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docx_第1页
我的叔叔于勒.docx_第2页
我的叔叔于勒.docx_第3页
我的叔叔于勒.docx_第4页
我的叔叔于勒.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雷介武 湖北赤壁市教研室;437300一、导入 (播放萨克斯曲回家) 师:刚才听到的萨克斯曲,名字叫回家,它曲调悠长嘶哑,又略带淡淡的忧伤,像是倾诉游子思家心切的心情,又像是呼唤亲人回家今天我们便学习一篇与“盼望亲人回家”有关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二、赏析构思 (一)选材角度之巧 师:我知道,像这样的小说,就是不布置预习,同学们也已经提前看过好多遍了,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于勒的经历 生:于勒因为早年浪荡被赶到美洲,在美洲做买卖发了财,后来又几乎沦为乞丐,流浪回国,最后在船上遇见家人 师:很好说到于勒的经历,我们先看一段视频(多媒体播放大国崛起片段) 师:当时欧洲人发现了美洲,纷纷漂洋过海奔赴美洲,或是逃难,或是淘金;最后有失败有成功于勒便是其中一员但莫泊桑并没有把笔墨的重点放在“于勒远赴美洲”这个更容易让人关注的大背景上,而是集中写菲利普这个小家庭的苦和乐 (二)“出人意料”之妙 师:在菲利普一家的苦乐故事中,家人苦苦期盼的是什么? 生1:期盼于勒发了财回哈佛尔,和他们一起过快活的日子 师:请找出最能表现菲利普全家期盼于勒的细节语言描写也好,动作细节也好,心理描写也行 生2(读):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师:永不变更,永远不变化,说明他们永远在期盼这句话中的“唉”有何言外之意? 生3:“唉”字表达了一种担忧,担忧他们的苦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 生4:“唉”字表达了一种埋怨,埋怨于勒为什么还不回来 生5:“唉”字表达了一种失望的情绪 师:是啊,盼了十年了,于勒还没有回来,所以只好“唉”请把“唉”字理解性地读一下(生品味着读) 师:还有吗? 生6(读):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师:他们把于勒的这封信简直当作了他们家的一种荣誉 生7(读):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师:大家关注“简直好像”四个字,他们到底看到于勒了吗? 生(众):没有 生8:是一种幻觉 师:是啊,想念一个人想到出现幻觉,可见他们的期盼之切啊!还有吗?生9:“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于勒还没有回来,他们就想用他的钱置别墅,说明他们日日在盼 师:大家关注这句话中的“上千种计划”,请大家计算一下,十年多少天?对,3650天那么他们家几天一个计划? 生(杂):大约三天多就一个计划 师:是啊十年中,平均三天多就一个计划,足见全家的期盼之切啊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告诉我,菲利普全家喜欢吃牡蛎吗? 生10:不见得喜欢吃牡蛎 师:那他们为什么要那么郑重地去吃牡蛎呢? 生11:他们喜欢的是那一种吃法 生12:他们是喜欢有钱人的那种姿态,想显示自己的富贵就装 师:对啊想装出一副有钱人的派头出来,这其实就是在盼于勒啊文中有一句话,“父亲”说“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老师觉得一家人没必要搞得那么客气,这句话中的“我请你们”可不可以删掉? 生13:不可以册掉,这是“父亲”在刻意模仿绅士,借机表现绅士风度 师:家里又没什么钱,还表现什么呢?没必要吧? 生14:但是他们认为他们自己马上就有钱了,所以就装出一种富贵人的姿态 师:说得非常好是啊,他们这么绅士,其实都是因为有一个想象中的有钱的叔叔等在那里这所有的细节,足以说明全家对于勒真是翘首以盼,真是望眼欲穿!客观地说,有希望才有盼头!有盼头,再苦也是美好的! 师:但是有一件事,一件让全家人真正感到苦涩而心酸的事情终究还是来了!是一件什么事? 生15:哲尔赛岛旅游时,他们遇上了日夜思念的于勒,可是这时的于勒却一贫如洗! 师:是啊,十年苦等,十年期盼,盼来的却是一个近乎乞丐的叔叔!这意外而痛楚的相逢,把菲利普一家所有的梦想、所有的期盼击得粉碎!这怎么不让人失望至极,令人心酸之至啊!(屏显:巧遇让人如此心酸!) 师:故事中菲利普一家与于勒的这次意外相逢,可以说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出人意料”的构思,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三、品味语言、品析人物 (一)菲利普夫妇 师:哲尔赛旅行遇到于勒后,有几段对话,看了让人心里难受,是哪几段? 生(众):第34至38段 师:现在,第34段我想请两位同学朗读,看谁读得准确 (两位学生读第34段对话) 师:坦率地说,“啊!啊!原来如此”一句中,两个“啊”字你们没有读好,作为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连用两个“啊”字,肯定有他的深意到底怎么读?你们先揣测一下此时此刻人物的心理 生1:第一个“啊”字应该读作,第二个“啊”字应该读作“” 师:为什么? 生1:第一个“啊”字表明他明白事实真相之后的惊讶和震惊第二个“啊”字表示明白现实后深深的失望 师:非常好请你朗读 (生依其说法朗读两个“啊”字,众笑) (师也情不自禁地朗读这两个“啊”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第35段的对话 (一生朗读) 师:你要注意,说前一句话“你先坐下吧”时“母亲”的心理是怎样的,与说后一句话“别叫他们看出来”时有没有不同 生2:前一句话是气恼、不耐烦;后一句话是紧张、害怕 师:是呀那你就要读出这两种语气来再试试 (该生再朗读) 师:前一句的气恼、不耐烦的语气还是读出来了,后面一句的语气没读好 (师范读第一句读得急促,第二句读成轻声学生们会心地笑了)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第36段 (一生朗读) 师(笑):“是他,真是他!”这句,你读得有些抒情揣摩一下语境,再读一下怎么样? (生再朗读,读得语气紧凑了些) 师:这样就很好了要读出“父亲”慌张的心理 师:现在我们关注一下这里描写了“父亲”神态的一组词语 生(众):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神色张皇 师:“父亲”到底怕什么呢?自己的亲弟弟他怕什么呢? 生3:他怕弟弟回家重新拖累自己 师:这人哪,真势利啊第37段比较简单,哪一位同学读一下? (一生朗读) 师:不错再看第38段,哪位同学读? (又一生朗读) 师:“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一句中的“就”字能删去吗?为什么?生4:不能“就知道”,说明他们早就知道删去就没这意思了 师:这就有问题了,既然他们早就知道,那为什么还那么盼望于勒回家呢?生5:他们也许觉得还有一线希望 生6:也许他们是希望奇迹出现 生7:其实他们是不愿相信于勒没钱这个事实的,他们宁可做梦 师:是啊菲利普一家其实早已猜到于勒没钱,但他们一直小心地呵护着心中的那一个梦想唉,他们是在自欺欺人啊! 师:我们再请两个同学朗读这段对话,注意一定要将母亲暴怒的语气读出来 (一生朗读) 师:前面几句你还是暴怒,后面就平和下来了(生笑) (又请一生再朗读) 师:基本可以,但还是不够暴怒老师也受了你们的感染,我也想暴怒一下 (师范读生鼓掌) 师:我们来关注一下对话中母亲的三句话,那就是“三个别”,请作标记 师:同学们,于勒有钱时就望眼欲穿,没钱时就是“别叫”、“别叫”、“别叫”!躲避瘟神一样!真是势利、自私、冷酷!毕竟是亲人,血浓于水啊,怎么能这样呢?如此人性,真是让人吃惊,让人心寒!(屏显:对话让人如此心碎!) (二)“我”(若瑟夫) 师:好在哲尔赛旅行快结束时,有一个称呼,让人感到很温暖,在哪里? 生1:“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这里针对同一对象,运用了三个不同的称谓,老师觉得颇显重复,删掉“父亲的弟弟”行吗? 生2:不行 师:为什么呢?“我”的叔叔不就是“父亲”的弟弟么?多余哟 生2:它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这关系不是很清楚么? 生2:“父亲的弟弟”一句,能说明他对“父亲”的讨厌 师:非常正确“父亲的弟弟”这一句,强调了于勒和“父亲”的关系,暗含着对“父亲”漠视兄弟情谊的强烈不满,所以是绝对不能删去的(师用家乡话读“父亲的弟弟”这一句,学生明显感觉到不满的语气,并会意地笑) 师:请说说为什么让你内心感到了温暖 生3:若瑟夫重亲情 师:是啊家人一会儿称于勒是流氓无赖,一会儿是小子、贼,乞丐但是“我”,即使面对穷困潦倒的于勒,依然称其为“我的叔叔”,“我”对亲情的珍视让人感觉温暖! (屏显:称呼让人如此心动!) 四、领悟主旨 师:好,现在请问大家,你憎恶菲利普夫妇吗?为什么? 生1:憎恶因为他们不顾念亲情,几次抛弃亲弟弟 生2:不憎恶当时法国社会人人都以金钱去衡量一切,他们只是其中的一员 生3:我是憎恶他们的因为我觉得世界上最宝贵最温暖的就是亲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任何环境下,亲情都不应该被割舍 生4:我是不憎恶他们的因为他们等待了十年的希望在这一瞬间破灭了,他们的过激做法也是情有可原的 生5:我是憎恶他们的,因为于勒已改变,他不会再好玩乐了,怎么能再抛弃了他呢 生6:我不憎恶,因为他们也是生活太苦了 生7:我憎恶他们,因为再怎么说,血还是浓于水的,不应该嫌弃自己的亲人 生8:我憎恶他们,现在的于勒也不一定是个浪荡公子了,给他一些机会,他会有变化的 生9:我不憎恶他们因为一个人在困难的时候,根本无力照顾他人,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师:憎恶也好,不憎恶也好,都包含着同学们的思想,各有其理但我要明确告诉大家的是,作为世界文学之林里的经典文章,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批判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二是揭露势利小人的丑陋嘴脸,三是表现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就我个人来说,我还是憎恶他们的,毕竟抛弃亲人,你是找不到任何理由的 师:于勒是“我”的叔叔,这是不容改变的事实;家人一次次抛弃于勒,这同样是事实这些事实,其实是都因一个字:钱!这正是:十年期盼,兄弟好比摇钱树;一朝相逢,骨肉恰似陌路人太寒心了!同学们,是生活的无奈?还是人性的冷漠?(屏显于勒沧桑迷惑的头像) 五、感悟亲情 师:但大家也不要太沉重,文章结尾那一声让人心动的称呼,还是让我们感到了温暖!看到了阳光!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与菲利普照夫妇截然相反的例子,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亲情绝不等于金钱,亲情绝不是抛弃,而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屏显一组亲情图片) 师:同学们,无论贫穷与富贵,无论生老与病死,亲情永远都是人世间最温暖的感动!让我们在心底深情地呼唤:“于勒叔叔,回家!” (播放回家萨克斯曲屏显金色阴影天空中驶来的船的图像)附板书设计: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巧遇让人如此心酸! 构思别具匠心对话让人如此心碎! 描写生动细致称呼让人如此心动!世态人情惟妙惟肖教学说明:我的叔叔于勒有太多的教学价值,我是如何选取其核心教学价值的呢?我遵循两个宗旨:一是为学生而教教到学生的需求上,教到学生的心坎上因为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很直白,不是学生最想要的,我简单处理二是因教材而教准确而有创意地挖掘文本价值,使学生知识上有积累,能力上有提高,思维上有发展“精巧的构思”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亮点,“细致的描写将扭曲的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扭曲的人性将法国社会揭露得淋漓尽致”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因此我将“亮点和特点”作为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对这些教学内容,我运用“三个问题”一线串珠来实现这一课的教学价值 第一个问题:“让你心酸的事情”真正让菲利普一家心酸的不是贫穷,不是于勒的占用,甚至不是漫长的等待虽然等待的过程是痛苦的,但还不是最令人心酸的真正令人心酸的是什么呢?是那一次哲尔赛岛的旅行中,他们意外地遇见了思念已久的于勒,但此时的于勒却一贫如洗就是这次巧遇,粉碎了菲利普一家所有的梦想处理好这个问题,学生能在菲利普一家漫长的等待中,理解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当时法国社会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特点同时掌握小说巧妙的构思法 第二个问题:“让你心碎的对话”船上遇到穷于勒后菲利普夫妇的那一段对话,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充分品读对话,能洞察人物内心活动及其自私、势利、冷酷的本性,进而理解整个畸形的社会世态 第三个问题:“让你心动的称呼”于勒落难了,家人骂他是流氓、贼、乞丐等,只有“我”还在心里默念“我的亲叔叔”,这一声温暖的称呼给文章增加了一抹亮色,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意义 随着“巧遇让人如此心酸!对话让人如此心碎!称呼让人如此心动!”的板书的步步呈现,这些符合学生需求、符合文本价值的教学内容如轻纱一样缓缓撩开,让学生领悟到世界经典文章的无穷魅力。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的莫泊桑(教师板书课题、作者)我们以前学过法国作家写的小说吗?(生答:学过都德的最后一课)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先把课文读一遍,已经读过一遍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起手)好,咱这节课就这样上,主要由同学们提疑问,然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有两种疑问,一是有疑而问(师板书:有疑而问)什么意思呢?就是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产生了非常明显的一个疑问,这个疑问是摆在表面上的,就是读不懂,这个句子、段落以至整篇文章大体意思到底是什么?传达出作者一种怎样的内心想法和情感?“有疑而问”主要解决是写了什么?(师板书:写了什么?)第二种疑问是,(生齐答:无疑而问)(师板书:无疑而问)怎么讲呢?在看似没有疑问的地方能发出自己的疑问,也就是说,它不是摆在表面上的一个疑问,整篇文章大体意思我读懂了,甚至每个句子的意思我也读懂了,但能不能再深入地问一问:题目为什么是这样一个题目,这篇文章的结构为什么这样安排,而不那样安排呀?这个人物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说另一句话能不能更好地传达出他的性格特点、内心感受呀?也就是说,“无疑而问”主要就是从写法上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换一种写法、换一种手法能不能行?(师板书:为什么这么写?)我们经常说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好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就四个同学一组,提出并梳理你们的问题,每组由一个同学专门作好笔记,分门别类记下整理的结果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巡视大约6分钟后教师收集起各组的问题师:好,我看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我想,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问题已经(生答:解决了)很多组都这样,有的同学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忍不住就说了,这是什么什么意思,应该怎么样,问题解决了,也就没再列上下面咱讨论记录下的问题,边解决,边再发现新的问题,好吗?先看这一组的一个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问题很大,但我看到好几个组都有是啊,写这样一个故事,究竟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呢?生:他想要揭露的是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揭示底层百姓艰难的生活师:你能不能详细地解释一下,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怎么表现出来的?生: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态度的变化师:照你的理解,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篇小说情节的主要特点,会是什么?生:变师:对,变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读书,理出一个大致的线索(学生读书思考)生:菲利普夫妇一开始是急切地盼望于勒,等到真的见了破产的于勒,又赶紧躲开他生:我补充一点,在盼于勒之前是恨于勒,因为在第四段后作者用插叙交代了他以前是“花花公子”、“流氓”,是“全家的恐怖”,把他打发走了师:你补充的很好,注意到了这部分比较重要的“插叙”但插叙中交代“态度”的变化就这些吗?生:还有,当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赚了钱之后,就又称他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师:这就比较全面了如果用几个字来概括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就是:恨赞盼躲(教师板书)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变”的背后有没有不变的东西?生:有,菲利浦夫妇对金钱的热爱(生笑)师:对金钱的热爱,也就是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品性在作怪?生:贪婪生:惟利是图生:自私,爱慕虚荣师:你看,我们通过揣摩情节的特点,揣摩“变”的背后“不变”的东西,是不是就解决了刚才那个问题读小说一定要通过故事情节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通过这个人物性格传达出来的东西师:再来看这个小组提出的一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可是文章对于我的叔叔于勒的描写却很少,为什么?是呀,怎么解释这一点呢?生:“我的叔叔于勒”可以算是一个线索人物,他引出了菲利浦夫妇对他感情的一些变化,引出了故事情节师:哦,引出了故事情节她用的这个术语很好照你这样理解,到底谁是主要人物呀?生:菲利普夫妇主要是通过菲利浦夫妇态度的变化,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师:也就是说,这个故事的中心舞台谁在表演着呀?(生:菲利浦夫妇)表演着很拙劣的一幕,是不是呀?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存在着争议,不过从文章来看,作者对于勒的一些细节似乎有意忽略,而强化对菲利浦夫妇的描写,从而来凸显主题李老师也认为,主人公还是菲利普夫妇,于勒是一个线索人物,整个故事都是因了他发生了戏剧化的发展因此这样拟题目更为醒目,容易引起人们的深思吧那么,我想问大家,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会上演这样尴尬难堪的一幕吗?生:整个社会都有,我就从我们国家的一些新闻报道上看到类似的事情生: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觉得这种现象不是太严重师:哦,一个是“看到”,一个是“觉得”我都赞成不过,理解这篇小说咱能不能从更广阔的角度,而不从纯粹阶级论的角度出发如果从整个人类的宏观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人都有一种“为我”的本性,但当这种私心膨胀到一定程度而“六亲不认”的时候,就让人难以忍受了,就成了一种劣根性的丑恶表现是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还远没有莫泊桑笔下的19世纪的法国那么严重,但读过这篇小说,我们每个人都自觉地对照自我,警醒一下自己,对于当前我们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不是有深刻的意义(学生点头赞成)师:好,咱再念一个其它组的第21自然段,描写“吃牡蛎”的片段有什么作用?咱先来读一下其中一段怎么样?(教师起头,学生齐读: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拖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师:为什么写这个段落,这个段落实际上是写吃牡蛎的方法和举止,用文章里的一个词来说,“很文雅”,这与写菲利浦夫妇有何关系?想一想,谁来回答?生:因为下文接着就写菲利浦“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这样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也会变成有钱人了,那种有钱人的滋味对他们来说,非常地羡慕,所以也装作高贵地请客师:你从哪里看出他的装作高贵?生:“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装作很绅士,太爱慕虚荣了师:哦,实际上你们家里没有这么多钱呀,看到人家那种文雅的吃法,也想装一装高贵,也想装一装文雅,菲利浦夫妇那种微妙的心态也就传达出来了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小说中对人物描写的作用,生动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一些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活生生地站立起来同学们写作文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呀?多用点描写手段师:这里一个问题是:第一至四段应该直接点题,为什么要先写自己一家,而没有写叔叔于勒呢?生:第一至四段主要交代了家庭状况,由家庭背景可以看出他们的家庭非常穷因为家里穷,所以对金钱的渴望非常大正因为这种欲望非常大,所以当他们听说于勒叔叔有钱之后,就对于勒叔叔非常地盼望师:很好,老师再提醒一下大家,你看第四自然段写了什么?是谁说的一句话,写这个有什么用处?(生齐读:唉!如果于勒叔叔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生:这是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并且是他“永不变更”的一句话生:这句话在文中还出现过一次,突出了他对金钱的渴望,不是对骨肉手足的渴望生:与他下文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师:鲜明的对比很好!越是一开始就极力地突出渲染这种对金钱的渴望,就越是对下文他拙劣的表现形成强烈的讽刺师:这一组提出的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他为什么还要给叔叔小费呀?为什么不叫叔叔呀?小孩是谁呀?(生:我)是作者吗?(生:不是)对,这是作者安排的一个故事的叙述者,和作者并不等同为什么“我”要给叔叔小费?为什么不当场就叫“叔叔”?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哪些段落集中涉及到这个问题?(生:42、43自然段)我们一起来把42、43这两个段落读一下,好不好?(生齐读)请同学们思考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小组内交换交换意见生:给小费,说明“我”对于勒是同情的师:是的,这一点比较好理解这个问题最有价值的还是第二问:你既然对他同情,为什么不当场叫他“叔叔”呀?生:因为他受了父母的影响,不敢认叔叔师:他怕什么?生:怕他父母嚷他师:一个很直接的理由,我要是认叔叔,父母要打我、嚷我呢,那可了不得,不敢“叫”,也不能“叫”还有其它意见吗?生:我认为“我”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虽然不满意父母的做法,但作为他们的孩子,应该尊重父母,这一点是必须做到的另一方面又鉴于他是我的叔叔,念于亲情的关系,又非常地同情他,所以只能那样做,没有别的办法师:哎,你思考问题太成熟了!你想了这么好的一个理由来给他们解释生:我有不同的理解因为叔叔此前说过他已经非常有钱了,如果“我”认了他,就会让他非常地难堪所以不能当场认他师:你从理解他叔叔的角度你这个“小侄子”可真好!(生笑)叔叔还想衣锦还乡呢,这个时候要是直接说出来,叔叔该多难堪呀!还是不说出来的为好吧算一个合理的理解,还有其它吗?生:首先他的父母都是爱慕虚荣的人,这个小孩肯定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如果这个时候叫“叔叔”的话,感觉自己会很没面子,自己还有这么一个亲戚,现在还在这干活,可能是受父母爱慕虚荣的影响吧师:受父母爱慕虚荣的影响,和刚才同学的意见差不多那位同学认为受父母的影响,“我”怕打、怕嚷;你认为是受父母爱慕虚荣的影响,“我”也有点爱慕虚荣了,不敢认了,虽然有点同情生:我觉得他并不是受父母的影响,从“给小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比较善良、比较富有同情心的人如果喊了“叔叔”,于勒勉强跟着回了家,照样会看菲利浦夫妇的白眼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老师也基本认同这些不同角度的解释,都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为什么说是合理的呢?因为大家的理解都基于一点,他有一颗什么心呀?(生:同情心)这一点是最基本的所以从目前这个选择来看,我们真的没法苛求“我”、没多大理由批评“我”但是,老师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发问,这个时候他为什么不直接喊“叔叔”,从小说写作的角度来看,一喊出来,故事的情节会怎么样呢?生:我觉得一喊出来,下面的故事情节都会发生变化,应该是变化比较大吧生:我觉得他要是一喊出来,这个小说就可能散架了作者主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的变化,突出这个小说的目的,对金钱关系的一种鞭挞,如再蔓延下去,就达不到作者那个目的了师:考虑到了写作目的我很赞成这个意见也就是说这篇小说的主题主要是突出菲利普夫妇的嫌贫爱富,这个目的基本已经达到如果这个时候直接喊出来,估计现场会定是混乱一片,故事节外生枝,整个情节就不紧凑了,甚至写作的目的、写作的重心就又游移开了,变化成了另外一个故事了这样含而不露,就把评判的权利,把再度创造的权利留给谁?(生:读者)留给读者,你来判断一下吧,你来判断一下文章中的我吧,你来判断一下于勒叔叔吧,你来判断一下菲利普夫妇吧所以小说不一定非得把所有的东西都告诉你,是不是?要适当留下些空白你看这组同学提的这个问题多有价值!我建议,咱们抓住这个重点段落,再反复品味一下李老师来范读一遍,就看42段(师范读)我想问大家:为什么最后要连用这三种称呼?这三种称呼都是指于勒,为什么要这样重复?能不能就只在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于勒?生:“父亲的弟弟”,强调“我”的父亲和叔叔是亲骨肉,然而父亲却并不帮助他,这更加突出了菲利普夫妇是拜金主义者师:哦,拜金主义者也就是说在心里反复默念这三种不同的称呼,传达出了“我”的一种什么情绪?生:既有对父亲的那种厌恶,又有对于勒叔叔现状的一种同情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思维比较缜密、哦,还有同学想补充生:如果这句话换成“这是我的叔叔于勒”,这个表达就比较直白,没有将自己内心的感情传达出来而“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对叔叔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厌恶之情,就得到了一种升华师:一种升华,也就是说,用了一种反复渲染的手法好,同学们看本文的题目,我看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我的叔叔于勒”,为什么以它为题老师再顺着发问:为什么不命为“叔叔于勒”?或“于勒叔叔”?生:不行!一个“我的”实际上就透露出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和对父母的不满师:好,我建议大家带着感情反复朗读这一段,一会儿找个同学来朗读一下师:谁来朗读一下?哦,有好多同学看来不少同学热爱朗读啊!生朗读这位同学朗读得非常动情读完后,同学们为她鼓掌师:很好尤其是最后一句“我的亲叔叔”这个“亲”字你加得重音非常到位下面全班同学再一起读一遍这个段落(生读)师:问题的集中讨论就到这儿,有没有小组的同学有意见,也就是说你还有一定要同学和老师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吗?生:老师,刚才讨论第21自然段“吃牡蛎”的细节时,你说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爱慕虚荣,但是我的意见和你的有点不太一样因为第23自然段说“母亲有点迟疑不决,他怕花钱”,而你为什么要说这里表现了她爱慕虚荣呢?师:很好!向李老师挑战呢!我最喜欢了老师先不发表意见,同学们可谈谈看法生:我觉得作者之所以写这两位阔太太高雅的吃法,是为了衬托出这位老年水手的纯朴,让他的穿着,这里用的是“衣衫烂褛”,和那个富贵漂亮的太太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师:哦,形成对比,富与穷之间一个无意间的对比生:第21自然段主要写了父亲爱慕虚荣,因为是他煞有介事地提出“吃牡蛎”第23自然段写母亲迟疑后的赞同,的确也表现了母亲爱慕虚荣,但母亲又怕花钱,还把想吃牡蛎的“我“打发了她很狡猾(生笑)师:对这位母亲的性格比父亲的性格复杂多了他父亲想当回“高贵”,想到就去做了;而母亲根子里也汲汲于富贵,但是没有直接表露出来,她还比较善于算计,自私中又透着精明,在这里犹豫不决的是她,后来先催促着大家躲避于勒的也是她夫妇两个的性格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刚才我们分析的确实有点简单化了谢谢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师:刚才都是同学们提的问题,我最后想再提一个问题,我们刚才已经说到,这篇小说的叙事者是“我”,那这个“我”和莫泊桑之间有什么关系?生:莫泊桑塑造的“我”(生笑)生:我觉得是作者以文章中的“我”这个角度,发表了作者对这个社会的感慨师:非常好咱们平常学习小说往往侧重于看一个故事本身怎么样,写的内容怎么怎么怎么曲折,而西方一些国家的语文课可能更注重思考故事是由谁来叙述的,怎么叙述的你看这篇小说,显然大家都知道一个常识,小说中的我并不等同于作者本人,就像刚才有同学说“我”是莫泊桑塑造的对,的确是这样关键是这个叙述者和作者是什么关系?也有同学说了,他们两个的立场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莫泊桑选了一个可靠的叙述者,这个叙述者基本上就代表了莫泊桑的态度和观点第二个问题,当然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是由此引申出来的一个小问题,为什么选择一个孩子来作为他的叙述者,而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