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老师资料).doc_第1页
微生物(老师资料).doc_第2页
微生物(老师资料).doc_第3页
微生物(老师资料).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微生物(microorganism简称microbe): 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3原生质体(protoplast): 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去除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细菌。常由革兰阳性细菌形成。4球状体(sphaeroplast):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处理后所获得的残留部分细胞壁的细菌称为球形体.5.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6病毒(virus):是一种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含一种类型核酸、只能在活细胞内生活的非细胞型微生物7消毒(disinfection):利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但不杀灭一般杂菌的方法8灭菌(sterilization):利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中一切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细菌芽孢9质粒(plasmid):存在于某些微生物细胞内,染色体之外的可独立复制的小环状DNA遗传因子。 10毒粒(virion):是一团具有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11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根据不同培养时间点细菌数量的变化,所作出的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12复制周期(replicative circle):一个从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子代病毒从受染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病毒复制过程13培养基(culture medium ):是人工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14培养物(culture):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15发酵(fermentation) :微生物细胞对有机物进行部分氧化,将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中间产物,并产生部分能量的过程16进化(evolution):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所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17菌落(colony):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18芽孢(endo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19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20糖被(glycocalyx):包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21初级代谢(primary melabolism):微生物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22感染(Infection):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宿主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过程称为感染。23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物质,由内到外为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三部分组成.24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指对遗传信息的分子操作或施工的过程。即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入到载体中,然后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产生生物新性状。25细胞壁(cell wall):位于细胞菌体最外层、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无色透明、坚韧而有弹性的结构。26鞭毛鞭毛(flagellum,复flagella):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长丝状,波曲形的蛋白质附属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27质膜(plasma membrane):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包围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脆弱、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厚约78nm,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28真菌(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真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三大类29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医学科学二.练习题1、无菌技术:防止微生物污染培养物,其本身也不污染环境的操作技术2、采取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平皿划线法 方法简便,多用于分离细菌稀释倒平皿法 即可定性,又可定量,用途广泛单细胞挑取法 局限于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选择培养基法 用于分离某些生理类型较特殊的微生物3、L型细菌 :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缺乏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 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可能与针对细胞壁的抗菌治疗有关原生质体: 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去除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细菌。常由革兰阳性细菌形成。对环境条件敏感,低渗透压、振荡、离心甚至通气等都易引起其破裂;有的原生质体具有鞭毛,但不能运动,也不被相应噬菌体所感染; 在适宜条件(如高渗培养基)可生长繁殖、形成菌落,或形成芽孢,及恢复成有细胞壁的正常结构。 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球状体: 采用同样方法,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处理后所获得的残留部分细胞壁的细菌称为球形体。与原生质体相比,它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抗性,可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支原体: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4、芽孢的耐热机制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皮层离子强度很高,产生极高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水分,造成皮层充分膨胀。核心部分的细胞质高度失水,因此具极强的耐热性。5、与促进扩散相比主动运输的优点: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主动运输的具体方式可以有多种6、生长曲线: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生长期,衰亡期7、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1. 营养物质: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成分2. 水的活性:水参与生物体内的整个代谢过程,是机体重要的内环境。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 对外环境水活度有一定的要求3.温 度:根据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不同,可将其分为嗜冷、兼性嗜冷、嗜温、嗜热和超嗜热等五种不同的类型4. pH:生物体内发生的绝大多数反应是酶促反应,都有一个最适pH范围,在此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最高,微生物生长速率最大。因此,微生物生长有一个最适生长的pH范围5. 氧:根据微生物生长时对氧的需求,可将微生物分为好氧, 微好氧,耐氧型, 兼性厌氧专性厌氧8、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一、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1抗微生物剂 :类能够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2抗代谢物 :些化合物与生物体所必需的生长因子结构很相似,可以和特定的酶结合,干扰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称为抗代谢物。3抗生素: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极低浓度就能杀死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物质。二、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1. 温度高温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法:最常用的灭菌方法,通常情况下温度为121.3。 煮沸消毒:杀死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少部分的芽孢或孢子干热灭菌:烘箱内热空气灭菌,火焰灼烧2辐射作用:利用电磁辐射产生的电磁波杀死大多数物质上的微生物的一种有效方法3过滤作用 :不耐热液体物质的除菌4高渗作用 :微生物在等渗溶液中活动正常,细胞外形不变;在高渗溶液中,细胞易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生长受抑制或死亡(盐渍和糖渍保藏食品);在低渗溶液中,细胞吸水膨胀,导致细胞破裂死亡。5干燥 :干燥能引起微生物细胞内蛋白质变性和盐类等物质浓度提高,抑制其生长或造成微生物死亡9、病毒是一种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含一种类型核酸、只能在活细胞内生活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在活细胞外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进入宿主细胞则表现出生命特征 病毒的特点: 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没有酶或酶系统极不完全,不能进行代谢活动;含DNA或 RNA ,单链或双链 ;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 复制方式增殖;无细胞结构10、病毒感染的起始1. 吸附(Adsorption) :通过病毒体表面的配体蛋白与易感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过程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内完成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间的结合力来源于空间结构的互补性,相互间的电荷、氢键、疏水性相互作用及范德华力2. 侵入 动物病毒有多种不同的侵入方式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使细胞壁产生小孔;尾鞘收缩,核酸通过中空的尾管压入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胞外3 . 脱壳病毒侵入细胞后,在细胞溶酶体酶的作用下,脱去衣壳蛋白释放病毒基因组的过程4.生物合成早期蛋白合成阶段: 转录、翻译病毒非结构蛋白 病毒生物合成中必需的酶 抑制或阻断宿主细胞代谢的酶晚期蛋白合成阶段: 复制病毒核酸,转录、翻译病毒结构蛋白隐蔽期:本阶段用电镜在细胞查不到病毒颗粒,血清学方法也测不到病毒抗原各病毒隐蔽期长短不一5.病毒的装配与释放噬菌体装配的主要步骤:DNA分子缩合 衣壳包裹DNA形成头部 尾丝及尾部其它部件独立装配完成 头部与尾部结合 最后装上尾丝 子代噬菌体装配完成无包膜病毒:破胞方式释放有包膜病毒:出芽方式释放,通常细胞不死亡,仍能继续分裂增殖11、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一、非增殖性感染的类型 1. 流产感染 依赖于细胞: 非允许细胞 依赖于病毒: 缺损病毒 2. 限制性感染 3. 潜伏感染12、感染对真核细胞的影响 . 1. 致细胞病变效应 (cytopathic effect, CPE):病毒感染引起细胞损伤或坏死现象称之 2.抑制宿主细胞大分子合成 3.对细胞结构的影响 细胞膜融合 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 细胞骨架瓦解 包涵体形成 细胞凋亡13、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 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2 微生物是物质循环的重要成员3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4 微生物是物质和能量的储存者5 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的先锋种类16、 微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 中立生活 偏利作用 协同作用 互惠共生 寄生 捕食 偏害 竞争17、 rRNA作为进化的指征1、16SrRNA参与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功能保持不变2、16SrR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