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论中国古代文人治学与旅游相得益彰的传统 内容摘要 从老子崇尚自然与人的和谐,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庄子追求逍遥游开始,中国古代文人便踏上了治学与旅游相结合的历程。司马迁漫游江淮著史记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郦道元足迹遍神州而成水经注则为今天旅游指南的写作创造了规范的体例。中国古代文艺创作的系统性专著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也以深刻感受自然与生活为创作的源泉;南宋陆游“君诗妙处吾能说:尽在山程水驿中”更进一步道出了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中国古代治学与旅游相结合的传统还可以从中国旅游的重文传统、尚古传统、崇尚自然传统、重人传统等方面得到充分印证。可见,许多国内学者关于中华民族旅游性格以稳健内敛为主之说是不准确的。关键词:古代 治学与旅游 结合传统中国古代虽然有“择吉出行”、“恋乡情结”、“父母在不远游”等稳健内敛的旅游观念及传统,但也有治学与旅游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古代旅游常常伴随着贸易、战争、宗教、探险、求知以及文化交流等活动而进行,只有一少部分达官显贵是为娱乐而旅游的。与此相对应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读书也分为死读书与活读书,前者即死记硬背古圣先贤的遗书;后者则指学而用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临山河而感自然动态、观沧海而知气势磅礴。治学与旅游相得益彰的传统即由此而来。一、 崇尚自然的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在西方把自然当作审美对象一般认为是从13世纪开始的,因为西方诗歌等艺术形式是在尽情描写人类各个方面的关系后才转向自然的。而在中国秦汉以前的诸子百家中、甚至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人明确地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来欣赏和描写。据史料看最早发现并欣赏山水自然美的人首推周穆王,对此永乐大典穆天子传已有明确记载。如果说老子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对山水美的认识还不够明朗,而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已经明确表明东周知识阶层对自然美的特征已有充分认识。周代典籍中记载着许多赞美山水的文字。如刘向说苑(上):“齐景公游海上,乐之,六月不归”。魏晋时代欣赏自然美蔚然成风,士大夫以不会欣赏山水为耻,那一时期保留下来的旅游小品和山经地志的断简残编,充分展示了当时士大夫如醉如狂欣赏自然美的情景。从书法家王羲之、地理学家郦道元、诗人鲍照、“山中宰相”陶弘景等一大批知识分子高扬“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语)的旗帜,追求“目所履历,未尝有也”的旅游境界,为后代知识分子开启了广阔的认知视野。从宋代画家郭熙亦历数“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柚,常山多好列柚,泰山多好主峰”;到元代后欣赏“虽由仁作,宛自天成”的园林艺术,无一不在展现着古代文人的自然情怀。这种自然情怀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旅游审美观。二、 重文尚古的中国旅游传统中国古代旅游的重文传统从旅游景点诗文、楹联、题名书法等繁盛上就能得到充分的证明。从帝王将相、各级官吏到一般的才子学人,无一不重文、不好此道。武汉黄鹤楼历经八毁九建,复建的动力就在于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唐代崔灏、李白等人使他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就使黄鹤楼屡毁屡建的动力永久饱满。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岳阳楼名垂青史;苏轼的一首绝句(饮湖上初晴雨后)使杭州西湖拥有了“西子湖”的美誉,从而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特定文化情结。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使滕王阁从此晓喻天下;清代孙髯翁的“海内第一佳联”使昆明滇池闻名神州凡此种种均充分印证着“山川景物,因文章而传”的重文传统。今人旅游的写写划划可能与此传统有关。尚古传统的根源在圣人孔子,他对周公创建的一整套礼乐制度推崇备至。不仅儒家信而好古,老子、庄子对远古时代的迷恋和向往也丝毫不亚于儒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就是有力的论据。先贤圣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至于形成了越古越好、追寻古源的旅游偏好。宋代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清代张道浚游劳山记均开宗明义考究所游之山的来历。旅游中的尚古传统表明了古代文人的考古偏好以及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浓厚探究兴趣。三、 治学与旅游相结合传统的杰出代表有了崇尚自然、重文、尚古的旅游传统,必然有力地开阔了古代文人的视野,使他们从死读书的狭小天地中走出去,走向自然、社会去探究广阔的世界、体验更加丰富而新鲜的生活,于是出现了史马迁、郦道元、顾炎武、赵绍祖等一大批治学与旅游相结合的杰出代表,使这一传统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广大。1、“究天人之际”的史马迁如果说孔子的周游列国重在宣扬“克己复礼”的社会主张,还不能算作治学与旅游相结合的代表,那么史马迁漫游江淮以著史记,从而成为治学与旅游相结合的杰出代表当是无可争辩的客观事实。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讲业齐鲁之邦,观孔子之遗风,过梁、楚以归”。由于实地考察,他不仅获得了大量文字材料上无法看到的生动史料,而且对秦国吞并,秦、楚之间,楚、汉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形势业了入指掌。可见史记获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赞誉不是偶然的。2、“默室求深”、“闭舟问远”的郦道元北魏时代的郦道元好学深思,喜读奇书。任鲁阳太守时就上书朝廷主张对天下山川作实地考察。为撰写一部全面、系统、准确的水道著作,他博览当时所能看到的全部水经著作,引用书籍达四百多种。为纠正水经的谬误,他“默室求深”,钻研典籍;或“闭舟问远”,实地考察。由于他艰苦卓绝的努力使水经注成为千古不朽的名著。他创造的文体也成为后世旅游指南写作的范本。3、金石考证学派:治学与旅游相结合是其基本要求从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开始,金石便成为专门的学问。做好这门学问,仅靠摆弄古纸堆显然不行,它要求广泛调查,遍访断壁残碣、著录文字、获得拓片、整理编模和逐个考证等一系列过程。我们今天看到的文化史料大多由金石学家整理、考证而来。欧阳修、赵明诚(元代)、赵绍祖(清代)等一大批金石学家,节衣缩食收藏、跋山涉水寻访,历千辛万苦而不顾,才累积成泱泱中华丰富的文化遗产。清代赵绍祖安徽金石略对安徽境内每块碑石甚至摩崖石刻都做了认真的鉴定和考究。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格风范。四、 中国古代治学与旅游相结合传统形成的原因从理论上讲,治学与旅游相结合,即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中国古代形成这种传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它是胸怀远大抱负的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实现的必然选择。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孟轲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南宋诗人辛弃疾“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等绝不是无根据的疑古,而是看出了古书中的漏洞。唯有走出院门、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美景,才有可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此可见,许多国内学者关于中华民族旅游性格以稳健内敛为主之说是不准确的、起码是不全面的。其次,它是古代知识分子探索客观世界奥秘的现实结果。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出现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来自古代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人民“不唯书、不唯古”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来源于民歌的搜集整理开始,汉代古风诗的盛传,魏晋时代陶渊明的“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便开创了亲近自然、追求和谐生活的朴实求真风范;至隋唐以来,王勃、李白、白居易等一大批杰出诗人将旅游与治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发了后世一代又一代文人探索世界、勇于实践的活动,才有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昌盛,才有了祖冲之的圆周率、张衡的地动仪等醒世创举。再次,它是文艺创作的渊泉。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艺创作的系统性专著,始终强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他认为自然山水、丰富的社会生活都是文艺创作的渊泉,亦即都可以“行万里路”概括之。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苏轼、杨万里、陆游,明代的王思任,清代的袁枚等都是游踪极广的旅游家和大文豪。陆游评价友人诗“君诗妙处吾能说:尽在山程水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元代刘敏中安南志略序 云:“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宜皆知之”等均强调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渊泉。当然,从旅游中感受自然风光,致力于学术研究,也是政治黑暗时代知识分子消极遁世的无奈选择。主要参考资料:1、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版;2、 李宗桂著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版;3、 司马云杰著文化价值论,1988年12月版;4、 喻学才著中国旅游文化传统,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5、 刘纯主编旅游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6、 谢贵安、华国梁编著旅游文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THE FRUITS OF A LONG JOURNEY ARE WHAT THE GAIN FROM THE STUDY OF THOUSANDS OF BOOKS -A SYUDY OF THE TRADITIONAL DOCTRINE,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SPIRITS OF THE ACADENIC STUDIES AND THOSE OF THE TRIP,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By Professor An Shim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730050), ChinaAbstracts: From 5,000 years ago, the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began to pursue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sprits of their academic studies and those of the trip. Confucius held the idea that “a man of humanity loves the scenery of mountains and a man of intelligence prefers to the sight of the water”, a harmony between the nature and Hunan beings. Chuang-tzu deepened the theory in his works-The Leisure Trip. From then on, the doctrine of harmonious theory was formed. In Western Han Dynasty (206.BC-24.AD), the distinguished historian, Si Maqian, finished his great works, Historical Records, after hid trip to Yangzi and Huaihe River Valley. There are more examples, such as Li Daoyuan(?-527AD), the author of Commentary on the Waterways Classics, got his inspiration from the harmonious world. And Liu Xie, the author of The Commentary on Writing, shared the same feeling with Si. A poem by Lu You, “the merit of thy poem I could tell: in the landscape of the mountain and water”, may help u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harmony.The Chinese doctrine of harmonious world and learning could be reflected in the practice of trip, such as the values of culture, tradi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司法局《移送执行申请书》民事类法律文书(空白模板)
- 临近地下室施工方案
- 深沟槽全是石方施工方案
- 咨询年度方案范文
- 轻质内外墙施工方案
- 寻宝记漫画营销推广方案
- 老旧建筑翻新加固方案设计
- 小型酒店客房营销方案
- 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 装修施工方案怎么编制的
- 2025年芜湖市鸠江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2名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康复医学老年康复护理常规操作规范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AI+智慧医院高质量发展 信息化建设方案
- 青春不越界+法制伴我行主题班会课件-2025-2026学年上学期
- 2025年高二上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检测(后附答案)
- 村干部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校园招聘考试题库及备考指南
- 南昌教师考试题目及答案
- 2个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 项目管理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小学二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案(适合北京教育出版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