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doc_第1页
《兰亭集序》教案.doc_第2页
《兰亭集序》教案.doc_第3页
《兰亭集序》教案.doc_第4页
《兰亭集序》教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学习重点: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 反复阅读 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三、王羲之其人其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2、袒腹东床:,太傅郗鉴(东晋重臣书法家)的爱女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妙龄待嫁。郗鉴听说丞相王导的几个儿子各个长得都很英俊,便有意与王府结儿女姻亲。王导对这门亲事也很同意。郗太傅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的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这个门客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在东厢房呢,转告郗太傅,请任意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谢过丞相王导,赶回郗府,回复说:“百闻不如一见,到了王府一看才知道,王丞相的几个儿子长得真的都不错,各个都很英俊。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饰容待客,有的还有些拘谨,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谁知郗鉴闻听此言后高兴地说:“就选那袒腹东床的为婿。我就得意这样的,他将来肯定是一个好女婿。”这个青年是王羲之。当年这个袒腹东床的王羲之,后来以书法闻名于天下。由此,“令袒”或“东床”就成了对女婿的尊称。 但“令袒”或“东床”这种称谓一般都用于称对方的女婿、别人的女婿。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诚”就是人最难能可贵的。3.鹅池: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4.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5. 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厘米) 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四、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fuxi)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种传统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曲水流觞” 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欢庆和娱乐,二是祈福免灾。)。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诗,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有一天,书生拿出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五、文体知识: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六、课文赏析: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感慨。 小结: 第一部分(永和九年 信可乐也)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夫人之相与 结束) 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五、文本研读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即:(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2、作者为何而乐?【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环境幽美之乐(美景)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聚会活动之乐 (乐事)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享受之乐(赏心) 【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兰亭盛会四美俱全,足可乐也。3、作者因何而痛? (1)【明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静:谈玄悟道);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归隐山林)。陶渊明虽然生活方式不同,但都享受到了自己想要的快乐,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老之将至”,时间流逝,人生易老。于是产生了无限感慨,悲伤痛心:“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得,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一痛:人生短暂,年华易逝)(2)二痛:繁华不再。“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3)三痛:生死难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但人总是要死亡,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任何人都无法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过渡】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4、我们来看作者为何而悲?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死生亦大矣;二悲今人的虚妄:“一死生、齐彭殇”。东晋政治严酷、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所以名士们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水上的浮萍,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消极厌世,“一死生”“齐彭殇”。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在作者看来,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作者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一声悲叹之后,作者把自己的理性感悟传之后人,这就是作序的缘由!【明确】作者希望后世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时,也和自己一样会对生死问题有所感触,应正确的看到生和死,思考人生的价值,不要崇尚虚无空谈的“一死生”、“齐彭殇”,而要有所作为。 5、作者的情绪为何会由乐转为悲痛?【明确】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总结:对于生和死,作者如何看待:人生苦短,贵生死。包含了对生命的眷恋和热爱。 五、拓展探究1、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人生苦短,时光易逝,曾有许多人为此悲叹: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明确】本文三个特点:立意高远,蕴藉深长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本文仅324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A写景。第1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短短几句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B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C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有这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也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多用短句,节奏简洁明快【小结】 王羲之真是一个奇人,他能在别人皆作态时“袒腹东床”气度实在非凡;他能在别人皆“乐”时想到“乐”后之“痛”之“悲”,思想何等深邃!他的人格和他的书法、散文一起化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荫蔽着后人。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而我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生命与永恒!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去思索探究,就会缩短与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 四、结合注释疏解字、词、句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着;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表凭借,用来。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环绕)一觞一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