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记忆(朱滢实验心理学课件)_第1页
第七章 记忆(朱滢实验心理学课件)_第2页
第七章 记忆(朱滢实验心理学课件)_第3页
第七章 记忆(朱滢实验心理学课件)_第4页
第七章 记忆(朱滢实验心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记忆 一 记忆的早期研究 一 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有关人类记忆的实验研究开始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在他1885年出版的著作 记忆 中 第一次用实验研究回答了关于记忆的一些问题 无意义音节 艾宾浩斯在记忆实验中为了便于控制实验材料的数量和使学习少受各人经验的影响而创制的记忆材料 每个音节包括3个外文字母 第1个和第3个都是辅音 中间是元音 这3个字母的组合以在德语字典中查不到为准 因此称作无意义音节 无义意音节字母表 节省法 savingsmethod 例如 初次学会一张音节表 16个或10个音节等等 需要读30遍 一星期以后只学15遍就学会了 那么 你节省了15遍 也就是50 50 就是你的记忆保持量 节省法是测量记忆的十分灵敏的方法 计算公式 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关于记忆的研究工作是具有开创性的 他通过一系列严格控制的实验发现和探讨了人类记忆的特点 揭开了记忆的神秘面纱 其研究成果对记忆的研究方法以及记忆理论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节省法至今仍被用于探讨有关记忆的重要问题 有什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地方 二 巴特莱特的记忆研究1932年巴特莱特发表了 记忆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一项研究 一书 指出了记忆研究的另一类取向 实验材料 有意义材料研究方法 重复再生 repeatedreproduction 系列再生 serialreproduction 重复再生即让同一个被试在不同的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料作多次回忆 将回忆的内容与原始材料进行比较 来测量被试记忆不断衰退和变化的情形 系列再生即先让被试1再生出先前所记忆的材料 然后让被试2看被试1所再生的材料 并在一段时间后对此进行再生 而被试3又在被试2再生的基础上进行再生 这样依次进行下去 就得出了一条 记忆链 这样 就可以知道在信息传递中 当信息从一人传到另一人时是怎样被扭曲的 这些扭曲信息的出现是记忆功能不完善的表现 1 用故事作为材料的记忆实验 孤魂的战争 幽灵之战 2 用图画为材料的记忆实验 Bartlett用图画作材料 用系列再生法进行的研究 结论 任何的学习和记忆都是在我们已有图式 即在我们过去经验中形成的信息分类的方式 的基础上进行的 当这些图式与正在记忆的内容相冲突时 人们便会歪曲记忆内容 使之更适合于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观念 或者说更适合我们已有的图式 二 记忆过程 编码 存储与提取 一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1 感觉记忆2 短时记忆3 长时记忆 二 记忆的加工层次说1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合理性及弱点2 加工层次说 三 记忆的提取过程 一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士1890年在他的 心理学原理 中提到 记忆由两大部分组成 即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 初级记忆是任何刺激 不管人们是否注意到 遗留下的最初印象 这种印象会飞快地消逝 它代表着现在的心理 处于意识中 次级记忆的印象不在意识中 代表着过去 相应地 初级记忆的内容很容易能够够得着 不费力就可以提取 但提取次级记忆的内容则要求有意的 费尽的努力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强调记忆作为不同的结构而存在的 即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不同的结构 每一个结构都有自己的特点 如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 容量和遗忘的快慢等方面是不同的 记忆结构有时也称为记忆系统 记忆多重存储模型 1 感觉记忆 1 感觉记忆的编码 2 感觉记忆的保持 3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1 感觉记忆的编码 感觉记忆实验 三耳人实验1972年 Darwin用部分报告法证实了声像记忆 回声贮存 的存在 给被试同时听到9个项目 B3F给右耳 J6Z给左耳 QR8给两只耳朵 被试觉得声音来自中间 然后被试根据面前的左右中指示符号报告他所听到的字母或数字 实验结果表明 被试在回声贮存中保存4 9个项目 此外 后来研究还发现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贮存形式可能与其输入形式是一样的 即信息的编码完全依据物理特性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单一性 2 感觉记忆的保持 3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记忆容量信息保存时间编码方式遗忘 2 短时记忆 1 短时记忆容量 2 短时记忆编码 3 短时记忆存储和遗忘 4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1 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 一般为7 2个组块 chunk 组块 是指将若干小单位 如字母 联合而成熟悉的 较大的信息加工单位 如单词 组块的大小既受材料性质的制约 又与个体的知识经验相关 2 短时记忆的编码 听觉 声音 编码在短时记忆阶段 两个记忆项目读音相似时 比外形相似时更容易发生混淆 比如容易混淆的 B 和 P C 和 T 等 但是外形相似的 比如 E 和 F 则不易混淆 拓展实验 呈现给被试一连串的5个单词 一类单词有类似的发音 如man mad cap can map 另一组发音差别较大 pen rig day bar sup 第三类单词意义相近 huge big broad long tall 第四类单词意义不同 old late thin wet hot 结果表明 发音相似的单词正确回忆率最低 而意义相近的单词回忆率远远高于发音类似的单词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短时记忆还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 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编码 之后逐渐向听觉编码过渡 实验略 3 短时记忆的存储和遗忘 复述机械性复述和精细性复述两种精细性复述是指将短时记忆信息进行分析 使之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 只有机械复述不能加强记忆 的实验 让被试听若干个单词 并要求被试记住其中最后一个以特定字母 如K 开头的单词 在单词系列中 有几个以K开头的单词 但实验只要求被试记住最后一个以K开头的字母 因此被试听到下一个以K开头的单词时 就可以放弃前面的那个以K开头的字母了 由于在这些以K开头的单词之间间隔的单词数不等 因此每个以K开头的单词得到复述的机会也是不等的 实验结束后 让被试回忆所有以K开头的单词 结果发现 这些以K开头的单词的回忆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举例 free know moon runner keep write string white outline kind mark lab down brown alter king 精细复述 3 4 9 2 5 6 1 4 9 3 5 记做 3分49秒2 跑1英里 56分14秒 跑10英里 9分35秒 慢跑2英里 通过与长时记忆建立联系的方法 将无意义的随机数字转化为有意义的 便于记忆的组块 由此说明 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短时记忆的遗忘皮特森等人在实验中 要求被试记住以听觉形式呈现的3个字母 为了阻止被试进行复述 自呈现字母之后马上让被试对一个数字进行连续减3的计算 直到主试发出信号再回忆刚才呈现的3个字母 CHW 356连续加3 结果发现 被试回忆的正确率是从字母呈现到开始回忆之间的时间间隔的递减函数 当时间间隔为3秒时 被试正确回忆率为80 当间隔延长到6秒时 正确率迅速下降到55 而延长到18秒时 正确率就只有10 实验说明 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时间很短 如果得不到复述 将会迅速遗忘 短时记忆的遗忘 干扰还是消退 一种观点认为 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 另一种观点认为 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要想证明消退说正确还是干扰说正确 就需要把 消退 和 干扰 两个因素区分开来 痕迹消退说 保持信息随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干扰说 保持信息随着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 具体实验 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 如16个数字 最后一个数字呈现时伴随着一个声音信号呈现一个探测刺激 它在前面只出现过一次 被试一旦听到声音 就要把这个探测刺激后的那个数字回忆出来 例如 391746521873652 8从应该被报告的数字的后面一个数字起 到最后一个数字 称为间隔数字 也就是起干扰作用的数字 而呈现这些间隔数字所用的时间为间隔时间 这里 应用两种数字呈现速度 快速呈现为每秒4个数字 慢速呈现为每秒1个数字 这样就可以在间隔数字不变的条件下 来改变间隔时间 同样地 也可以在间隔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来改变间隔数字 通过这样巧妙的安排 就可以考察间隔时间和间隔数字对遗忘的作用 实验结果发现 在快慢呈现速度条件下 被试的回忆正确率随着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 而不受间隔时间的影响 这一结果支持了干扰说 说明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干扰信息引起的 4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斯滕伯格的实验研究 实验中给被试呈现1 6个不等的数字系列 如5 2 9 4 6 之后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 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是否刚才出现过 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 预测 三种可能的信息提取方式平行扫描系列自中断扫描系列全扫描 实验结果支持系列全扫描的 但是如果记忆的项目是比较长的有意义的词 句子 文章等 由于扫描时间较长 研究表明 此时 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是以系列自中断扫描原则进行的 即在记忆找到了和探测项目相同的项目后 探索立刻停止 小谷津 1973 3 长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1 长时记忆的编码 2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3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4 长时记忆的信息遗忘 5 区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证据 6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分仍有效吗 1 长时记忆的编码 语义类别编码在记忆一系列词语概念材料时 人们总是倾向于把他们按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关系 并进行归类 以语言特点为中介编码借助语言的某些特点 如语义 发音 字形等 对当前信息进行编码 使它成为便于存储的东西 主观组织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时 如果既不能分类也没有联想意义上的联系 这时个体倾向于采取主观组织对材料进行加工 2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3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再认是 否再认测验 二择一 迫选再认测验 多选 回忆自由回忆系列回忆对偶联合回忆 4 长时记忆的信息遗忘 遗忘含义 信息不能提取或提取失败 遗忘进程 遗忘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 5 区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证据 多数支持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 这种测验先是呈现一系列的项目 大约2S一个项目 当最后一个项目呈现完毕 要求被试回忆项目 可以不按呈现顺序回忆 当把这种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 以正确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 就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 系列位置曲线 系列位置曲线可以分为三部分 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和渐进线 研究者认为 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 而首因效应来自长时记忆 为了证明这一设想 就需要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机能的双重分离 某些变量影响首因效应而不影响近因效应 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因效应 机能分离的实验证据 单词频率 呈现速度 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都对首因效应有显著作用 但不影响近因效应 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影响近因效应的 但不影响首因效应 这两类曲线结合在一起 为我们提供了系列位置曲线中的机能分离的证据 单词频率 呈现速度 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都对首因效应与渐进线有显著作用 但不影响近因效应 系列单词呈现完后的干扰活动影响近因效应 但不影响首因效应和渐进线 与前面的曲线结合在一起 为我们提供了系列位置曲线中的机能双重分离的证据 负近因效应 negativerecency Craik 1970 让被试进行多次的实验 每一回都获得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和渐进线 当几轮实验完毕 要求被试把所有系列的单字尽可能都回忆出来 这是被试未曾料到的 负近因效应的特点 在最后的自由回忆中所有系列的最后几个单字的回忆成绩显著低于渐进线 而在各个系列的立即自由回忆中同样的这些单字的回忆成绩却最好 即表现为近因效应 解释 在每次的自由回忆结束后 被试没有复述这些单字 因为他们不知道还要进行最后的自由回忆测验 结果这些单字就难以传递到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 因而难以回忆起来 6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区分仍有效吗 挑战 恒定比例法则的实验 非常短暂的系列位置效应 恒定比例法则实验 1 有研究者考察了三种情形的系列位置效应 立即自由回忆 延缓自由回忆 系列项目中最后一项呈现完毕进行干扰活动20秒 然后才开始回忆 和连续干扰条件下的回忆 在最后一种条件中每个项目之间有12秒的干扰活动 系列最后一个项目呈现完毕进行20秒的干扰活动 恒定比例法则实验 2 立即回忆 EDWH延迟回忆 EDWH123连续加5连续干扰 E D W H123连续加5 12秒干扰结果 立即回忆得到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延缓自由回忆消除了近因效应但连续干扰条件下产生了明显的近因效应 连续分心实验中的系列位置曲线 恒定比例法则实验 3 回忆的概率 项目之间的间隔时间 某项目呈现完毕到开始回忆的时间 按照这个法则 当项目之间的间隔时间与系列最后几个项目呈现完毕到开始回忆的时间相近时 这些项目的回忆概率就会变高 反映为近因效应 非常短暂的系列位置效应 在实验中 每个单字呈现50毫秒 接着用数目字做掩蔽10毫秒 接着空白50毫秒 然后是下一个单字 共呈现5个单字 最后一个单字呈现完毕立即让被试进行自由回忆 假定最后一个单字呈现完毕到开始回忆的时间为50毫秒 这样 全部呈现这5个单字共需550毫秒 结果 仍然出现系列位置曲线 二 记忆的加工层次说 加工水平说 1 记忆多重存储模型的合理性及弱点 2 加工层次说信息的加工层次不同 人们对信息的记忆效果也不同 加工层次深 记忆效果好 加工层次浅 记忆效果差 实验程序 要求被试回答关于单词的各种问题以引导他对单词的不同层次进行加工 这些问题也称为定向任务 这里的关键是所安排的任务要体现不同层次的加工 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词 同时就该词提出一个问题 让被试作出 是 否 回答 问题分别涉及字的结构 语音 语义3种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的加工 例如结构 这词是大写的吗 语音 这词与词Weight押韵吗 语义 这个词能填入下述句子吗 他在街上遇到一位 回答问题后 在被试未曾预料的情况下回忆或再认刚才见到的单词 Craik的实验 Craik把被试分成3组 每组在一个问题指导下对所呈现的20个单词进行加工 即回答有关问题 被试并不知道这是记忆实验 学习共用了60个单词 属于组间设计 实验时首先用听觉向被试呈现问题 2秒后用速示器向被试呈现单词200ms 被试回答完问题 即学习完20个单词后 给被试突然的再认测验 结果如下 朱滢的研究 实验材料为16个中英文单词 其中中英文单词各半 代表有生命和代表无生命的东西各半 单词的颜色红蓝各半 这样 每个单词都具有颜色 语种和意义三个由浅到深的加工层次 将被试分为3组 第一组为颜色组 看到单词颜色尽快作答 第二组为语种组 看到单词对其语种尽快作答 第三组为意义组 看到单词对其 活 死作答 当被试对最后一个单词反应完毕 开始进行单词的回忆与再认实验 第一组 家hat 颜色组第二组 hat家 语种组第三组 hat老鼠 意义组 三 记忆的提取过程 三 内隐记忆 一 内隐记忆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二 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三 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四 关于启动效应的两种观点 五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区别 1 内隐记忆的含义 内隐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 个体无法意识到 因此又称为自动的 无意识的记忆 外显记忆则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个体有意识的收集有关经验 用以完成当前的任务 这时的记忆就是外显记忆 也就是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2 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 绝大部分的内隐记忆研究工作都与记忆的启动效应有关 知觉辨认 perceptualidentification 词干补笔 wordstemcompletion 补笔 word fragmentcompletion 残词补全 知觉辨认 知觉辨认是指在实验中 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 然后要求在速示条件下 如30毫秒 对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进行辨认 如 学习项目 息 云 国 测验项目 大 加 国 现 云 息 知觉辨认的另一种变式为模糊字辨认 wordfragmentidentification 是指在测验时所呈现单字的字母很模糊 要求被试辨认是什么字 词干补笔 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 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几个字母 让被试补写其余几个字母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 例如将jui 补写成为juice 两组被试学习字单与词干补笔测验字单 总体说 第1被试组填对sha 和pri 的概率要高于第2被试组 第2被试组填对cha 和tra 的概率要高于第1被试组 学过字填对的概率减去未学过字填对的概率就叫做启动效应的值 补笔测验 补笔测验 残词补全 与词干补笔类似 但它在测验中不是提供单字的头3个字母 而是提供单字的缺笔字 要求被试把他心中首先想到的单字填出来 例如 在学习过ASSASSIN之后 给被试的缺笔字是A A IN 外显记忆测验 自由回忆 再认等 特点是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 内隐记忆测验 知觉辨认与词干补笔等测验 其特点是 这些测验并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 只是要求他们专注于完成眼前的作业就行 如在知觉辨认中 只要求被试读出短暂显示的单字 可见 在所有的内隐记忆测验中 待测验的材料都不是原来学习时的完整形式 而是以一种残缺的形式出现的 要求被试把它补全 或把它辨认出来 二 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1 实验性分离的含义人们把在同一个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或不一致结果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 塔尔文曾对实验性分离作如下的描述 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的 控制单一的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任务中变量的效应 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任务中的操作 但不影响另一种任务的操作 或者变量对两种任务的操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 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 2 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沃林顿和韦斯克朗茨的研究取四名健忘症病人为实验组 16名没有脑损伤的病人为控制组 两组被试在学习单字后进行四项测验 自由回忆和再认 词干补笔和模糊字辨认 测验时把字迹弄的模糊不清 要求被试说出是什么字 实验结果见课本376页 PGraf 1984 等对3种类型的遗忘症病人 柯萨科夫遗忘症 酒精中毒科萨科夫遗忘症 缺氧脑病病人 进行的实验 要求实验组和控制组在3项实验中在意义加工的条件下 要求被试对所见到的单字作喜欢或不喜欢的5点量表评判 天兰情 判断 1 很不喜欢2 不喜欢3 无所谓4 喜欢5 很喜欢 3项实验的综合结果 这说明在有线索回忆时 当主试明确要求被试以缺笔字 如sha 作线索来进行有意回想时 正常人大大提高了成绩 但病人由于脑损伤而不能回忆 所以主试的指示语并没有发生效力 遗忘症病人能否学习新信息 1 Graf与Schacter首次考察了遗忘症病人形成新联系的可能性 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词对造句 而另一组被试则判断词对中的两个词是否有一样多的元音字母 在测验阶段 一半测验是在同样的上下文关系中进行的 即原来的词对中第一个字是完整的 第二个字只是呈现词干 要求被试把词干填成一个一个有意义的单字 另一半测验是在不同的上下文关系中的 即原来的词对被拆散了 但也要求填词干 遗忘症病人能否学习新信息 2 学习阶段 造句windowsreason判断元音字母motherred测验阶段 上下文关系 windowsrea 无上下文关系 motherrea 遗忘症病人能否学习新信息 3 结果表明 Windowsrea 的启动效应大于motherrea 测验的启动效应 而且 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意义加工即造句的实验条件下 这说明遗忘症病人通过造句在头脑中对Windows和Reason形成了一定的新的联系 这种新联系帮助病人在WindowsRea 条件下表现出更大的启动效应 2 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Tulving等人用正常人为被试 也重现了遗忘症病人身上表现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实验中让正常人学些96个低频单词 学习后1小时进行再认测验和补笔测验 7天后重复这两种测验 实验结果表明 外显记忆7天后遗忘很多 但由启动效应显示的内隐记忆7天前后并没有多大差别 仿佛内隐记忆不会遗忘似的 另外实验数据分析发现 测验中正确填对缺笔字的概率与被试自以为是学过的字或自以为是没有学过的字无关 换句话说 即补笔正确率独立于再认的 这种在单个项目水平上两种记忆测验缺乏相关被称为随机独立 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之间的随机独立性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可能揭示了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分别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Jacoby的实验 在3种条件下大声读出一系列视觉呈现的单词或心里想出来的单词 无上下文 XXX 冷 较多感知觉加工 有上下文 热 冷 较多地意义加工 想出条件 热 最多地意义加工 最后对被试进行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 结果 再认 随着三种实验条件而成绩上升知觉辨认 随着三种实验条件而成绩下降 即同一自变量在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中表现出相反的实验结果 出现了两种测验的之间的分离现象 这就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功能上的分离 Graf 1982 的研究 24名大学生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学习同样的20个单字 但学习方法不同 第一组 对单字作喜欢程度的评判 7级计分 引导被试作意义加工第二组 判断呈现单字的元音字母是否与前面单字的元音字母一样 引导被试作浅层加工 而忽略单字的意义 20个单字前面还有8个单字作为练习 后面还有 4个单字用于消除系列位置效应 也就是说 只用20个单字的结果来进行数据分析 每个被试学习完单字后 先做词干补笔 后作回忆测验 这是2 2混合设计 实验结果 在正常人身上也发现了外显记忆测验和内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意义重大 即实验分离是种普遍现象 那么应该如何来解释这种实验分离现象呢 内隐记忆的性质是什么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四 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1 多重记忆系统说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 而每个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 同一个子系统内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比不同子系统中的加工过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并且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具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 在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看来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子系统 塔尔文 1985 提出启动效应 内隐记忆现象 来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 即知觉表征系统 按照前面的逻辑 可推出 内隐记忆的各种测验间应是随机相关的 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测验间应是随机独立的 的结论 不过威泽斯普和莫斯考维奇却在两种内隐记忆测验间发现了随机独立性 究其原因可能有三 1 论证逻辑正确 知觉表征系统独立存在 并可继续划分 2 论证逻辑不正确 不能从实验性分离现象推出机能上独立的记忆系统 3 记忆的确由不同的系统组成 但并不是以此逻辑论证所得 塔尔文等人坚持此一论证逻辑 继续将知觉表征系统再细分为字词系统 结构描述系统和概念语义系统 为此 塔尔文等 1990 设计了新的实验 试图另一个角度论证多重记忆系统说 实验结果表明 在外显记忆测验中 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线索间成中等程度的相关 而在内隐记忆测验中 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线索间则是无关的 由此证明内隐记忆的表征和外显记的表征是不同的 内隐记忆代表知觉表征系统 这种系统没有单字的固定痕迹 是无痕迹的记忆系统 但它可能包含单字的多重分布特征 每一种表征的唤起是通过 个特殊的线索来实现的 评价 多重记忆系统说能较好地解释遗忘症患者的记忆分离现象 因为各个记忆系统是独立的 当外显记忆系统受损伤时 内隐记忆系统仍保持完好 而对于正常人的记忆分离现象则可以解释为 某变量只影响外显记忆而不影响内隐记忆 或某变量只影响内隐记忆但不影响外显记忆 但多重记忆系统说存在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 划分多重记忆系统的标准是什么 这个问题目前尚在争论之中 2 迁移适当加工理论 传输适当加工程序 与多重记忆系统说不同 它不认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不同的记忆系统 而主张一个单一的记忆系统 按照迁移适当加工理论 记忆实验研究所观察到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反映的只是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而已 并不说明机能独立的两个不同记忆系统的存在 该理论认为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与学习时的编码加工相似或重叠 就可以提高测验成绩 否则就会相对较差 由此罗迪格等认为记忆测验应由测验中参与的心理加工类型来区分 并区分了两种加工过程 概念驱动过程和材料驱动过程 概念驱动过程主要通过对刺激项目意义和语义信息的加工来完成测验 材料驱动过程主要依赖对刺激项目表面特征和知觉特征的分析来完成测验 外显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概念驱动过程 它要求有意义的加工 精细编码和心理印象等加工过程 正是句子的精细编码及材料的有意义组织等 提高了外显记忆测验的成绩 内隐记忆要求的是材料驱动过程 它非常依赖学习时与测验时知觉过程的匹配程度 并几乎都是提取过去经验中的知觉成分 所以 影响概念加工的各种变量对内隐记忆测验就没有影响 而行为特征方面的变量对内隐记忆测验就会有很大影响 对外显记忆测验则影响不大 如何用迁移适当加工理论来解释Jocoby的实验结果 因为阅读单字比写出单字更多地涉及材料驱动过程 因此对材料驱动测验 知觉辨认 能更好地迁移加工信息 从而导致读出单字比写出单字有更多的启动效应 从有关线索 热 想出单字比武上下文阅读更多地涉及意义加工 因此对概念驱动测验 再认 能更好地迁移加工信息 结果导致写出单字比读出单字有更好地再认成绩 评价 迁移适当加工理论在说明正常被试在两类测验的实验性分离现象上比较成功的 材料驱动测验和概念驱动测验各自要求不同的认知过程 如果测验与学习的认知过程相匹配 那么测验成绩就好 而测验时与学习时的认知过程不相匹配 则导致实验性分离现象 但是 这种观点在解释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时结果不理想 五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 彭 1 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内隐记忆效果 却对外显记忆有明显影响 实验中 把被试分为四组 被试都看同一张单词字表 但分别完成不同的实验任务 1 评定对单词喜爱程度 不要求记忆 2 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度并记忆 3 检索包含某特定字母的单词 不要求记忆 4 检索包含某特定字母的单词 要求记忆 实验最后要求有识记任务的被试组以每个词的前三个字母为提示 再认出刚才学过的词 目的在于测验被试的外显记忆 而对没有识记任务的被试要求以每个词的前三个字母为提示写出其第一个想出的词 目的在于测验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 结果发现 被试内隐记忆没有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 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影响 2 保持时间不同在外显记忆中 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 但是 内隐记忆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有研究表明内隐记忆能够保持很长时间 也有证据表明 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3 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影响是不同的 外显记忆中 记忆项目越多 越不容易记住 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Roediger等人研究发现 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随着所学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而用知觉辨认测量的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 马正平 杨治良 1991 的研究 实验中 先让被试学习一个字表 并作回忆测量 然后让被试看第二个字表 并用这个字表上的字组词 其中要求一组被试组词时必须利用第一个字表上的字 另一组被试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只需完成填字组词就可以了 结果发现 无论字表上有多少字 填字组词被试的作业成绩没有明显变化 而以第一个字表为线索进行组词的被试作业成绩受到了字表字数的影响 不同负荷水平上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成绩对比 4 呈现方式的改变Jacoby等人 1981 研究发现 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 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 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马正平 杨治良 1991 的研究 实验中 先给被试先后呈现两个词表 呈现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两个字表都以视觉方式呈现 另一种是两个字表分别以听觉和视觉方式呈现 结果发现 在填字组词测验中 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在不同通道呈现方式时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而在线索回忆测验中 被试的外显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通道变换的影响 不同呈现方式下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成绩对比 5 干扰因素外显记忆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而内隐记忆则不同 几种重要的记忆研究类型 一 记忆错觉或错误记忆 二 定向遗忘 三 提取诱发遗忘 四 前瞻记忆 DRM研究范式 Rodiger和McDermott 1997 复制并扩展了Deese的成果 形成了Deese Rodiger McDermott 简称DRM 研究范型 学习阶段 线 别针 缝纫 锋利 尖 刺 顶针 干草堆 痛 伤和注射 关键诱饵 criticallures 针 测验阶段 被试接受由学习词 关键诱饵 无关的未学习词组成的再认测验 实验结果 对于学习词 有高的正确再认率 对于未学的关键诱饵 也有高的错误再认率 DRM范式的前提逻辑和理论解释 前提逻辑 人对事件的记忆是存在关联的 如果两个事件之间存在语义相关或联想 那么加工一个事件的同时就会激活另一个事件 也就是说 在DRM研究范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为关联性 它是能够成功引发出错误记忆的关键变量 基于这样一种前提逻辑 研究范式中 通常向被试呈现的是具有语义相关或某种联想的词或图片 它们或者共同与一个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之间发生关联 DRM范式 对于这些未学习过的关键项目的激活过程 许多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错误记忆的解释理论 Underwood的内隐激活反应假设 ImplicitAssociativeResponseHypothesis IAR Brainerd和Reyna的模糊痕迹理论 Fuzzy TraceTheory FTT 内隐激活反应假设 内隐激活反应假设认为学习具有语义相关的词表时 通过对这些词的语义联想激活了最高语义相关词 关键诱饵 的表征 因此会错误再认关键诱饵 Underwood并未明确激活过程的本质 它或者是自动化的 无意识激活 或者是有意识激活 呈现相关项目时被试想到了特定的诱饵 该假设中无意识激活能解释一些实验结果 如 Gallo等 1997 以及Roediger和McDermott 1998 的实验发现 预先警告可以减少但不能消除错误记忆效果 因为如果这个过程是意识之下的 控制的 那么被警告的被试应该更好地控制反应 而不会错误再认关键诱饵 模糊痕迹理论 布雷纳德和雷纳德模糊痕迹理论指出 字面 verbatim 及要点 gist 的痕迹是再认判断的基础 字面痕迹代表的是物理刺激的表面细节 要点痕迹代表的是刺激的意义 麦克沃依 纳尔逊和小松 1999 的实验发现 当增加词表项目和关键项目之间的关联以提高关键项目的要点痕迹时 便会增加错误记忆的可能性 相应地 在真实记忆中 要点痕迹可通过高水平语义加工产生 同样会提高真实记忆的水平 定向遗忘 定向遗忘 提取诱发遗忘现象 提取诱发遗忘是指回忆部分记忆材料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对其他相关记忆内容的抑制 从而使得相关材料的回忆量降低 Anderson 1994 首先提出提取诱发遗忘 retrieval inducedforgetting 这一概念来标志这种现象 提取诱发遗忘研究的范式 1 学习阶段被试学习若干类词对 以 类别名称 样例 的形式呈现 如 fruit apple furniture sofa 2 提取练习阶段从全部类别中选出一半 再从这些类别所组成的类别名称 样例词对中选出一半作为线索提取 形式仍然是被试呈现词对 但其中样例单词只给出前面两个字母 如 fruit ap fr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