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术应用 汇报人 亲爱的老师和各位童靴 以下内容在课本第壹佰四十页 例5 2 通知 题目 例5 2 考虑如下图所示的受均布载荷作用的矩形截面简支梁 假定材料是理想弹塑性的 设梁跨度为 截面尺寸为 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 坐标原点取在梁跨中截面中心点 轴取为沿梁的轴线方向 轴和轴取为截面的形心主轴 a 受均布载荷作用 1 弹性阶段 从梁的弯矩分布可知 梁跨中截面的弯矩值最大 因此 弹性极限载荷 情况一致 在假定和的影响可以忽略时 简支梁在弹性阶段的应力解仍与纯弯曲 解 1 弹性阶段 应力解和弹性极限载荷 a 为 b 2 弹塑性阶段 2 弹塑性阶段 应力解和塑性极限荷载 当时 梁部分截面进入弹塑性阶段 从梁的弯矩分布可知 可设的截面为梁弹性区段与弹塑性区段的交界面 在的各截面 均处于弹性状态 而在的各截面 都有部分纤维进入塑性屈服状态 对的个截面 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即如上式 a 所示 对的各截面上的应力分布为 改写成无量纲化的形式 这里 令 为 而截面上弹性区与塑性区的交界 c d 在载荷q确定时 上式表示一个双曲线方程 因而 在梁的弹塑性阶段各截面上的弹性区与塑性区的交界线沿轴向的变化为双曲线或其渐近线的形式 如图所示 显然 跨中截面最先达到塑性极限弯矩 令及 带入 d 式即得塑性极限荷载为 e 塑性极限荷载 弹塑性阶段弯矩图 在载荷刚刚达到时 梁弹性区段与弹塑性区段的交界面上的弯矩为 由此解得 f 由式 f 可以发现 在简支梁上作用的横向均布荷载达到极限荷载时 梁的弹塑性区段的范围为其全长为 各位亲 以下内容是课本上没有的 敬请竖起耳朵聆听 紧急通知 3 卸载 残余应力 设荷载增加到值 后卸载 这里 我们设想在梁上均布作用大小等于荷载变化值的假想荷载 按式 a 计算由假想荷载引起的应力 然后将卸载前的应力与之相减 就得到卸载后的残余应力 因而 当荷载变化值 即荷载完全卸去时 两弹性区段截面内的应力退为零 而梁弹塑性区度截面内的残余应力就为 g 4 梁的挠度 在小变形条件下 曲率 y表示梁的挠度 当时 梁处于弹性阶段 曲率与弯矩之间的关系为 对上式积分 并考虑边界条件 可求得梁的弹性挠度 在时 由式 i 可得梁中点的挠度 h i 这就是材力的解 当时 梁部分截面进入弹塑性阶段 在梁的弹塑性区段内 曲率k满足 将式 c 代入上式 可得 j 对式 j 和式 k 分别积分 并利用边界条件 在弹性区段内 曲率仍满足式 h 即 k 和连续方程 怎么算呢 这五个条件 就可以确定四个积分常数和 当时 其结果如下 l 此时 梁跨中的挠度为 于是 由此可见 在简支梁刚刚达到塑性极限荷载时 梁的挠度还只是弹性量级的 容易求出 当荷载从卸为零时 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谢在库管员授课课件
- 2025年度特许经营合同纠纷诉讼担保书样本
- 2025常年知识产权纠纷预防与应对顾问合同
- 2025版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合同
- 2025版全新水钻工程设计与施工监理合同范本下载
- 2025版离婚夫妻债务明确划分及财产分割协议
- 2025年度高层建筑外墙抹灰施工与维护一体化合同范本
- 2025年汽车租赁与二手车交易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国外工作合同协议书
- 2025劳动局劳动合同模板
-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图形动画毕业设计
- 工会劳动竞赛课件
- 2025年建筑工程-安全员C证-安全员(C证·上海)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光伏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2025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入库题库与答案
- 仪表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三级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考试题库(附答案)
- 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工程设计图纸技术交底
- 学科交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