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老子哲学(52)_第1页
第五章老子哲学(52)_第2页
第五章老子哲学(52)_第3页
第五章老子哲学(52)_第4页
第五章老子哲学(5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老子哲学 老子其人其书老子其人 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 司马迁的 史记 记载了三个老子 老聃 老莱子 太史儋 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即老聃 约前571 前471 姓李 名耳 字伯阳 谥曰聃 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 人 曾做过周朝 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 后因避内乱隐居 司马迁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记载 老子修道德 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 见周之衰 乃遂去 至关 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莫知其所终 老子 其书 今传本 老子 分上下篇 约五千余言 是用韵文写的哲理诗 估计最早的 老子 出现在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 开始时不一定有五千字 在传衍过程中经过人们不断加工 整理 丰富 最后形成了西汉河上公本 将其分为81章 前37章为 道经 后44章为 德经 故有 道德经 之名 除河上公本外 老子 其书还有汉代严遵的 道德指归论 三国时王弼的 老子注 以及唐代傅奕的 道德经古本编 等 以王弼本影响最大 第一节 道之体 道 是老子哲学的核心 其本意是道路 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已有 天道 人道 等概念 老子的贡献是从中把 道 抽绎出来 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形而上的范畴 对于老子的 道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它的含义 一 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 是宇宙的本原 本体 其特征是混沌未分 无声无形 独立自存 无所不在 其运行规律是 返 其本性是 法自然 老子曰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返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25章 释义 周易 讲天 地 人 三才 和太极 两仪 四象 八卦 老子 讲道 天 地 人 四大 和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后者 包括儒 墨 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周易 系辞 一分为二 二分为四 四分为八 邵雍 皇极经世 自然的含义 1 自然界 即与人类活动相对的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活动 这种活动及其变化是在人力范围以外 或者说是不受人力所干预的 2 自然而然 即自然的活动 既包括自然界的活动 变化 也包括人类社会的活动及其变化 其含义是 只要这种活动与变化出于它原来的 本性 也就意味着 自然 在人性论问题上 伦理学家们在从 自然 出发来为人间伦理道德寻找根据时 也往往在两种含义上使用 自然 这一概念 其中一种含义是指宇宙过程中没有人力介入状态下的自然事物的运行方式 另一种含义是指纯粹由人的自然生理欲望所决定的本能行为 中国伦理学的主流 除告子 荀子等以外 由于从 天道自然 中寻找人间伦理的根据 因而可以说是 自然性的伦理学 而西方伦理学的主流 由于将 自然 一语理解为由人的生物本能所驱使的活动 因而可以称为自然主义的伦理学 中国伦理学的主流虽然同属于自然性的伦理学 其特点是都从统治宇宙过程的 天道自然 中寻找自己伦理思想的根据 但需了解 老子的伦理思想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方面 它要从 天道自然 中寻找伦理道德何以然的根据 另一方面 对它来说 天道自然不仅与人的自然生理欲望相反对 而且与种种人为的社会规范相反对 前者将老子的伦理思想与西方自然主义伦理思想区别开来 后者则将它与儒家的伦理思想区别开来 因此 老子的伦理学可称之为自然伦理学 二 道是不可道与可道 不可名与可名 即 无 与 有 的对立统一老子曰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 名天地之始 有 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1章 即是说 道是不可道与可道 不可名与可名 即 无 与 有 的对立统一 所以如此 是因为 老子的形而上学是一种关于人生意义与价值 即人生境界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总是将对宇宙终极实 在 天道 的追问 与对人的真实存在 人道 的追问联系在一起 因此 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 便构成了老子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 这样看来 老子哲学所关心的形而上学问题 并不是像西方传统哲学那样追问宇宙的最高本体 而是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或最高价值 因此 作为老子形而上学最高范畴或观念的道必然是不可道与可道 不可名与可名 即 无 与 有 的对立统一 即是说 一方面 作为形而上学的范畴 道是不可道 不可名的 亦即不可言说的 它超越了名言世界 超越了世间的一切 因而 它是 无 但另一方面 由于老子的道是关于人生境界的 因此它必然体现于现象界之中 也包括体现于人的世俗活动之中 因而 从这一方面说 它不仅可以为经验所把握 而且是可道 可名的 亦即可以言说的 因而它是 有 老子正是从 无 与 有 的对立统一中揭示了道的二重性 其中的 无 是指超越于现象界的本体世界 它是不可见的 其中的 有 是指现象界的一切 它既可知又可感 老子道的这种 无 与 有 两种属性的对立与统一 恰恰也是其关于人生境界的写照 人生要追求道的最高境界 这种最高境界是超越日常琐事 不为世间种种拖累所限制的 因而 从人生理想要追求无限性的究竟义来看 它是 无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人是有限性的动物 人即便是追求理想的无限性 这种无限性也终究要通过有限的人生来实现 否则 它将不是人的理想 而只能是上帝或某种超越者的理想 而与人生相脱离 因而 从这方面看 它又是 有 三 道是空虚恍惚 深远暗昧 精微可信的老子曰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4章 老子曰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 及今 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21章 老子曰 视之不见 名曰夷 听之不闻 名曰希 搏之不得 名曰微 此三者 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 绳绳 m n 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14章 四 道可以用 一 朴 谷 等来表示老子曰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39章 老子曰 道常无名 朴虽小 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32章 老子曰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6章 第二节 道之用 一 道生万物 一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即是说 天下万物都生于某种有形的东西 而有形的东西则生于无形的东西 那么 无形的东西是怎么产生有形的东西 无 是怎么产生 有 的呢 要知道 无 并不是一无所有 不是虚无 它首先是一种否定意义的说法 人们通过否定某种旧事物 可以产生某种新事物 其次 无 是对天道运行规律的最高抽象 它既是统辖宇宙万物的 自然法 同时也是人类伦理道德应当遵守的最高原则 即 法自然 无为 人们通过 法自然 无为 是可以做到 有为 的 再次 无 是一种 至虚极 守静笃 超越日常琐事 不为世间种种拖累所限制的极高远的人生境界或心态 它能使人的心灵呈现一种高度自由的状态 表现为一种平常心 喜悦心等 使人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讲者感言 什么是幸福 儒家说 幸福在于对人生理想目标的追求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其人生理想目标是 三纲领 八条目 内圣外王 三不朽 道家说 幸福在于追求道的最高境界 即 无 的境界 实现心灵的高度自由 因此在它看来 幸福不在于得到的多 而在于计较的少 佛家说 幸福在于破除妄念 摆脱烦恼 究竟涅槃 二 道生万物的模式是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老子曰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42章 二 道 以无为为体 以有为为用 其真正目的是有为 即 无为无不为 前面讲过 老子的伦理学属于自然伦理学 一方面 它要从 天道自然 中寻找伦理道德何以然的根据 另一方面 对它来说 天道自然不仅与人的自然生理欲望相反对 而且与种种人为的社会规范相反对 前者将它与西方自然主义的伦理学区别开来 后者则将它与儒家的伦理学区别开来 在老子哲学中 最能体现其自然伦理学立场的一个说法就是 尚无 但是 应该明确 老子所说的 无 并不是一无所有 不是虚无 它首先是一种否定意义的说法 即对现行的某种伦理道德规范即周礼的否定 如老子说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可见 老子并不是主张废除伦理道德 而只是主张废除像 礼 那样的伦理道德规范 所以 老子 无 的第一层含义是反对任何将仁义礼智等道德内容与天挂钩的说法 他不仅反对从天道中寻找 仁义 的根据 而且从根本上反对 仁义 这样的提法 老子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提倡另外一种道德 即 法自然 的道德 老子 尚无 的第二层含义是 无 是对天道运行规律的一种最高抽象 它既是统辖宇宙万物的 自然法 假如运用于人间 也是人类伦理道德应当遵守的最高原则 其真实含义是 无为 所谓 无为 是与 有为 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 就是反对人为 造作 刻意加工 制造状况等等 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在 老子 中读到如此之多的 否定式 的话语 如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3章 希言自然 23章 等等 于是 我们看到老子提倡自然伦理的真示意图 就是肯定 无为 是天道 同时也是人道的最高原理 诚然 这种无为 既不是虚无 也不是一无所为 而是以无为为体 以有为为用 其真正目的是有为 即无为无不为 那么 无为为什么可以做到有为呢 因为在老子看来 天道无为的意思并不是不做任何事情 相反 整个大自然以及宇宙生生不息 无时无刻不在活动之中 但这种宇宙以及大自然的活动属于 天功 它没有任何人力的加工与造作 因而 从这种意义上说 无为就是没有 人力所为 是纯粹出自天功的自然所为 那么 自然所为又是什么呢 就是无为无不为 也就是 自然而然 亦即老子所说的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的作为方式就是 自然 即 自然而然 也就是 无为无不为 三 道 以反为动 以弱为用 其目的是 以弱胜强 以柔克刚 一 事物都会向它的反面转化 这既是事物的本性 也是宇宙的最高原理老子曰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始 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2章 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39章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22章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人之迷 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58章 物壮则老 30章 强梁者不得其死 42章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44章 二 关注道之动 注重弱之用1 自觉奉行 无为 贵柔 居弱 守雌 知足 知止 处下 不争 等处世原则 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候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 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定 37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60章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贵柔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 不知 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 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78章 居弱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 木强则兵 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 76章 守雌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 守其辱 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 28章 知足 知止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 捶 而锐之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 天之道 9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6章 知足常乐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44章 是以圣人去甚 去奢 去泰 29章 处下 不争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 故无尤 8章 江河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6章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 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 81章 2 对人生的变故 福祸 荣辱等 保持一颗平常心老子曰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 58章 老子曰 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 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 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 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众人昭昭 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 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 20章 3 从细小 容易的事情做起 注意根据事物的征兆把握其发展变化的契机 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老子曰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63章 老子曰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64章 老子曰 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36章 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认为 按照人的精神自由的程度 可以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 最低境界 欲求的境界 第二境界 求实的境界 第三境界 道德的境界 第四境界 审美的境界 对于中国哲人来说 如果说孔孟的境界属于 道德的境界 他们追求 内圣与外王 强调个体人格与社会责任 那么 老庄的境界则属于 审美的境界 他们主要追求个体心灵的自由 崇尚 无为无不为 不争莫能争 第三节体 道 的工夫与境界 一 人生境界 体道 之 无 与 有 前面讲到 老子形而上学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形而上学 其核心是道 这个道 一方面是不可言说的 无 另一方面是可以言说的 有 老子正是从 无 与 有 的对立统一中揭示了道的二重性 其中的 无 是指超越于现象界的本体界 它是不可见的 其中的 有 是指现象界的一切 它既可知又可感 老子道的这种 无 与 有 的对立统一 恰恰也是其人生境界的写照 一方面 人要追求道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是超越日常琐事 不为世间种种拖累所限制的 从人生理想要追求无限性的究竟义来看 它是 无 无限 另一方面 人又是有限性的动物 人即便是追求理想的无限性 这种无限性也终究要通过有限的人生来实现 从这个角度看 人生境界又是 有 有限 但对于老子来说 他毕竟重视 无 更甚于 有 这是因为 对于人生境界来说 无 表明的是一种极高远的境界 亦即不为外物所累 超越了人生种种有限性束缚的境界 因此 老子强调 无 是 有 的根本 有 要建立 在 无 的基础之上 如他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但要知道 如前所述 无 并非一无所有 也非虚无 它作为一种人生境界 其实是一种心境或心态 老子用 致虚极 守静笃 来描述这种心境或心态 具体来说 就是保持一种平和 不执著于任何外物的内心状态 也就是一种平常心 喜悦心 老子认为 人的心灵不能黏着固定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上面 一旦黏着固定于某个特定的方向 人的心灵就不自由了 因此 人要保持心灵的自由 首先必须把握住这个 无 禅宗也有类似的看法 宋代慧开禅师有偈曰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人世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烦恼 那么多的恩恩怨怨 实际上 很多的烦恼 恩怨都是自找的 俗语叫 自寻烦恼 自找苦吃 自作自受 也叫 庸人自扰 假如你能保持一种平和 不执著于任何事物的内心状态 保持一种平常心 喜悦心 你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和恩怨 你的心灵就会始终保持高度自由的状态 大乘佛教强调 般若 缘起性空 因此须随缘尽份 破除自性妄执 摆脱烦恼 二 为学与为道老子的形而上学不仅是境界的形而上学 同时还是实践的形而上学 就是说 人生境界是有待于人去实现的 而且 真正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与领会 也必须通过人的实践去完成 所以 如同对 无 与 有 这样的形而上学观念进行玄思一样 老子同样关心人生境界如何实现的问题 老子实践形而上学的内容集中体现于如下一段话中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48章 老子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出为学与为道内涵的不同 为学是学习对象性的知识 为道是人格的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二是指出为学与为道方法的区别 为学是积累性的 用的是加法 随着每天的学习 人的知识不断增加 为道则不是积累性的 因而用的不是加法 而是减法 这并不是说不要去做事情 或者说做的事情要减少 而是说 无论做任何事情 都要心无旁骛 将心思集中在道德修养上 这时 尽管我们也做事情 也处理外部事务 但由于这一切都以人格的修养为中心 因此 它们就不是外在的 而成为主体人格修养的 一种方式 因此 损之又损的意思并非指不涉事务 而是指不斤斤计较于具体事物 使精力专注于人格的修养 一旦如此 也就达到了 无为无不为 的境界 总括起来 老子关于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的说法 强调的是知识与价值之间的对立与紧张关系 对于老子来说 知识的获得与人的价值的把握 不仅须运用不同的方法 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矛盾与冲突的 要获得知识 必然以人性的堕落为代价 反过来 要保持人性的尊严 肯定生命的价值 则必须 摈弃知识 尽管老子的话说得有些极端或过头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的确对人的生存处境做了本质性地说明与刻画 知识与价值的对立不仅存在于古人当中 即使我们现代人 也能感受到这种对立 有知识和财富的人 不一定活得快乐 尼采 拿破仑 希特勒等 没有多少知识和财富的人也不一定活得不快乐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不一定是最有知识和财富的人 可能是一个没有多少知识和财富的靠务农或捡垃圾为生的人 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三 忘的智慧 忘掉知识 忘掉世俗道德 忘掉自己 一 忘掉知识既然知识与价值之间是相互矛盾与冲突的 要获得知识 必然以人性的堕落为代价 反过来 要保持人性的尊严 肯定生命的价值 则必须摈弃知识 违背 自然 无为 原则的虚假知识 所以 作为 忘 的智慧首先是忘掉知识 用老子的话说 叫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绝学无忧 二 忘掉世俗道德在老子看来 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是建立在虚假知识的基础上的 因此 不能称之为 道 与 德 老子对于道德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 这就是 自然 即 自然而然 所以 凡出自 自然而然 的行为 就是符合道德的 这种诉诸于 自然而然 的自然伦理 应用于人间伦理之中 就是主张 无有作好 所谓 无有作好 就是不要有 作好 的念头 为什么不要有 作好 的念头呢 在老子看来 一个人一旦有了做好事的念头 他做的好事就可能要变质了 更为重要的是 一旦人们知道了做好事的益处 就会为其他目的而争着去做好事了 这时 做好事就成为手段而非目的了 正因为如此 老子曰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三 忘掉自己忘的最高境界是忘掉自己 即 忘身 老子曰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7章 释义 一个人要想保住自己 就要先忘掉自己 如果一个人心里老是忘不掉自己 凡事都替自己考虑 那么 他一定会终日愁思百结 这样的人 不仅不会快乐 也会失去自己生命的本性 四 涤除玄鉴老子曰 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