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绵阳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 目 从长平之战看秦国的农耕 专 业 历 史 学 院 系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 学 号 0803410128 姓 名 唐 晓 龙 指 导 教 师 徐 明 波 副教授 答 辩 时 间 二一二年五月 从长平之战看秦国的农耕学 生:唐晓龙指导老师:徐明波摘 要: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大军事强国在长平爆发了一次战略决战。在战争中,秦军采用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坑杀赵军 45万人,创造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先例的历史。“纸上谈兵”的赵括作为赵国失败的“祸首”成为公认的事实。这场战争的结局决非偶然现象,而是客观历史条件所致,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赵括一人。而最大的客观原因无异于粮草的供给保障。粮食自古以来就是关系国民生计的重要战略物资,在古代农业经济和冷兵器作战的生产条件下,最重要最根本的战略资源就是粮食。在秦灭六国的十年统一战争期间,拥有庞大军队的秦国是在稳定的军粮保障下,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长平之战,秦国正是在切断赵国的后勤供给,依仗充足的粮草供应,最终赢得了这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歼灭战。秦国之所以有充沛的粮食供给,则得益于秦国历代君王从政策、劳动力、法律以及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上对农业生产的极度重视。关键词: 长平之战;秦国;赵国;粮食;统一Talk about Qinfarming from Chang Ping War Udergraduate:Tang Xiaolong Supervisor: Xu MingboAbstract: 260BC,two major military powers,Qin and Zhao broke out a strategic battle.During that war,Qin army created the earliest and the biggest war of surrouned and extermination by using right strategic guiding ideology and flexible tactics to kill Zhao army 450000 people.Zhao Kuo who fight only on paper as the failure of the culprit became accepted fact.The ending of the war is by no means accidental phenomenon,but the result of historical conditions, it can not be simply attributed to Zhao Kuo.But the biggest objective reason is food supply security.Food i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materials since ancient times,on the conditiong of ancient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cold weapon,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c material is food.During the ten years, Qin which had a huge army became invincible andcarry the world before one based on the stable protection of food.Chang Ping War,Qin won the biggestwar of extermination because itcut off Zhao Guos supply logistics and relied on the adequate food supply.The reason why Qin has enough food supply is contributed to the kings of Qin which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rm policy, legal, labor and production tools, production technology.Key words: Chang Ping War; Qin country; Zhao country; Food;Reunification.目录前言1一、长平之战1(一)长平之战经过1(二)长平之战胜败的关键粮食2二、秦国对农耕的极度重视3(一)秦军的粮食供给4(二)农业生产的国家政策商鞅变法4(三)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保证5(四)农业生产的法律保护秦律6(五)农业生产的技术保障铁农具、牛耕和水利工程7三、秦国重视农业生产促成其统一8结 语9参考文献10致谢123前言战国末期,诸侯兼并,烽烟不绝。公元前260年,发生了有名的秦赵为争夺上党郡的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大获全胜,坑赵卒四十余万。自武灵王、惠文王以来发展成东方强国的赵国,为什么一下子丧师失地,一撅不振呢?史学界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张颔先生认为:“当时的秦国已经成为一个朝气蓬勃、富强先进的国家,无论经济上、社会制度上、军事上以及作风上,都有它取得战争胜利终于统一六国的内在因素”。并扼要指出秦之胜,还有白起佯败而纵奇兵、绝粮道的经验,赵之败有贪大利而坐受上党的教训等一系列战略战术上的经验教训值得探讨1。邵服民先生认为秦“斩首虏四十五万”是可疑的,对长平之战的人数提出质疑2。李民先生等从当时整个纵横战争的视角观察分析长平之战,认为长平之战的失败是东方六国作壁上观所造成的3。唐根希则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 重新梳理了长平之战发生前后的战国形势, 对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作了新的探讨, 并从秦国国内政治斗争着眼解释了长平之战的意外变化与发展4。尚耕先生从国家大战略的角度分析秦赵两国倾其国力的战略大决战,以及两国不同的战略目标对战役最终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5。武铁城、郭孟良两位先生从政治、战略以及外交三方面论述了赵国失败的缘由6。侯英梅, 温耀刚则对长平之战中赵括的启用及赵国的决策得失作了重新评价。认为赵国长平之战的失败, 赵国统治集团的决策失误难脱干系, 不能仅仅归咎于赵括7。以上各位前辈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战争人口等多方面对长平之战进行了研究论证。许多学者认为赵括挂帅是整场战争的转折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所以丧师辱国。我认为这其实是不全面的。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试从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的后勤供给来说明,长平之战中赵国之所以败,主要是在后勤保障上先手输给了秦国。并以此说明,秦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最终促成了秦国的统一大业。以秦国重视农业生产为研究内容,力求创新,进而拓展长平之战研究的领域。一、长平之战(一)长平之战经过 公元前284年, 齐国被燕、秦、赵、楚、魏国联合讨伐,深受重创。这时, 关东六国, 除由于强盛的国势和特殊地理位置的赵国“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8未曾遭受过重创, 尚能与秦国对峙, 其余的都处于衰弱不振的状态。 事情很清楚,秦国要东进,完成统一六国的殊世伟业,就必须击败赵国, 削弱其国力甚至就势拔去赵国这颗钉子,使之不再构成威胁。当然,赵国也不是好欺负的,岂能甘愿束手就擒。因此,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势所难免。 公元前262年,秦军兼并了韩国大片领土,韩国上党郡长官不但不降,反而将上党郡无偿的送给了赵国,结果赵孝成王派赵胜接收了上党郡。对于秦国来说,“伐韩之野王”后,夺取上党,是当务之急。而赵国意外获得上党郡, 对秦国来说, 是一个巨大的挫折。秦趁赵军在上党守御未稳,进行袭击,赵军不敌秦军,最后不得不退守长平。 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对峙,一场超过100万军队的大战即将爆发。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局部战斗,而是中国古代战争历史上最大的战略决战。因为战役结果不仅预示秦、赵两国的国势,同时将决定今后战国诸雄的政治格局。 最终,40余万赵军降卒,除幼小的240人之外,余部全部为秦军坑杀。长平之战也由此成为赵国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而开创的强盛局面到不断遭受秦兵攻击, 终被秦歼灭的转折点。在秦赵两国陷入僵局相持不下的非常时期,赵孝成王启用了长平之战中的焦点人物赵括来替代廉颇为将。这是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赵国的失败决不能“仅仅归咎于赵括”7,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赵国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得不如秦国好。(二)长平之战胜败的关键粮食长平之战, 以秦国左庶长王翦进攻上党、赵国派廉颇率大军应战拉开序幕。尽管廉颇将名威慑遐迩,但仍改变不了赵军“军多亡士,军数败”的不利局面。“(秦军)陷赵军,取二鄣四尉”,“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斩赵裨将茄”,迫使廉颇“反坚壁不敢战”9。更为不妙的是军粮不足,只好设计让士兵扬土称量粮食,迷惑秦军。廉颇的坚壁不战引起了赵王的不满和焦虑, 多次责备廉颇, 催他出战, 而廉颇只是坚守。这个时候赵孝成王的态度很奇怪,他明明知道形势对赵军不利却数次催廉颇出战。结果却是廉颇根本就不听从,所以他也就只好走马换将,启用赵括来接替廉颇。长平之战的关键人物赵括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并不昏庸的赵孝成王怎么会撤掉名将廉颇而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此战的重要性他应该比谁都清楚!问题的症结就是粮食!我们简单的计算一笔账:赵国的四十五万大军每天需要多少的粮食消耗?据墨子杂守记载,战国秦汉时期的士卒每天吃两餐,我们以最小量来计算,赵国军队每天至少需要四十五万斤口粮,这还没有加算战马的消耗。试想,尚武轻农的赵国能有多少辎重经受得起这样的战争消耗? 还有更大的一笔帐运输!供应四十五万将士的粮草,该用多少人?多少牛?多少驴?赵国有多少人口历史并无详细记载。但是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统计,战国时期的总人口约在2000万到3000万之间。战国时期,赵国人口少于楚、秦、齐三国,而超过燕、韩、魏三国,处在中间,若以平均数量计算,赵国应约有四百万人,一半妇女不算,男人也就二百多万。再去掉年长者和残疾人,国内的青壮年也就50万左右。即使50万青壮年全部都去参与后勤运输也是不够的,所以,赵国应该是动员部分妇女一起去参与了运粮。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抗击匈奴时,每一斤从后方运到前线的粮草,在路上却要消耗一百五十六斤。也就是说,汉初经过70多年休养生息积攒下来的家当还不够汉武帝攻打匈奴二十年使用。而战国时期的陆路运输成本之高也就不言而喻了。更大的问题又来了。赵国的劳动力不是上前线就是做后勤,那么地里的庄稼谁来耕种?当然,令赵王头疼的问题也摆在了秦王的眼前,但秦王心里着实比赵王心里有底。因为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大力贯彻实施“奖励耕战”的基本国策,再加以关中平原的富庶,秦国的粮食比赵国存得多,秦王比赵王拖得起。 因此,单纯从军事角度看赵军当然应该坚守不出,廉颇就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赵王不得不从全局的眼光来审视这场战争。那就是必须尽快结束战争,让捆绑在战争中的青壮年回家耕种,否则就算是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也无福消受,别说是上党,就连赵国最后也都亡国了,那么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缺乏战胜信心的赵孝成王只有两个选择:破釜沉舟,冒险出战,取得战争的胜利;知难而退,依势对峙,拖下去翌年大家都饿死。事实上,他肯定不会选择后者,因为出战才是他唯一的最佳选择,谁让他积存的粮食少于对手呢?历史选择了主战派的赵括,所以赵括就在熟知赵国已处于不利局面的情况下出战了。赵国援军的到来使总兵力增加一倍,但同时后勤供应负担也大大加重。廉颇固守战略的最终目的有两个:固守以避开秦军锋芒,挫其锐气,使其后勤供应不继,涣散斗志,以利赵军反攻致胜;等待援军的到来。到赵军易帅时,可以证明廉颇的战略目的没有达到。固守必须有后勤供应,否则的话无异于坐而待毙。而赵括到达前线时,赵国的后勤供应已经断绝,况且粮徕储备不足。“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10,前线吃紧,准备时间又不充裕。四十万大军固然改变了秦赵兵力数量上的对比,但赵军的后路也就是后勤补给线却为秦军截断。“(秦)王自河内,赐民爵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断赵救及粮食”11。这样,赵军前线的粮草来源不仅被断绝了,而且与国都的联系也中断了,得不到丝毫来自后方的消息,也就收不到赵王的全军退却的旨意。因此,战争的最后出路已摆在赵括面前,固守则最后矢尽粮绝,全军覆没;积极出击,或可有一线生机。要么突围出去取得粮矢补给,反击秦军。要么坐守以待败没。与其说守而败毁,毋宁战斗寻胜。根据这种情况,赵括制定了主动出击的决策。但他又中了白起“纵奇兵,佯败走”之计而陷入重围。赵军在外无救兵,内无粮草的交困条件下,仍然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同强大的秦军坚持战斗了四十九个日夜,直至“鲜血涂天地”。赵括起锐卒前后搏战四十余日,终未能挽回败局,最后中矢身亡,赵军惨败。赵军也在被围困了四十九天后终因“粮尽弓失绝”而投降。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两个字粮食!二、秦国对农耕的极度重视战国是残酷的长期总体战,民众负担极其沉重。孙子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12。这是不夸张的。在合纵抗秦难以生效的大背景下,赵国的最佳战略似乎是对秦采取战略守势,把战线拉到有利于自己组织后勤的范围内,辅以有限反击;赵可以考虑通过东部和北部有限度地扩张补充长期资源。鉴于赵国军力是比较强大的,秦少出兵则无济于事,多出兵而久战不决,则对自身危险极大。因而,秦国财力和人力虽有优势,但面临长距离转输的大量消耗,不经过数代人精疲力竭的战争,是不可能消灭一个勇猛善战且以逸待劳的赵国的。实际上长平之战,秦国后勤压力绝不比赵国小。秦虽困难,但至少秦赵后勤压力是差不多大的。但是秦国重农耕而轻工商;赵国则是重工商游侠而轻农耕,表面上看战国一片繁荣,但是繁荣的背后却是人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匮乏。而秦国凭借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严酷的法律措施等一系政治手段保障了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粮食的充足。(一)秦军的粮食供给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秦国国力就与日俱增,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这时的秦国“有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13的庞大军队。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军在长平爆发大战。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在这场战争中,秦军先后总共投入了一支有将近60万左右的庞大军队。长平距离秦都咸阳将近500公里。2000多年前,一支由60万人组成的秦军远离自己的国土,在外连续作战长达两年之久!秦军是怎样完成后勤补给任务的?以当前的条件来看,战国时期秦军的后勤供给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据墨子杂守记载,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士兵每天只吃两餐,而每餐每个人的食用量是不一样的,根据士兵等级共分为五等:斗(半)食,食五升。参食叁升小半。四食,食二升半。五食,食二升。六食,食一升大半,日再食”。“斗食”是说每顿吃半斗,即五升粮食。“参食”是三分之一斗,约3.33升。“四食”是四分之一斗,即2.5升。“五食”是五分之一斗,即2升。“六食”是六分之一斗。约1.67升。“日再食”就是说士兵每天只吃两顿饭。五升合今0.75公斤,2升合今0.3公斤,1升合今0.15公斤。以秦国60万军队为基准,1升即0.15公斤换算,秦国军队每天消耗的粮食约在300吨左右。加之后勤运输大量的消耗,光军队的用量大概就在600吨左右。秦国的粮食主要有四种用途:“一、颁发官吏俸禄;二、供给军队用粮;三、发放刑徒口粮;四、遗粮为种”14。长平之战持续了两年之久,那么,秦国用在长平之战上的粮草大概在50万吨之多,而这时段用于其它三方面的粮食又是多少不得而知,但是三者的总量应该与军队用量相差无几。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这需要多久才能储存这么多的粮草,无人知晓,能做到如此成就的国家屈指可数,而秦国做到了。秦国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的成就,得益于历代秦王对农耕的极度重视。(二)农业生产的国家政策商鞅变法对于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其粮草的消耗和武器装备损耗的是十分惊人的。秦国又是凭借什么来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的呢?问题的解决在于秦国拥有一个庞大的财政收入即粮草征收来源。帮助秦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是商鞅。商鞅对秦人说,在生活中你只需要做两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拥有强大的农业才足够支撑规模越来越大的战争。就此,商鞅为秦国定制了一个延续上百年的国策:“耕战”。其核心就是:富国强兵,而富国则必须重农。“商鞅把耕战作为国家生存的根本和国家富强的基本手段”15。自商鞅变法以来,这一政策“为秦国历代统治阶级所不懈恪守”16。据史书记载,商鞅前后总共进行了两次变法。商鞅在秦国“废井田,开阡陌”,颁“恳草令”,扩大面积,使当时秦国每个劳动力负担的耕地,比关东诸国高出一倍,在同等条件下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正是由于关中每个劳动力能够比关东农民提供更多的剩余粮食,秦国与关东诸国相比,在每次战争损耗之后,更具恢复的能力”17。商鞅在秦国实施授田制,强制农民开垦和耕种。“商鞅是我国重农抑商思想的鼻祖,是把“抑商”与“重农”同时定为基本经济政策的第一人”18。商鞅认为农业才是国富兵强的基础,因而把农业称为本业,把商业和手工业称为“末业”。而赵国轻农业而重军事,赵武灵王只完成了胡服骑射军事上的改革,使赵国迅速达到强兵的战略目的,但并没达到富国的水平。赵国上下都崇尚武力,根本不注重农业发展。持久战靠什么,粮食,秦国长途运粮尚且游刃有余,赵国已经向齐国借粮遭到拒绝了,廉颇死守的战术赵国耗不起。所以打防守战赵国根本没有那么多粮食耗下去。地处关中的秦国,经过商鞍变法已逐惭强盛起来,力量超过了任何一个关东诸侯国。发达的农业为持续的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古代的战争中,粮食是战争的根本,尤其是持久战。一般说来,强盛是建立在富裕这一基础之上的。而封建国家富强的标志又往往是“仓禀实”。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政府就一直大力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据云梦秦简中的秦律记载,当时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仓,咸阳的粮仓达“十万石一积”19,当时秦国府库之充盈,由此可见一斑。(三)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保证自古以来赵括就被打上了一个有着过人的理论知识而无丰富实战经验的标签,以至于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这是一种很肤浅的见解。当初赵王为什么要换帅,难道赵王不知道用廉颇更合适吗?非得要换赵括。不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很难理解他们的苦衷:赵国45万兵力,都是青壮年,他们两年时间在战场上与秦军对峙而什么都不干,那么由谁来进行地里的生产活动?难道让那些老弱病残去种地,养活这些壮年人吗?两年多的时间不生产,赵国的经济系统已经频临崩溃的边缘了,战争再持续拖下去,就算秦国不来攻打,赵国也会自取灭亡。所以赵国必须主动出击,赶走秦国,才能安心的进行农业生产,使自己生存下来。 和赵国的情况比起来,秦国的情况要好一些:一方面,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后来又攻占了蜀地,他们拥有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两块粮食的主产区,土地肥沃,而且他们的生产力发达。吕氏春秋上农篇曰,“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20。这说明,在秦国同样的粮食产量可以用更少的人来完成。赵国徒以军事实力强著称,但是他们的农业本来就不发达,只是通过不断地掠夺邻国的资源,才能弥补本国生产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精耕细种。秦国虽然也有大量的青壮年在战场上与赵军对峙,但是这并不影响秦国国内农业的持续生产。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罚赋”,即颁布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21。其目地就是要强迫有两个成年儿子的家庭必须分家,否则“加倍征纳田租”22。商鞅企图通过这种按人口征税的法律条款强制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目的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以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粮食产量,进而保障充足的后勤供应。秦简司空律规定:为了不耽误农作时令,特准许“居赀赎债”者“种时,治苗时各二旬”19回家农耕。即在农忙时节放假二十天,以便回家农作。居赀赎债者就是指“犯人”。“犯人”在“种时,治苗时”等农忙季节可以放假二十天,回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戍律规定:“同居毋并行,县啬夫、尉及士吏行戍不以律、赀二甲”,即同是一家的人不能同时被征召去边戍服役,如果县啬夫(县令)、县尉没有依此法征发边戍的,就要受到惩处。之所以制定这样一条法律条文,目的就是在征服边戍时要严格考虑有足够的农业从业人员,以免使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同时,商鞅利诱“三晋之人”来耕耘秦国的土地,而秦国黎民则对外应敌。秦人为武士阶级,晋人则为佃户。秦国人专心的追求军功,而三晋之民既受田宅,又免兵役。这样一种安排使双方互利,结果也是皆大欢喜。(四)农业生产的法律保护秦律为了保护农业生产的平稳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秦国制定了种种法律条款来调解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生产。“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是秦国一部完备的经济法规”23。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历任政府先后制定了仓律厩苑律徭律效律 田律司空律等经济法规,以此来保护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根据文献可知,这些律文除一部分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所立之外,其余部分皆为秦昭王至秦始皇初年修订而成。由此可知,秦国历任政府都是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不惜把它上升到法律条文来指导农业生产。田律一开始就提到,如果发生灾情,要及时向上一级上报。仓律中提到,播种的时候,根据不同作物的种类有严格的种子用量规定:“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一斗,黍、苔亩大斗办,菽亩半斗”19。秦律规定,国家用法律保障所有农业用户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耕种方法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战国时期,牛开始代替人力耕田,秦国通过法令对牛进行保护,鼓励农民大量使用铁农具。秦简秦律杂抄规定:“牛大轧十,其六毋子,赀啬夫、佐各一盾”19。如果你喂养了十头成年母牛,但其中就有六头不产小牛,那就要惩罚啬夫、佐各盾。秦律规定“四月、七月、十月、正月大课之”19,即每年各季度的第一个月要对牛马等畜进行评比,如果不合格就要惩罚养牛以及负责管理的人。战国后期,秦国设置了牛长、皂者等专门负责耕牛饲养的官职,并且对其饲养的耕牛要实行定期考查。对于饲养的好的牛长、皂者有赏。如果饲养的不好的,那么他们就要被申诉和“治(笞)主者寸十”19。同时也要对使用耕牛时,不爱护耕牛,进而使耕牛膘瘦的同样要进行惩处。秦律厩苑律规定:“叚(假)铁器,销敝不胜而毁者,为用书,受勿责”19。秦律规定:损坏公物是需要按价赔偿的,但借用铁农具,因破旧不堪使用而损坏的,只需交还原物,写出书面报告备案即可,不需赔偿。可见秦国统治者是提倡农民借用官府铁器的,以此鼓励农民使用铁农具。云梦秦简南郡守腾文书中郡守有“修法律令,田令”的责任,说明秦地方郡守是可以直接过问农事的。云梦秦简中关于农业生产的法律条文资料十分丰富。这些律文是秦国地方各级官员贯彻秦国农业政策、方针的准则,赏罚之严格,反映了秦国对农业生产的极端重视。秦国也借此在数年之间,国富兵强。论富庶,只有齐国可与之比肩。由此可知,秦国在那个以自耕农为主的时代,通过严苛的法律对农业实行了有效的宏观管理。这种管理直至今天,也是相当先进和可借鉴的。先进的管理体系造就了秦国人发达的农业,而发达的农业为秦国越来越庞大的军队消耗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在与赵国的消耗战中,秦国最终取得了优势,他们让赵国待不住了。(五)农业生产的技术保障铁农具、牛耕和水利工程在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莫过于农业生产。在东方六国大力发展商业的时候,地处西陲的秦国却通过大力鼓励人民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来进行农业生产,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来改造耕地,以此来提升农业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加上土地利用、土壤种类的辨别、农时的掌握等一系列农业理论知识的普及,使得当时的粮食生产水平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对战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程度,学者们意见不一24。但是作为当时先进生产力代表的铁犁牛耕等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已在秦国出现并推广使用,却是不争的事实。20世纪80年代初期,考古人员在陕西一个秦国国君的坟墓,发现了十多件春秋中期的铁锸、铁铲等“质地精良,似为生铁铸造”25的铁质农具。根据常识,国君的陪葬品应该是当时认为十分珍贵的东西,由此可知,铁农具在秦国人心中的价值确实非比寻常。铁质工具在当时的应用是革命性的,当军队还在使用青铜兵器在战场上厮杀的时候,秦国政府就积极鼓励农民使用铁质工具进行耕种。与铁农具的使用一样,牛耕的推广也是革命性的。在政府的着力推广下,“秦国成为战国晚期牛耕最发达的地区”17。赵国贵族赵豹曰“秦以牛田,水通粮不可与战”。牛耕引起了赵豹的重视,同时被他视为赵国无力与秦国相抗衡的原因。这说明在那个时期牛耕已经在秦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推广,而东方诸国,至少赵国尚未达到与秦国相比肩的水平。尽管秦国取得了其他各国无法比拟的农业生产成就,但是,有限的可耕种国土面积仍然无法支撑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军队的消耗。如今的四川盆地,两千年前的巴蜀,被称为天然粮仓。可是起初她并没有实现秦人臆想中的希望。自从蜀守李冰在成都平原上“壅江水做堋,穿二江成都中”26后,成都平原才变成一个广大的沃野。都江堰修成以后,“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27,至今四川人民还赖其利。秦国人的水利工程技术极大程度地保障了粮食生产的需要。继都江堰之后,秦国又修建了郑国渠,秦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高出山东六国。难怪乎秦国能做到“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而东方六国只能望尘莫及。所以,在那个战火纷争的时代,只有粮草储量丰厚的秦国才负担得起百万大军的连年征战。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和充足的粮草保障的秦国铁骑相比,赵国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同时期的赵国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常备军数量是秦国的二分之一。其粮食产量最富庶的地区,又基本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根本无法保障进行农业生产。没有充足的粮草供给,那又何谈与秦国进行消耗战?秦赵之间对峙的结局可谓早已注定。长平之战,早期双方指挥官廉颇和王乾能力略相当。廉颇依托丹河下寨,双方变成消耗战。按照国力的对比,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利用大型水利工程灌溉农田的秦国农业远远强过赵,特别是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以后,粮食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赵国是爱好商人和侠客的地方,本身就不事农桑,也就无法寄望其能够像秦国一样重视从生产工具等方面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故秦国的粮食支撑三、四年没有问题,而赵国在支撑三年后就不得不去跟产粮大户齐国借粮了,结果还吃了闭门羹。赵孝成王在无法保障粮食的情况下希望能再出个赵奢一样的人物,速战速决,于是,遗传赵奢基因的赵括走马上任。赵孝成王临战换帅是迫不得已,廉颇要打消耗战,从战术上看是正确的,打不过就防守,这没错,但是从战略上是错误的,这个赵孝成王心里最有数。农业不如秦国发达的赵国坚持不下去了,因为已经没有军粮了,几十万军队已经集结好了,不能就地解散,也不能长期守下去,因为养不起这么多军人,所以临时换上赵括,全面出击,誓死一拼。可惜的是,这最后的希望被白起破灭了。三、秦国重视农业生产促成其统一据史记记载,从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56年的近百年的时间内,秦国有史可查的相关战争有53次,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其中有部分战争的规模还比较大,如“十四年斩首二十四万”,“三十三年斩首十五万”,“四十三年拔九城,斩首五万”,“四十七年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万尽杀之”。长平之战后,秦国继续着自己的统一霸业:时间交战双方战役地点结果259BC秦VS赵(魏,楚)邯郸(秦)大败,二万人降赵256BC秦VS韩赵阳城等斩首(韩)4万,斩首(赵)9万 247BC秦VS赵韩魏太原取赵榆次,狼盂等37城245BC秦赵VS魏繁阳斩首3万234BC秦VS赵平阳斩首10万234BC秦VS赵宜安肥下(秦)几乎全军覆灭230221BC秦VS韩、赵、燕、齐新郑、邯郸、蓟、临淄韩、赵、燕、齐亡225BC秦VS魏大梁(王贲)将六十万大军攻,魏亡224BC秦VS楚蕲、寿春(王翦)将十万大军攻楚,楚亡221BC秦VS匈奴长城以北(蒙恬)领三十万觽北逐戎狄,收河南219BC秦VS百越江南发卒五十万,再发30万,略取陆梁地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类似规模的战争,双方调动参战的军队数量自然不在少数,配合战争需要而所必需的后勤保障人员同样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即使在当下,放眼世界,就是超级大国美国也担负不起如此高频率、长时间的战争消耗,更不用说在几千年前的战国时代。这只能说明秦国的后勤供给保障机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否则是支撑不起如此高频率长时间的战争消耗的。秦国成长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春秋战国时代,在社会急剧动荡,天下风云四起的“大争之世”中深刻体会到了粮食在战争中具有至为关键的作用。秦国历届国君无不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增强经济实力、提升政权实力、提升军队战斗力的基本国策加以贯彻实施。譬如,秦穆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其重要手段就是用粮食“满足”了东边大国晋国的需求。由于拥有充裕的粮食,秦国自然成为七国中最富庶的一个诸侯国。汉书地理志:“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这句话给我们透露了秦人的富足:以三分之一的土地,30%的人口,创造了60%的财富。这无疑是秦吞并山东诸国,统一中原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充裕的粮食仓存,不仅满足了民众生活所需,又为秦国军队规模的扩大提供了保证,从而为秦国统一六国,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当时山东诸国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粮食生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齐“粟如丘山”,燕、赵、楚“粟支十年”等等。但相比于秦国来说,山东六国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如秦国那般,把农业生产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给与高度重视,更不用说会采取诸如铁农具、牛耕等更为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农业生产。相反,山东诸国都把商业作为国家大政予以大力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强化了社会奢侈颓废之风。东方诸国终为秦所灭的原因固然是错综复杂的,但是在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以及粮草后勤保障方面的优劣,就决定了最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是秦国。“秦国富国强兵贯穿的中心思想就是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保障,其富国强兵的根基也就在于粮食”28。“秦统一天下,最基本的原因或在于逐步占有了当时的基本农业区”20。在此基础上,秦国统治阶级的一系列重农政策保障了粮食充沛的供给,从而“奠定了东灭六国的物质基础”。简而言之,秦国的强盛与统一,从始自终都是建立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结 语秦朝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与同时代的世界相比,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以及经济文化上都堪称第一,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秦国由游牧民族转变为农耕民族;从蔑视的蛮夷之族成为傲视群雄的霸主,并最终在战国纷争的历史河流中脱引而出,完成统一,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与秦国历代君主对农耕政策的极度重视是分不开的。长平之战,秦国前后总共投入了60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500公里,60万的军队,远离本土,连续作战两年之久,可见秦国后勤保障之给力。而赵国在本土作战,却被秦军掐断后勤通道,断粮49天,主帅战死。赵军在痛失主将,外无救兵,内无粮草,突围无望的交困之下,于绝望之中,被迫弃兵卸甲向秦军投降。而秦军在解除赵军士兵武装后,只将年幼的240余人遣回,将其余40多万赵军降卒全部坑杀。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年代,从事统一兼并战争的准备是多方面的,但“用兵制胜,以粮为先”,就其重要性而言,粮食的生产与保障无疑占有首要地位。而秦国正是凭借其充足的粮草供应,切断赵军的后勤供给才取得了这场大战的最终胜利。秦国充盈的粮食贮备,是秦国得以强盛并最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根本保证。而秦国充盈的粮食贮备得益于历代秦国国君对粮食产量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极度重视。参考文献1 张颔.古长平战场资料研究J.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9,(2).2 邵服民.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兵力质疑A.河北省邯郸市历史学会编.赵国历史文化论丛 C.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154-157.3 李民、王健等.纵横战争与长平,邯郸两役的成败A.河北省邯郸市历史学会编.赵国历史 文化论丛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139-153.4 唐根希.长平之战再研究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9,(3):23-26.5 尚耕.国家大战略视角下的长平之战J.科教文汇.2009,(12):219-220.6 武铁城,郭孟良.长平之战赵国失败原因辨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3):82-84.7 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丁辛醇装置操作工设备调试考核试卷及答案
- 贵金属轧延轧制工艺参数优化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电子真空器件真空镀膜控制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电线电缆检验员技能比武考核试卷及答案
- 【课件】正数和负数+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 眼镜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
- 服务心理学(第四版)课件 项目八 任务一 了解消费习俗
- 林业专业试题及答案
- 农业专业试题及答案
- 枣树专业试题及答案
- 校方责任险课件
- 拟经营的食品种类、存放地点
- 家乡小吃课件
- 集团公司落实子企业董事会职权工作方案
- JJG(建材) 107-1999 透气法比表面积仪检定规程-(高清现行)
- 血栓弹力图-PPT课件
- 十八项核心制度完整版
- 青年集合住宅案例分析ppt课件
-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建设方案
- 2019版外研社高中英语必修一单词默写表
- 钻孔桩钻孔及灌注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