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满族民间刺绣.doc_第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满族民间刺绣.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民间刺绣调查报告刺绣是中国一项有着悠久历史民间手工艺。满族民间刺绣就是其中的代表。满族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人聚居的广大农村。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以红、黄、蓝、白为主调的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绣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情趣盎然,寓意深刻,充分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厚重文化的内涵。1. 非遗等级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代际传承链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庭内部传承,老一代手把手地教给下一代。目前,出生于19世纪的前三代(第一代王李氏、第二代王夏氏、第三代王王氏)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传人都已故去。健在的第四代传人有苏桂臣、王凤兰两位,她们都已80多岁。满族民间刺绣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这个重任落在了已故第四代传人王桂兰之女夏丽云身上。作为第五代传人,夏丽云自幼师从母亲。心灵手巧的她十岁开始学习刺绣,十五六岁便掌握了满族刺绣的大部分技法。1998年,夏丽云利用3年时间到南方学习苏、湘、川、粤等中国名绣。2003年,她创办了自己的满族绣品有限公司。如今,夏丽云已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枕头顶独占鳌头与壁画十相自在都曾在国际文化节上获奖。北京奥运会期间,夏丽云以满族刺绣的独门绝技“浮雕秀”精心绣制了一条“盛世龙”。这条长约2米的金色巨龙跃然欲飞,有凌空之势,令参观者无不叹服。 满族刺绣是满族妇女传统手工工艺之一,是旧时满族妇女从小就要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技艺,主要施用于衣服、鞋、枕顶、各式荷包、桌帘、门帘、幔帘、幔套等。图案则花鸟、人物故事、词语诗篇、山水屋舍、家畜水族、吉祥纹样、几何图案等无所不包。反映了满族妇女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地域范围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作品是直通的原始艺术,保留着满族原始的思维结构和原始造型,它是东北地区满族手工母体艺术最基本的载体之一。它内容博大,想像力丰富,涵义深刻,手法新颖,形式多变,是研究、挖掘满族历史文化、历史美学等方面的有利物证。4. 民族属性传统美术5.相关经济环境和条件满族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人聚居的广大农村。当少女出嫁时,就把自己刺绣好的绣品张挂出来,供大家欣赏和品评,说明这家姑娘心灵手巧,并作为陪嫁品带到新郎家去。在清代,刺绣更是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服饰和日常用具上都有刺绣,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以红、黄、蓝、白为主调的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绣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情趣盎然,寓意深刻,充分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厚重文化的内涵。因而,刺绣成了满族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6.传承人名录及联系方式传承人:夏丽云联系方式: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7.发展瓶颈及解决方案随着萨满文化逐渐消亡和老一代刺绣艺人相继逝去,满族民间刺绣的独特韵味正日渐淡薄,加之现代化机器刺绣的蓬勃发展,都对满族民间刺绣造成巨大的冲击。满族民间刺绣出现后继乏人的困难局面。令人欣喜的是,濒危的满族民间刺绣在锦州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保护。锦州市积极扶持满族民间刺绣团体,在社区、农村、学校广泛开展技术传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