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探析_第1页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探析_第2页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探析_第3页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探析_第4页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探析摘要 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命运的捉弄、宝玉的软弱多情以及他们反世间之道而行造成的。加之宝黛 二人性格的不和,更使二人的爱情成为一曲婉唱。而且宝黛二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另一方面是让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索引关键词 宝黛爱情悲剧命运性格社会根源 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大悲剧。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而其中尤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激起读者的同情、感慨和深思。曹雪芹在表现这一爱情悲剧时,并没有把悲剧冲突放在肤浅、表面的尖锐状态中,而是真切细腻地描叙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从两小无猜到相知默契的感情历程中同周围环境的对立。红楼梦中最能体现其悲剧性的就是宝黛的爱情悲剧。打开红楼梦,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开篇明诣,点出作者希望通过此书道尽人间沧桑,希望世人醒悟的愿望。正如王国维所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其在论述宝、黛的爱情时强调:造成宝黛的爱情悲剧的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常人之情,常人之理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一、 不合“礼”的“木石前盟”命运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而且,其思辨内容的丰富和深邃,它伸向中国历史,文化、哲思、美感的深处,结晶了几乎全部的精华和缺憾,囊括了几乎全部的欲望和冲突。近年来有的研究者力图透过小说故事情节的表层进入到精神象征的深层,注目于设置在人物之间的抽象而隐秘的关系。如说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潜在可能性。在林黛玉代表的“木”字和薛宝钗代表的“金”字上,可以检索出中国文化一连串相关的意象及概念:木近水,金近火,阴柔与阳刚,寂寥与活溢,虚无与实有,悲观精神与乐观精神等等,正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宇宙人生两种不同的本质认识的体现。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人格理想和宇宙精神的化身而呈现的,贾宝玉这个人物的意义便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作为巨大的精神矛盾的负担者,贾宝玉的秉赋虽倾向于林黛玉,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在封建的“礼”教面前,他是渺小的,以他个人的能力是无法与整个封建社会抗衡,也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抗衡。贾宝玉是贾家子孙中唯一有希望可以中兴家业的继承人,家长们要把他引上正路,就不能不摧毁他和林黛玉的爱情,就不能不聘娶维护封建主义的薛宝钗。陷于困境的贾家不仅渴望薛家金钱的支持,而且急需能干的薛宝钗来治理家庭。贾家男性腐朽不堪,早已是女性当家。贾母处在贾家的最高权力地位上, 是贾家的精神领袖。在她的面前,贾政连教训儿子的权力也被剥夺了。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一个大家庭出现这种反常现象,便是衰朽的征兆。 金玉良姻体现着贾薛两家的根本利益。封建势力制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二、宝黛感情产生嫌隙的根源宝玉的软弱多情徐瀛在红楼梦赞贾宝玉赞中说:“宝玉之情,人情也,为天地古今男女所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而适宝玉为林黛玉心目中、意念中、谈笑中、哭泣中、幽思梦魂中、生生死死中悱恻缠绵固结莫解之情,此为天地男女之至情。宝玉圣之情者也。”所谓“至情”、“尽情”、“圣之情者”皆是指宝玉的并非一般的男女之情,而是达到了人类之情的最高境界。正如梅新林老师所讲:贾宝玉的“情”不是男女之情,而是一种人生态度。这种以“情”至上的生活就是一种审美的、哲理的、艺术的生活。只有情感的自觉使人能体会到生存的悲剧意味。贾宝玉“不但以情待有情之人,即使是无情非情之人之物之事,亦同以此真情至情待之!” 脂砚斋说:“让天下人共来哭这个情字。”宝玉是个博爱的情痴,对大观园中的美丽少女倾注满腔的柔情与体贴。秦氏,她虽是宁府的人, 但她是导引宝玉入梦进入太虚幻境的人。在小说中占有特殊地位。史湘云不是贾府的人,但其与宝玉的关系几可与黛钗鼎足而三,除去对她才情品格的种种描写外,有“金麒麟”一案足以证明。此外还有一个妙玉,与贾府不沾亲不带故,她之人正册除了因出身高贵外,也因为同宝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情”的连系。由“品茶”、“乞梅”等情节,特别是贺宝玉生日那一个“遥叩芳辰”的拜帖,可以见出这个“褴外人”已蹈人栏内,不知不觉地为“情”所牵动。此外,贾宝玉同情于画蔷的龄官,庇护过烧纸的藕官,替彩霞瞒赃,为芳官不平,怕和尚的臭气熏了尤氏姐妹,破例接待付家婆子惟恐薄了付秋芳等等。可以这样认为,列名其上的所有女子,几乎都在不同的层次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向“诸艳之冠”的贾宝玉“挂号”。也就是说,这些艺术形象,不论他们自身的重要性如何,都有一个共同之点,即与宝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感情上的联系,足以揭示贾宝玉性格的特征“多情”。另一方面,贾宝玉性格中存在软弱的一面。红楼梦中睛雯、金钏、黛玉的死,他除了恨的要死怜惜的要死之外,没有真正为避免她们的死而抗争过。正是他的软弱,所以他才能够爱晴雯却不能拒绝袭人的诱惑,爱黛玉却又贪恋宝钗的冰雪肌肤,大家都说曹雪芹以隐语说宝玉,说他的草莽愚顽、不肖无能,在对待爱情这一方面来说,其实也是不无道理。三、宝黛爱情反世间之道而行的结局理想的幻灭红楼梦中两个爱情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不再是以前戏剧小说所常写的“金榜题名”式的才子和温婉贤淑的佳人,而是两个性情乖僻,被当时人嘲弄为有“痴病”的封建主义的叛逆者。他们不单单是在自由恋爱这点上与那个社会相抵触,而是在许多思想问题、生活问题上与那一社会相违背。贾宝玉坚决拒绝了封建家庭给他安排的生活道路,他对举世趋之若鹜的科举仕进道路非常冷淡,把那些匍匐在功名仕进底下的人痛骂为“国贼”、“禄蠹”,并对封建秩序、精神道德等等都给以激烈地憎恶和否定,甚至把那些宣传封建正统教义的书给烧了。贾宝玉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男人不过是一些浊沫渣滓”。林黛玉虽然口头上说得不多,但在许多实际行动上背离了那一社会的妇道,特别是她对贾宝玉的叛逆行为始终采取同情和支持的立场,不仅对他从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把贾宝玉引为知已、视为生活的终生伴侣。宝黛之间的爱情尽管有着反封建的叛逆色彩,但另一方面又有着浓重的没落贵族的气息。这一方面表现在男女主人公由于过着悠闲的生活,他们的爱情生活打上了绮艳轻柔、闲愁万种的情调。另一方面, 他们爱情的反封建只能达到一定的限度。他们的爱情,只能局限在大观园那一狭小的天地里,他们无力到荣国府外面去开拓新天地。他们对封建家长还存在着某些幻想,在爱情最后的阶段,他们消极地等待由封建家长做主完成婚姻,以至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面前失去了斗争的能力。这种反封建爱情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致命弱点。因此,这一爱情最后走向悲剧的结局,固然是由时代所造成的,但爱情本身所存在的贵族的弱点,也成为他们爱情更加难以逃避悲剧结局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四、宝黛 性格的不和爱情婉唱(一)黛玉的性格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孩子。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在贾府生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一开始就受到了心理上的压抑。然而黛玉虽然寄人篱下却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胸无城府,爱恨分明,言行举止间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对于贾府的统治者,她也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黛玉对于他人的歧视和讥讽分外敏感。基于自卫心理,黛玉有时出语未免尖刻,有时也哭哭闹闹,给人“小性儿”的印象。而这样的气质和脾性,不仅很难让她融入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反倒加重了别人对她的成见。如此循环往复,情势的发展越来越使她伤心难受,以至悲从中来,唱出了令人断肠的葬花辞:“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孤苦的身世,孤傲的性格,孤独的处境加上多病的身体,使正值花样年华的黛玉产生了如此深重的悲苦意识。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女,黛玉不可能不明白,只要她向贾府的统治者低头多说些奉承讨好的话,就能改善自身的生存处境,但她却不肯这样做。“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民主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林黛玉悲愁和眼泪最深刻的根源,是她和周围环境世俗人群的不相协调。林黛玉那种孤高敏感的个性和气质,的确是十分独特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形,贾府上下的人,尤其是贾宝玉并未伤害林黛玉,林黛玉却认为别人伤害了自己。有时甚至别人的好意也会成为她伤感的由头。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却合情合理,完全显示出了这一个性的独特性。一次贾府伶人扮戏其中小旦扮上活象一个人,风姐、宝钗、宝玉等人心里都知道,但谁也不说出来,或不敢、或不肯,都是为了怕伤着林黛玉。惟有史湘云心直口快说了出来,宝玉忙使眼色制止,好意调停解释,到头采,黛玉不但不领宝玉的情,恼他比恼湘云更甚,宝玉分辩说自己并未拿黛玉比戏子,并未笑她,黛玉回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玩,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这是怎样颗敏感自尊的心。的确,谁也没有想给黛玉难堪;然而她脆弱而倔强的个性,时时处处都在防范自卫的心理,对宝玉由相知而苛求的感情,难道不是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值得同情的吗!就如宝钗送燕窝赠土仪一类事情在黛玉心理上引起的反应,也当作如是观。寻求爱情而能得其所爱,这是黛玉在冷酷的人世上得到的唯一安慰;得其所爱而不能共偕连理,这是黛玉在贾府中的不幸命运;预感爱情有始无终(第三十二回)而又一往情深去爱,则是黛玉心志坚定、执着追求自主生活的体现。总之黛玉是一个生于悲剧时代而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二)贾宝玉的性格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写得较为成功的人物。 关于他的形象,作者在第三回有过概括而形象的说明;“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在这两首西江月词中,作者所赋予贾宝玉最鲜明的性格,就是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精神。而在这以后的描写,都无非是这两首词的深化和形象说明。贾宝玉性格的特点,首先是对于锦衣玉食、安富尊荣生活的不满、厌恶,乃至愤懑。第七回他感慨地说:“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绫罗纱锦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木朽株。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第七十一回,贾宝玉更是愤慨地说:“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拉,就是那个劝,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封建贵族的沉闷生活,使他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和哀愁,也刺激了贾宝玉要求摆脱束缚的性格发展,并导致了他在思想和行动上对一系列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教义的怀疑否定。他对八股文深恶痛绝,认为那只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诓功名混饭吃的”。贾政督逼他必须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他读了几年,仍大半夹生,“断不能背”。但却对当时的“淫词小说”牡丹亭、西厢记非常喜爱。他不肯走当时一般贵族子弟所走的“学而优则仕”的“为官为宦”的道路,更不愿同官场人物交际,骂那些热衷功名的人都是些“国贼禄鬼”、“沽名钓誉之徒” 。他对于男尊女卑的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把他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纯洁的女孩儿身上。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具有发展上的一贯性、连续性,以及思想上的严肃性和不妥协性。他同姐妹们的亲疏远近,是以思想上的亲疏远近为标准的。第三十二回,他当众宣布:“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要是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宝玉和湘云、宝钗在思想上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同宝玉真正接近的只有黛玉。所以“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正是由于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经过长期了解,是稳固地建立在思想同一的基础上的,宝黛之间的爱情才有了近代情爱色彩,而与封建的婚姻格格不入。五、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之社会根源在中国小说史上从来没有一部作品像红楼梦这样对一个贵族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如此全面、精细而真实的描写,这些描写不仅构成情节的重要背景,而且深深楔入作品人物的意识,影响和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整个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贾家经济来源主要是地租、官俸和爵禄的数额很小,元春的赏赐也有限,贾家主要指望黑山村这样的庄园的地租。但贾家的超经济的榨取已经严重破坏了生产力,这些贵族庄园本已凋敝,又加旱涝灾害侵袭,宁国府八九个庄子,一年中便旱涝了两处,黑山村收成较好,但也只有预计的一半。收入日渐枯竭,可是贾家却不能将就省俭,他们不能不维持贵族应有的体面。王熙凤主张裁减侍候小姐的丫鬟,王夫人认为如今小姐已没有了往日的排场,再要裁减就太不像样了。探春模仿赖大家的花园的经营方式,想在大观园的花花草草上挣点银子,薛宝钗便立即提醒她不可见利忘义,失了贵族体统。这是一幅典型的封建末世贵族地主经济的图景:贵族榨干庄户农民的血,还是满足不了自己的挥霍浪费。到了后来,贾家中秋宴席上的米饭都要按人头定量;为了应付贾母八十寿辰,不得不变卖家用器皿;贾赦还不起暴发户孙绍祖的五千银子,竟将女儿迎春嫁他抵债;王熙凤的药方中须用二两人参,荣国府居然就拿不出来。经济的恶化,加深和激化了贾家内外各种矛盾,造成缔结“金玉良姻”的客观情势。宝黛俩人所共同具有的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由于不容于当时的社会,由于他们和封建势力的尖锐冲突导致了这一悲剧,从而写出了这一悲剧的时代深刻性和必然性。宝黛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能不是悲剧,因为在宝黛那个时代,假如两人的生活前途是光明的话,就必须不仅找到一块能够容纳自由恋爱和自由婚姻的国土,还要找到能够容纳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的国土,找到一块能够容纳他们叛逆的地方。可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就揭示了宝黛爱情悲剧发展的必然性,揭示出这不是一般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那么大的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丫鬟,没有人支持他们的爱情,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造成了悲剧,这是曹雪芹高出于他的前辈的地方,也是写得更深刻的地方。综上所述,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另一方面是让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既是命运悲剧又是时代悲剧,更是社会悲剧。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命运的捉弄、宝玉的软弱多情以及他们反世间之道而行造成的。加之宝黛 二人性格的不和,更使二人的爱情成为一曲婉唱。而且宝黛二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既是命运的悲剧,又是时代悲剧,更是社会悲剧。关键词:宝黛爱情悲剧命运时代社会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也是古典悲剧小说的高峰。红楼梦中最能体现其悲剧性的就是宝黛的爱情悲剧,这是全书的中心情节,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激动人心的悲剧。曹雪芹的高明之处,是他把宝黛的爱情悲剧跟贾府由盛转衰的命运结合起来描写,写出了一部贵族之家的罪恶史、衰亡史,同时也写出了这个悲剧的构成及其深刻的原因。一.宝黛爱情的命运悲剧 贾宝玉是贾家子孙中唯一有希望可以中兴家业的继承人,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为了光宗耀祖,家长们要把他引上正路,他们十分害怕宝黛的爱情结合,他们不顾给宝玉造成精神上的巨大折磨和痛苦,不惜置黛玉于死地,最终选择了薛宝钗做贾宝玉的妻子。这不仅仅因为薛家有钱,两家门第相当,联姻以后可以进上步加强他们“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因为薛宝钗脑子里那一套封建正统思想,完全符合封建主义道德规范和整个贵族家庭的利益。只有她才可能帮助宝玉这个“浪子”回头,重新走向正统派们一直希望他和要求他走好“正道”,以挽救这个贵族之家日益衰败的趋势。他们把本来已经失落的家族“中兴”的希望,又投向这个举止端庄的封建淑女身上。因此,对于贾府的统治者来说,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的选择,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择配,而是关系整个封建家族盛衰兴亡之命运的严峻抉择。封建势力制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二、宝黛爱情的时代悲剧(一)宝玉的软弱多情宝玉是个博爱的情痴,他无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因此,他总愿跟女孩子们亲近。崇拜女性、体贴女性的宝玉却又感情多用,处处流露出对所有貌美女子的倾心迷醉。龄官画蔷,他同情痴迷到自己淋雨而不知;平儿挨打,他为自己有机会替她理妆而自得;香菱斗草,他因香菱接受了自己的换裙主意而欢喜他常常在黛玉、宝钗之间徘徊。 他不遵守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他同情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有时简直跟她们没有主子和奴才的界限,特别是对那些纯洁美好而命运悲苦的女孩子,。他常忘掉自己应该被她们侍候的身份而去侍候她们。她们悲惨的遭遇使他产生深切的同情,以至于五内摧伤,痛彻肺腑。 列名其上的所有女子,几乎都在不同的层次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向“诸艳之冠”的贾宝玉“挂号”。也就是说,这些艺术形象,不论他们自身的重要性如何,都有一个共同之点,即与宝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感情上的联系,足以揭示贾宝玉性格的特征“多情”。这是贾宝玉“多情”的一面。 另一方面,贾宝玉性格中存在软弱的一面。他热爱女性、体贴女性,可是当她们真正受迫害、受摧残时,他却表现出令人遗憾的软弱。第三十回,金钏因宝玉的戏言而遭王夫人打嘴巴和责骂时,以及在金钏含辱投井自杀时,作为当事人的宝玉,却软弱得连一句为金钏辩解的言词都没有!可以说是“面对死亡,无动于衷”。正是他的软弱,所以他才能够爱晴雯却不能拒绝袭人的诱惑,爱黛玉却又贪恋宝钗的冰雪肌肤,大家都说他的草莽愚顽、不肖无能,在对待爱情这一方面来说,其实也是不无道理。正是由于他的软弱,导致了宝黛的爱情悲剧的产生。(二)宝黛爱情反世间之道而行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性情乖僻,被当时人嘲弄为有“痴病”的封建主义的叛逆者。他们不单单是在自由恋爱这点上与那个社会相抵触,而是在许多思想问题、生活问题上与那一社会相违背。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人居于统治地位,男尊女卑的思想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封建贵族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子孙接受最正统的封建教育,努力地加官进爵,功名出仕。在这一要求下,不少纨绔子弟都曾为之而奋斗。象贾宝玉这样的贵族公子,也就必须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努力地去维续贾家的荣耀,但是贾宝玉生性“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所以,他虽然生长在贵族统治阶级家庭里,但自幼并没有受到封建主义统治势力正常的熏陶教育,他的思想同当时的世俗社会相抵触,跟封建秩序相违背。林黛玉虽然口头上说得不多,但在许多实际行动上背离了那一社会的妇道,特别是她对贾宝玉的叛逆行为始终采取同情和支持的立场,不仅对他从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把贾宝玉引为知已、视为生活的终生伴侣。 宝黛之间的爱情尽管有着反封建的叛逆色彩,但另一方面又有着浓重的没落贵族的气息。这一方面表现在男女主人公由于过着悠闲的生活,他们的爱情生活打上了绮艳轻柔、闲愁万种的情调。另一方面,他们爱情的反封建只能达到一定的限度。他们的爱情,只能局限在大观园那一狭小的天地里,他们无力到荣国府外面去开拓新天地。他们对封建家长还存在着某些幻想,在爱情最后的阶段,他们消极地等待由封建家长做主完成婚姻,以至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面前失去了斗争的能力。 这种反封建爱情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致命弱点。因此,这一爱情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三)、宝黛性格的不和1、黛玉的性格 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孩子。她虽然身于仕宦之家,但父母早亡,孤苦零丁,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在贾府生活也是一样, 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而她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规范,喜欢读书写诗,有出众的才华。对于贾府的统治者,她也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黛玉对于他人的歧视和讥讽分外敏感。基于自卫心理,黛玉有时出语未免尖刻,有时也哭哭闹闹,给人“小性儿”的印象。湘云说她“专挑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小红说她“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袭人说“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浑说”;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女,黛玉不可能不明白,只要她向贾府的统治者低头多说些奉承讨好的话,就能改善自身的生存处境,但她却不肯这样做。 林黛玉悲愁和眼泪最深刻的根源,是她和周围环境世俗人群的不相协调。林黛玉那种孤高敏感的个性和气质,的确是十分独特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形,贾府上下的人,尤其是贾宝玉并未伤害林黛玉,林黛玉却认为别人伤害了自己。有时甚至别人的好意也会成为她伤感的由头。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却合情合理,完全显示出了这一个性的独特性。一次贾府伶人扮戏其中小旦扮上活象一个人,风姐、宝钗、宝玉等人心里都知道,但谁也不说出来,或不敢、或不肯,都是为了怕伤着林黛玉。惟有史湘云心直口快说了出来,宝玉忙使眼色制止,好意调停解释,到头来,黛玉不但不领宝玉的情,恼他比恼湘云更甚,宝玉分辩说自己并未拿黛玉比戏子,并未笑她,黛玉回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玩,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这是怎样颗敏感自尊的心。的确,谁也没有想给黛玉难堪;然而她脆弱而倔强的个性,时时处处都在防范自卫的心理,对宝玉由相知而苛求的感情,难道不是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值得同情的吗! 寻求爱情而能得其所爱,这是黛玉在冷酷的人世上得到的唯一安慰;得其所爱而不能共偕连理,这是黛玉在贾府中的不幸命运;预感爱情有始无终而又一往情深去爱,则是黛玉心志坚定、执着追求自主生活的体现。总之黛玉是一个生于悲剧时代而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2、贾宝玉的性格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写得较为成功的人物。 贾宝玉性格的特点,首先是对于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生活的不满、厌恶,乃至愤懑。第七回他感慨地说:“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绫罗纱锦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木朽株。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第七十一回,贾宝玉更是愤慨地说:“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拉,就是那个劝,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封建贵族的沉闷生活,使他心中充满了孤独、寂寞和哀愁,也刺激了贾宝玉要求摆脱束缚的性格发展,并导致了他在思想和行动上对一系列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教义的怀疑否定。他对那些谋求功名富贵的人必读和必作的八股文深恶痛绝。贾政督逼他必须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他读了几年,仍大半夹生,“断不能背”。但却对当时的“淫词小说”牡丹亭、西厢记非常喜爱。他不肯走当时一般贵族子弟所走的“学而优则仕”的“为官为宦”的道路,更不愿同官场人物交际,骂那些热衷功名的人都是些“国贼禄鬼”、“沽名钓誉之徒” 。可以说,贾宝玉是一个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最早地感受到新的朝代气息,从没落的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的浪子,是那个腐朽没落、不可救药的贵族之家全乎规律的产儿。他对于男尊女卑的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把他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纯洁的女孩儿身上。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具有发展上的一贯性、连续性,以及思想上的严肃性和不妥协性。在他那个家庭环境里,这样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实在是非常大胆,足心惊世骇俗的,不能不使正统派统治者们惊恐失色。他同姐妹们的亲疏远近,是以思想上的亲疏远近为标准的。在那个黑暗的一国里,他终于找到了林黛玉作为知己,林黛玉由于具有跟贾宝玉相同的思想志趣和爱憎感情,长期的亲密相处,终于成为贾宝玉在叛逆道路上的忠实伴侣。正是由于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经过长期了解,是稳固地建立在思想同一的基础上的,宝黛之间的爱情才有了近代情爱色彩,而爱情的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两人的叛逆思想的发展,与封建的婚姻格格不入,这当然是令封建统治者感到不安的。封建统治者们为了维护整个家族的根本利益,也不可能顺从贾,同意他去选择具有叛逆思想而又无权无势的林黛玉。三、红楼梦宝黛爱情的社会悲剧在中国小说史上从来没有一部作品像红楼梦这样对一个贵族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如此全面、精细而真实的描写,这些描写不仅构成情节的重要背景,而且深深楔入作品人物的意识,影响和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整个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贾家经济来源主要是地租、官俸和爵禄的数额很小,元春的赏赐也有限,贾家主要指望黑山村这样的庄园的地租。但贾家的超经济的榨取已经严重破坏了生产力,这些贵族庄园本已凋敝,又加旱涝灾害侵袭,宁国府八九个庄子,一年中便旱涝了两处,黑山村收成较好,但也只有预计的一半。收入日渐枯竭,可是贾家却不能将就省俭,他们不能不维持贵族应有的体面。王熙凤主张裁减侍候小姐的丫鬟,王夫人认为如今小姐已没有了往日的排场,再要裁减就太不像样了。探春模仿赖大家的花园的经营方式,想在大观园的花花草草上挣点银子,薛宝钗便立即提醒她不可见利忘义,失了贵族体统。这是一幅典型的封建末世贵族地主经济的图景:贵族榨干庄户农民的血,还是满足不了自己的挥霍浪费。到了后来,贾家中秋宴席上的米饭都要按人头定量;为了应付贾母八十寿辰,不得不变卖家用器皿;贾赦还不起暴发户孙绍祖的五千银子,竟将女儿迎春嫁他抵债;王熙凤的药方中须用二两人参,荣国府居然就拿不出来。经济的恶化,加深和激化了贾家内外各种矛盾,造成缔结“金玉良姻”的客观情势。 宝黛俩人所共同具有的叛逆性格和生活理想,由于不容于当时的社会,由于他们和封建势力的尖锐冲突导致了这一悲剧,从而写出了这一悲剧的时代深刻性和必然性。宝黛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能不是悲剧,因为在宝黛那个时代,假如两人的生活前途是光明的话,就必须不仅找到一块能够容纳自由恋爱和自由婚姻的国土,还要找到能够容纳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的国土,找到一块能够容纳他们叛逆的地方。可是,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就揭示了宝黛爱情悲剧发展的必然性,揭示出这不是一般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那么大的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丫鬟,没有人支持他们的爱情,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 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造成了悲剧,这是曹雪芹高出于他的前辈的地方,也是写得更深刻的地方。他虽然没有最后写林黛玉之死,但在他笔下,造成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原因,已经揭示得非常清楚了: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一群人,一群身份不同、地位有别,却由共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共同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在这里,个人罪责的大小主次,是极为次要也是分难分清的。 综上所述,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是封建末世一对地主阶级叛逆者的爱情,它在衰败没落的贵族家庭各种矛盾中产生,又在这些矛盾的和展和激化中被毁灭,而它的毁灭,又预示了这个贵族大家庭不可挽回的衰亡命运。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既是命运悲剧,又是时代悲剧,更是社会悲剧。 爱落成尘 情香如故红楼梦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著作,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却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而这悲剧世界中最为让人侧目的莫过于爱情悲剧,尤其是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明明都是令人缱绻的美好,却偏偏都在封建洪流的冲击、吞噬下消散,徒留一地遗憾。一说到红楼梦,大多数人想到都是宝哥哥和林妹妹,而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也确实是让人唏嘘不已。贾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府兴旺的希望之所在,本应是以振兴贾府为己任,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可他却力图挣脱家庭强加给他的名利枷锁,做了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富贵闲人”。当然在感情上,他也不会去考虑门当户对、家族利益等问题了。他追求的爱情是心灵的契合,无关其他。而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有着一颗多愁善感的七窍玲珑心且美丽灵慧的林黛玉无遗是他的情之所钟、心之所爱。林黛玉孤高自诩,在那人际关系复杂而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她学不会妥协,因而曲高和寡。但即便是如此,她仍是任情率性,我行我素,以尖酸刻薄的话语来揭露虚伪庸俗并进行自我防卫,用高傲的性情与她所处环境进行着对抗。而在她“孤军作战”时,贾宝玉是她的唯一战友、知音,因而她把希望交付给贾宝玉。在两个人的相处中,她从不规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只让他随性而为。所以,在贾母及一大帮长辈眼里,她从来不是一个合格的媳妇人选。爱情的外在阻力已是让她愁肠百结,而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更是让她心力交瘁。于是,她只能用诗去抒发自己内心的悲剧感受。“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嚢收艳骨,一柸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泥沟。”最终,她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付出了的璀璨的生命。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凋零无遗是封建势力摧残的结果。都说得不到长辈祝福的爱情不幸福,而在那样年代,得不到长辈的祝福的爱情时不会有结果的,更别说是在贾府那样的大家族里。因而宝黛的爱情注定没有结果。生在大观园那个华贵的牢笼里,是贾宝玉的幸也是他的不幸,幸的是因着贾府的财力势力,他有过一段“富贵闲人”的生活,不幸的是他身上担负的家族担子更重。而林黛玉进大观园也是福祸相依的事儿。福是她在大观园遇到了她可以用生命爱的那个人,祸是她为着她的“情有所钟”而付出了的生命。他们的相遇很美好,美好到以为就此可以地久天长。但接下来的路他们走的太苦。林黛玉为这段爱情流尽了泪,而贾宝玉为着林黛玉又痴又狂,而两人结局却是林黛玉在贾宝玉的洞房花烛夜时油尽灯枯,结束了其短暂的一生。这一悲剧确实是遭遇封建势力阻挠的结果,但他们两个当事人也需要负一定的责任,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太乖张,容不得一丝丝瑕疵。贾宝玉太博爱也太迟钝,他对大观园里的每个女子都是用心去疼的,其中当然包括他的“宝姐姐”,却偏偏有时不懂林妹妹的小心思,致使两人经常闹别扭,错失了好多相处的时光。而林黛玉太尖锐也太敏感,她容不得别人说一点点她不好的话,也不懂得和别人融洽相处,又太爱吃醋,因而生生多出许多愁,伤心又伤身,早早的耗尽的自己的生命。最终“木石前盟”也只是“前盟”,带不进今生的现实里。而他俩的爱情之花也因阴阳相隔,未结果便“零落成泥碾作尘”只留一段余香。薛宝钗作为贾宝玉“金玉良缘”的女主角,在红楼梦中也吸引着众多读者的目光。薛宝钗是一个容貌美丽而性格温顺的女子。她宽厚豁达,从容大度,言谈举止从理合节。对长辈,她奉行“悦亲”之道,但在长辈犯错时又不盲从。在薛蟠因对柳湘莲无礼而遭毒打后,她奉劝偏袒儿子的母亲不要“偏心溺爱”,不能“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化解了一场冲突。对待把她当成情敌的林黛玉,她采取退避态度,最终“兰言解疑癖”。而对于那些在她眼里不佳的人物,她既不亲近也不排斥,显出了她的心胸气度。因而,她在贾府里博得一片赞扬。她信奉传统道德,认为男人们应该“读书明理,辅国安民”,因而总是劝宝玉读书,考科举;她又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对金钏、尤三姐和柳湘莲等人的遭遇采取冷漠的态度。对待爱情,明明对贾宝玉有情也做到庄而不露。贾宝玉即使对她有好感,也比不得林妹妹,更何况林黛玉又先一步遇到了贾宝玉。所以,即使她是大观园中长辈们眼中的标准媳妇人选,也得不到贾宝玉对林黛玉似的热情和爱恋。贾宝玉对她有情无爱。因为贾宝玉与她没有心灵上的契合。薛宝钗才情不比林黛玉差,但她信从封建道德使自己失去了许多童心和自由,逐渐被封建礼教磨去了应有的个性锋芒。她不敢太强烈的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和事,也不敢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决裂。总之,她不敢遵循自己的内心,转而遵从礼教。在贾宝玉眼里,率性任情的林黛玉自然比她更得人心。虽然最后她与贾宝玉成了亲,可这没有爱情的婚姻也没能束缚住贾宝玉。在这场爱情的追逐中,薛宝钗也以失败告终。在这场三个人的情事当中,林黛玉爱得太尖锐也太用力,薛宝钗爱得太压抑也太顾忌,而作为男主角的贾宝玉又少了一份男子汉的刚强,再加上外在的家族压力和阻挠,这场情事生生消散在封建势力的洪流里。 面对这一悲剧,也只能说爱落成尘,情香如故。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内容提要:宝黛钗三个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悲剧命运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本文试图从命运、性格及社会的客观因素三个方面来探究造成这一爱情婚姻悲剧的原因。透过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罪恶的封建社会里,悲剧是无所不在的,无论是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都无法摆脱悲剧的结局。关键词:红楼梦 悲剧 命运 性格 社会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这就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它是贯穿红楼梦全书最主要的叙事线索,也是红楼梦中最生动、最完整、最扣人心弦的故事。 一、命运的悲剧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在封建的清朝,经历过大富大贵和穷困潦倒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悲剧在那个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他把这悲剧归结为命运的安排。这种宿命的色彩在介绍宝黛的来历时表现得尤为浓重。贾宝玉本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石头,有补天之才却不得实现补天之志,偏偏又通了性灵,有了感觉,有了灵魂。曹雪芹以石头的来历暗示顽石的幻象贾宝玉是个不容于当世的人。因此贾宝玉的思想行为在世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贾宝玉人生的悲剧也是冥冥中注定的。绛珠草“还泪”之说,明白地揭示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注定要以悲剧作结的。曹雪芹认为这个悲剧性的结局不是宝黛钗等人能够把握或更改的,因而是命中注定的。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神话故事来表明这一故事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但同时,作者也认识到悲剧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