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认知 :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 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2.技能:辨析词类活用现象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情感:学习作者 “尽吾志 ”和作学问 “不可不深思而慎取 ”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我国地大物博,奇山异水遍布大江南北,历代文人骚客,雅士名流,多喜访游这些胜景,吟诗作赋,挥毫作文,描写各地各时的独特风景,借以抒发其胸中之块垒,或仕途失意,或忧国忧民,或高超出世,一言以蔽之,多是景为情役。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则独出机杼,走出了写景抒情的窠臼,并开创了记叙说理的新境界。 那么,此文记叙了什么地方的胜景?又阐述了什么道理呢?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_临川先生文集_等。二熟悉课文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读准下列字音: 褒_庐_窈_怠_圭_父_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五种表达方式) 第一段叙述,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叙述,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三、学习第一、二段(一)1、根据课文注释及自主预习,翻译第一段。重点词语及句式实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虚词: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盖余所至盖: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3)句式并翻译: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2、翻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判断句)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句式:判断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翻译: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山麓筑屋定居。3. 内容分析第自然段: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 名 、山之 寺 、山之 洞 、山之 碑。第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写仆碑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二)、研习第二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划线词并翻译句子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有泉水从旁边涌出。)有穴窈然 :(然:的样子 有个洞穴深渊幽暗。)问其深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问它的深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前进越困难,然而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火把还足够来照明。则或咎其欲出者:便有人责怪那些要求退出来的人。2、(1)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有哪些:(有多少则写多少)明确: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 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王安石诗歌赏析: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赏析: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此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二句: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第二课时三重点研读第三段(本段要求背诵)(一)解释重点词并翻译句子。1、于是余有叹焉(翻译: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2、往往有得(得,活用:动词作名词,收获。)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翻译: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广泛。)4、夷以近险以远(以:相当于“而”,表示并列关系。翻译:地势平坦/险峻,并且路程近/远。)5、非常之观(翻译:非同寻常的景象。)6、常在于险远 (险远,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8、于人为可讥(翻译: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9、其孰能讥之乎(翻译: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二)句式不随以止也:不随(之 )以止也。 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_判断句_(三)积累古今异义词,写出在句中的意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不同寻常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种情况 )(四)讨论:1、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_2、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_3、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地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性;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己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通过以上议论,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三研读第四、第五段研习第四段,完成下列问题(一)解释重点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又因此叹息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世之谬其传(谬,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名:说出。)何可胜道也哉(何可哉:哪里呢 )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的原因 。学者:治学的人。句式:判断句。翻译: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采取资料的原因了。)(二)思考题 :1、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明确: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2、从过渡衔接和文字的前后呼应的两个方面分析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呼应的?明确:过渡衔接。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分家合同算法律协议
- 机车订车协议书模板
- 中国科学合作协议书
- 临时员工聘用协议书
- 买卖牛羊协议书范本
- 企业委托翻译协议书
- 充电合同租赁协议书
- 成人政治考试题库及答案
- 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鸡东县卫生健康局所属乡镇卫生院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真题
- 江苏入团考试试题及答案2025年
- 微信客户维护培训课件
- 医院消防演练方案及流程
- (2025)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中小学生读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学困生教学课件
- 食盐质量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水文课件资料
- 数据安全介绍培训课件
- 茶百道企业介绍
- 《多元统计分析》(第6版) 课件 第3章 聚类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