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_第1页
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_第2页
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_第3页
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_第4页
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樊新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学号:0922001211)摘要:科技、经济与社会三者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推动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张是当今世界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势。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方式出发,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关键词:世界观和方法论;科技、经济与社会;历史观;协调发展“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十一五”以来我们国家科技界的主旋律。“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中国经济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向科技进步提出如此迫切的需求;中国科技的进步从未像今天这样,对经济社会发展显得如此至关重要。但是,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后果。如果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背离,就会最终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经济、社会如果不是朝着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方向发展,也会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经济建设不是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经济增长方式没有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科学技术的功能就得不到发挥,最终会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社会制度、各种体制和政策乃至文化教育、思想观念有背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都将会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维持这种协调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它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高度,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出发,深刻理解发展的内涵:发展是经济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经济社会全面的发展,经济社会协调的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出发,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全面生产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出发,提高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办事的能力;我们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正确认识经济增长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与作用。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协调问题,有些是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有些则和我们头脑中不科学的发展观念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高度出发,才能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二、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出发,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轻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倾向,是一种片面的发展观念,它离开了唯物辩证法,陷入了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误区。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又不是事物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的,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不断推陈出新的运动状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事物发展如此,社会发展也是如此。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运用唯物辩证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要认识到社会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各类社会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社会健康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并找出办法解决这些矛盾。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全面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有机组成要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辩证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相对平衡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畸形的、单一要素突进的发展。社会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面兼顾社会发展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只有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各构成要素全面发展,社会整体才能进步。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协调的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普遍原则就是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离开与它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更谈不上发展。普遍联系,实质上是讲事物的发展必然是兼顾的、对称的、照顾它方的发展,否则就是畸形的发展,甚至是倒退和停顿。辩证的发展内在地要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保证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稳定等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的实现。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包括社会发展,一定要有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否则发展将难以为继。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是保持社会资源的可持续性。社会资源可分为物的资源、人才资源、政治资源三个部分。因此,保持物的资源、人才资源、政治资源的可持续性,是辩证发展的内在要求。三、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出发,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分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强调历史决定论。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的生产力,社会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经济、物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把握社会发展,首要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二是强调历史辩证法。不能仅仅把社会发展的因素归结为生产力、经济、物质,还要讲人的作用,讲自然、人口、法律、政治、文化、思想等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在阐述经济社会发展时,总是既强调社会发展的重点方面,又强调其他方面因素的反作用;既强调自然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经济、物质的最终决定作用,也强调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社会各个因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全面发展,在理论上的一个根源就是没有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决定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物质文明决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精神对物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从而对生产力起制约和反作用,政治、文化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对经济、物质文明起制约和反作用。按照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经济增长是基础和前提,但它只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忽视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最终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为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只讲物质生产而不讲其他,是理论上的又一个误区。马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一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产;二是人自身的生产,即人口的生产;三是精神生产,主要指思想、观念、意识、宗教、法、道德、理论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四是社会关系的生产。以上四方面的生产相互渗透、相互关联,构成马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学习马克思主义全面生产理论,可以划清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同“经济是唯一决定因素”的庸俗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区别,可以搞清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生产不是指单一的物质生产而是包括人、精神、文化、社会关系的生产。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弄清发展的目的、动力、主体是什么。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只重视物,不重视人,是人的缺位理论。这是错误的。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正是从这样的历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均表明,必须以人为本,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满足人的民主权利、公平公正要求、素质全面提高、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总之,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巨大的规模,它们各自的发展不仅需要有其它领域的相当巨大的支持力,而且还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就我国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当前世界上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更显得相对滞后,因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切实保证科学技术的优先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达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整体发展的最优状态。参考文献1 丁长青. 科学技术学M. 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 赵家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 刘放桐等.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 人民出版社,2000年4 樊翠香. 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 21(S1): 34-355 刘维兰. 论科技、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 10(5): 79-816 任阿娟,袁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精神的当代解读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9, 9(6): 17-21科学技术学课堂笔记授课老师:丁老师地点:闻天馆312时间:3-18周,周二上午学生姓名:樊新建,学号:0922001211科学技术学课堂笔记授课老师:丁老师地点:闻天馆312时间:3-18周,周二上午一、导论1、科学技术学的缘起与定位2、性质与特征是从总体上研究科学与技术的性质、特征、历史发展、社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1)宏观考察科学与技术总体(2)是科技体系的“本体”性、务实性考察(3)可统摄多门二级、三级学科(4)既是理论建设又是学科建设3、内容与结构4、核心领域和发展方向(1)科学技术学与科学学(2)科学技术学与科学技术哲学(3)科学技术学与自然辨证法核心:科学技术的本质、发展、社会应用及其价值第一章 科学技术的本质规定1、科学知识符合逻辑性、适合性(全称问题)、具有可证实性、可验证性(非形而上学 metaphysics)的知识,其不是经验同思想体系相对应。2、科学认识康德:感觉知觉经验认识基准(洞察力、抽象力、“天分”)认识 3、合理性科学通过增加确认度(实证论)、否认度(波普尔)、解决更多问题(劳丹)而进步,朝向真理。4、技术环境是中介、工具、是人体器官投影(E 卡普),是自然法则加工制造目的(F哉沙沃)具有自主性,决定科学、经济、国家形式形成人为“技术环境”系统,成为有幸福感和普遍投向的毁灭性武器(雅克 埃吕尔)5、技术选择既是“政治批判和行动的客体”(A费耶阿本德)又是“人类进化的组成部分”(杜威),其发展决定于社会诸因素,具有可选择性。第二章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1、体系结构2、研究与开发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三类科研活动的比较3、交织与换位第三章 科学精神与技术理性1、科学精神精神:精气、元气、活力、意志、神韵、要旨、实质(精神实质!),是升华与凝聚、结晶。求知欲 献身怀疑求实感觉、经验、实验 求真求美臻美、和谐 “宇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把这种感情激发起来,并且使它保持蓬勃的生气,这正是艺术和科学的最重要的功能”,“自然界里和思维世界里显示出崇高、庄严和不可思议的秩序”。2、技术理性(1) 理性:神性、天性、人性,“法庭”合乎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思维活动。(2) 技术理性:经验性、功利性、效益性、定量比、标准化、追求创新、乐观态度。(3) 技术理性的表现与比较修身养性西学东渐科学精神、技术理性科学发展观培养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于光远)第四章:现代科技的新成就和新观念1、前沿领域及其发展2001,中科院“预测小组”给出新世纪将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科技趋势:(1)物质科学世界复杂性和宇宙起源问题(2)生命科学将统一物理世界与生命世界(3)地球科学研究地球整体、维护环境、防止突变(4)能源呈现多样化、主方向是可再生清洁能源(5)材料材料科学与材料技术结合(6)生物基因组、生物芯片、干细胞、生物信息、神经科学(7)认知人脑奥秘、意识本质、思维活动(8)信息高集成、高速度、小型化、智能化、光纤化、数字化,网络化(9)太空技术考察火星、土星、木星、星核能源、暗物质、反物质、黑洞、宇宙结构、星系起源、宇宙起源(10)环境个体g种群g区域 板快g全球2、 高技术(1)材料技术:新金属、先进陶瓷、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10-6mm,发丝的1/1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