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的物权制度_第1页
罗马法的物权制度_第2页
罗马法的物权制度_第3页
罗马法的物权制度_第4页
罗马法的物权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罗马法的物权制度 韦渊卿(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01级本科生) 内容摘要:罗马法的物权制度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约公元前510年的王政时期。发展于十二表法之后的共和时期,并经大法官对十二表法之补缺,以及法学家们的努力,市民法与万民法之融合,不断发展完善。到了帝政时期,罗马国土继续扩张,社会经济生活空前繁荣,尤其的商业与手工业极为兴盛,客观对于法律需求日益高涨,尤其是随着罗马帝国境内不同民族的人日益增多,因此要求法律的统一,地位的平等呼声日高,所以市民法与万民法逐渐融合,物权制度也因此逐渐成熟。法学家阶层的出现,法学家活动的频繁,更是对罗马物权制度完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此时期也被称为“法学昌明时期”,到了帝政后期,罗马帝国已分崩离析,物权制度发展也自然受到影响,但此时法典的编纂,却十分的兴盛,尤其是优士丁尼所编的国法大全,影响极为深远,直接为中世纪的罗马法复兴,埋下了伏笔。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罗马法开始陷入沉寂。直到11世纪末,罗马法又在欧洲大陆复兴,乃至大陆各国开始了对罗马法的继受,尤其以法德两国为代表,罗马法的物权制度,也因此直接影响着两国,并为近代民法的法典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同时也为后世各国的物权制度发展、完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字:王政时期的物权制度 共和时期的物权制度 帝政时期的物权制度 近代法德对罗马物权之继受 一、古罗马王政时期的习惯法物权制度 所谓的古罗马王政时期是指罗马建城(公元前753)至公元前510年的时间。此时期乃罗马建国早期的奴隶制时代,法律渊源主要是习惯法,大都是些宗教及道德方面的习惯,且这些习惯只适用于罗马市民,非市民一律不适用。因此这些习惯成了最早的市民法。由于此时,罗马刚建国,还未有成文法律,因此法律制度也较为凌散,物权制度自然也十分的不完善,并且显得十分狭隘,刻板。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所有权制度方面 (1)享有所有权的主体具有狭隘性,等级观念明显。贵族平民地位不平等。在王政时期,只有贵族即三部落的后裔,宗贵族大会的成员才享有所有权,平民则仅有事实上的占有,在法律上不享有所有权。 (2)作为所有权的标的物具有狭隘性,其范围十分有限,仅家庭中的贵重财产如妻、子女、奴隶和能驮物拉车的牲畜以及“世袭住宅”等要式移转物才能作为所有权的标的物。 (3)所有权移转方式具有单一性,即只能以“要式买卖”的方式。此种方式乃最古老的所有权移转方式,其程序十分烦琐复杂,不利于所有权的成功移转。 (4)关于所有权的取得时效。由于当时,罗马正处于公有制进入私有制的时代,法律首先保护那些因种植需要的土地、奴隶及牲畜等财产。但由于剩余财产的出现,就出现的贫富差距,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做到物尽其用,因此根据当时的习惯,并不保护因财产过多而无法充分利用的人,需要利用财产的人是可以通过对他人之物的占有而取得,此举并不构成对财产所有权的侵犯,因为根据当时的习惯,所有人只要没有抛弃该物,仍可在一定时期内提出异议,收回原物。至于,王政时期取得时效的准确规定,由于当时没有成文法律,因此很难考证,但是此项物权制度确实是存在的。 (二)有关占有的制度。在王政时期,所有权与占有是不加以区分的。 (三)他物权制度。在王政时期,还未有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之分。地役权是此时唯一的他物权1。因为这是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建立的,最早产生的为耕地地役权,相关制度的具体内容已无从考证了。 纵观王政时期的物权制度,不难发现其也罗马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是基本相适应的,由于此时还是罗马的早期,整个罗马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时代,商业及手工业还不发达,因此,对法律的需求还不是十分迫切,所以表现出其法律制度的狭隘性,等级性,形式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物权制度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比较单一,内容不多。此时的罗马还未有成文的法律,主要是一些民间习惯,及宗教规则,法律的指挥还为在罗马人的大脑中开启。因此人们通常所说的罗马法是指从十二表法共和时代(约公元前450年)开始直至约公元534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编纂罗马法文献的,这长大10个世纪的罗马法律制度2。 二、十二表法共和时期的物权制度。 当堕马进入共和时期不久,发生了一件在罗马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就是罗马法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表法的诞生,从此部法典开始,罗马人在法律上的非凡智慧就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出来了,而罗马法的物权制度也开始不段地发展和完善了。由于十二表法在罗马法上的地位特殊(当时罗马的市民法以它为主要内容),下面就先单独论述十二表法中的相关物权制度。 (一)所有权制度方面: (1)首先,在享有所有权的主体方面,出现了逐渐摆脱原先那种主体单一,集中及不平等的趋势,十二表法明文规定,平民和贵族享有平等的所有权。这较以王政时期只有三部落的后裔、宗贵族大会的成员享有所有权,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体现了平民斗争的胜利成果。但法律还规定:一般外国人则不能享有市民发上的所有权。则还是体现出了罗马人与外国人在所有权方面的不平等,但无论如何这都已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了。 (2)其次,所有权的移转方面,十二表法明文规定了两种方式:要式买卖和拟诉弃权3。这较之王政时期只能用要式买卖来移转所有权也是个突破,且由于拟诉弃权为非诉时间,因此大法官外的其他长官也可受理。 (3)所有权的取得时效方面。王政时期虽然已规定了取得时效制度,但由于究竟要占有多久方能取得该物品的所有权仍未作出明文规定,而十二表法则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4。如此一来还能解决因过分形式主义而导致的取得所有权方面的缺陷,如原先的要式买卖和拟诉弃权其操作过程十分刻板僵化,只要稍有瑕疵便可能导致所有权不能有效转移,而取得试销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消弱因形式主义所带来对所有权流转的麻烦。但尽管如此,取得时效还是有一些限制,适用对象必须是罗马市民,外国人不能使用,如第六表第五条规定:外国人永远不能因使用而取得罗马市民的财产权。且取得时效的标的物也有限制,即只能是罗马土地和要式移转动产。即使符合上述两个条件,也还受到一些十二表法强制性规范的限制,如十二表法第五表第二条规定,受监护女子的“要式移转物”未经其监护人的同意而出让的,不得以时效取得之。此外,十二表法第八表第十七条、第七表第一条、第四条及第十表第十一条都不适用时效取得的规定。 (4)对所有权的限制方面,王政时期对所有权限制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十二表法第七表则弥补了这一缺憾。其大都从相邻关系入手对所有权所作的限制,如第七表第一条: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第四条: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 (5)所有权取得方式方面,王政时期仅有通过占有而取得所有权的方式,而十二表法中则增加了几种方式:王政时期仅有通过占有对所有权所作的限制,如十二表法中则增加了集中方式:如交付,第六表第七条,加工第六表第九条。只不过第七条的情况主要针对“拟诉弃权”,第九条中的木材所有人根据第十条的规定,扔享有赔偿损失的权利。 (二)他物权制度 十二表法中,关于他物权的制度主要是对先前习惯法的总结和归纳,其主要部分仍是以用益物权中的地役权为主要内容,但还尚未形成地役权的概念,相关内容规定于第七表之中。此时经济生活相对不是十分活跃,因此十二表法中同先前的王政时期没有关于担保物权的内容。 总之,十二表法主要是根据王政时期各地的道德及习惯所制定而成的,有许多方面的不足,但总体而言,较先前王政时期的物权制度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且第一次以成文的形式将法律公布于众,打破了王政时期贵族祭司团对法律的垄断,使每个人都能了解到法律,这为法律在落奥妙的繁荣昌盛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十二表法由于是公布于共和时期之初,还保留了很多习惯法的痕迹,随着罗马进入共和时期中叶后,原本的社会经济基础从原来的农业自然经济转变为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简单商品经济,因此十二表法已显然不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了,因此,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法律渊源对其不足之处作出了变通处理,如各种大会的立法、大法官的解释以及万民法,在物权制度方面又有以下发展: 根据十二表法的规定,原先,只有通过“要式买卖”和“拟诉弃权”方式移转所有权,如此一来,在简单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的罗马共和时期中叶,用如此烦琐的方法移转所有权十分不利于商品流转,因此大法官一方面并不否认十二表法中的相关规定,一方面又为采用万民法上“交付”方式移转所有权的买受人提供了抗辩权,如此一来实际为那些没有依十二表法方式移转所有权的买受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他们可以避开烦琐的程式仍可获得对所有物的实际占有,待时效一到自然而然的可以依据十二表法的取得时效而取得所有权。 原先根据十二表法的规定,第五表第二条是排除时效适用的,此项规定影响了产权的稳定,因此在公元前2世纪初,根据大法官鲁体利乌斯的谕令,对此条文进行了变通,增加了产权的稳定性。 原先根据十二表法要式买卖如果手续完备,即使某人上当受骗,也发生法律效力,但大法官根据诚实信用的原则给予了其“欺诈抗辩”等救济使其免遭损失。 由上述可见,正是由于大法官的高超指挥使得十二表法的一些缺陷得以很大的弥补了,法官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造法”的权利。公元前242年,由于商业的繁荣,罗马版图的扩大,在罗马境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因此,也急需调整罗马市民也外国人的一系列法律,因此罗马增设了外务大法官,专处理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的纠纷,因此万民法就共和国中后期形成发展起来了。直到帝政前期卡拉卡拉帝时代,市民法和万民法才逐渐融合,因此,共和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法律渊源就是万民法。 万民法一项重要的物权制度就是万民法所有权的确立,由于共和国中后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日益扩大,许多外国人来罗马经商,因此,通过什么法律来保护他们的权利,尤其是财产所有权,则显的尤为重要。因为根据当时以十二表法为主要根据的市民法,外国人在罗马境内是不能取得一些财产的所有权的。 万民法一项重要的物权制度就是万民法所有权的确立,由于共和国中后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日益扩大,许多外国人来罗马经商,因此通过什么法律来保护他们的权利,尤其是所有权则是尤为重要的问题。因为根据当时以十二表法为主要依据的,外国人在罗马境内是不能取得一些财产的所有权的,但所有权的移转方式也十分刻板,狭隘,注重形式,因此市民法既不利于保护当时外国人的财产所有权,也不利于财产所有权的移转,因此已大大不适应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因此,大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就不断地通过巧妙的判决,从一定程度承认了外国人的财产所有权,即万民法的所有权,并通过判决对其进行保护,实际上弥补了市民法的不足,甚至创造出了新法。 除了万民法上的所有权被大法官予以确认之外,另一项重要物权制度是万民法所有权之取得方式也别确认了下来,由于它简便易行,适应当时商品经济社会,因此即使是罗马市民之间也常常乐于使用万民法上的所有权流转制度,以至于市民法与万民法逐渐融合了。 万民法所有权流转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大法官的司法实践,承认了可以通过交付也可以移转财产所有权,使得原先仅能通过市民法中的要式买卖及拟诉弃权这两种程序烦琐,注重形式的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补充,、甚至是越来越使它们走向灭亡,因为根据十二表法交付是仅仅只能移转事实上的占有而不能取得财产的所有权,而如此一来既不利于产权的稳定,也不利于财产的流转,而交付只要有当事人之移转所有权之意思,及移转之行为即可移转财产所有权,因此大大提高了商品的流转速度。以至于交付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青睐。除了交付这一项最为普遍的所有权取得方式外,万民法还有诸如,先占、添附、加工,孳息等方式,此处不一一赘述了。 除了十二表法,大法官之解释及万民法之外,此时期还有一些其他法律渊源:如各种大会的立法以及法学家解答等也对物权制度,作了些许贡献,但所有权以及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方面,主要还是上述三个方面所发展完善的,而担保物权制度,在罗马古时,先是在市民法中规定了有关信托制度,此种制度主要为了对一要式买卖和拟诉弃权方式一转所有权进行担保的,但因其弊大于利,之后为质权制度所替代。 纵观整个罗马共和时期的物权制度不难发现,其对整个罗马法物权制度影响深远,。共和初期的十二表法第一次在罗马法史上以成文的形式公布了法律,其中有不少为物权制度的内容。虽然仍有许多地方规定的十分狭隘,并不十分公平,但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较之王政时期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且还是适应当时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罗马社会之需要的。之后,随着罗马政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罗马人又通过大法官的解释,甚至是创制来弥补了十二表法之不足,乃至共和国中后期,出现了最能体现简单商品经济社会关系的万民法,物权制度就这样一步步的发展,成熟着。从原先之狭隘,刻板,形式烦琐,变的越来越简便,易行,便于为人们所接受。与其说是罗马人的法律智慧,不如说是社会状况的深刻变革才识物权制度发展及晚上的最重要原因。 三、帝政时期的物权制度 经过了共和时期这一罗马法的大发展时期,又随着罗马的国力日益强盛,商业繁荣,社会进步。这一切都预示着罗马法将迎来其最为鼎盛的时期,即后世所谓的“法学昌明时期”,虽然到了帝政后期,罗马法出现了衰弱,罗马帝国也出现了危机。但是罗马人编纂法律的热情似乎更加高涨了,他们编纂了大量的法律,虽然已不能拯救大厦将倾的罗马帝国,但却为后世的罗马法复兴奠定了基础。帝政时期的罗马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法律之间的大融合,尤其以帝政前期,市民法于万民法之大融合,以及后期之法典编纂最为著名,物权制度也深受其影响。 (一)所有权制度方面。 (1)享有所有权之主体更趋平等,经历了王政时期之狭隘的所有权主体到共和时期之十二表法,万民法所有权主体。到了帝政时期,所有权主体则更加广泛及平等化了。尤其是公元212年,卡拉卡拉帝将市民权授予了罗马境内的一般居民,主体差别性就基本消失了。到了帝政后期的法典编纂时代,优帝一世则直接将所有权授予了外国人,在此以后,罗马市民也外国人在享有所有权方面已无任何差别。 (2)所有权客体日趋广泛。 随着罗马政治,经济,社会的不断兴盛,王政时期的所有权客体单一性已被完全改变了,并经共和时代的发展,客体范围已越来越广泛,一个总的特征就是私有化程度越来越高,原先的一切共有或公有的财产如土地等,都可以为私人所有,如此便大大的加强了经济的发展。 (3)所有权的移转方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交付基本替代了要式买卖与拟诉弃权这两种十二表法中的法定所有权移转方式,使商品流转更加快速流畅。到优帝之法典编纂时期,优帝在总结了以往法律之基础上,正式将两者取消,似的交付成为了无论是法律上还是实际生活中最主要的所有权移转方式 (4)取得所有权之时效,原先之十二表法及共和时期,所有权之取得时效以使用为要件。但由于共和国只末,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人们都比较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仅规定使用便给了心怀不轨之人有了可趁之机,使财产所有权处于不稳定,因此为了实际需要,大法官将原来的使用改为占有,并要持续不中断方可取得所有权。如此一来对财产所有权之保护便加强了。 (二)他物权制度方面。 (1)用益物权方面。除了原先的地役权继续着王政时期的成果继续发展之外。又从原先的地役权中分离出来了一项颇具特色的制度人役权制度。 人役权起源于共和末期,只不过当时没有形成“人役权”这个概念。其产生由于,在共和时期无夫权婚姻和解放的奴隶日益增多,一旦家长去世,则那些既无劳动能力又无继承权的人生活就十分困难,为了使这些人生活有所依靠,丈夫及家主则会在生前把一部分家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居住权等遗赠给他们,这些权利就是最早人役权的雏形,只不过当时仍把这些权利归于地役权,即所谓“特殊役权”,指为特定人利益而设定的地役权。在帝政时期,才开始从地役权中慢慢分离出来。到优帝一世时,则正式将这些为特定人利益而设的使用他人之物的权利统称为人役权,包括用益权,使用权,居住权和奴畜使用权。 (2)担保物权方面:由于原先的信托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因此在帝政时代大都已被质权制度所替代,但由于质权制度中,必须要将质物交付债权人占有,如此以来则十分不利于出质物的充分利用,因为出质物可能对于债务人十分重要,例如,古罗马的农民除农具及家畜,一般别无他物,一旦处质,便无以为生,基于此原因,于是便慢慢出现了不必将物品交付出质的制度,也就是抵押权制度开始产生了,并由于其有利于物的充分利用,便开始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使用。 从整个帝政时期的物权制度来看,其汇集了先前罗马法时期的全部精华,并又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创造性发展,这也为帝政后期进行法典编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后世民法对于古罗马物权制度的继承也大都是这个时期的相关制度。 四、罗马法复兴之后,近代法德对罗马物权继受之差异 随着欧洲步入中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民间的争议也日益增多,急需加以解决的工具,从而再次激发了人们对于法律的兴趣,法学家们也开始倾心于古人们的成就。大约11世纪末在意大利北部出现了罗马法的复兴。 随着罗马法在欧洲大陆的全面复兴,就掀起了一股继受罗马法的热潮。其中两个国家对于罗马法的继受最具代表性,即法国和德国,由此也诞生了两部最具代表性的近代民法法典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 法国对罗马法的继受主要体现在法国民法典中,这部法典以优帝的法学阶梯为蓝本,其三分法也是从法学阶梯所效法的。法国继受罗马物权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限私有财产原则,此原则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确立,法国民法典进一步将其巩固了下来,法典第544条5就是确立这一制度的经典表现。 (2)关于占有的性质,在罗马物权法中,人们都不将占有视为一种权利,而将其视为一种事实状态,法国民法典也是如此,同样第544条,只规定对物的使用,受益,处分,而未将占有列入其中可资证明。 (3)关于财产的分类方面:法典仍遵循着罗马法动产与不动产的经典划分。 (4)人役权制度的大量吸收,法典继承了罗马法除奴畜使用权之外的人役权制度,且规定的条文十分之多。法国民法典第578-624条规定了用益权,第625-636条规定了使用权与居住权,但由于法典处于资产阶级时代,自然较之奴隶制时代的罗马法有改进之处,例:虽然法国民法典仍规定了夫是一家之长的原则6,但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及个人主义理念的深入人心,则一定程度削弱了家长权,起也改变了人役权主要由遗嘱树立及用益权全为无偿的情况。 德国对于罗马法的继受,也体现在他们的德国民法典中,但此部法典并不是如同法国民法典那样以法学阶梯为蓝本,其更多的是以学说汇纂为蓝本,因此正如道森所说,这部法典既非罗马式的,也非日耳曼式的,它是学说汇纂式的。也许正因为如此,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典对罗马法的继受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归纳式的吸收,而不像法国民法典那样,基本上是对罗马法的继承,其原创性的内容较少。 总之,两国对于罗马物权法的继受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例不同。法国民法典将所继受的罗马物权发散见于第二,三两编,而德国民法典就创造性地新设立了一编“物”,并将所有关于对罗马物权法的继受或是创新都规定于此编。 第二,称谓不同。法国民法典由于其立法目的是为了法典通俗易懂,因此未作过多的理论抽象,有关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