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解题技巧(原创).doc_第1页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解题技巧(原创).doc_第2页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解题技巧(原创).doc_第3页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解题技巧(原创).doc_第4页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解题技巧(原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侯文飞老师原创 学语文上“跟谁学”搜索侯文飞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1-文言解题技巧文言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常见的实词 、虚词的理解和语句翻译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少。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和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 大家知道,文言文实词、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因此,掌握一定的规律,尤为必要。一,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按高考要求,我们要掌握10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对于文言实词,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1. 字形推断法 例如“本”,其基本义是“树根”,除特殊情况,古汉语中一般都采用基本义,这就是规律。实词的基本义与造字法有关,“本”在造字法上是一个指事字,“木”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因此,从造字法上去把握(或推测)文言实词的基本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 例1: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此处的“徇”作何解释?根据造字法,徇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而形旁又与“行走”有关,因此可以推测,“徇”在这里是游街示众的意思。2. 通假字推断法如果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清的情况下,试着用同音通假来寻求词的意义,可能有收获。:例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句中的“倍”,若解释为“加倍”,肯定不通,若以同音通假“背”而解释为“违背”,就通了。又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的“蚤”,若解释为跳蚤,肯定不通,按通假解释为“早”就通了。3. 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大量的文言实词,掌握了一定量成语后,可以根据成语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了。例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屈原涉江)中的“薄”,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推断其语义为“迫近”。 4.语法推断法 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 例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例5:【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天下苦秦久矣。 “苦”是形容词。1句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枫叶红了”,但后面不能带宾语。因此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其心志苦”。2句中的“苦”情况和1句相同,也活用了,可以理解为“以秦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完全是根据翻译的情况来定义的。1、2句中的“苦”也可分别翻译为“折磨”和“仇恨”,那就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 5. 整齐句式推断法 文言句子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现象很多,在这样的对应句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对。可以通过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见”和“被”词性、词义相同。都是动词,“遭受”之意。又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就是“用”。再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逸豫”与“忧劳”相对,词义相反,是“安逸享乐”的意思。6. 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逐一排除很费时,“郦元之所见闻,殆与吾同,而言之不详。”“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两句中,一句是说郦道元有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不够详细,由此推断“言”是“叙述”;二句是说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原因,只是因水平低,不能记载下来,可推断“言”是“记载”而不是“说”。 7.代入检验法北京文言考试多是客观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义项代入进去检验就明白了。二,记住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即所谓“实词虚化”。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6:【1】、吾欲之南海。【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别,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 例7:【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犹且从师而问焉。 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而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为助词(啊),也可以理解为兼词“于之”(在其中),是根据翻译来定的。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例如:为、以),鉴别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与后面所接的成分是构成一个介宾短语还是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如与后面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如在文中起连接上下句的作用,则是连词。 例8:【1】、不足为外人道也。【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句中“为”接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道”的状语,是介词,向;2句“为”在句中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因是连词,表原因,译作+【而是】因为。 例9: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句“以”虽在句首,因后面带宾语“其”,是介词,因为;2句“以”连接前后两个形容词险和远,是连词,并且。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以”作介词和连词时很容易混淆,如果掌握了规律,就不难分辨了。三北京高考实题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共12分) (北京10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1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2,咸誊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3。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注:市:买卖场所;经商、交易。雠:这里指售出、成交直:价值、价钱。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善药居:聚集,搜集B积券如山券:借据,欠条C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D终不复言复:回答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B. C. 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拍成了队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乎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向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王者众矣天下那些穷困料到的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津津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上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10题。(共29分) (北京14题) 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5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有所记 愿:希望; B覆溺之虞 虞:料想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使:假如; D常显用之常:曾经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予发书按图-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9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请在方格里填写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3分)10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12分) 北京高考文言阅读1 ( 答案)(一)(10年题) 1.D(复,再,作状语); 2.D(益,更加,作副词);3.A(那些赠送宋清的人): 4. B (是为了赚钱,并非单纯追求做人境界)(二)(14年题)5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6, B(虞,忧患); 7C(译文:都不能改变滕侯的具体计划; 易,改变)8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