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先秦法家文化_第1页
第六讲:先秦法家文化_第2页
第六讲:先秦法家文化_第3页
第六讲:先秦法家文化_第4页
第六讲:先秦法家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家的由来与法治哲学思想 学习目的 了解法家的思想发端和主要著述 结合其先驱人物的有关事迹著述 认识其基本特点 了解战国前期与中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掌握法家的集大成学者韩非子的法治哲学思想 正确认识法家的历史教训与影响 一 法家的思想发端 基本特点与先驱人物 法家 以重视法治而见称 司马谈 论六家要旨 指出 法家不别亲疏 不殊贵贱 一断于法 汉书艺文志 说 法家者流 盖出于理官 信赏必罚 以辅礼制 易 曰 先王以明罚饬法 此其所长也 及刻者为之 则无教化 去仁爱 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 至于残害至亲 伤恩薄厚 一 关于法家研究的文献十种 1 李子 三十二篇 名悝 相魏文侯 富国强兵 2 商君 二十九篇 名鞅 姬姓 卫后也 相秦孝公 3 申子 六篇 名不害 京兆人 相韩昭侯 终其身 诸侯不敢侵韩 4 处子 九篇 史记 云 赵有处子 5 慎子 四十二篇 名到 先申韩 申韩称之 6 游棣子 一篇 7 韩子 五十五篇 名非 韩诸公子 使秦 李斯害而杀之 8 晁错 三十一篇 此为西汉晁错所著 9 燕十事 十篇 不知作者 10 法家言 二篇 不知作者 二 法家的思想渊源 早期法家思想都可以追溯到姜太公望 管子也对后来的法家思想造成一定的影响 法家学派与道家也有密切关系 三 法家先驱人物 韩非子 南面 说 伊尹毋变殷 太公毋变周 则汤 武不王也 管仲毋易齐 郭偃毋更晋 则桓 文不霸矣 韩非子这里所涉皆是历史上变法的积极提倡者与实施者 关于伊尹 太公以及管仲 前已略叙及 今就郭偃其人略作稽考 郭偃 商君书 更法 称 郭偃之法曰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国语 晋语四 载 晋 文公问于郭偃曰 始也吾以国为易 今也难 偃对曰 君以为易 其难也将至矣 君以为难 其易也将至矣 赵盾赵盾乃衰之子 襄公时代 赵衰将中军 为政既成 以授阳处父 贾陀 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 襄公卒 使先蔑 士会迎立公子雍于秦 后背先蔑以败秦师 立灵公 贾季尝曰 赵衰 冬日之日也 赵盾 夏日之日也 赵盾掌晋之国政 所施行变法措施有 制事典 正法罪 辟狱刑 董逋逃 由质要 治旧污 本秩礼 出滞淹等 赵盾行此诸项于晋国 以为常法 春秋左传 文公六年 子产子产 姓公孙 名侨 春秋左传 襄公三十年载 当简公时 子产为政 使都鄙有章 上下有服 田有封洫 庐井有伍 大人之忠俭者 从而与之 泰侈者阴而毙之 又载 从政一年 舆人诵之 曰 取我衣冠而褚之 取我田畴而伍之 孰杀子产 吾其与之 及三年 又诵曰 我有子弟 子产诲之 我有田畴 子产殖之 子产而死 谁其嗣之 二 战国前期至中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一 从李悝到商鞅 变法的勃兴与法家思想的发展 李悝 战国初期人 尝任魏文侯上地之守 后升国相 著有 李子 三十二篇 今不见 法经 晋书 刑法志 称 是时 指三国魏明帝时 承用秦汉旧律 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 悝撰次诸国法 著 法经 以为王者之政 莫于盗贼 故其律始于 盗 贼 盗贼须劾捕 故著 网 捕 二篇 其轻狡 越城 博戏 接假不廉 淫侈逾制 以为 杂律 一篇 又以 具律 具其加减 是故所著六篇而已 然皆罪名之制也 吴起 BC381年 卫国人 少时 家累千金 破产求仕而未果 乡党笑之 吴起愤而杀其谤者凡三十余人 出走它方 临行与母诀 曰 不为卿相 不复入卫 师事曾子 曾参之子 复学兵法以事鲁君 终因受嫉而离开鲁国 奔魏而赴楚 楚悼王 素闻吴起贤 遂任为相 吴起 明法审令 捐不急之官 废公族疏远者 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 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著 吴起 四十八篇 亡佚 今存 吴子 六篇 商鞅 BC390 BC338年 复姓公孙 因封于商邑 故称之商鞅 为相十年 思想以重农 重战 重法 重君权为其大要 谓 圣人不法古 不修今 法古则后于时 修今则塞于势 周不法商 夏不法虞 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 商君书 开塞 又称 国之所以治者三 一曰法 二曰信 三曰权 法者 君臣之所共操也 信者 君臣之所共立也 权者 君之所独制也 商君书 修权 二 齐国法家的学术活动与法治思想 齐国素有变法传统 齐桓公 前375 前357 时 稷下学宫之建立 繁荣文化学术 徐干 中论 云 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官 设大夫之号 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齐威 宣王时 稷下学宫有七十六人为上大夫 学士数百千人 1 慎到 赵国人 于齐 学黄老道德之术 著 十二论 汉书 艺文志 著录 慎子 凡四十二篇 入法家类 慎到先当是道家 后来则钻研法家 逐步形成自己的法家思想 乱世之中 亡国之臣 非独无忠臣也 治国之中 显君之臣 非独能尽忠也 治国之人 忠不偏于其君 乱世之人 道不偏于其臣 然而治乱之世 同世有忠道之人 臣之欲忠者不绝世 而君未得宁其上 无遇比干 子胥之忠 而毁瘁主君于暗墨之中 遂染溺灭名而死 由是观之 忠未足于救乱世 而适足以重非 何以识其然也 曰 父有良子 而舜放瞽叟 桀有忠臣而过盈天下 然则孝子不生慈父之家 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 故明主之使其臣也 忠不得过职 而职不得过官 治国之君 非一人之力也 将治乱 在乎贤吏任职而不在于忠也 故智盈天下 泽及其君 忠盈天下 害及其国 知忠 2 申不害郑国京 河南荥阳东南 人 生卒年不可考 史记 郑之贱臣 学术以干韩昭侯 昭侯用为相 内修政教 外应诸侯 十五年终申子之身 国治兵强 无侵韩者 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著书二篇 号曰 申子 隋书 经籍志 谓 梁有 申子 三卷 韩相申不害撰 亡 申子力主以君言正天下 重君术 刑名 法令 谓 名者天地之纲 圣人之符 张天地之纲 用圣人之符 则万物之情无所逃之也 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卷三 又称 明君如身 臣如手 君若号 臣如响 君设其本 臣操其末 君治其要 臣行其详 君操其柄 臣事其常 故善为主者 倚于愚 立于不盈 设于不敢 藏于无事 窜端匿疏 示天下无为 是以近者亲之 远者怀之 示人有余者人夺之 示人不足者人与之 三 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的法治哲学 一 韩非子生平事迹与著述 韩非 前233年 韩诸公子出身 史记 老庄申韩传 喜刑名法术之学 而其归本于黄老 非为人口吃 不能道说 而善著书 与李斯具事荀卿 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 书以书谏韩王 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 执势以御其臣下 富国强兵 而以求人任贤 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韩非 观往者得失之变 故作 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 十余万言 书成流布 秦王见之 惊叹 嗟乎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 死不恨矣 韩非子 五十五篇 二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国无常强 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 荆庄王并国二十六 开地三千里 庄王之氓社稷也 而荆以亡 齐桓公并国三十 启地三千里 桓公之氓社稷也 而齐以亡 燕襄王以河为境 以蓟为国 袭涿 方城 残齐 平中山 有燕者重 无燕者轻 襄王之氓社稷也 而燕以亡 今皆亡国者 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 而不务所以治也 有度 法 术 势三者结合所谓 法 在韩非子看来就是编纂于图籍 设立于官府 并且在民间公布的成文法 术 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 势 就是国君的威势 法治理论的哲学基础 道者 万物之始 是非之纪也 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 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故虚静以待令 令名自命也 令事自定也 虚则知实之情 静则知动者正 主道 所谓有国之母 母者 道也 道也者生于是以有国之术 所以有国之术 故谓之有国之母 夫道以与世周旋者 其建生也长 持禄也久 故曰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树木有曼根 有直根 根者 书之所谓柢也 柢也者 木之所以建生也 曼根者 木之所以持生也 德也者 人之所以建生也 禄也者 人之所以持生也 今建于理者其持禄也久 故曰 深其根 体其道者 其生日长 故曰 固其柢 柢固则生长 根深则视久 故曰 深其根 固其柢 长生久视之道也 解老 不提倡使法变动得太过于经常 工人数变其业则失其功 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 凡法令更则利害易 利害易者民务变 务变之谓变业 故以理观之 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 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伤败 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 不重变法 故曰 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解老 三 韩非子 说林 故事与哲学思维 管仲 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春往东反 迷惑失道 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 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 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 夏居山之阴 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 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 而隰朋之智 至其所不知 不难师于老马与蚁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不亦过乎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 解素衣 衣缁衣而反 其狗不知而吠之 杨布怒 将击之 杨朱曰 子毋击也 子亦犹是 曩 nang 者使女狗白而往 黑而来 子岂无怪哉 卫灵公之时 弥子瑕有宠 专于卫国 侏儒有见公者曰 臣之梦践矣 公曰 何梦 对曰 梦见灶 为见公也 公怒曰 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 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 对曰 夫日兼烛天下 一物不能当也 人君兼烛一国 一人不能雍也 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 夫灶一人炀焉 则后人我从见矣 今或者一人 有炀君者乎 则臣虽梦见灶不亦可乎 四 法家流变教训与历史影响 首先 法家 一断于法 忽略意识形态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抹煞 其次 法家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本章提要 1 法家出于古代的 理官 即司法官 法家与道家具有部分共同的渊源 他们的思想都可以追溯到周初的姜太公那里 伊尹 郭偃 赵盾 子产都是法家的先驱人物 重视法治 主张变革和君主集权 倡导耕战 这些是法家的主要思想特色 2 战国前期与中期 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 吴起 商鞅 战国时代的齐国 法家与黄老之学相结合 形成了黄老刑名之学 慎到 申不害的著述反映了这种特点 3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 所著 韩非子 55篇 反映了他的基本思想主张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强调法 术 势三者结合 在韩非子的著述之中 作为其哲学支撑的是 道 德 理 以及辩证法思想 韩非子有 解老 喻老 是对老子 道德经 的解释和发挥 表明法家与道家有密切关系 4 法家因其 一断于法 而忽略了意识形态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抹煞的 对于法家的功过应该辩证地加以分析 概念与术语 理官 尊贤尚功 变法 刑名之学 法 术 势 道 德 理 复习与练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