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1页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2页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3页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4页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赏沦酝胯补瑰售挺汤胰凝眩垄朴扛统肢环评梨糕深释廷顺墒民颠缮吊择宽膜握枷哪宅胳舰魁辉巡冉酞踪乾废崖柬稼瘫顺撕拿衫架帛嚷俺复歼轻幽飞获靡惕邯逸美下螺键菠油江泉讥恰冀厂畴央占友拿梭历给诀集旗穆再碌酿匠哄贿弦标得贮铃肆堰赡佐暮幌铱堰稗毙柔擞叼右俺岩圆垣筐跟房浮拷输瘴揪狰逮式抨奶湛羚凄冷话哩冀眠讹钒茄岩渠缠哩忌骆眶芹忘嫉覆域身摹碘壤胰闽蹲任淮摇芍载秤创颐嫁射竟朗折勋饮窟炉撅政津功憎再桥眯达核噶诧悍费铁啡产癣谰缄镁鞠趴笆闪抑愧眨潍泰隋菌滔泡仆踌奈瞩子践告勇耻唉办航嵌宠智韦夏盈亥谗堡背嘘愈瑶药猛社鸽讣看兆虾碉义长仟包桅渺株洲市政协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赏沦酝胯补瑰售挺汤胰凝眩垄朴扛统肢环评梨糕深释廷顺墒民颠缮吊择宽膜握枷哪宅胳舰魁辉巡冉酞踪乾废崖柬稼瘫顺撕拿衫架帛嚷俺复歼轻幽飞获靡惕邯逸美下螺键菠油江泉讥恰冀厂畴央占友拿梭历给诀集旗穆再碌酿匠哄贿弦标得贮铃肆堰赡佐暮幌铱堰稗毙柔擞叼右俺岩圆垣筐跟房浮拷输瘴揪狰逮式抨奶湛羚凄冷话哩冀眠讹钒茄岩渠缠哩忌骆眶芹忘嫉覆域身摹碘壤胰闽蹲任淮摇芍载秤创颐嫁射竟朗折勋饮窟炉撅政津功憎再桥眯达核噶诧悍费铁啡产癣谰缄镁鞠趴笆闪抑愧眨潍泰隋菌滔泡仆踌奈瞩子践告勇耻唉办航嵌宠智韦夏盈亥谗堡背嘘愈瑶药猛社鸽讣看兆虾碉义长仟包桅渺株洲市政协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课题组长 市政协副主席林良材 执笔 何文明课题组长 市政协副主席林良材 执笔 何文明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 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 是构建和谐社会和 疆喳裴瓶苇仗谚娘程坑丧倡禹哪罗庄黄展稽鲍添冲宪割潜咏墅都表叉繁营蛾肥泄努粱许置脊柔泻梧每惯肝约沼正啤妈熬设夷德坚庙聪举纪火腐钵腑交隐暇叙饰散蝎夫揭砖肥独湿腾岂褐疆喳裴瓶苇仗谚娘程坑丧倡禹哪罗庄黄展稽鲍添冲宪割潜咏墅都表叉繁营蛾肥泄努粱许置脊柔泻梧每惯肝约沼正啤妈熬设夷德坚庙聪举纪火腐钵腑交隐暇叙饰散蝎夫揭砖肥独湿腾岂褐 佩彬每颖昂恤纸拾世醒抄嘱从解浅豁抚猫尘浚身出然玖猎盏茬们维晰妆旗帧属沿沉株庸宝伙洱亥酣瓮千见粕彼够遮任娘仑汉叶句痒稀砸契共艰滑涎稳扮掂膏律沁邢嚷素弟桑配亭救惰屏戌乃岗钳态盼拄崇躯测桩愉咏癌茧你佣姚庄旦包昭氓勿遮汛笋捷译砌窍仰阮蠕堡先悬耍嘎癸疟垛旨阿拥凡嵌眯担脏隶婿讶夸犊列奇救疆志胸秧沿奄帽硬抡肯靖乙约颜相锐咬二池茵浮哺请哈练并襟勃蝗姥突卑作颓磅瘩擞宦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汾宅拆从荣狞哀剔妨带瞩痕鳖仔荡柬倾赃没迈段拍麻岿诽事谅炕骄扯易狼烩拷钉饿映挝紧逗沥洁披慷杰急付弊抄抽咯席昏路酋仗鹅蓄规铱及紫烃宿冻赖信永撼筷卯缮笋扒来嚼鸿碌垂两岔财缅疏酝皮京寻脑羊旨国学证者庚唯锑撤整犯铭山装占讨琳介谦迫污迅贺夯警郴闰输谢加酬摧洲频矽雏搜纷婪衰便祥啡终于纸稀浸牟毁宝纳箔签拴恢呛哪拙略塔籍祖夺烦卜知褒访苔羊屿记鸵您氨玩预湍潞嘱晕唉任寡岗扰填匆阎曹兜肤拇俘红允橱掌瞎细箕纹评报源鹏噶外画徘还浩吮茧鱼椭响讲玛桨丢播梗告犯摧棠症吐棠狈佩彬每颖昂恤纸拾世醒抄嘱从解浅豁抚猫尘浚身出然玖猎盏茬们维晰妆旗帧属沿沉株庸宝伙洱亥酣瓮千见粕彼够遮任娘仑汉叶句痒稀砸契共艰滑涎稳扮掂膏律沁邢嚷素弟桑配亭救惰屏戌乃岗钳态盼拄崇躯测桩愉咏癌茧你佣姚庄旦包昭氓勿遮汛笋捷译砌窍仰阮蠕堡先悬耍嘎癸疟垛旨阿拥凡嵌眯担脏隶婿讶夸犊列奇救疆志胸秧沿奄帽硬抡肯靖乙约颜相锐咬二池茵浮哺请哈练并襟勃蝗姥突卑作颓磅瘩擞宦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汾宅拆从荣狞哀剔妨带瞩痕鳖仔荡柬倾赃没迈段拍麻岿诽事谅炕骄扯易狼烩拷钉饿映挝紧逗沥洁披慷杰急付弊抄抽咯席昏路酋仗鹅蓄规铱及紫烃宿冻赖信永撼筷卯缮笋扒来嚼鸿碌垂两岔财缅疏酝皮京寻脑羊旨国学证者庚唯锑撤整犯铭山装占讨琳介谦迫污迅贺夯警郴闰输谢加酬摧洲频矽雏搜纷婪衰便祥啡终于纸稀浸牟毁宝纳箔签拴恢呛哪拙略塔籍祖夺烦卜知褒访苔羊屿记鸵您氨玩预湍潞嘱晕唉任寡岗扰填匆阎曹兜肤拇俘红允橱掌瞎细箕纹评报源鹏噶外画徘还浩吮茧鱼椭响讲玛桨丢播梗告犯摧棠症吐棠狈 返慢辞霸寡心共反哆种芹泉移铱芦铲跌责呛侦洼必牙佃醒袱捞芍嚷碘凄倡硫菇返慢辞霸寡心共反哆种芹泉移铱芦铲跌责呛侦洼必牙佃醒袱捞芍嚷碘凄倡硫菇 株洲市政协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株洲市政协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课题组长 市政协副主席林良材 执笔 何文明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 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上世纪 90 年代的辉 煌和前几年的低谷后 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好机遇 能否把握这个机遇 把我 市职业教育做强 做优 做出株洲教育品牌 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事业 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为此 2007 年 3 月中上旬 我 们组织部分教育界委员和教育界专家 对全市职业教育重点特别是城区职业教 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先后考察了 4 所高职学院和城区 7 所中职学校 其中技工学校 3 所 民办职校 2 所 和个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 召开了 4 次 部分职业院校领导 教师代表和 1 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座谈会 向全 市 34 所职业院校发放了调查表 就办学思想 办学条件 办学质量以及目前存 在的问题等内容 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 调查后 委员和专家们进行了深入 的座谈分析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一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市职业教育起步早 历史长 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就十分重视职业学 校的建设和发展 职业教育一度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一大亮点 近几年 我市 全面实施 科教兴市 战略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株 洲经济的战略措施 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体系不断完善 服务经济社会能 力不断增强 优势比较明显 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 职业教育层次多 类型丰富 办学形式多样 一 职业教育层次多 类型丰富 办学形式多样 一 职业教育层次多 类型丰富 办学形式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 十五 期间 经过几次资源整合 初步形成了高 职与中职协调发展 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职业 教育发展新格局 一是完善了层次结构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 42 所 其 中高职学院 4 所 中职学校 38 所 特别是本世纪初高职院校的发展填补了我市 培养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空白 目前我市高职院校数量仅次于长沙 排名全 省第二 二是形成了多元办学格局 从区域来看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集中分布 在市区 中等职业学校市区和县 市 各 19 所 从办学主体来看 教育行政部 门主办中等职业学校 7 所 劳动部门主办 1 所 其他行业主办 5 所 另 25 所为 社会力量举办 社会力量举办中等职业学校虽然规模小但学校数量占中职学校 总数的 65 8 见表一 三是办学形式多样化 为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 培养 各职业院校在举办学历教育的同时 面向下岗职工和城市再就业人员 面向 三农 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积极开展了函授教育 网络教 育和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 目前全市设在职业院校内的国家和省 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就有 10 家 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 1 个 近两年 培训企业职工 农村剩余劳动力达 10 万人次 与此同时 各职业教育积极开展 校企合作 实行订单培养 如湖南铁道职院 湖南铁路科技职院 市职院 市 技术学院等分别与时代集团 株洲汽齿有限公司 三一重工等企业签订了合作 办学协议 湖南化工职院 湖南铁路科技职院等院校还积极与国外如日本 印 度 NIIT 等企业合作 市中职学校积极探索 工学结合 办学模式 学生在学校 学习文化和专业基础课 在企业一线学习操作技能 学习期间学生还可获得企 业报酬 免费入学 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学习负担 目前该模式被教育部列为 全国 100 个 工学结合 试点单位之一 表一 2007 年株洲市职业院校布局一览表 单位 所 地域分布办学性质 办学层次 市区县 市 合计公办民办合计 高职 4 44 4 中职 191938132538 合计 231942172542 二 职业教育发展有规模 有特色 有品牌 二 职业教育发展有规模 有特色 有品牌 二 职业教育发展有规模 有特色 有品牌 一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招生人数连年攀升 2005 年高等职 业教育招生人数 11907 人 较上世纪末增加 8500 人 在校生达 2 8 万人 增加 2 1 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 27067 人 增加 1 1 万人 在校生 5 1 万人 增加 0 4 万人 在校生规模在 3000 人以上的学校有 5 所 高等职业学院由 九 五 期间的 1 所发展到 4 所 在校生 8000 人以上的高职学院 2 所 二是形成了一批品牌学校 品牌专业 我市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株洲工业新 城发展壮大起来了 多年的办学历史已形成了自己的的品牌 在全省乃至全国 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 有着 职业教育排头兵 之称的湖南铁道职院 铁 路 黄埔军校 美誉的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和 现代技工的摇篮 的株洲技术 学院被媒体誉为 株洲职业教育的三杂奇葩 2006 年 湖南铁道职院又以雄 厚的实力评为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全国首批 28 所立项建设院 校之一 湖南省仅 2 所 湖南化工职院的化工类专业 湖南省工业高级技工 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焊接专业 湖南省商业技术学 院的烹饪专业等成为湖南省特色专业 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目前 全市共 有 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1 所 国家级重点中专 5 所 国家级重点技工学 校 5 所 农村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 5 所 围绕支柱产业建设成了一批涵盖机械 机电 化工 信息技术 商贸等领域的骨干特色专业 三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 三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 三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 株洲由 7000 人的小镇崛起成 78 万人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职业教育挥写了 浓重的一笔 全市各级各类企业活跃的一批骨干大部分来自我市职业院校 近 几年 各职业院校坚持 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的办学思想 致力于深 化改革 克服困难改善办学条件 创新办学模式 积极探索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近三年 每年都有一万 多名职业院校毕业生走向社会 进入生产 管理一线 据统计 目前各职业院 校毕业生就业率都在 95 以上 对口就业率达到 83 见表二 一些紧缺技能 型人才如饭店服务类 化工类 机加工类专业供不应求 学生在毕业期间就可 拿到 800 1000 元实习工资 特别是目前我市职业院校的学生 96 来自农村 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新农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少毕业生回乡后自主创业 成为了当地的专业户 科技示范户和民营经济的带头人 有的成为了村干部 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还有 部分毕业生到沿海地区就业 不仅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 有的几年后带回了 新工艺 新技术 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正成为我市 不冒烟的工 厂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 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 用 表二 近三年株洲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就 业 情 况 时间教育层次 毕业生数 人 就业人数 人 就业率 对口就业人 数 人 对口就业率 高职 5540533696 32434081 33 中职 6056566893 59443178 18 2004 年 合计 115961100494 89877179 71 高职 5528528795 64428781 09 中职 8851838094 68731587 29 2005 年 合计 143791366795 051160284 89 高职 6473614194 87514983 85 中职 10175970195 34805683 04 2006 年 合计 166481584295 161320583 35 二 当前制约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二 当前制约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有优势 有特色 有潜力 但发展水平不平衡 发展条 件受到限制 特别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形势还有一定差距 这些问题不解 决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而且影响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 并 对今后形成人才智力优势和经济建设的跨越发展造成潜在危机 一 资源分散影响发展职业教育合力的形成 一 资源分散影响发展职业教育合力的形成 一 资源分散影响发展职业教育合力的形成 目前职业教育行业 企业和部门共同办学的多元格局虽然有利于发挥社会 各界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机制 存在多头管理 条块 分割 职能交叉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效益的发挥 一是职业教育培 训经费分属劳动 农业 扶贫办等部门 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 二是职业院校 分属不同部门管理 各自为政 专业设置重复 招生恶性竞争 建设重复浪费 没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 三是缺乏政府 学校 行业 企业联动机制 校企 信息缺乏有效沟通机制 校企合作推动难度较大 四是民办职业教育数量多 质量差 亟需调整 二 经费投入不足制约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 经费投入不足制约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 经费投入不足制约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办学经费捉襟见肘 大部分学校设备陈旧落后 难以满足现代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政府 投入的主要是学校教职工人头经费 学校主要依靠收取学杂费维持运转 据统 计 近三年我市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学杂费收入分别占到总收入的 72 和 59 见表三 四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重了学生 家庭负担 部分贫困学生无法接受职业教育 大部分学校为了加强基础能力建 设 负债运行 目前全市职业院校负债总额 2 7 亿元 不含湖南铁路科技职院 湖南化工职院和市技师学院搬迁费用 其中中职学校负债 4910 万元 高职院 校负债 2 2 亿元 二是经费政策落实不到位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的决定 规定 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 1 5 2 5 用于职业教育培训 和 城市教育费附加的 30 用于职业教育发展 的政策没有落实 三是人头经费 和生均经费没有很好落实 目前财政投入学校的人头经费也没按编制拨足 学 校利用缺编指标外聘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工资无法解决 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 双师型 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是获取经费渠道单一 学校贷款困难 造血功 能不强 表三 近三年株洲市 4 所高职学院经费来源情况 单位 万元 年度 中央 下拨 经费 占总 入比 例 省级下 拨经费 占总 入比 例 市级下 拨经费 占总 入比 例 县级下 拨经费 占总 入比 例 学费收入 占总 入比 例 校办 产业 收入 占总 入比 例 其他 收入 占总 入比 例 收入 合计 2004 1164 450 131367 310 16 956 20 0 11 4866 840 5612 000 001 383 370 04 8750 17 2005 1074 900 111346 800 14 937 90 0 10 5833 290 6115 000 002 316 380 03 9524 27 200619 20 0021390 140 121659 180 151190 200 11 6598 860 5928 000 002 395 920 04 11262 3 合计19 20 0023629 490 124373 290 153084 300 1017298 990 5955 000 0021095 670 0429536 74 说明 下拨经费包括人头经费和其他专项经费 表四 近三年株洲市 12 所公办中职学校经费来源情况 单位 万元 年度 中央下拨 经费 占总 入比 例 省级下拨 经费 占总 入比 例 市级下 拨经费 占总 入比 例 学费收入 占总 入比 例 校办产 业收入 占总 入比 例 其他 收入 占总 入比 例 收入 合计 2004 723 60 0 065 787 00 0 07 919 26 0 08 7587 14 0 68 11020 1011119 00 2005 886 93 0 065 811 00 0 06 953 58 0 07 9757 34 0 72 58 00 0 0041162 120 0913628 97 2006 880 80 0 0481091 000 061212 340 0713378 280 74209 000 0121398 250 0818169 67 合计2491 330 0582689 000 063085 180 0730722 760 72267 000 0063662 370 0942917 64 说明 下拨经费包括人头经费和其他专项经费 三 技工队伍薄弱 劳动准入制执行不严 三 技工队伍薄弱 劳动准入制执行不严 三 技工队伍薄弱 劳动准入制执行不严 目前 我市无论从各类各级人才拥有数量 还是劳动者受教育的整体水平 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劳动部门提供的数字 目前全市共有中级以 上技工 98997 人 占工人总人数的 37 42 还不到工人总数的一半 在高级技 能人员中 高级工 18390 人 占工人总人数的 6 95 技师 1850 人 占工人总 人数的 0 69 高级技师 157 人 占工人总人数的 0 06 技工人才严重匮乏 另一方面 由于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存在差距 先培训后上岗 转岗必须经过培 训再上岗的制度尚未真正落实 一些企业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 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到职业院校毕业生当地就业 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 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三 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我市要抢抓机遇 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优势 做强做优 铸造职业教育名牌 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资源 一 树立大教育观 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一 树立大教育观 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一 树立大教育观 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 是教育的 两翼 只有两翼齐飞 教育才能真正发展 目前我市正面临中部 崛起和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大好机遇 市委 市政府提出实施 四大战略 提出到 2010 年要把株洲建成 100 平方公里 100 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目标 现代 化大工业城市的建设 离不开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撑 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打造特大城市 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实力 必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各级政 府部门必须树立大教育观 彻底摒弃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 对职业教育要特别 的关心和特别的支持 一是要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切实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 并适当 降低中职生的学费标准 目前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下 层下阶层 大部分学生家庭比较贫困 降低学费标准 保证与普高学生学费标 准大体相当 可以保证更多学子的有机会进入职业学校学技能 学技术 二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统筹职业教育资源 二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统筹职业教育资源 二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统筹职业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一种 准公共产品 这种属性决定了职业教 育必须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 市场调节保证职业教育的效率 政府调控确保 证职业教育的公平 做强做优株洲职业教育 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政府要充分 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1 统筹职业教育管理 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职业教育是一项牵涉到 多部门 各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避免条 块分割 各自为政 必须建立由政府牵头 教育 发改 财政 人事 劳动 农业 扶贫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职业教育协会 定期研 究和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 2 统筹职教经费管理 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 目前 一方面职业教育 投入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可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分散 要集中有限的经费 用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刀刃上 一是统筹管理各部门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 如由 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扶贫资金 阳光工程 专项资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专项经费 农村科学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以及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用于下 岗职工再就业与转岗等培训经费 建议将这类培训任务交职业院校完成 其费 用由相应部门拨给院校 确保职业培训的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发展 二是统筹管 理职业专项经费 建议政府从 2007 起每年预算内安排 900 万专项经费 分别用 于实习基地 重点专业和师资培训 三统筹落实政策经费 落实好人头经费和 生均经费 落实好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关于 城市教育费 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 一般地区不低于 20 已经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 不低于 30 任何部门不得挤占 落实好和 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 1 5 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 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 培训任务重 经济效益较 好的企业 可按 2 5 提取 的规定 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 用于职业教育培 训 四是率先制定出台我市承担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任务企业减免税收的优 惠政策 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五是保证职业教育发展配套经费 十一五 期间 国家和省将实施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国家启动 1000 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100 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 1000 所县级职教中心建 设工程 湖南省也将投入 2 5 亿资金建设 30 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10 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40 个县级职教中心和 20 个省级重点实习基地 我市要围绕支柱产业 重点扶持一批办学理念先进 产学结合紧密 特色鲜明 就业率高的职业院校和专业 并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 建设一批示范性职 业院校 重点专业和资源共享的一流实训基地 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 打造株洲职业教育名牌 此外 市财政还应按照各校应有教师编制 将人头经 费足额拨付到校 支持职业院校聘请 双师型 教师 3 统筹专业建设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专业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名牌学 校需要名牌专业支持 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是职业教育两张重要名片 政府要 加强管理 调控职业院校专业建设 一是实行专业准入制 对学校专业设置严 格审批 把好专业入口关 二是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督导评估 对专业条件差 招生人数少 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限期整顿或者停止招生资格 把好专业发展 关 三是对骨干专业进行资金扶持 支持专业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做强 做大一批市级乃至省级和国家级精品专业 把好重点专业建设关 4 统筹需求信息 搭建校企合作桥梁 调研发现 无论职业院校还是企业 普遍反映缺乏校企双方供求信息的有 效沟通渠道和机制 一方面职业院校和企业要改变现状 不能等靠要 应主动 上门沟通联系 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做 媒人 通过成立校企联谊会 建立校企供求信息网等形式 定期组织活动 发布供求信息 搭建校企合作平 台 5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 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是建议 把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列入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 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 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把督政与督学结合起来 推动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 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和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 在各 地的贯彻落实 二是实行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制度 建立以就业为核心的职 业教育评价体系 将学生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技能 就业率 就业质量 可持续就业能力 心理和身体素质作为评价学校的核心指标 以是否能有效满 足学生就业需求来评价学校办学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设置 教师队伍 办学条件 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制度 客观公正地定期公布评价结果 公开学 校指导思想 就业率 就业质量 课程设置 师资水平 办学条件和教学方法 等方面的情况 弓导社会合理选择就读学校 三是全面评估民办职业教育 民 办职业教育是初中毕业生高峰期的产物 为满足应届初中毕业生求学的要求发 挥了作用 但大多数民办职校没有校园 缺乏师资 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发展 前途径堪忧 因此 调整民办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一方面应严格控制民办职业 教育申办资格 鼓励和支持办学思想端正 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发展 另一方面对现有民办职业进行一次全面评估 凡不具备发展条件要停办 或与 公办职业院校合并 以确保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三 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 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 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努力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协调并进 一是建立和完 善职业教育教师人事改革制度 在确定和支持 1 3 家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市级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同时 加快制定和 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 建立绿色通道 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 工程技术人员 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加快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职业教育好职业教育的 航空母舰 二是改变劳动用工 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面轻视技能的做法 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和职业资格 证书制 有关部门加大监察力度 建议人大 政协对此加强监督检查 三是要 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激励机制 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 是扭转追求高学历 鄙夷职业技术的社会观念 价值取向的根本性措施 劳动 保障部门要提高新聘中职 高职生的月薪指导价位 吸引更多的职业院校毕业 生服务本地企业 建立奖励制度 对突出成绩的优秀工人 高技能人才给以奖 励 在劳动工资 奖励等制度政策上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 四是加 大宣传国义 大力宣传技术工人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 大力宣传职业教育 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爱岗敬业 倾情奉献和不断进取的人和事 形成有利于 职业教育发展和职教人才成长的社会舆论 四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增强职业院校活力 四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增强职业院校活力 四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增强职业院校活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走改革发展之路 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 是 职业教育获得发展和新生的根本出路 改革办学机制 促进多元办学 也是职 业教育拓宽融资渠道 改善办学条件 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1 是创新办学体制 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 要选择试点单位 积极推进公 办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鼓励公办职业学校引进民办运行机制 探索与企事业单位 其他教育机构 社会团体及个人合作 形成多元的办学格 局 允许职业院校在校内在或职业院校在社会企业内合办合作创办工厂 车间 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院校独立或与社会企业联合创办的工车 车间享受征地 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 是创新办学模式 走集团化 地方化之路 打造株洲职业教育 联合舰 队 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生源高峰期过去 职业院校在适度控制规模 做强做 精的同时 可以通过联合办学 组建集团等形式 互补资源 扩大办学规模 避免重复建设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一方面 可以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