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东坡——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doc_第1页
品东坡——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doc_第2页
品东坡——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doc_第3页
品东坡——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doc_第4页
品东坡——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品东坡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品东坡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随笔(xx.11.3.)近一千年前,在重文抑武、重农抑商的北宋,曾活跃着一位奇才,品东坡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他在二十岁时几乎以榜首高中进士,为政期间屡遭贬谪;一生作诗词曲赋无数,列“唐宋八大家”之中;遍观佛、道、儒家经典,形成了对人生的独到见解,留给后人以心灵的喜悦与思想的快乐。 他就是苏轼,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谥号文忠公。 一文学奇才每当中秋来到,耳畔或眼前总会出现一首词,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仰望明月,心念故人,或远在天边的亲人朋友时,似乎这几句会自然地浮现出来。 夜空漆黑,几点星辰缀在绸缎般的天空。 有时坐起,或四处走动,或在窗前凝视外面院子中立着的一盏橘黄色的路灯,或侧耳听着偶尔响起的脚步声与行李箱轮子碰撞地面的骨碌骨碌声,心头会产生一些如薄雾般的对往事的追忆。 有时,这些追忆会变成对即将来临的考试的焦灼,默念几遍“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能使心中平静一些。 这是苏东坡词、曲、文中体现的豁达。 而他的“豪放派”风格由赤壁怀古中可见一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湮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酻江月。 年少时,母亲曾嘱咐我一定要把这首词像背课文一样熟记于心。 当时觉得,记了就记了,没有什么;但后来慢慢咀嚼,才体会到其中的豪迈。 诗人把1壮观的“火烧赤壁”写得轻如薄纱,衬以宏大的场景,读来觉得心中有一种情绪在索绕着,可能是觉得前人所做的事不够自己在政坛上为百姓所做的贡献?可能是向往那种雄姿英发、谈笑于群儒间的境界?也可能仅仅是一个老人对历史的遐想吧。 苏东坡的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是对此很好的概括吧。 “词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 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杨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 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所谓雕虫篆刻者。 词能达意,能引人遐想,因而能使读者快乐。 二百姓之官北宋年间,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变法。 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青苗”贷款。 农民必须贷款,在每一期结束时必须交纳近乎高利贷的,百分之三十的利息。 此外,类似于集体经济制度的“政府吸纳小商家”模式,大大打击了商业的发展,心得体会品东坡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王安石的刚腹自用与剿除异己等行为都使当时的朝廷成为一个近乎独裁专政的、笼罩着阴霾的地方。 苏东坡所做的,与这一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不热衷于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只是在被“小人”们的诸多奏章激怒时才上书几次,陈明自己忠于皇上之心。 行至晚年,他甚至开始厌恶这些行为,屡次上书要求归隐乡间。 他不像多数在官场上依靠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谋得高官厚禄的人那样,“随即行事”。 甚至,如其妻所言,不分辩面前的人是否那种可以倾吐心事的朋友。 他也不像他们,“不与其他人有通信,所谓明哲保身,”而是游山玩水,四处题诗,以致于被人抓住把柄。 他于哲宗元祐元年,废止青苗贷款法。 他在任杭州太守时,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稳定物价、设立公立医院(中国最早)“安济坊”、解决居民的用水问题(修建长距离水道把水库的水引入人家)、西湖、尽力申请粮食拨款完善“常平仓”制度以备饥荒之年来临。 当狂风暴雨来临时,他连上“浙西灾伤第一状、第二状”及五张“相度准备赈济状”,呼吁朝廷给予拨款。 可惜,由于党派之别,朝中的执政党把这些火急火燎的呼吁当成了耳边风。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很特殊的现象由于信息闭塞不通,做出最后决定的皇帝常常被蒙在鼓里。 摄政者把某个党派提出的主张能否实行视为各个党斗争的举动。 似乎是否是“己方党派”提出的意见比那个意见是否对人民有益更为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臣子们来说,自己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至于人民、社稷?那似乎不属于自己的政治资本。 这就是专制封建制度对于人民来说的弊端。 这么说来,出现一两个心系百姓而又有背景(皇太后支持)的大官,实属人民的幸事。 无怪乎他的地位被抬得如此之高。 一言而弊之,曰“使民不畏官。 三修行之成苏轼在写诗做赋、当官之余,修行瑜伽、佛教、道教等,与其弟子由交流,颇有心得。 然而,他留有自己的见解,把各家思想融合并用于自身。 一般的,一个人需要有信仰来支持他的灵魂,有追求来引导自己的道路,有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忧愁,有动力来使自己奋斗。 对于东坡这一个两遭贬谪远迁的人,这些使他思想境界更高的理论更为完备吧。 年轻时,他继承了父亲苏洵的狂放不羁。 他写讽刺诗、写诉状、写奏章劝皇帝改变观念,因而遭受打击。 在被贬谪后,在向南的漫漫长路上,在南方的蛮荒之地,在一个个不眠之夜,他参悟了生命的真谛。 “出舆入辇,蹶痿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娥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这三十二字警告,是他写给自己昼夜观看的。 “失去人间美好东西的人,才感觉得到人间的幸福。 在一次次的顿悟中,“他讽刺的奇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于是,他得以捕捉生命中快乐的瞬间,凝聚成如记承天寺夜游之类的精美短小之篇。 我们今天也才能够从文学、政治、思想三方面品味苏东坡这位文坛奇才、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