都不过是“毫末”,伯夷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孔子谈论“仁”、“礼”,也都是“毫末”。伯夷为名,孔子为博,都是自多,都是错的。【艺术特点】1.构思新颖。本文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2,论证上,多用形象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说理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运用比较论证法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课文翻译】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一些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水位不变,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大海没有感觉。大海的容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认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计算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计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粮仓之中吗?世间万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种;人类虽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只占谷食所生、舟车所通之地中的万分之一。拿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工样吗?五帝所延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为之劳苦的(目标),都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仁、礼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当初因河水上涨而自夸一样吗?”练习题、选择题1.下列人物中属于道家学派的有A.孔子和孟子 B.庄子和老子C.荀子和韩非子 D.孔子和老子 2.庄子认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A.无限的 B.有限的C.巨大的 D.重要的 3.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A.庄子 B.河伯C.北海若 D.河伯与北海若 4.秋水中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中“美”的意思是指A.风景优美 B.水大C.水小 D.明大理的人 5.秋水中北海若对“自多”的态度是A.反对 B.赞成C.无所谓 D.顺其自然 9.“贻笑大方”这个成语源自A.大同 B.秋水C.谏逐客书 D.寡人之于国也 7.下列成语出于应子秋水的是A.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B.望洋兴叹、祸起萧墙C.贻笑大方,分崩离析 D.祸起萧墙、分崩离析 8.下列作品中,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的是A.寡人之于国也 B.季氏将伐颛臾C.冯谖客孟尝君 D,秋水 9.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的是A.孟子 B.庄子C.荀子 D.韩非子 二、阅读分析题1.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溴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诶: 辩: 望洋:(2)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东面而视: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这段选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4)概括这段话的大意。(5)这段话中“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6)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溴,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虚: 笃: 丑: (2)这段话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主要观点?(3)这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4)这段话使用了哪种性质的论据?(5)举例说明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暑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秭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多: 卒:(2)将这段文字中“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其含义。(3)本段选文的观点是什么?(4)本段选文运用了哪种论证法?举例分析。(5)本段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分析其效果。4,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向:(2)请分析这段文字中“此其比万物也”、“尽此矣”两个“此”字含义的区别。(3)请分析本段选文的本义及客观上对今人的启迪。(4)本段选文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5)本段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B 3C 4B 5A6B 7A 8D 9B二、阅读分析题1.(1)诶:水边,岸。 辩:通“辨”,分辨。 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2)面向东看去。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3)用主观的视觉感受来表现客观世界中黄河的宽阔和大海的浩瀚。(4)写河伯由欣然自喜到自识其渺小的转变。(5)水大。(6)铺垫,由反而正,引出北海若的议论。2,(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笃:固,局限。 丑:鄙陋,此处指水小。(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你见到了大海,认识到了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大道理了。(3)类比法:用井底之蛙、夏虫类比曲士;对比法:将曲士与认识到自己鄙陋的河伯对比。(4)事实论据中的比喻材料。(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