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网络传递正能量.doc_第1页
如何利用网络传递正能量.doc_第2页
如何利用网络传递正能量.doc_第3页
如何利用网络传递正能量.doc_第4页
如何利用网络传递正能量.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岛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课题研究报告课 题 名 称_如何利用网络传递正能量_团 队 名 称_ _ 小金刚团队 课 题 负 责 人_ 刘艳芝 _ _专 业、年 级_ 11级临床五年一班 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2013年5月一、基本情况课题名称如何利用网络传递正能量主题词网络 正能量 政府 主流媒体 网民参与人数5起止时间2013.4.18-2013.5.08负责人姓名刘艳芝所学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所在班级11级1班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308号青岛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一班联系电话及E-课题组成员姓名专业和学号 班级负责事项联系方式本人签字刘艳芝201150802018临五一班最后总结,提出建议,撰写调研报告艳芝韩佳颖201150802007临五一班最后总结,提出建佳颖刘硕201150802017临五一班组织、策划,设计问卷,PPT课硕沙硕201150802022临五一班最后总结,提出建硕罗茜201150802019临五一班提出建议,设计问茜成果形式课题报告字数(单位:千字)5500完成时间2013年5 月 08 日二、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为进一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用网络传递正能量。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政府,主流媒体,广大网民应如何利用网络传递正能量。通过论述,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增强明辨意识,做“正能量”的传递者。三、课题报告正文如何利用网络传递正能量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新世纪以来,计算机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网络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目前,中国的网民数已达5.64亿,微博用户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到2012年底,我国已有5.64亿网民、3亿多微博用户。网络一方面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使舆论生态变得复杂多样,网上一些不实消息、不健康内容、不负责任的言论等时有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利用网络集聚和传递“正能量”,形成文明上网、科学用网、依法管网的良好局面。一. 网络传递正能量需要主流媒体”负责任”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和意识宣传平台,应该在中国梦和正能量之间、在正能量与每一个人之间充分发挥连接、传递、弘扬的作用。主流媒体更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首先,从主流媒体的性质来说,我们国家主流媒体都是由国家出资创办,从根本上来说是归国家所有,与国外的私人媒体或者商业媒体以营利为目的不同,主流媒体要时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握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服务。 其次,从现实需要来说,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的时代,新闻自由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谣言、谎言、诈骗也充斥其中。“日本核辐射空气抵沪”的无稽之谈,让上海市民惊出一身冷汗;“甬温线动车事故29人失踪”的以讹传讹,花费很大精力才得以澄清。群众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拥有自由选择信息的同时,也对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信息产生困惑,群众需要一个“导航人”来帮助他们对瞬息万变的信息进行梳理和解疑释惑。在我们社近期组织的一次了解互联网在群众生活中影响状况的问卷调查中,电视台、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依旧是人民最信任的媒体。 因此,主流媒体要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成为群众接受信息的“导航人”,帮助群众获取正确的信息,引导群众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在群众中传递正能量。这也是主流媒体的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一保证报道的客观真实。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于“新闻的真实性”要求,不仅要真实、准确地报道单个事实,而且要从宏观上真实地把握和反映事物的全貌。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学会用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宣传报道事物。如果用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看问题,难免囿于一隅,给社会造成危害。“郭美美事件”的大肆渲染几乎抹杀了红十字会之前所有的努力,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曾感喟万千:“郭美美事件”三天毁掉一百年。且不说“郭美美事件”是真是假,单是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就会给社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还有一些报道,以个别“贪污腐败”的案例抨击整个社会主义制度,但却忽视了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种报道是一叶障目的,是不客观、不全面、不真实的。保证报道的客观真实是每一个记者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的前提。第二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民说话。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新闻工作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求利益,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拜人民为师,才能深入细致地描绘出人民群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所进行的伟大实践和生动创造,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正能量。另一方面,只有深入群众,才能将党的主张传递给群众,架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让群众了解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了解各地各部门的经验做法,深刻说明党的理论、政策、决策与人民利益的统一性,与群众需要的契合性,将正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人民群众,这样,大家的行为才能一致起来,协同起来,引导人民群众为了自己的梦想和“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信息聚合与扩散不断提速的词媒体时代,“正能量”俨然已成为近段时间以来社会不同意见群体用于消解负面思潮、清除网络戾气、调适焦虑情绪的热门用语。然而,在民间的各种不同解读中如何准确诠释“正能量”的内涵,在传递“正能量”中怎样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依然是承载着舆论引导责任的官方媒体面临的问题。“寻找我们社会的正能量”,人民日报近日以此为议题陆续发表多篇系列评论,从凝聚共识、构建理性的议事规则、坚守“底线伦理”等方面,对蕴含在“善良、正义、宽容、理解、尊重”等优良品格中的“正能量”进行了系统阐释。与此同时,中国青年报刊发了“拒绝网络暴力”的系列报道,从非理性质疑、语言暴力、网络约架等多个角度对近期的互联网生态进行了梳理,并提出“理性、尊重、有边界、有底线”的网络守则。官方主流媒体的上述文章,让关于“正能量”涵义的理解成为网络热议的重要话题。除了议程设置外,官方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版面语言和报道取向也成为影响“正能量”传递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受单向宣教模式影响的个别媒体的失当举动则让“正能量”遭到了其他媒体的质疑和网络舆论的戏谑式解构。在公众关注灾民生计、营救进展的当口,在舆论对有关部门在灾情信息预警等方面的表现提出质疑之际,当地某电视台报道依然坚持使用“市民高度肯定政府在暴雨中的工作”的“政绩式”传统表述,让部分被激怒的网民展开了一场以“寻找市民高度”为主题的微博人肉搜索行动,使得地方官方媒体报道语言体系陈旧的问题迅速放大,“重视、迅速、亲临、奋战、温暖、感动”等习惯用语反而成为消解“正能量”的重要诱因。对此,有官员也在微博直言,“我们的媒体常常帮倒忙,除了高度市民,还有一致代表委员,等等。这种宣传,不但没有凝聚力,相反是一种离心力、破坏力!” 选编工作要慎之又慎。新媒体的互动性强,社会影响力大,因此,主流媒体在工作中更应抱着谨慎小心的态度,严谨处理每一条消息,坚持新闻真实性,注重审查,避免新闻失实。尽量做到不跟风,不炒作,在发布时应考虑到社会效果,坚持传播主流思想。二网络传递正能量政府“有作为”。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在促进网络舆情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同时,逐步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做到先人一步、先声夺人。对于网民的议论和群众的诉求,政府必须正确对待,认真处理,解决好他们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党风政风的问题,要及时调查处理;建设性建议和意见,要分析研究、积极采纳并尽力落实。在5.38亿网民、10亿多手机用户组成的巨大网络平台上,仅靠自律显然很难做到规范有序。网络不仅需要“自我净化”,也需要他律机制,厘定行为边界,依法加以监管。我们应建立健全互联网法律制度,关键环节在于法律落实的强度和力度,保持制度刚性,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终目标是达到对全社会的普法效应,威慑惩戒违法行为,提高公民法律素养和权利意识,依法管理和使用互联网。“批评才是正能量”,有媒体近日也表示,对政府工作的理性质疑才是“最大的正能量”。应当承认,无论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还是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政府的作为不可能尽善尽美,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需要媒体舆论的正常监督。如果部分官方媒体一味坚持政绩宣讲导向和落伍的话语体系,与网络民意长期脱节,很可能逐渐丧失自己在网络舆论场的话语权,实现有效引导舆论风向的政治期许,将很难从空洞的说教走进现实。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让网络成为集聚与传播“正能量”的平台,十八大发出了强大的号召。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的中国网络,应当成为承载“正能量”的平台,这也是广大民众的期望。但是,因为网络“负能量”并非少量存在,比如网上流行的各种恶意炒作、诋毁漫骂、消费陷阱、低俗信息泛滥、煽动负面情绪、鼓吹网络暴力、黑客网络钓鱼等现象。而再如“蝴蝶效应”,网上信息真假难辨,可能会因为一个局部微小的问题,在网络舆论的发酵下,成为“龙卷风”,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挑战公共管理。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有效的法制及监管方式来保证网络“正能量”的持续释放。三网络传递正能量需要广大网民”共努力”最近,网络上疯传一“老人摔倒,众人跨过”的视频178人冷漠跨过,仅一女子守护,随即引发网友的热议、愤慨。事情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经相关媒体记者采访,查看监控录像,立即在央视新闻栏目澄清。事情发生在吉林长春市一菜市场。早晨,一老者买菜,摊主收了钱,随即听到“砰”的一声,见这老者向后倒在地上。摊主马上与相邻摊贩商议报警。两米左右的通道显得拥挤,阻断了人们的通行。这时走过来一名戴眼镜,手提棕色挎包,身穿白色上衣,穿着黑色皮靴的女子,发现地上躺着的老人后,她迟疑了一下,随后从老人腿部迈过,走到老人面前,俯下身子,查看老人的情况,神情甚是焦急,并用纸巾揩去老人嘴角的分泌物。一旁拨打完120急救电话的摊主,将老人放在购物摊位上的鸭舌帽递给白衣女子。白衣女子将帽子垫在了老人头下,随后她又起身找到一个纸壳,折好后给老人垫高。围观和过往的人越来越多,为了避免给老人造成伤害,女子起身组织过往行人小心通行,并用手拦在老人腿部以上位置,让人们从老人腿部以下位置跨过,并提醒众人小心,别踩到老人。半个小时后,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随即老人被抬上担架,白衣女子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帮忙搀扶。随后,老人被送往医院救治。经检查,老人是突发脑梗塞晕倒的,输液后,老人意识清醒就出院了。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白衣女士护住老人,不随便扶起老人是对的,用纸巾揩去嘴角的分泌物更是专业的做法。”当知道真相后,有的参与误传的网友说:“眼见视频图像总信是真的,从图像中即可得出直观的判断。”由此就断定人情的冷漠,道德的零落。殊不知,网络误传伤害了许多热心人的心啊!在网上看到老人重重摔倒在地的那一刻,网民心头如响起重重的一记闷鼓;而看一个个行人默然从老人身上跨过,网民心头又感到一阵阵的心酸、愤慨;直到看到那个白衣女子守在老人身旁的场景,心头才不由一松,有一股暖流缓缓划过。获悉真相后,人们如释重负。可见,民众需要网络传递的是正能量。 身处互联网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可能会以网民的身份参与其中。网民作为网络传播的主要参与者,提高网民们的道德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网民们一方面要善用网络的传播效果,支持和推动各种社会事件的解决,发挥网络传播的社会正能量作用,推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要有明辩意识,对于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和有害言论,要坚决抵制,尽显公民责任。对于广大网民来说,当看到一条互联网上的消息时,不要盲目的相信跟从。认真的思考,多多考证,不了解的事情可以在互联网上去搜索查询,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其实很简单。如果判断不了信息的真假,那么也不能惊慌,可以等待更加权威的媒体发布的信息或是相关机构的辟谣声明,真相自然一目了然。 互联网应该成为一个可以传播正能量的平台。虽然在飞速发展的阶段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亿万网民凝聚起来那股力量是无穷大的,既可以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也可以战胜负面谣言的威胁。网聚“正能量”,需要网友的集体行动。需要每个人多一些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少一点冲动偏激、轻信盲从。同时将获取的“正能量”及时传播给他人,让正能量占上风。如此网络上的种种情绪化的“负能量”才会失去市场,网络才能够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向善力量! 只有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我们的网络才能更文明、更健康、更安全,网络才能成为“正能量”的集散地与释放平台!社会事件借助网络的传播作用迅速积聚人气,使问题得到世人关注并得到解决,体现了网络传播的正面作用,然而各种网络谣言也同样借助这个平台四处横生,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末日言论、抢盐风波等一系列事件一次次地告诉我们,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旦把握不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当我们意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反思的是人。当法治的触角还显不够,网络文明不能不位移“至重”。受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文化思想的启示:人们能做的极致是广泛的参与并为文明提供前提和基石。对于你、我、他,当我们手指鼠标,能够即刻想到的是,网络言论传递文明,诸如“人性的公理、道义的基石、文化的共识、理性的入门”等都是前提。当下,建议网络言论的“第一课”也是“公共课”是学法用法、尊法守法,用法治思维去观察与思考,用法治方式去参与和支持。而“必修课”是修心养性、修德提能,用网络责任去辨事析理、用网络道德去关怀爱护。否则,因为忘记“人性的公理”和“理性的入门”,再如果忘记“道义的基石、文化的共识”,我们的自由和随意就会使得“许多鲜明的社会形象变得瘫软、迷顿和暴躁;许多明了的社会现象也会变得混沌、紊乱和荒唐,许多祥和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尴尬和凶险”,许多高昂的社会心理变得萎靡、退缩和怠惰。当我们的发展急需城市精神,我们谁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 网络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舆论交锋的主阵地。所以,在这些交互繁杂的情形之下,如何让网络更多释放“正能量”,无疑是一道需要求解的社会管理课题。如果我们自由,千万不要忘记法治、责任、道德、大局、人文关怀等等,特别是实事求是。只有当这些深深置于心中,网络才能传递文明的正能量。四、 主要参考文献(书籍、论文和网站)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报Cntv焦点访谈人民网五、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刘艳芝) 作为此次调研活动的组长,深知任务的重大,从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合理分配任务,让每一位同学在这次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锻炼。调研活动过程中,努力工作,发扬不怕可不怕累的精神,积极面对各种挑战,勇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