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公式新表(川2016高考版)_第1页
高中物理公式新表(川2016高考版)_第2页
高中物理公式新表(川2016高考版)_第3页
高中物理公式新表(川2016高考版)_第4页
高中物理公式新表(川2016高考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物理公式新表高中物理公式新表 川 川 20162016 高考版 高考版 一 质点的运动 1 直线运动 1 匀变速直线运动 1 平均速度 定义式 2 有用推论 S V t 22 0 2 t VVaS 3 中间时刻速度 4 末速度 0 2 2 t t t VVS VV t 0t VVat 5 中间位置速度 6 位移 22 0 2 2 t S VV V 2 0 1 2 SV tat 7 加速度 以为正方向 与同向 加速 0t VV a t 0 Va 0 V0a 与反向 减速 则 a 0 V0a 8 实验用推论 2 2132431nn SSSSSSSSSaT 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内位移之差 S T 用逐差法加速度 2 411 2 522 2 633 123 3 3 3 3 SSaT SSa T SSa T aaa a 2 mn SSmn aT 9 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初速度 加速度 末速度 时间 0 Vm sa 2 m s t V m st s 位移 路程 速度单位换算 S mS m13 6m skm h 注 1 平均速度是矢量 2 物体速度大 加速度不一定大 3 只是量度式 不是决定式 0t VV a t 4 其它相关内容 质点 位移和路程 参考系 时间与时刻 图 图 速度与速率 瞬时速St Vt 度 2 自由落体运动 1 初速度 2 末速度 0 0V t Vgt 3 下落高度 从位置向下计算 4 推论 2 1 2 Sgt 0 0V 2 2 t VgS 注 1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 22 9 810agm sm s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 在两极处最大 在高山处比平地小 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运动 1 位移 2 末速度 2 0 1 2 SV tgt 0t VVgt 22 9 810agm sm s 3 有用推论 4 上升最大高度 抛出点算起 22 0 2 t VVgS 2 0 2 m V H g 5 往返时间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0 2V t g 注 1 全过程处理 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以向上为正方向 加速度取负值 2 分段处理 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 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 具有对称性 3 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 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 质点的运动 2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1 平抛运动 1 水平方向速度 2 竖直方向速度 0 x VV y Vgt 3 水平方向位移 4 竖直方向位移 0 xV t 2 1 2 ygt 5 运动时间 2y t g 6 合速度 22 xy VVV 7 合位移 22 Sxy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 tan y x V V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 tan y x tan2tan 8 水平方向加速度 竖直方向加速度 0 x a y ag 注 1 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加速度为 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g 体运动的合成 2 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h y 3 与的关系为 tan2tan 4 在平抛运动中时间 是解题关键 t 5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 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 加速度 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 物体做曲 线运动 2 匀速圆周运动 1 线速度 2 角速度 2 2 Sr Vfr tT 2 22nf tT 3 向心加速度 2 2 22 2 2 V arrfr rT 4 向心力 2 2 22 2 2 V Fmmrmrmfrm V rT 5 周期与频率 1 T f 6 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 Vr 7 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2f 8 主要物理量及单位 弧长 米 角度 弧度 频率 赫 S m radfHz 周期 秒 转速 半径 米 线速度 米 秒 T snr sr mV m s 角速度 弧度 秒 向心加速度 rad sa 2 米秒 2 m s 注 1 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 也可以由合力提供 还可以由分力提供 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指向圆心 2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其向心力等于合力 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 向心力不做功 但动量不断改变 3 万有引力 1 开普勒第三定律 轨道半径 周期 常量 与行星质量无关 取决于中心 3 22 4 rGM K T rTK 天体的质量 2 万有引力定律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12 2 m m FG r 1122 6 67 10GN mkg F 3 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 天体半径 天体质量 2 mM Gmg R 2 M gG R R mM kg 4 卫星绕行速度 角速度 周期 GM V r 3 GM r 3 2 r T GM 中心天体质量 M 5 第一 二 三 宇宙速度 1 7 9VR gkm s 地地 GM R 2 11 2Vkm s 3 16 7Vkm s 6 地球同步卫星 2 22 2 2 mMV GmmRhmRh RhRhT 地地 地地 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地球的半径 36000hkm hR地 注 1 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FF万 向 2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 密度等 3 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 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 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 势能变小 动能变大 速度变大 周期变小 一同三反 5 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 7 9km s 三 力 常见的力 力的合成与分解 1 常见的力 1 重力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在重心 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Gmg 22 9 810gm sm s 2 胡克定律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 劲度系数 形变量 Fkx FkN mx m 3 滑动摩擦力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摩擦因数 正压力 fN f NN 4 静摩擦力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为最大静摩擦力 0 m ff f m f 5 万有引力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12 2 m m FG r 1122 6 67 10GNmkg F 6 静电力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12 2 QQ Fk r 922 9 0 10kNmC F 7 电场力 场强 电量 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FqE EN CqC 8 安培力 为与的夹角 当时 时 sinFBIL BLLB FBIL BL0F 9 洛仑兹力 为与的夹角 当时 当 时 sinfqVB BVVB fqVB VB0f 注 1 劲度系数由弹簧自身决定 k 2 摩擦因数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 略大于 一般视为 m fN m fN 4 其它相关内容 静摩擦力 大小 方向 5 物理量符号及单位 磁感强度 有效长度 电流强度 带电粒子速度B TL mI AV 带电粒子 带电体 电量 m sq C 6 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1 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 反向 12 FFF 12 FFF 12 FF 2 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余弦定理 时 22 1212 2cosFFFFF 12 FF 22 12 FFF 3 合力大小范围 1212 FFFFF 4 力的正交分解 为合力与 x 轴之间的夹角cos x FF sin y FF 22 F xy FF tan y x F F 注 1 力 矢量 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 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 反之也成立 3 除公式法外 也可用作图法求解 此时要选择标度 严格作图 4 与的值一定时 与的夹角 角 越大 合力越小 1 F 2 F 1 F 2 F 5 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可沿直线取正方向 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 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 动力学 运动和力 1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惯性定律 物体具有惯性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 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或 由合外力决定 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Fma 合 F a m 合 a 3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负号表示方向相反 各自作用在对方 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 FF F F 力区别 实际应用 反冲运动 4 共点力的平衡 推广 正交分解法 三力汇交原理 0F合 5 超重 失重 加速度方向向下 均失重 加速度方向向上 均超重 NG NG 6 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 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 适用于宏观物体 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 不 适用于微观粒子 注 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 或者是匀速转动 五 振动和波 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1 简谐振动 回复力 比例系数 位移 负号表示的方向与始终反向 Fkx kxFx 2 单摆周期 2 l T g 摆长 当地重力加速度值 成立条件 摆角 l mg10 lr 3 受迫振动频率特点 ff 驱 4 发生共振条件 当 振幅 共振的防止和应用ff 驱固max AA 5 机械波 横波 纵波 6 波速 波传播过程中 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 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VS tf T 7 声波的波速 在空气中 声波是纵波 0 C 332m s20 C 344m s30 C 349m s 8 波发生明显衍射 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 条件 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 或者相差不大 9 波的干涉条件 两列波频率相同 相差恒定 振幅相近 振动方向相同 10 多普勒效应 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对运动 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 相互接近 接收 频率增大 反之 减小 注 1 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 驱动力频率无关 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 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 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 3 波只是传播了振动 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 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 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5 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 其它相关内容 超声波及其应用 振动中的能量转化 七 功和能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 功 定义式 功 恒力 位移 间的夹角 cosWFS W JF NS m FS 2 重力做功 物体的质量 与高度差 abab Wmgh m 22 9 810gm sm s ab hab abab hhh 3 电场力做功 电量 与之间电势差即 abab WqU q C ab Uab V abab U 4 电功 普适式 电压 电流 通电时间 WUIt U VI At s 5 功率 定义式 功率 瓦 时间内所做的功 做功所用时间 W P t P WW Jt s 6 汽车牵引力的功率 瞬时功率 平均功率 PFV PFV P WP W 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 V m sV m s 7 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 以恒定加速度启动 汽车最大行驶速度 max P V f 额 8 电功率 普适式 电路电压 电路电流 PUI U VI A 9 焦耳定律 电热 电流强度 电阻 通电时间 2 QI Rt Q JI AR t s 10 纯电阻电路中 U I R 2 2 U PUII R R 2 2 U QWI RtIUtt R 11 动能 动能 物体质量 物体瞬时速度 2 1 2 k EmV k E Jm kgV m s 12 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 重力加速度 竖直高度 从零势能面起 p Emgh p E Jgh m 13 电势能 pAA Eq 带电体在点的电势能 电量 点的电势 从零势能面起 pA EA Jq C A A V 14 动能定理 对物体做正功 物体的动能增加 对物体做负功 物体的动能减少 或 22 21 11 22 WmVmV 合k WE 合 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 动能变化 W合 k E 22 21 11 22 k EmVmV 15 机械能守恒定律 或也可以是0E 1122kpkp EEEE 22 1122 11 22 mVmghmVmgh 16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 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 Gp WE 注 1 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 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 2 做正功 做负功 不做功 力的方向与位移 速度 方向垂090 90180 90 直时该力不做功 3 重力 弹力 电场力 分子力 做正功 则重力 弹性 电 分子 势能减少 反之 则增加 4 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 见 2 3 两式 5 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 除重力 弹力 外其它力不做功 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6 能的其它单位换算 6 13 6 10kwhJ 度 19 11 6 10eVJ 7 弹簧弹性势能 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2 1 2 p Ekx 十 电场 1 两种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 元电荷 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19 1 6 10eC 2 库仑定律 在真空中 点电荷间的作用力 静电力常量 12 2 QQ Fk r F Nk 2 9 2 9 0 10 Nm k C 两点电荷的电量 两点电荷间的距离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1 Q 2 Q Cr m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 电场强度 定义式 计算式 F E q 电场强度 是矢量 电场的叠加原理 检验电荷的电量 E N CV m 或q C 4 真空点 源 电荷形成的电场 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 源电荷的电量 2 Q Ek r r mQ C 5 匀强电场的场强 两点间的电压 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 AB U E d AB UAB VdAB m 6 电场力 电场力 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 电场强度FqE F Nq CE N C 7 电势与电势差 ABAB U ABAB AB WE U qq 8 电场力做功 带电体由到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带电量 ABAB WqUqEd AB WAB Jq C 类平抛运动 d U E 平行电场方向 匀速直线运动 0 x VV 0 LV t 垂直电场方向 初速度为零的 qEma qE a m 匀加速直线运动 y Vat 2 1 2 yat 合运动 22 xy VVV tan y x V V 22 Sxy tan y x 电场中 两点间的电势差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匀强电场强度 AB UAB VEN CV m 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 d m 9 电势能 带电体在点的电势能 电量 点的电势 pAA Eq pA EA Jq C A A V 10 电势能的变化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位置到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pABpApB EEE AB 11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ABpABAB EWqU 12 电容 定义式 计算式 电容 电量 电压 两极板电势差 QQ C UU C FQ CU V 13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两极板正对面积 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 介 4 s C kd s 2 md m 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 14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 或 0 0V k WE 2 1 2 qUmV 2qU V m 15 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 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0 V 注 1 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 电量分配规律 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 原带同种电荷的 总量平分 2 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 电场线不相交 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 电场线密处场强大 顺着电场 线电势越来越低 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 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 负点电荷正点电荷带电平行金属板 匀强电场异种点电荷同种电荷 4 电场强度 矢量 与电势 标量 均由电场本身决定 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 电荷正负有关 5 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是个等势体 表面是个等势面 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 导 体内部合场强为零 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 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 电容单位换算 612 11010FFpF 7 电子伏是能量的单位 eV 19 11 6 10eVJ 8 其它相关内容 静电屏蔽 示波管 示波器及其应用 等势面 十一 恒定电流 1 电流强度 电流强度 在时间 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 时间 q I t I Aqt Ct s 2 欧姆定律 导体电流强度 导体两端电压 导体阻值 U I R I AU UR 3 电阻 电阻定律 电阻率 导体的长度 导体横截面积 L R S m L mS 2 m 4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或也可以是 E I Rr EIRIr EUU 外内 电路中的总电流 电源电动势 外电路电阻 电源内阻 I AE VR r 5 电功与电功率 WUIt PUI 电功 电压 电流 时间 电功率 W JU VI At sP W 6 焦耳定律 电热 通过导体的电流 导体的电阻值 通电时间 2 QI Rt Q JI AR t s 7 纯电阻电路中 由于 因此 U I R WQ 2 2 U WQIUtI Rtt R 8 电源总动率 电源输出功率 电源效率 PIE 总 PIU 出 P P 出 总 电路总电流 电源电动势 路端电压 电源效率 I AE VU V 9 电路的串 并联 串联电路 与成正比 并联电路 与成反比 PURPIR 电阻关系 12n RRRR 总 12 1111 n RRRR 总 电流关系 12n IIII 总12n IIII 总 电压关系 12 U n UUU 总12 UUUnU 总 功率分配 12 P n PPP 总12 P n PPP 总 10 欧姆表测电阻 1 电路组成 2 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 调节使电表指针满偏 得 0 R 0 g g E I rRR 0g RrRR 中 接入被测电阻 Rx 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0 x gxx EE I rRRRRR 中 由于与对应 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x I x R 3 使用方法 机械调零 选择量程 欧姆调零 测量读数 注意挡位 倍率 拨挡 oFF 4 注意 测量电阻时 要与原电路断开 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 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 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流表外接法 电压表示数 电流表示数 RA UUU RV III G g I g R E r 黑表笔红表笔 R0 Rx AR R UUU R II Axxx RRRR 测量值真 U R I Vx xx RVVx R RU RR IIRR 测量值真 选用电路条件 或 选用电路条件 或 xA RR V R xA RR Rx V R xAV RR R 12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限流接法 分压接法 1 两种电路比较 电压调节范围小 电路简单 功耗小 电压调节范围大 电路复杂 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 px RR px RR 2 选择原则 a 当两种接法均可满足实验要求时 一般选限流接法 b 当负载电阻 较小 变阻器总阻值 较大是 的几倍时 限流接法对电流 电压控制作用显著 x R p R x R 一般用限流接法 c 当负载电阻 较大 负载电阻是变阻器总阻值 的几倍时 限流接法对电流 电压的调控作 x R x R p R 用不明显 一般选分压接法 d 当要求电压从 0 开始变化 一定用分压接法 经验总结 1 关于电流表内外接 大内大 小外小 2 关于分压与限流 考试多数考分压 实验要求电压从零开始取的 3 关于滑动电阻器的选择 分压时选小的 限流时选大的 4 关于滑动变阻器在闭合开关前 p 的位置 分压打到最小 限流打到最大值 接接 法法 项项 目目 限限 流流式式分分 压压 式式 电路组成电路组成 RX p R A B P RX D p RP L 0 L L R EUE RR 电电压压调调节节范范围围 0 0 U U L L E E 电电流流调调节节范范 围围 闭合开关前触头应处位置闭合开关前触头应处位置b b 端端a a 端端 相同条件下电路消耗相同条件下电路消耗 的总功率的总功率 E E I IL L E E I IL L Iap Iap 注 1 单位换算 36 11010AmAA 36 11010KVVmV 36 11010MK 2 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 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4 当电源有内阻时 外电路电阻增大时 总电流减小 路端电压增大 5 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内阻时 即 电源输出功率最大 此时的输出功率为 Rr 2 4 m E P r 6 其它相关内容 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半导体及其应用 超导及其应用 十二 磁场 1 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 是矢量 单位 T 1 1 N T A m 2 安培力 注 磁感应强度 安培力 电流强度 导FBIL LB B TFNI AL 线长度 m 3 洛仑兹力 注 质谱仪fqVB VB 洛仑兹力 带电粒子电量 带电粒子速度 f Nq CV m s 4 在重力忽略不计 不考虑重力 的情况下 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 掌握两种 1 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 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 做匀速直线运动 VB 0 VV 2 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 做匀速圆周运动 规律如下 a 2 2 2 2 2 2 V FfqVBmmrmrmfr rT 向洛 mV r qB 2 m T qB b 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 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 任何情况下任何情况下 c 解题关键 画轨迹 找圆心 定半径 圆心角 二倍弦切角 注 L 0LL EE I RRR L 0 L E I R 1 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 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 2 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 3 其它相关内容 地磁场 磁电式电表原理 回旋加速器 磁性材料 十三 电磁感应 1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 普适公式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感应电动势 感应线圈匝数 磁通En t E Vn t 量的变化率 2 切割磁感线运动 有效长度 EBLV VB L m 3 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 感应电动势峰值 m EnBS m E 4 导体一端固定以旋转切割 角速度 速度 2 1 2 EB L rad sV m s 2 磁通量 磁通量 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垂直于的正对面积 BS WbB TSB 2 m 3 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 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 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 由负极流向正极 4 自感电动势 自感系数 线圈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 变化电流 I EnL tt 自 L HLI 所用时间 自感电流变化率 变化的快慢 t I t 注 1 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 2 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 3 单位换算 36 11010HmHH 4 其它相关内容 自感 日光灯 十四 交变电流 正弦式交变电流 1 电压瞬时值 电流瞬时值 sin m eEt sin m iIt 2f 2 电动势峰值 112 2 mm EnBSnBLVnBL Ln 电流峰值 纯电阻电路中 m m E I R 3 正 余 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 2 m E E 2 m E E 2 m I I 4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11 22 Un Un 12 21 In In PP 入出 5 在远距离输电中 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 2 P RP U 损 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 输送电能的总功率 输送电压 输电线电阻 P 损 PUR 6 公式 1 2 3 4 中物理量及单位 角频率 时间 线圈匝数 磁感强度 rad st snB T 线圈的面积 输出 电压 电流强度 功率 S 2 mU VI AP W 注 1 交变电流的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 即 电线 ff 电线 2 发电机中 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最大 感应电动势为零 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 3 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 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 4 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 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 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 输入功率等于输出 功率 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 即 决定 PP 入出 P出P入 5 其它相关内容 正弦交流电图象 电阻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十五 电磁振荡和电磁波 1 振荡电路 LC2TLC 1 f T 1 2 f LC 频率 周期 电感量 电容量 f z HT sL HC F 2 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 8 3 00 10Cm s Cf 电磁波的波长 电磁波频率 mf z H 注 1 在振荡过程中 电容器电量最大时 振荡电流为零 电容器电量为零时 振荡电流最大 LC 2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变化的电 磁 场产生磁 电 场 3 其它相关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