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何---为”.doc_第1页
句式“何---为”.doc_第2页
句式“何---为”.doc_第3页
句式“何---为”.doc_第4页
句式“何---为”.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汉语“何为”句式 古汉语“何为”句式为同形异构,是多种句式的混合体。分为“何动为”、“何以动为”、“何以名为”、“何以为”、“何名之为”五种句式【关键词】“何为”句式语气词句式变换“何为”所构成的句式,在古汉语中,尤其在上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何”有时也写作“曷、奚、胡”等。对“何为”所构成的句式,长期以来学术界解释不一。我们认为,它是同形异构,是多种句式的混合体,宜依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据我们观察,它具有如下几式:“何动为”、“何以动为”、“何以名为”、“何以为”、“何名之为”。第五式为宾语前置句,对此我们另文分析。本文只分析前四式。我们先分析有关句式,最后集中讨论“为”字。一、何动为“何动为”中的“动”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何”为疑问代词,充当状语,相当于“何为”;“为”是语气词。下面分别说明。(一)“动”,包括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在句中为谓语中心词。例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汉书张汤传)古之人曷引天为?(刘禹锡天论中)例为动词,例为偏正式动词短语,例为动宾短语。(二)“何”“何”为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为”,询问目的、原因,充当状语。例如: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国语晋语)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为?(汉书张汤传)例国语韦昭注:“晋加宠于子,将何为治乎?”例韩非子内储说上在叙述同一事件时,为“尚何为而泣?”例汉书严师古注:“言何用多对?”以上均用“何以”、“何为”释“何”。可见“何”相当于“何以”、“何为”。“何动为”中的“为”应是语气助词,下文讨论。二、何以动形为这种句式中的“动形”包括动词、形容词以及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为句中谓语中心语;“何以”有时也写作“何用”等,为固定结构,句中作状语,“为”是语气助词。(一)动形“动形”,有的是动词、动词性短语,较多见;有的是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较少见。例如:文举舍我死,吾何用先为?(后汉书郑孔荀传)父有罪,何以招其子为?(史记楚世家)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例为动词,例为动宾短语,例为连谓短语。(二)“何以”“何”有时写作“奚、胡、安”等,“以”有的写作“用”或“为”。它们在句中用以询问原因或目的,有的构成反问,在句中作状语。例如:父王其犹未邪?又何以梦为乎?(庄子田子方)臣亦柔耳,何用刚为?(说苑敬慎)王室如毁,雄安用生为?(晋书忠义)两君合好,夫夷狄之民,何为来为?(谷梁传宣公十年)例用“何以”,例用“何用”,例用“安用”,例用“何为”。从语源上看,“何、奚、安”等为疑问代词,“以、用、为”等为介词,它们用法均相通,故而“何以”、“何用”、“安用”等也相通。这里的“何以”、“何用”等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可认为是固定结构,句中用以询问原因,如例;或询问目的,如例,相当于“为什么”。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何以”、“何用”等当与第一式的“何动为”的“何”语法意义相同。这从前面所举的古今学者对“何”的训释中可以找到反证,此不赘述。三、何以名为此式中“何”为疑问代词,作状语。“以”句中主要动词,与“名”构成动宾短语,为句中谓语中心语,“为”是语气助词。(一)“名”“名”,包括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以及临时用作名词的其它类的词。例如: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国策秦策一)所以得丹者,欲求长生耳,今服之既死,焉用此为?(太平广记选魏伯阳)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已频蹙曰:“恶用是鹅者为哉?”(孟子滕文公下)例如“轸”为名词,例“此”为代词,例“是鹅者”为名词性短语。(二)“何”此式中的“何”同第一式“何动为”中的“何”,句中用以询问原因或目的,作状语,相当于“为什么”。有的表示反问。例如:子何以其志为哉?(孟子滕文公下)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孟子万章上)孟氏问曰:“人而已矣,奚以名为?”曰:“以名者为富”。(列子杨朱)仁者爱人,义者循礼,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以有兵者,为争夺也”。(荀子议兵)例孟子译注译为:“你为什么要谈论动机呢?”例孟子伪孙疏:“我何为用汤之聘币为出哉!”例用“为什么”释“何”,例用“何为”释“何”,可见“何”同“何以”。例用“以名者为富”回答“奚以名为”,“以名为富”答“以名”,“奚”疑问代词,用以提出问题。“奚”和“以”不在一个平面。例据下文,“以兵”即“有兵”,“为争夺”正是回答“以兵”的。用以提问的也仅是“何”。这里“何”与“以、用”均为非直接成分。(三)“以”“以”为句中主要动词,相当于动词“用”,它与“名”构成动宾短语作谓语中心语。这可以从古今学者的训释中看出来,例如: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孟子万章上)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庄子让王)例论语邢疏:“何用文章乃为君子”,皇侃疏为:“何必用于文华乎”,均以“用”释“以”,“用文华”为动宾短语。例孟子伪孙疏:“何为以汤币是为出哉”,用“何为”释“何”,“以”当解作“用”。例庄子成玄英疏:“道在其中,故不用天下。”以上以“用”释“以”。“用”均为谓语中心词,后“名”为其宾语。四、何以为“何以为”有的写作“奚以为”,是同形异构,一是“何以(之)为”,一是“何以为(动)(之)”,(之)表示省略的成分。(一)何以(之)为此式,“以”是动词,后省略代词“之”,“为”是语气助词,为“何以之为”的略式。例如: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虽多,亦奚以为?(汉书艺文志)四海之尊,于我无用,九五之尊,予何用为?(庄子逍遥游成玄英疏)例经传释词卷二:“以,用也。为,语助。言诵诗虽多,亦何用也。”皇侃疏为:“亦何所为用哉”。例汉书严师古注:“谓人不达于事,诵诗虽多,亦无所用。”以上均以“用”释句,此“用”即“以”。古汉语中,“以”的宾语如果是“之”时经常省略,所以,“以”宜释作“以之”,“奚以为”宜解作“奚以之为”之省。例“予何用为”当解作“予何用之为”,“之”代“九五之尊”,意为“我什么要用九五之尊”。(二)何以为(动)(之)此式,“何以”为固定结构,在句中作状语,询问原因,有时为反问,也可以认为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例如: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大戴礼记五帝德)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节用上)胜自砺剑,人问曰:“何以为?”胜曰:“欲以杀子西”。(史记伍子列传)例大戴礼记解诂:“何以为,言何用为此也。”“何用”即“何以”,“为此”中“此”承前代黄帝,意为“为什么要谈论黄帝”。例为设问,答语为“以圉寒”、“以圉暑”,当是回答“何以”所提出的问题。“何以”在句中作状语,谓语中心则落在“为”上,其宾语是“衣裘”,承前省。所以,它当是“何以为(动)(之)”之省。例“何以为”也应理解为“何以为(动)(之)”,从后文“欲以杀子西”看,它的语义应是“为什么要磨剑”。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类“何以为”中“何以”为状语,在句中询问原因或目的,“为”是动词,后可认为省略了“之”。总之,“何以为”是同形异构,宜结合语境区别对待。五、关于“为”的讨论前文已论述,“何为”框架包括多种句式,“为”有的为动词,但大都为语气助词。“为”作为动词的本文不讨论,重点讨论一下语气助词“为”。(一)“为”应是语气助词“为”作为语气助词,从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我们赞同语气助词说。1.从古人的训释看很多学者用“乎”“哉”“也”等释“为”。例如:何以文为?(论语颜渊)何以伐为?(论语季氏)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国语晋语八)秦治天下,将何以天下为?(国策赵策四)例论语皇侃疏:“何必用于文华乎?”例孔安国疏:“已居鲁为社稷之臣,何用灭亡为也?”例国语韦昭注:“将何为治乎?”例国策鲍本:“天下自为秦用,赵无所用之也”。以上释文均用语气词“也”“乎”或“哉”来释“为”,可见“为”是语气助词。2.从语法意义看在“何以动为”、“何以名为”等句式中,去掉“为”后均不影响语气的表达。例如:寡人不能说也,尔何来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自可助君尔,何用谢为?(太平广记临海人)以上各句均可去掉“为”。例可说成“尔何来”,例“何用谢为”可说成“何用谢”。(二)“为”的语法意义语气助词“为”可兼表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1.疑问语气“为”主要是与“何”呼应使用,共同表示疑问语气,用以询问目的或原因。有的用于一般疑问句,有的用于反问句,用以加强反问语气。例如:公曰:“何以礼为?”对曰:“夫礼者,民之纪,纪乱则民失,乱纪失民,危道也。”(晏子春秋内篇)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大夫亲戚送之,故留。”(史记穰苴列传)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史记魏世家)以上例为一般疑问句,例问目的,例为反问句。例为反问句。2.感叹语气词诠:“为”,“语末助词,表感叹。”这就是说,“为”还用于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例如: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逍遥游)帝曰:“今故告之,反怒为!殊不可晓也。”(汉书外戚传)以上句中的“为”是表示感叹语气的。这种句式一般不与“何”呼应使用。3.祈使语气“为”还可以用于祈使句,表示祈使语气。这里边一般要有表示祈使的词语,诸如“无、毋、勿、亡”等,“为”起加强语气的使用。例如: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左传襄公十五年)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以上均为祈使句,例用“无”,例用“毋”,均是表禁止的否定副词,“为”起加强语气的使用。语气词“为”用于疑问句、感叹句或祈使句中,出现的频率不同。疑问句较多,感叹句次之,祈使句较少。可以说用于疑问句是最基本的。(三)语气助词“为”发展演变的臆测关于语气助词“为”的来源有两种解释,一是黄侃先生,他认为“为是语助,盖本字为与,或作矣”。可称为假借说;一是吕叔湘先生提出的,他认为“这个为字向来都认为是疑问语助词。但既可以再在下面加乎、哉,似乎为字本身原并非语助词。”他还指出:“何为常常拆开来用,中间大率加个以字。”这也就是说,“为”本非语助词,是由于“何为”拆开来用而发展为语助词的。我们认为吕先生的论断较为客观。“何动为”和“何以名为”的句式大都可变换为“何为动”、“何为以名”或“动何为”、“以名何为”。例如:亡人得生,又何不来为?(国语楚语上)何早自杀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例可变换为“何为不来”,“不来何为”。例可变换为“何为早自杀”,“早自杀何为”。变换后语义不变,还是询问原因、目的或表示反问。“何为动”或“动何为”这两种古汉语中大量存在着的句式也可变换为“何动为”。 例如: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例可变换为“何多杀为”,例可变换为“何不死为”,变换后语义也不变。从以上的句式变换过程似可以看出“为”和“何为”的渊源关系,“为”当是由“何为”而来。但能否就此认为“为”是动词或介词了呢?我们认为是不能的。这是因为句式变换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判定句式的依据,更何况有些带有“为”的句子是不能按以上程序变换的。例如:两君合作,夷狄之民何为来为?(谷梁传宣公十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今日富贵忘我为!(颜氏家训书证)例前有“何为”,“奚以”,“为”的位置已被别的词占据;例前有“何故”,独立表义,相当于“何为”,不需“为”,例前没有“何”,“为”找不到对象。它们均不能变换为“何为动”或“动何为”的句式。这说明“为”已独立表示语法意义,已与“何”失去了原来的联系。以上说明,语气助词“为”是由“何为”发展而来的。在“何为”中,“何”既然已经与“为”分开,它又能独立充当状语,那么它就有可能脱离“何”而走上独立的道路。“为”既然已经脱离了“何”,它的语法功能已被“何”所取代,这也就决定了它必然要走上虚化的道路。一旦出现了“何以何故动为”的句子,“为”就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