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几年来,笔者运用自拟强心方治疗肺心病慢性心衰3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中,男18例,女17例;发病年龄5059岁5例,6069岁12例,70岁以上18例。说明随着年龄增大,肺心病出现心衰的可能性就越大。原发病绝大多数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并反复感染,少数为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本组病程都在8年以上。1.2 诊断依据及临床表现 除原有肺部疾病的病史及体征外,常有活动后气促,心悸。体查有肺动脉压增高和右心增大。最后发展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咳嗽,气促,唇指紫绀,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甚至全身水肿。实验室有关检查及肺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等可佐证。2 治疗方法强心方组成:熟附子10 g,党参、黄芪各15 g,丹参、赤芍、泽兰、葶苈子各12 g,茯苓、猪苓、泽泻各18 g。加减:形寒肢冷者加干姜、肉桂;纳呆,便溏者加白术、山药;腹胀者加砂仁、大腹皮;咳嗽痰多者加法半夏、陈皮;心悸重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咳喘重者加紫苏子、紫苑;肝大质硬者加桃仁、红花。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服。7天为1疗程,可连服13疗程。服中药期间,有危重症候出现,可临时选用吸氧、强心、利尿剂等。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心功能改善级或级以上者。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心功能改善级者。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心衰未纠正。3.2 治疗结果 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7.2%。其中1个疗程者11例,2个疗程者15例,3个疗程者9例。4 病案举例杜某,男,68岁,干部,1998年2月16日初诊。患者原有慢支肺气肿病史20多年,近8年来经常咳嗽,心悸,下肢水肿。曾多次住院治疗,确诊为肺心病并心衰。近几天因天气寒冷,又出现心悸,喘咳,甚则不能平卧,腹胀纳差,形寒肢冷,下肢浮肿,尿少便溏。体查:神清倦怠,唇指发绀,颈静脉怒张,呈肺气肿征,两肺可闻少许干性罗音。心率92次/分,律整,心界向两侧扩大,心音低钝。肝肋下2 cm,肝颈征阳性,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舌质胖暗、苔厚,脉沉细。西医诊断:肺心病并心衰。中医诊为:心悸、喘咳,证属气阳两虚兼血瘀水泛。治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用强心方加减。处方:熟附子10 g,肉桂(焗)1.5 g,党参、黄芪、白术各15 g,山药、茯苓、泽泻、丹参、泽兰各18 g,葶苈子12 g,陈皮6 g。3剂。二诊时,尿量增多,浮肿减轻,咳喘减少,渐可平卧。效不更方,守上方续服4剂。三诊时,水肿消退,喘咳大减,心悸好转,全身症状改善。上方去泽泻、茯苓、葶苈子,肉桂改桂枝10 g,加砂仁、鸡内金、郁金、赤芍以加强行气醒脾活血祛瘀。再服7剂后,惟动则心悸,余症皆安,心衰得以控制。后以金匮肾气丸及陈夏六君子汤加减交替调服1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见心衰复发。5 体会本文35例,都有多年反复咳嗽气喘病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肺气虚弱,又易招致外邪侵袭,使病情缠绵难愈。肺病日久,子病及母,使脾失健运,水湿停滞而为痰饮。肺脾病久,必传于肾,肾主水,布阳化气,今肾气虚衰,一不能化气行水,二不能温运脾阳,三不能助肺肃降以通调水道,于是水湿泛滥,凌心射肺,入肝走肠,溢于肌肤,而为悸、为喘、为积、为水肿。同时,“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肺气虚弱,吸入不足,脾失健运,谷气不充,因而宗气虚衰,不足以“贯心脉而行呼吸”,而致血脉瘀涩,加之肾阳不足,不能上温心阳,致心阳虚弱,无力推动血脉运行而出现心悸、紫绀。总之,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阳两虚,标实为瘀血、痰饮。根据上述的病机,治疗上采用益气温阳治其本,活血利水治其标,临证选用强心方为基础方。方中熟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脾肾三经,力专温阳强心。根据药理研究有明显强心作用,并能改善外周和冠脉血循环;党参、黄芪性味甘温,二者合用,既能补益心气,又能助茯苓、泽泻等健脾利水消肿。黄芪是一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能明显提高气虚型心衰病人的心排血量、心脏指数,对缺糖缺氧性心肌细胞有直接保护作用;葶苈子既有泻肺平喘,又有利水消肿作用,根据药理研究,具有强心甙作用的特点;丹参、泽兰、赤芍能活血通脉,可以改善心脏及其它脏器微细血管障碍及微血管内血流的瘀滞,扩张血管,解除红细胞与血小板聚集,能更好地发挥利尿药的作用;泽泻、茯苓、猪苓淡渗利水消肿,根据药理研究有明显利尿作用,持续时间长,且较少引起电解质紊乱。综合本方,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的功效,应用本方,可使本虚得扶,标实能除,切合本病病机,收标本兼治之效。由此可见,本方对肺心病慢性心衰有良好的治疗和调节作用,符合慢性心衰的现代治疗观点。文章出处:新中医 1999年第4期第31卷。咳喘咳喘为咳嗽与喘证的合称,泛指肺气上逆,呼吸急促,气短不续为主证的一类疾病。其病因多为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壅盛及正气虚弱,为临床常见病证。先生对咳喘一症,具有独特的见解,疗效显着。宣肺治其实、益肾固其本哮喘日久,往往本虚标实。由于宿痰内伏,肺气壅盛属实,由于脾虚不运、肾虚不纳属虚,进一步可出现三脏俱虚的症状。丹溪心法喘:“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是治疗哮喘的大法。先生在临床掌握“宣肺治其实,益肾固其本”的原则,取得定疗效。哮喘(支气管哮喘)曹,女,11岁。初诊(出诊,1973年5月ll日):哮喘反复扰人已8年。近两旬哮喘持续发作,昼夜不已。呼吸气促,咳嗽剧烈,喷嚏,流涕,倚母怀喘息,不能平卧。用异丙基肾上腺素喷雾吸入,仅能缓解数分钟。痰多白沫,不易咳出,额部汗出甚多。唇紫,苔薄腻,花剥,舌质青,脉细数。多次急诊用地塞米松、异丙基肾上腺素喷雾,以及氨茶硷、非那更和各种抗菌素等药物,未见效果。体检:体温38,心率130次分,呼吸38次分,肺部听到干、湿性罗音。素有哮喘宿恙,风寒外袭,痰浊壅肺,肺失清宣,郁而化热。稚体娇弱,邪势方殷,病情危重。急拟宣肺平喘,化痰祛邪,双剂并进,以冀获效。处方:生麻黄4。5g 射干9g 炙地龙9g 苍耳子9g 炙紫菀15g 炙百部15g 炙苏子9g 黄芩9g 姜半夏9g 白芍9g 鲜竹沥30g(另服)。剂。各煎汁,24小时分次服完。二、三诊均用原方加减,5月12日服剂,5月1315日每天服1剂,哮喘逐步缓解。但于 5月23日起,突然喷嚏、流涕又作,剧咳,气急出汗,程度较初诊时为轻。仍用初诊方加减,3天后又缓解。从6月6日起哮喘症状完全消失,并于8月下旬恢复读书。参加游泳锻炼,偶有感冒,鼻塞流涕,但均未引起哮喘复发。以后,平时服培补脾肾方:党参9g 白术9g 茯苓9g 炙甘草6g 胡桃肉12g(打) 补骨脂12g 熟地12g 枸杞子9g 淮山药12g 苍耳子9g。另服地龙片(单味地龙生药制成,每片0。3g,每次吞服5片,日服次)及胎盘片。如有感冒、流涕、咳嗽,服标本兼顾方:生麻黄6g 射干9g 苍耳子9g 陈胆星9g 党参9g 白术9g 茯苓12g 胡桃肉12g(打) 黄芩9g。以后又以上方制成丸药调治。1983年随访,停药多年,哮喘9年来未发。本例支气管哮喘频发达8年之久,造成病孩痛苦。在发病时,以治标为主,重用生麻黄(每天9g)之辛散与炙地龙(每天18g)之咸降相配,以宣肺、清热、平喘。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两药同用可加强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有极好的平喘作用。至于额上汗出甚多,何以不忌麻黄?因根据其母亲诉述,病孩平时并无自汗、盗汗,仅在哮喘剧发时出汗,可见并非表虚,故可用麻黄平喘,喘平则汗出自止。苍耳子祛风宣窍,与地龙相配,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要药。患者痰涎壅盛,郁而化热,故用竹沥、紫菀、半夏等以化痰止咳,黄芩、射干等以清热利咽;配白芍稍敛麻黄辛散之性。在用本方治疗初期,除仍用喷雾及氨茶硷外,其他诸药均停用,以后即完全以本方为主;当哮喘完全控制后,改用培补脾肾法,补脾以四君子为基础,补肾以胡桃肉、补骨脂、熟地为主药。盖肺为脾之子,培土即所以生金;肾为气之根,补肾即所以固肺。通过变法调治,使8年痼疾,得到根治。叶天士认为喘证“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说确实可信。温肾健脾以利水、肃肺化痰以平喘喘肿之证,上则喘息不平,下则肿势蔓延,病在肺脾肾三脏,病情重笃,危在旦夕。治法必须抓住温肾阳以驱水湿,暖中土而化浊阴为主。如单从治肺着眼,徒劳无益。喘肿(肺原性心脏病)陈,男,74岁。初诊(1967年10月6日):素有慢性咳嗽,经常下肢浮肿。最近两天,突然心悸、气急加剧,肿势益甚,延及大腿,按之凹陷,咳嗽痰多,咯痰不爽,四肢不温,尿少。脉弦滑,苔厚灰腻,舌质青紫。腹部有移动性浊音。证属脾肾阳虚,气不摄纳,水浊泛滥,肺失肃降。高龄正虚,邪势猖盛,急宜温肾健牌以利水,肃肺化痰以平喘。处方:熟附子15g(先煎40分钟) 生黄芪15g 葶苈子30g 光杏仁9g 淡姜皮45g 炙紫菀15g 姜半夏9g 茯苓皮30g,3剂。 二诊(lO月9日):服上方后尿量剧增,肿势大减,腿肿全退,脚面尚有轻度浮肿,四肢不温,咳嗽气急。脉弦滑,苔薄腻带灰。腹部移动性浊音消失。再用前方加减:熟附子15g(先煎40分钟) 生黄芪15g 葶苈子30g 桑白皮15g 淡姜皮45g 炙紫菀15g 姜半夏9g 陈胆星9g,3剂。三诊(10月12日):腿足面目水肿全退,气急减而未平,咳嗽已少,痰量亦减,纳呆。舌质青紫已消,苔薄灰腻,脉弦滑。再予振心阳,利肺气。处方:熟附子9g(先煎20分钟) 生黄芪15g 生麻黄6g 射干15g 炙紫菀15g 炙百部15g 姜半夏9g 陈胆星9g,4剂。四诊(10月16日):肿退喘平,略有咳嗽,胃纳好转,怕冷。苔薄灰,脉弦滑。再予前法调治。处方:熟附子9g(先煎20分钟) 生黄芪9g 生麻黄6g 射干15g 陈胆星9g 炙紫菀15g 陈皮9g,4剂。另,附子理中丸100g,每次5g,每日吞服2次。煎药服完后,再服丸药调理。本例系哮喘性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脏病,病情重危由于肾阳衰惫,膀胱气化失常,以致四肢不温,小便不利;脾阳不运,水湿泛滥,以致水液停聚,面目肢体浮肿: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气凌心,以致心悸、咳嗽气急不平。病在肺脾肾三脏,故用附子温肾强心以利尿:黄芪健脾益气以利尿;葶苈子泻肺定喘以利尿。先生常用此三味药为主,随症加味,每能见效。通过长期实践,认为:熟附子一般剂量为9g左右,宜先煎20分钟。对心力衰竭,气急,浮肿较重者,则剂量应加大到15g,甚至30g但附子含乌头硷,对各种神经末梢及中枢,先兴奋,后麻痹,如大剂量用之不当,可以致死。其中毒症状为唇舌发麻、恶心、肢麻、运动不灵、呕吐、面白肢冷、血压下降,最后可出现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但久煎即可减除本品毒性,而温肾强心作用并不减弱因此,如用15g,应先煎40分钟;如用30g,应先煎l小时,则不致发生意外。本例还用紫菀、杏仁、半夏以肃肺平喘,化痰止咳;淡姜皮、茯苓皮以健脾行水。初、二诊时,患者气急甚剧,处方未用麻黄,因见肿势严重,舌质青紫等心力衰竭之象,故不宜用;方中葶苈子、杏仁、桑白皮均有一定的平喘作用,用之无碍三诊时,气急减而未平,肿势已退,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故用生麻黄以宣肺平喘。四诊时肿退喘平,除略有咳嗽怕冷外,诸症悉除,病已化险为夷,遂用原方加减,并于煎药服完后,改服附子理中丸温肾健脾,以资调理。辛温与辛凉相配、宣肺与肃肺同用外感咳嗽,既见喉痒咳嗽痰多等症,又常兼发热恶寒。根据先生的临床体会,不必拘泥于辛温与辛凉、宣肺与肃肺的界限,常以辛温辛凉相配,宣肺肃肺同用,提高了治疗效果。外感咳嗽(气管炎)赵,女,68岁。初诊(1976年8月23日):咳嗽甚剧,已有天。昨起恶寒发热(体温386),头痛,四肢关节酸痛,咳嗽阵作,咯痰不爽。昨服复方阿司匹灵、安乃近等西药后,一度出汗,体温稍降,今晨身热甚壮(体温391),苔薄白,脉滑数。系风邪外袭,肺气失宣。治宜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处方:羌活12g 公英30g 薄荷叶3g(后下) 生麻黄9g 杏仁9g 生甘草6g 炙紫菀12g 炙百部12g 炙枇杷叶12g,2剂。上方头汁先用清水浸泡15分钟,煮沸后5分钟停煎,10分钟后,取汁温服;二汁煮沸后再煎30分钟,取汁温服。二诊(8月25日):前天上午10时服上方后,得汗甚畅。昨晨身热退清(体温36。8),头痛骨楚消失。今日咳嗽已减,食欲已振。苔薄白,脉小滑。再予清宣肺气,化痰止咳。处方:生麻黄4。5g 杏仁9g 生甘草6g 炙紫菀12g 炙百部12g 炙枇杷叶9g,3剂。以一般常规来说,风热宜辛凉,风寒宜辛温,咳嗽初起宜宣肺,咳嗽日久宜肃肺。但在临床运用中,没有必要限制得太死,可以相互配合使用。先生对感冒及外感咳嗽而见发热者,常以辛温(羌活、生麻黄)、辛凉(薄荷加蒲公英清热)同用,而以羌活、蒲公英为主。如偏于风寒发热无汗身痛,羌活可加重至15g,再加紫苏9g,适当减少蒲公英剂量;如偏于风热口干咽痛,除已用蒲公英外,可再加板蓝根30g或黄芩12g,适当减少羌活剂量至于宣肺与肃肺同用,古已有之,例如射干麻黄汤,既用麻黄辛温宣肺,又用紫菀、款冬肃肺下气,而此方治疗哮证咳嗽气急,喉中有痰鸣声,即使持续已半月余,也不因发作日久而忌麻黄宣肺。又如止嗽散中荆芥、桔梗疏风宣肺,说明病起不久,表邪未解。但并未因此而忌用紫菀、百部以肃肺止咳。本例用羌活、薄荷、蒲公英解表清热,三拗汤宣肺化痰,紫菀、百部、枇杷叶肃肺止咳。其中枇杷叶是一味肃肺药,有较强的抑制流感病毒作用,先生治疗流感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甚剧,常在解表宣肺药中加入本品,效果较好。至于煎药方法,由于羌活,薄荷等含挥发油,不宜多煎,故嘱头汁少煎取其辛散解表之力,二汁多煎以奏化痰止咳之功。通过上法治疗,本例高热在24小时内退清,咳嗽迅速全愈。辛散收敛、相辅相成咳嗽日久不愈,用宣通、肃降之法而无效,且外无表症,内无痰浊者,则可采用辛散与收敛法同治,每能见效。久咳(气管炎)顾,女,37岁。初诊(1975年4月2日):今年春节前探亲途中,感受风寒,引起咳嗽。两个多月来,曾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服愈咳糖浆、碘化钾以及中药等,喉痒咳嗽持续不减,干咳无痰,剧咳时引起气急恶心。胸膺闷痛,精神困惫,气短,口干,脉细略数,苔薄腻。咳嗽缠绵已久,肺金气阴亏虚,肺失清肃,气逆而致频咳。治宜益气养阴,宣肺镇咳。处方:生黄芪9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生麻黄4。5g炙地龙9g 桔梗4。5g 生甘草4。5g 罂粟壳9g 炙紫菀15g 炙枇杷叶12g,7剂。二诊(4月9日):近3天来,咳嗽已明显好转,未见剧咳,气急渐平,口干亦减,脉细,苔薄腻。再予前法出入:生黄芪9g 生麻黄4。5g 炙地龙9g 罂粟壳4。5g 桔梗4。5g 生甘草4。5g 炙枇杷叶12g 北沙参9g 麦冬9g,7剂。三诊(4月16日):喉痒咳嗽已除,各症均安,惟略觉神疲气短口干而已。此乃气阴尚未完全恢复所致。再予益气养阴为主,生脉散加味处方:孩儿参12g 麦冬12g 五味子4。5g 南北沙参(各)12g 野百合10g 生甘草4。5g 桔梗4。5g,7剂。本例咳嗽两月余,缠绵不愈。剧咳日久,气阴亏虚,故见神疲、气短、口干;肺失清润肃降,气失宣畅,故见剧咳无痰。方用黄芪、沙参益肺气,养肺阴,乃一般常法;关键在于用麻黄之辛散配罂粟壳之收敛,相辅相成,起着宣通、收敛肺气的作用,以达到镇咳止嗽的目的。一般治疗咳嗽并不常用罂粟壳,恐其收敛邪气,但用之合度,可获显效。医门法律说:“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收涩药,咳久邪衰,其势不脱,方可涩之。”所谓“邪盛”,是指表症未罢,痰浊未清;所谓“邪衰,其势不脱”,是指外无寒热表症,内无痰浊留恋,而咳势仍剧。必须抓住这两个辨证要点;方可使用收涩之剂。丹溪心法说:“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朱氏之见,可谓深得使用本品之要领。咳喘之证,在临床上还可见痰甜或痰咸。一般痰有甜味,多属脾经痰湿留恋所致。痰甜而稀白者为寒湿之痰,可用平胃散、苓桂术甘汤以温化湿痰;痰甜而稠黄者为湿热之痰、可用贝母瓜蒌散、黛蛤散以祛痰化湿清热。先生根据程门雪先生经验,无论寒湿或湿热之痰,凡是痰甜,均应适当加入陈皮、砂仁等芳香化湿之品,可以提高疗效,确实灵验。一般痰有咸味,多属肾水不摄,津液上泛所致。用金水六君煎加减,以补肾健脾,其中熟地重用至八钱,取得很好效果。盖脾为生痰之源,脾健运则痰浊自然不生;肾主水,肾气充则肾水不致上泛矣。咳喘日久,凡见晨起咳嗽,痰先稠后薄,多属肺脾湿痰,夜间或子后咳嗽气急更甚,多属肾虚不能纳气。发作时间,可供辨证时之参考。人过四十,已然不惑。我们听过别人的歌,也唱过自己的曲,但谁也逃不过岁月的审视,逃不过现实的残酷。如若,把心中的杂念抛开,苟且的日子里,其实也能无比诗意。借一些时光,寻一处宁静,听听花开,看看花落,翻一本爱读的书,悟一段哲人的赠言,原来,日升月落,一切还是那么美。洗不净的浮沉,留给雨天;悟不透的凡事,交给时间。很多时候,人生的遗憾,不是因为没有实现,而是沉于悲伤,错过了打开心结的时机。有人说工作忙、应酬多,哪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啊?记得鲁迅有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不明花语,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考前女生生理知识课件
- 高空坠落培训课件
- 北京小学信息考试题库及答案
- EG31-生命科学试剂-MCE
- 北大医疗vb考试科目及答案
- 社区护士考试题集及答案
- 国际法考试题及答案
- 动物考试题及答案
- 高村镇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高效消防知识培训心得课件
- 脑健康中心建设指南(2024年版)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选择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原卷版
- 高考小说阅读导练:蒙太奇、意识流、冰山理论专项(理论指导+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护理查房
- 园林局城市绿化养护手册
- 法社会学教程(第三版)教学
- 人工智能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挑战与机遇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应用文写作》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塑料门窗工程技术规程》JGJ103-2008
- 高三5月大联考作文“新技术”“新产业”“新质生产力”导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