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方法之【实验法】_第1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之【实验法】_第2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之【实验法】_第3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之【实验法】_第4页
传播学研究方法之【实验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控制实验法 在传播学中 控制实验主要是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 它是由卢因 又译为勒温 和霍夫兰这两位传播学先驱从实验心理学中引入传播研究领域的 这一方法需要在经过特殊设计的专门的实验室中进行 实验室内应配有阅读机 录音机 放映机以及各种记录 测量反应的仪器 对实验室的形状 灯光 色彩等也会有特殊的要求 试验进行时必须人为地控制某些变量以观察特殊变量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控制实验的特点 第一 研究对象较少 调查法一般都是对数量庞大的调查对象进行大量的观察和访问 其研究对象往往被称为 大样本 而实验法则主要是探求少数变量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研究对象通常只有数十人 因而是 小样本 控制实验的特点 第二 研究环境是在实验室人为的环境中 而调查法的则是在广泛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实验法较适用于解释性研究因果关系 Y X ZX的出现会导致Y出现 X的消失会导致Y的消失 X先发生 然后Y才随着发生 Z可能会干扰Y的测量结果 为减少Z的干扰 可用实验法 控制实验法的优点 1 识别因果关系通过控制不同变量在实验中出现的次序 保证原因变量确实发生在结果变量之前 2 控制实验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环境 变量 和被试 灯光 温度 隔音效果 被试与测量工具的位置安排等 还可以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量和类型 以及操作变量的方式 3 成本相对来说 实验法的成本要低于其他的研究方法 4 可复制性实验方法允许复制 研究条件在实验描述中可以清楚地阐明 这使得其他的研究者可以方便的进行重复实验 5便于进行特别研究 控制实验法的缺点 1 人为因素的影响最大的问题 非自然性 研究者所考虑的行为是在受控的实验环境下展示出来的 2 研究者的偏见实验有可能受到研究者偏见的影响 所以为了尽可能避免这一问题 一些研究者采用 双保密 技术 即在实验中 研究者和被试自身均不知道将被分到实验组还是对比组 3 受限的研究范围有些问题注定是无法使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 在大众传播领域 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课题关注的是群体行为 而这一群体往往是几百万人 受制于规模要求 这样的实验是根本不可能进行的 控制实验的步骤 第一 确定假设命题 第二 简化因素 确定变量 第三 控制与实验 将选择出的研究对象分为两个组 实验组 和 控制组 尽量保持两组成员人数 年龄 性别 教育程度等变量的相同以排除这些变量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 这两个组的唯一区别是接触的包含自变量的材料不同 以此来计算因变量是否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第四 统计分析 传播学中的控制实验主要关注以下条件 1 信源的条件 测试信源可信性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2 信息内容的条件 测试不同的信息内容是否会导致不同的认知和行为反应 3 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 测试不同的内容提示法 说理法和诉求法各自具有什么样的说服效果 4 受传者的社会条件 测试受传者的各种社会属性 群体归属关系 群体规范等对他们接收信息的影响 5 受传者的个性条件 测试个人的信息处理方式和习惯 自信心的强弱等个性特征对他们的信息处理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等等 控制实验法之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中的基本概念自变量 刺激 和因变量前测 试验处理前对实验对象的测量后测 实验处理后对实验对象的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分配实验设计中的基本符号R代表一个随机样本或者一次随机指派 试验对象 X代表对自变量的一种处理或者刺激O代表观察或者测量的过程 O通常会配有一个数字下标 表示观察或者测量的次数 O1 观察1 O2 观察2 O3 几种基本的实验设计1 前测 后测控制的分组被试组测试1实验处理测试2RO1XO2RO1O22 仅有后测控制的分组被试组试验处理测试RXO2RO2 3 所罗门四分组试验设计被试组测试1试验处理测试2RO1XO2RO1O2RXO2RO2这里包括第1组的测试1和测试2的比较 第1组的测试2与第3组的测试2的比较 第2组的测试1与第3组的测试2的比较 第3组的测试2与第4组的测试2的比较等等 对内部效度的威胁 选择偏差 随机处理 历史效应 前测与控制组设计 成熟效应 前测与控制组设计 测验 所罗门四组设计 工具 测量稳定性信度 参与者损耗 前后测设计 处理扩散 承诺 隔离 补偿性行为 双盲试验 实验者期望 双盲试验 外部效度 实地试验实验室试验 霍夫兰经典案例 卡尔 霍夫兰 CarlHovland 1912 1961 美国人 20岁大学毕业 获学士学位 一年后获硕士学位 24岁拿到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便执教于耶鲁 33岁时升任耶鲁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二战期间和战后 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 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 提出了众多影响颇大的理论 他们形成了 耶鲁学派 霍夫兰的主要论著 大众传播实验 ExperimentonMassCommunication 1949年 与人合著 传播与说服 CommunicationandPersuasion 1953年 与人合著 说服的表达次序 TheOrderofPresentationinPersuasion 1957年 个性与可说服性 PersonalityandPersuasibility 1959年 与人合著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AttitudeOrganizationandChange 1960年 与人合著 研究背景 1941年12月8日 美国正式与日本开战 大量新兵入伍 给美国带来了新兵培训上的困难 当然 训练新兵行军及操练武器并非难事 更重要的工作是激发他们的作战意志和士气 教导他们仇恨敌人并灌输爱国卫国 牺牲奉献和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情操 以免遇敌即溃 于是 美国作战部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 使用电影或其他大众传播形式进行宣传 说服教育 鼓舞斗志 美国战争部的情报及教育署研究部实验室接受指派 对说服材料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研究 霍夫兰等人就接受了这一重托 开始了对这一传播效果的研究 从而也开始传播史上的说服性传播研究 战中对美国士兵的说服研究 主要是对七部系列军事教育影片这些说服材料的说服效果研究 美国正式参战时 美国国民对战争的一些基本常识都很缺乏 对国际公共事务也缺乏了解 于是迫切需要采用迅速有效的形式来教导新兵 而当时一致认为最迅速的方法就是采用影片这一传播方式 当时的陆军部长马歇尔将军邀请好莱坞著名导演卡普拉 F Capra 拍摄了一系列此类题材的军事纪录影片 比较有影响的七部五十分钟的纪录片完成后 军方开始用这些影片作为新兵训练的教材 这七部片子主要是介绍德 意两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日本攻占满洲国及珍珠港事变之后美国的参战 这里 仅介绍其中的四部影片 战争前奏 这是七部片子中的第一部 主要描述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和德国希特勒纳粹主义的兴起 以及日本侵略中国和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事实 影片中对照地显示美国过去不干涉和不欲参战的政策 同时强调三个轴心国军事侵略的野心和武器的精良 影片的主题在于说明轴心国征服全世界的企图 而美国不能再坐视不顾 要保卫自己 若缺乏周全的准备 会使得保卫的工作异常艰辛 纳粹再度出击 这部片子描述了希特勒如何建立他的军事力量 以及他的第一次侵略行动 英国为了姑息德国而默许它吞并奥地利的行为 但是德国竟然又侵占了波兰 于是英法德宣战 片中还穿插了波兰的反德宣传片 描述德军的野蛮行为 整部影片的主题在于强调绝对不可姑息希特勒 而且惟有同盟国共同宣战才能阻止德国的侵略野心 分化和占领 这是前一部片子的延续 它接着描述纳粹的策略 影片中解释就是因为同盟国未协助挪威人 而挪威国内的背叛者挪威纳粹党齐斯宁及其党羽与德国人勾结 丹麦和挪威才分别沦陷 在南方 纳粹又侵占荷兰和比利时 并突破法国防卫线 使英国腹背受敌 影片的主题强调盟军在策略上的失败 英国之战 影片谈到德国正在实行征服全世界的野心 目前它已打败法国 逼退英国在法的敦克尔克基地 下一步目标就是英国 如果希特勒占领英国本土 并瘫痪其海军 美国的形势便极其危险 英国在不断遭受炮轰的情况下 英国皇家空军还是击退了德国空军 所以英国之战可以让美国得到宝贵的作战时间 美国军方希望 1 希望影片能有效地教导新兵对战争 敌人的盟国有个正确知识 2 这些知识可以影响新兵的看法 从而提高新兵服从和奉献的精神 最终希望能达到凝聚军心 鼓舞士气的目的 说服效果研究过程简述以 英国之战 的说服效果为例 该项研究主要是研究是否形成了美国新兵对盟国 主要是英国 的信心 而整个研究的目的是测量收看前后的认知和看法 并分析前后之间是否有差异 实验者被安排在与自然环境不同的实验情境中 使影片成为惟一的影响来源 并排除了其他干扰因素 实验步骤 1 实验分组 将受试者分成收看的影片的实验组 和不看影片的控制组 主要实验营区内有2100人受试者参与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实验 另一个营区则又有900人接受同样的实验分配 最后还有一个营区以1200人受试者进行实验组控制组后测实验 全部实验的样本达到4200人 约有一半的人数收看了影片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分配仍然费了许多功夫 研究人员在详细研究了受试者的背景资料后才作适合的分配 2 实验问卷的设计问卷题目分为两大类 一是时事测验 为选择题形式 二是意见调查 或是以选择题的方式让受试者表达他们的意见 或是以同意度的量表 来测量他们反对或赞成的立场 有些意见的题目与时事的题目极为相关 问卷也包括了一些背景资料 同时去核对笔迹以确定前测后测的问卷是否为同一人所答 另外 研究为了避免让受试新兵知道实验目的而影响测量 便一方面告知受试者此乃一般意见调查 另一方面在问卷中穿插了一些伪装的题目 3 实验步骤首先 把受试者分成实验组与控制组 预备进行前测后测之实验 其次 实验组在收看影片前后不具名填写问卷 这就是当今所称作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实验 beforeafterdesignwithcontrolgroup 这在当时是一种崭新的设计 同时还要进行后测实验 即实验组与控制组只在收看影片之后测量再做比较 最后 前后测时间相距一周 受试的士兵只被告知这是一次一般意见调查 只是为寻求士兵对各种战争有关事物的看法 他们以50人为一组 在大厅由训练过的研究员监督答案 确保不受将官在场的干扰 在第二次回答问卷时 后测 向士兵解释是回答经过修改的试卷 以免他们怀疑同样问卷做了两次 而事实上第二次问卷在字体上的确做了比较大的修正 研究结果 1 英国之战效果的评估 在于控制组和实验组 或称影片组 之间的比较 两组之间的差异在6个百分点 显示了在统计上有意义的差距 显示了该影片对于新兵在盟国武力的信心上 的确具有提高的影响力 2 影片增加了对事实的认识 例如问卷中有为何德军猛烈轰炸飞机基地却无法得逞 影片提供的答案是 因为英国人将飞机散布在机场四周 结果控制组中只有21 正确回答了问题 而实验组却有78 答对了 同样 两组在其他有关问题上也有较大差异 4 影片在对英国的态度上效果不明显 影片并未使得受试者对英国有较正面的态度 在一些测量态度的项目上控制组和实验组皆无明显差异 5 影片在提高整体士气方面也未见功效 制作影片的目标 包括加强士兵服役的意愿 对敌人的仇恨以及要求敌人无条件投降的决心 这些目标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问卷中有道题目问受试者是否愿意在海外打仗 控制组持肯定答案者有38 而实验组则有41 这个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同样地 两组有几乎一样的百分比认为 敌人无条件投降是很重要的 控制组有60 而实验组有62 最后几项测量对敌人仇恨感的题目上 两组的差异都在l 4个百分点 这些发现极为重要 尤其是对传播理论的发展特别具有价值 结果小节 影片对于增加战争有关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