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戏曲 黔剧_第1页
贵州戏曲 黔剧_第2页
贵州戏曲 黔剧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戏曲 黔剧 黔剧 地方剧种 曾名文琴戏 流行 于贵阳 毕节 遵义 安顺 黔西南 等地区 黔剧是由说唱艺术贵州扬琴 搬上舞台扮演而创立的新兴地方剧种 诞生于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 60 年代被正式命名 它的唱腔 主要 是继承发展了文琴民间说唱艺术的传 统 它的表演是在吸收 借鉴昆剧 等 戏曲表演的基础上 又学习当地各民族 的民间表演艺术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 的风格 演员一般比较年轻 历史沿革 黔剧的前身是贵州扬琴 贵州扬琴 亦称贵州弹词 文琴 是 一种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 分角色 坐唱的说唱艺术 清嘉庆年间 贵筑 县的颜词徽 清道光五年 1825 兴 义的张国华等人 曾在诗文中提到贵 阳有扬琴的活动 今人俞百巍经过多 年的研究认为 扬琴 在清康熙年间 就开始在贵州流行 至今已二百多年 历史 关于贵州弹词和文琴戏 光绪年间 云南扬琴 四川扬琴 四川清音 湖南常德丝弦等相继传入 贵州 促进了贵州扬琴的发展 光绪 九年 1833 王石青 蒋发三 丁 小瑞三人在贵阳建立扬琴 三友社 在 文音茶社 里公开演唱 之后 黔西于光绪十一年成立 文音俱乐社 织金于光绪十五年成立 庭院乐府 安顺于光绪十六成立 相悦茶社 毕节于宣统三年 1911 成立 同乡 娱乐会 1921 年前后 遵义 安顺 盘县 铜仁 都匀 兴义 安龙 独 山 大方 贞丰等地相继出现了扬琴 班社 经过多年的演唱实践 贵州扬 琴逐渐成熟定型 据 贵州弹词汇编 记载 最早的贵州扬琴唱本是 二度 梅 于光绪十十六年由王石青编 黔剧诞生 1950 年 大定 今大方 县的扬琴艺人为配合 清匪反霸 运动 用贵州扬琴的曲调为秦腔剧本 穷人 恨 配曲 用当地方言演出 开创了 黔剧的先声 此剧用扬琴 三弦 胡 琴伴奏的调子 传达悲喜的剧情 歌 曲台词通俗易懂 受到广大群众的欢 迎 1952 年秋 黔西县扬琴艺人徐有 三 封炳坤 李绍芝 魏利亨等 将 婺剧剧本 百日缘 配以贵州扬琴唱 腔 用当地方言道白 模仿京剧 川 剧的表演 锣鼓 演出获得成功 并 取名为文琴戏 尔后 徐有三又将贵 州扬琴的传统曲目 搬窑 整理改编 成文琴戏排练 在该县武神庙为第一 次区乡干部会演出 熟悉的乡音土语 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这次演出被黔剧 界认为是黔剧的诞生 1954 年春 黔西县成立了业余文 琴剧团 为建立文琴戏的观众基础 该团在以后的两年中 到全县百分之 七八十的乡镇演出 受到普遍欢迎 随后 该团又到临近的金沙 织金两 县演出 为观众喜闻乐见 并激起两 县扬琴艺人的仿效 文琴戏和黔西业余文琴剧团的出 现 引起了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 1956 年 5 月 黔西县人民政府批准成 立黔西县文琴剧团 贵州出现了第一 个专业文琴剧团 1957 年后 各地在黔西县文琴剧 团的影响下 相继成立了专业或半专 业文琴剧团 并于 1959 到 1960 年间 举行了两次文琴戏会演 黔西县文琴 剧团作为贵州的地方剧种出访了四川 到成都 重庆演出 1960 年 2 月 文琴戏正式命名为 黔剧 组建了贵州省黔剧演出团 同 年五年 周恩来视察贵州时观看了该 团演出的 卓文君 西厢记 选场 同年 6 月 该团带 秦娘美 张秀 眉 红旗食堂 女矿工排 搬 窑 佳期拷红 葬花 等剧目至 京演出 尔后又赴上海 杭州公演 均受到欢迎和好评 1960 年 贵州省黔剧团 遵义专 区黔剧团和毕节专区黔剧团 联合排 练了 半把剪刀 团圆之后 珍 珠塔 双玉蝉 等其它剧种的优秀 剧目 并创作演出了 山高水长 人民办案 等现代戏 1965 年 9 月 贵州省黔剧团的 山高水长 遵义专 区黔剧团的 考幺女 毕节专区黔剧 团的 把关 开锁 等剧 均赴成 都参加西南区话剧地方戏汇演 黔剧自诞生到 1980 年底 20 多 年来曾先后创作 改编 移植 上演 了大量剧目 其中 改编侗剧优秀传 统剧目 秦娘美 1960 年拍摄成舞 台艺术影片 创作的彝族历史故事剧 奢香夫人 在编 导 演 音乐 舞美等方面 都达到新的水平 该剧 1979 年 9 月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三十周年观摩演出 获文化部颁 发的创作一等奖 演出一等奖 曾荣 获中央文化部戏曲创作 演出一等奖 还有苗族历史故事剧 张秀眉 以及 其它现代戏 山高水长 血披毡 考幺女 把关 等 整理改编的 传统剧目 搬窑 珍珠塔 三难 新郎 等都受到观众喜爱 艺术特点 黔剧音乐是在贵州扬琴说唱音乐的基 础上 经过不断改革 并从贵州地方 其它戏曲剧种以及民族民间音乐中汲 取素材 逐渐发展而成的 黔剧唱腔 用贵州方言演唱 以贵阳官话及黔西 话为代表 属北方语系 西南官话 其声 韵 调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黔剧的基本唱腔均属四句式板式变化 体 唱词以七言十言为主 并按尾字 平仄偶句押脚韵的规律 形成严格的 上下句式 黔剧唱腔由基本唱腔和其 它唱腔两类组成 形成了以板式变化 为主 单曲体为辅的综合体制 基本唱腔在贵州扬琴的七个常用 唱腔的基础上 按板式变化体进行归 类和发展 形成多系统基本唱腔格局 有扬调腔 二板腔 二簧腔三个腔类 扬调腔在 扬调 的基础上发展 形成 由 扬调 苦禀 反调 三个唱调构成 二板腔在 二板 的基础上发展 形成 由 二板 宫二板 两个唱 调构成 二簧腔包含 二簧一字 二簧 快一字 二流 三个黔剧传统板式 唱腔 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 二簧垛 板 二簧摇板 二簧散板 二 簧干板 二簧倒板 二簧夺子 等板式 其它唱腔包括 贵州扬琴的部分 小调 在民族音乐和黔剧唱腔素材中 创作和发展的新腔 合唱与伴唱 共 三部分 黔剧唱腔的连接灵活自如 其连 接类型有 基本唱腔扬调腔 二板腔 二簧腔内各板式的连接 基本唱腔与 另一基本唱腔的连接 如扬调腔与二 簧腔的连接 二板腔和扬调腔的连接 基本唱腔与其它唱腔的连接包括小调 新腔和未归入基本唱腔的传统唱腔 基本唱腔与合唱 伴唱与连接等连接 形式 黔剧器乐曲的来源有三 一是继 承贵州扬琴传统曲牌 八谱 有 大 八谱 小八谱 之分 二是吸收贵 州梆子戏曲牌 现常用的有 小开门 万年欢 柳青莲 等 三是新编 曲牌 是为特定情景的需要编写或创 作的 器乐曲分为 弦乐曲 唢呐曲两 类 弦乐曲 如 柳青莲 浪淘沙 洞房乐 等 常用于迎宾 宴客 嫁娶等场合 唢呐曲 如 一溜风 急三腔 等常用于打斗场面 黔剧的伴奏乐器以高胡 扬琴为 主 配以其它管弦乐 组成文扬 打 击乐器按本剧种的需要 由小鼓 板 以上选用偏高音者 大锣 大钵 马锣或小锣 配以铰子 碰铃 低音 锣 包包锣 大鼓 定音鼓等 组成 武扬 锣鼓经以吸收贵州梆子戏的锣 鼓经为主 并借鉴 改编其它剧种的 锣鼓经而形成 有念白锣鼓 开唱锣 鼓 身段锣鼓等 黔剧戏衣融合了当地各民族特点 视剧情和人物性格而设计 角色行当 黔剧的母体贵州扬琴 在其一百一十 八出大小唱本中 已有生 旦 净 末 丑 副的角色行当划分 其中生 行有小生 正生 老生之分 旦行有 正旦 小旦 贴旦 花旦 老旦之别 黔剧诞生以后 在行当体制上 继承 了扬琴的这一传统 并有所归纳和发 展 1 生行 是对男性角色的泛指 无论是青年 中年 老年 正面人物 或反面人物 均由生行演员扮演 在 现代戏中 通常情况下仍是如此 在 特殊情况下有所突破 生行分为小生 和老生 小生 泛指正 反面人物中 的青年男子 有穷生 巾生 官生 武小生 文武小生之分 如 珍珠塔 中的方卿属穷生 西厢记 中的张君 瑞属巾生 奢香夫人 中的朱元璋属 官生 汉宫劫 中的刘章属武小生 潘安 中的潘安属文武小生 秦娘 美 中的珠郎 阿双 中的布卡 瓦窑案 中的何大年等均属小生行 老生 泛指正 反面人物中的中 老 年男子 如 生死牌 中的黄伯贤 王志坚 团圆之后 中的郑司成 杜 国中 珍珠塔 中的陈培德 赵本 风亭赶子 中的张元秀等 2 黔剧的旦行分花旦 闺门旦 青衣 彩旦 老旦 武旦 花旦 是 青年女性中的正面角色 多是天真活 泼 聪明智慧 性格直率 大方 善 良的人物 如 珍珠塔 中的彩萍 牡丹对课 中的白牡丹 武则天 中的上官婉儿 团圆之后 中的柳氏 秦娘美 中的婢娘 婢妹等 闺门 旦 多指未婚的青年女性 有闺阁千 金 也有小家碧玉 这些人物有的雍 荣华贵 有的知书达理 有的多愁善 感 有的宽容大度 有的机智聪慧 有的志向远大 珍珠塔 中的陈翠娥 人面桃花 中的杜宜春便属此类 青衣 多为已婚的中年妇女 这类人 物大都稳重端庄 如 奢香夫人 中 奢香 刘淑珠 马皇后 团圆之后 中的叶氏 搬窑 中的王宝钏等 彩 旦 是性格诙谐 风趣 或刁钻 古 怪 刻薄势利的女性人物 如 珍珠 塔 中的方朵花 拾玉镯 中的刘媒 婆 老旦 是剧中的老年妇女 如 六离门 中的洪母 半把剪刀 中 的曹母等 武旦 有武功的女性 这 些人物多是性格豪爽 胆识过人的妇 女 如 盗仙草 中的白素贞 潘安 中的杨娇娇等 3 丑行 黔剧丑行扮演的人物多 种多样 有心地善良 语言幽默 行 为滑稽的好人 也有奸诈刁恶 悭吝 卑鄙 口密腹剑 人面兽心的恶棍 分为官衣丑 褶子丑 童子丑 武丑 四类 官衣丑 指穿官衣 戴纱帽的 公卿大夫 文职官员 如 殷小姐娶 妻 中的补天阙 怪孝记 中的县官 等 褶子丑 指纨绔子弟 风流公子 之类的人物 如 老爷世家 中的大 少爷等 童子丑 指少年男性 如 双下山 中的小和尚 武丑 指擅 长武艺 性格机警 幽默风趣的人物 如 挡马 中的焦光普 刘四姐 中 的侯七等 4 净行 指性格鲁莽 豪放 相 貌特异的人 如 花田错 中的周通 团圆之后 中的洪如海 秦香莲 中的包公等 文献介绍 1 20 世纪贵州戏剧文学史 王颖泰著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0 12 388 页 20 世纪贵州文学史书系 2 阿双 黔剧 王玉琳著 北京 中 国戏剧出版社 1982 60 页 戏 曲现代戏创作丛书 3 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