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济_高速增长时期_第1页
韩国经济_高速增长时期_第2页
韩国经济_高速增长时期_第3页
韩国经济_高速增长时期_第4页
韩国经济_高速增长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韩国经济高度增长时期 延边大学世界经济郭晓路 LOGO 目录 王琳作品 第十一章 世界经济的萧条和重化工业的推动 朴正熙 执政1961 1979 韩国第3任 第5至第9届总总统 1961年上任至1979年遇刺身亡 执政长达18年 944年毕业于日本关东陆军士官学校 其后在伪满第六军管区第八步兵联队任职 被授予日本陆军少尉军衔 参加过多次 清剿 中国抗日武装1960年1月任釜山地区军需基地司令 第一军管区司令 陆军本部作战参谋次长和第二军副司令 韩国KBS电视台和国民大学联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朴正熙被选为在历届总统中 领导能力最强的总统 其后依次是卢武铉和金大中 第七章经济开发计划的实施1962 1981 第一节出台背景国内解放后 由于社会混乱和朝鲜战争的影响 韩国经济一时无法从典型的落后农业国的慢性贫困中摆脱出来 经济活动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美国的无偿援助 在经济复苏前的1954 1961年 韩国经济处在低收入 人均GNP70 80美元 低储蓄 3 7 低投资 12 低增长 3 9 的状况 低收入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与慢性通货膨胀同步 无法从依赖外援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 创建独立的国民经济的民主主义意识被强烈地唤醒 制定和促进经济开发计划的基本动机 就是建立自主独立的国民经济国际五六十年代 第三世界大部分国家为了铲除殖民地经济结构 着手经济建设 联合国也将60年代定为 第一次开发的年代 为了实现世界经济5 以上的增长 督促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协作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韩国制定和实施经济开发计划 把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第七章经济开发计划的实施 1960年代以前韩国经济状况 单位 资料来源 经济企划院 经济教育教材 1986年5月 第6页 第七章经济开发计划的实施 第二节经济开发战略的选择与变迁韩国自然资源匮乏 国内市场狭小 民间企业脆弱 资本严重不足 人口过多 所以 在经济开发初期 把外向型国际经济分工作为首要战略 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法开持续20多年 1984年韩国成为世界第14的出口大国 从1961年出口世界比重0 03 到1981年31 13 一 政府主导型开发战略在经济开发初期 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充分成长 政府主导经济开发 制定开发计划 到开发的后期主要靠民营企业 二 不均衡增长战略韩国在经济开发初期 实施不均衡增长战略 60年代 以纤维 鞋袜类等轻工业为重点 70年代 钢铁 机械 是有化工为重点 但引起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七章经济开发计划的实施 三 外资投入与国内储蓄增长战略韩国经济开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投资资金不足 国内储蓄率低 为了增加资金 一方面调整利息 扩充资本市场 提高储蓄 另一方面 吸收海外储蓄和外资 在韩国经济开发过程中 外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 先增长后分配的战略由于增长一边倒 分配结构不均衡更加严重 这是引发韩国当时政治 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 也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 第七章经济开发计划的实施 第三节经济开发计划的实施及意义一 实施过程1 建立经济增长基础与进入飞跃发展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 以产业结构近代化 促进经济自立为基本目标 进一步强化对外开放 第二个五年计划 为了推动工业化 制定了机械 电子等特定产业的特别法 以矿业部门为主导 实现了年均9 7 的高度增长 进入飞跃发展阶段 2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型的确立与能源危机70年代 高度增长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国内 朴正熙总统推行 10月维新 使政治发展迟缓 投资的警惕性提高 第七章经济开发计划的实施 3 世界经济的萧条与重化学工业因能源危机的冲击而受到巨大创伤的韩国经济 1976年初开始致力于商品出口与中东地区的建设出口 带来了繁荣局面 1976年沙特签订9 44亿美元的朱贝勒商业港的建设合同 韩国 现代建筑公司 签署的合同 是韩国海外建设超过预定目标 达25亿美元 实现开发阶段的最高增长 但由于过分侧重重化工业的建设 是其他产业受到致命打击 1979年发生的 10 26事件 引起政治变化和农业的减产 经济负增长 是韩国处于政治和经济危机之中 这种情况下 韩国开始实施第四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 目标有实现经济自立增长结构 醋精社会开发 提倡技术革新 然而这一基本目标几乎没有实现 第四个五年计划以来 韩国经济处于最低潮 低增长 高物价 国际收支赤字增加 外债过多 产业竞争力减弱 收入分配被扭曲 第七章经济开发计划的实施 经济开发20年成果 二 经济开发成果 第七章经济开发计划的实施 如上表 通过4个五年计划 韩国实现了平均8 3 的高增长率 国民经济规模增大34 8倍 居世界25位 国民生活从绝对贫困走出来 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韩国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62年的22 6 提高到1981年的88 9 工业部门比重下降 工业结构转向以重化工业为中心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学者称韩国经济创造了 双江奇迹 很多学者把这段时期看做韩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 韩国资本主义形成的起点 第八章依靠经济独立和推行开放政策 第一节 第一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的目标和政策以建立独立的经济基础为基本目标 以民间企业自由原则为基础 产业部门与其他重要部门由政府直接干预 建立受间接诱导政策指导的资本主义制度一 基本目标1通过国际收支的改善增加出口2确保电力 原油 煤等能源的供应3改善农业 农民收入及农村生活4扩充道路 港湾 铁道等社会间接资本5建设水泥 肥料 钢铁等工业6强化对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利用7通过技术开发提高生产效率 第八章依靠经济独立和推行开放政策 二 主要政策手段及措施1 经济政策为了促进投资 降低利率 结果造成通货膨胀 未解决通胀 从扩张政策转为安全优化政策 调整缩小第一次五年计划 强化出口支援 限制金融贷款重新出台财政安全计划 对重要物资实施价格控制 2 金融政策1965年9月调整利率 从15 提高到30 同时扩大金融存款 3 引进外资政府制定政策 开展经济活动 吸引外资 1960年上半年开始 外资成为促进韩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 如1965年 韩日关系正常化 日本对韩无偿投入约8亿美元 第八章依靠经济独立和推行开放政策 4 促进出口1964年 公布出口产业 工业园区 开发组成法等 1964年韩国政府在首尔投资兴建了国内首个出口工业区 九老洞工业区 降低汇率 1美元兑130韩元 降到255韩元 每年在青瓦台举办振兴出口会议 5 国际经济机构的成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等3个国际机构在巴黎成立 对韩国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第八章依靠经济独立和推行开放政策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果和问题一 成果第一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目标 最成功的业绩在出口方面 1966年出口2 5575亿美元 是预期的两倍 1 投资与财源分配投资计划虽未达标 但高速增长 投资计划22 6 实际平均国内投资率16 3 从财源投资情况看 海外储蓄和国民储蓄分别分担总投资率的16 3 依赖外资状况未从根本得到改善 资料来源 韩国银行 国民所得计定 1984年 宋丙洛 韩国经济论 第八章依靠经济独立和推行开放政策 2 国际贸易与收支 第一次五年计划开始 韩国将出口看做经济增长的根源 准备建立出口主导型工业化的根基 出口方面 实现年均44 的高增长率 1961年 不到4000万美元 1964年 一跃超过1亿美元 那天被定为 出口之日 出口总额中 工业品占主要 工业品出口比重1961年22 到1966年62 对外贸易情况 第八章依靠经济独立和推行开放政策 国际收支方面 国际收支情况 韩国贸易收支为慢性赤字 除1965年经常收支9百万美元 其余时间均为赤字 长期资本收支的赤字幅度每年增大 韩国的外债规模不断增大 第八章依靠经济独立和推行开放政策 3 劳动雇佣及国民关系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人口增长率年均2 7 1963年到1966年 雇佣人数增加了3761000人 失业率由1963年的8 2 下降到7 1 经济的增长促进了雇佣 随着开发费用支出的扩大 批发物价从1963年的19 4 上升到1964年的34 9 国民消费率由1963年91 3 降到1966年的88 2 收入水平上升 储蓄增加 消费率减少 第八章依靠经济独立和推行开放政策 二 第一次五年计划问题韩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出口 第一个五年计划 带来了经济迅速发展与出口增长 但也存在问题 1 出口主导型的开发战略 导致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一旦国 经济环境有波动 容易受到左右和控制 2 忽略基础工业开发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加工部门的进口替代生产或出口产业集中培养的工业化 必然形成进口导向型工业结构 造成国际收支赤字 3 批发物价和消费物价年均上升16 有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4 政府过分强调开发 国民经济循环僵硬 第九章构建经济增长基础 迈向经济飞跃阶段 第一节 第二次五年计划性质及特点 一 性质加强了外向型工业化的强度 促使产业结构现代化 重点开发钢铁 机械 化工等基础产业 使用计量模型和产业相关联分析 二 特点1 以年度执行计划来制定总资源预算2 探讨投资事业计划的可行性3 在1971年 成立韩国开发研究院 强化开发计划管理 第九章构建经济增长基础 迈向经济飞跃阶段 第二节 基本目标和主要政策手段一 基本目标以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 进一步促进自立经济为基本目标 具体目标 1粮食自给 森林绿化与开发水产资源2化学 钢铁及机械工业建设的高度化和工业生产的增加3通过55500万美元的商品出口和进口替代促进和改善国际收支4增加劳动力雇佣5提高国民收入6振兴科学及经营技术 提高人力资源技术水平 提高生产效率 第九章构建经济增长基础 迈向经济飞跃阶段 二 主要政策手段1 产业政策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和政策 制定了 电子工业振兴法 1969年 化学工业培育法 与煤炭业培育有关的 临时措施 特别法 等 加强矿业设施的同时 推进全员开发事业 农渔村电话事业 京釜高速公路等社会间接资本的扩充 振兴农业 增加肥料 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给 提高农业机械化缓和关税壁垒 废除特别关税 扩大进口自由化幅度 振兴出口 1967年出台 贸易法 和 出口振兴法 1968年 出口保险法 1969 韩国出入口银行法 2 外资投入政策实施吸引外商投资和培育外国人投资企业政策 第九章构建经济增长基础 迈向经济飞跃阶段 第三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成果和问题 1 投资及财源调配 第二次五年计划中 韩国国内总投资率年均25 7 超过第一次五年计划16 3 的发展水平 因素国民收入 税收收入 物价 利息 国民储蓄 外资 国民储蓄率15 6 海外储蓄率平均为10 均超过计划水平 海外储蓄率1967年8 8 1971年提高到10 8 海外依存度依然很高 第九章构建经济增长基础 迈向经济飞跃阶段 2 贸易与国际收支 第二次五年计划 出口额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计划最后一年的出口目标是5 5亿美元 实际达到11 3亿美元 5年期间增长了4 5倍 年均增长40 以上 成为出口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出口中 工业产品所占比重大 1971年工业品出口占86 同时 进口也在增长 1967年进口10亿美元 1971年达到24亿美元国际贸易收支赤字每年在增长 1971年超过10亿美元 经常收支从1967年2亿美元的逆差到1971年的8 5亿美元 这一赤字是持续长期资本投入或短期资本投入造成的 第九章构建经济增长基础 迈向经济飞跃阶段 3 劳动力雇佣与国民生活 1971年人口比1967年增长9 1 就业人口从871 7万增加到1006 6万 失业率从1967年的6 2 降到1971年的4 5 工业雇佣人数的增多使农村人口减少与第一个五年计划相比 第二次五年计划期间 批发物价年均增长7 9 国民收入增加 购买力提高 消费支出增加 消费者物价上涨12 7 恩格尔系数从56 3 下降到46 5 第九章构建经济增长基础 迈向经济飞跃阶段 二 第二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的问题1 外债增加 过分依赖海外援助 对外依赖性强2 国际收支恶化 60年代末粮食减产 进口粮食增加 收支条件恶化3 企业亏损 非出口部门被牺牲4 农业生产继续停滞 发展不平衡 侧重工业 5 城乡 社会阶层 企业间差距加大 第十章出口导向型增长和第一次能源危机 第一节 国内外经济环境及第三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一 经济环境国际环境1970年 美国提出美元兑换整治措施 由固定汇率变为浮动汇率 对外依赖度大的韩国汇率动荡1973年 中东石油国家不满美国支持以色列 禁运石油 石油危机爆发 世界经济进入能源价格上涨 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经济低速增长的环境国内1972年 以 10月维新 为契机 成立 第四共和国 新政府强调行政主导型的经济政策 否认民间主导因素 70年代年国内政治因素 韩国经济下滑 在这种时代下 韩国开始第三次 第十章出口导向型增长和第一次能源危机 第二节第三次五年开发计划的目标和政策一 目标A 第三次与前两次不同点 1寻求增长 稳定 协调2实现自立经济结构3均衡地域发展B 国民经济基本目标1农渔村经济革新与开发2划时代的出口增长3加快重化工业的建设C 八项具体指标 1 粮食自给与农渔村收入增长3 改善国际收支4 重化学工业化的培育和工业结构的高度化5 提高科学技术 开发人力资源 增加劳动力就业6 扩大社会间接资本7有效开发国土资源与适当分散产业及人口8改善居住环境 提高国民福利 第十章出口导向型增长和第一次能源危机 二 政策手段70年代前半期遵守 稳定基础的高速增长 提出第三次五年开发计划和第一次国土综合开发计划 1972年为应对世界通胀 实施 8 3紧急措施 这是政府为摆脱垄断资本企业危机的措施 减轻了企业债务负担 改善企业财务结构 促进投资 第十章出口导向型增长和第一次能源危机 第三节 第三次五年计划成果和问题 一 成果 1 投资与财源分配 年均总投资率27 高于第一次五年计划 16 3 和第二次五年计划 25 4 在1974至1975年经济停滞时期 为恢复经济增加进口 为支持出口加大投资 三分之二投资到社会间接领域 国民储蓄率20 4 海外储蓄率为6 7 经济自立度提高了78 5 外债绝对额从1972年36亿美元增加到1976年105亿美元 增加70亿美元 国民储蓄率20 4 比第一次五年计划 8 和第二次 15 6 提高 第十章出口导向型增长和第一次能源危机 2 国际贸易与收支 60年代 韩国持续贸易收支赤字和贸易外收支盈余 第三次五年计划改变了这种局面 即使贸易外收支为赤字 但贸易收支的改善超出了计划 1974和1975年由于石油价格波动 偏离了原轨道 第十章出口导向型增长和第一次能源危机 3 劳动力雇佣与国民生活 第三次五年计划中 人口增长率平均1 7 失业率平均3 9 比前两次大大降低 就业人口从1972年1055 9万人增长到1976年1255 6万人 工业部门就业比例持续增加 批发物价平均增长率20 3 与第一次五年计划相比高出12 4 特别是1974年批发物价达到42 1 城市消费者物价上升率年均15 9 为控制物价暴涨 出台 8 3紧急措施 但是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第十章出口导向型增长和第一次能源危机 二 问题1 1972到1976年 韩国经济实现年均9 7 的高速增长 由于国际能源价格波动 经济增长放缓 物价上涨 韩国国际收支恶化 原因主要在于过分依赖外债 高增长高物价长期国际收支 工业结构脆弱问题 使韩国对外依赖更加严重 2 实行先增长后分配政策 高经济增长和通胀引起的收入不公平等问题严重 第十一章世界经济的萧条和重化工业的推进 第一节 第四次经济开发计划的实施与转换期的韩国经济 背景1 受第一次世界能源波动的冲击 经济阵痛的韩国经济从1976年初开始出口的大增和中东建设热潮 迎来了开发中的最高水平增长 原子能发电机组启动 出口破100亿美元 生产直升机 大炮 坦克 雷达 导弹 炼钢550万吨2 10 26 事件 1979年朴正熙被刺杀 崔圭夏上台 8月27日 金斗焕夺取政权 第四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不同于其他时期的政治环境 政治动荡 同时发生二次能源危机 美军撤离 农业歉收 社会混乱 第十一章世界经济的萧条和重化工业的推进 第二节第四次五年计划的基本目标和政策手段 一 计划理念与目标基本理念 增长 能率 平衡目标 1 自力增长的经济结构计划总投资的92 由国内储蓄解决投资资金问题2 社会开发收入分配重点放在一次性收入分配 强化雇佣 教育等 加强生活环境改善3 技术革新与能率投资科学技术领域 转换经济运营方式 第十一章世界经济的萧条和重化工业的推进 二主要政策手段1 工业化战略建立自立经济结构 培育重化工业 倾向重工业2 经济政策 1978年确定不动产投机地域 实施控制地宅投机的 关于住宅供应的规则 1979年 经济安定化综合措施 下调利率 搞活经济和奖励投资3 对外开放政策 促进中东开发 强化外国人投资申报 推进进口自由化 运营综合贸易商社 4 1977医疗保险制度建立5 1980环境厅成立 第十一章世界经济的萧条和重化工业的推进 第三节 第四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的成果和问题 一 成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