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 1~5单元课文和课后翻译 下载.doc_第1页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 1~5单元课文和课后翻译 下载.doc_第2页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 1~5单元课文和课后翻译 下载.doc_第3页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 1~5单元课文和课后翻译 下载.doc_第4页
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 1~5单元课文和课后翻译 下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友谊的真谛我们讨论友谊这个概念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时,没有社会公认的择友标准.在某一情境下,我们会把某个人称为朋友;然而情景一旦变迁.朋友这个称呼就显得没那么贴切了.因此人们对友谊的真谛的理解往往非常肤浅的.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友谊的真正含义,我们需要回顾有关友谊的几种传统的看法.一种传统的友谊观在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得以阐述.他将自己心中真正的友谊痛另外两种友谊截然分开.这两种友谊分别是:基于互利的友谊,基于愉悦的友谊.因此.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可以将友谊分为三类.建立在功利之上的友谊.功利并非永恒,它依照环境而变化.友谊的根基一旦消失,友谊也随之破灭.这类友谊似乎在老人之间最为常见,因为上了年纪的人需要的不是愉悦而是实用.基于功利的友谊也是同样存在于追逐个人利益中年人和青年人中.这些人不会再一起消磨时光,因为他们有时甚至不喜欢对方,因而觉得除非可以相互利用,否则没有将往的必要.只有当他们认为彼此有希望相互利用的时候,才会乐于呆在一起.建立在愉悦之上的友谊.年轻人之间的友谊常被看作是建立在愉悦基础上的,因为年轻人的生活受感情支配,他们感兴趣的主要是自己的快乐和眼前的重要机会.然而,他们的情趣随着自己日渐成长也会变化无常,甚至一日数变,难怪他们的友谊总是迅速地开始,又匆匆地结束,建立在美德之上的友谊.完美无瑕的友谊立足于美德.只有那些品德高尚而且拥有相似美德的人之间建立的友谊才是最完美的,品行高尚的人,其行为时相同的,或者是类似的,爱和友谊多半在品行高尚的人之间发生,而且以最高雅的形式出现.这种友谊是罕见的,需要时间,需要交往,常言道,真正的朋友必须同甘共苦,历经风雨,只有当两个人互相证明自己值得爱并获得对方的信任之后,彼此方能接受对方朋友.交友的意愿可能倏忽而至,但真正的友谊却要慢慢培养.另一种传统的友谊观的友谊可以在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的著作里找到.西塞罗认为,真正的友谊只能在好人之间发生,他进而将“好人”定义为“那些行为和生活无损于自己的荣誉,纯洁,公平和开朗的人,那些拜托了贪婪,欲念和暴力的人;那些敢于依照自己的信念说话和做事的人.”好人之间建立的这种友谊立足于美德,它确定可以带来物质利益,但决不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标.人类生活在共同的理想为基础的社会.因此,在处理朋友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时,优越于他人的人必须平等地对待那些没那么幸运的人,美德创造友谊,美德使友谊之树常青.我们因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友谊观由三个要素构成:朋友以相伴为乐,朋友必须彼此收益;彼此都有至于崇高的事业.这些传统的友谊观告诉我们,两个品德高尚的朋友是永不分离的,因为彼此认同对方的高尚品德.因此,认识朋友就是认识自我,了解朋友就是了解自我,可以说朋友就好比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朋友身上看清自己.置身于品德高尚的朋友之中,我们会对美德达成共识,共同为之不遗余力.这样的友谊是永恒的,因为朋友应该具备的一切品质都凝结在这种友谊关系中.你的爱有多深有人认为爱如浮云,有人认为爱坚强如铁,有人认为爱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人认为爱是一种感觉,有人说爱要执着,有人说爱不要约束,有人说爱是生命的全部,有人说不知道爱为何物。在我们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我们会经历难以名状的情 感。这种情感只能体会,无法用语言描述。莫大的喜悦伴随着丝丝的伤感一同降临,这就是爱。 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我们竟能找到时间,沉湎于感情之中,这的确令人感佩。然而,此时我想知道:我们是否懂得爱到底有多么深刻。记得上学的时候,我迷恋的对象真是数不清:我的数学老师、邻居的儿子、好朋友的弟弟,还有另外一些因为眼睛的颜色、胡子的形状或走路的姿势而让我倾慕的人。年少时的爱慕,不会带来伤害,如肥皂泡一样转瞬即逝。那些稚气、大胆的想法和行为,现在想来大可一笑了之。但是,在那时,对我来说,没有比恋爱更重要的事 了。接着就进入了真正“谈”情“说”爱的阶段。我在女子学校学习,和男孩子交往的机会寥寥无几,因此,我热切地期待着我们学校和男子学校举办的交谊会。交谊会上,一群精心打扮的年轻男子毫无顾忌地盯着我们。这三个小时中的点点滴滴,成了我们在以后四个星期中足够的谈资,我们在议论时,心情澎湃。即使是在那个时候,我也没有真正交男朋友的需要。在我的成长岁月中,不知何故,我相信爱情该来的时候自然会来。事实果真如此。当我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长期的计划和比较安定的生活(我现在还不到25岁呢!)时,爱情降临了。我也比较成熟了,能够步入不贪图许多回报而需要大量付出的感情关系。我的爱情是在友谊这块地基上建起的高楼大厦。爱情经过旷日持久的培养才开花。我和我的恋人相互理解、同甘共苦、相互关心,投入了丰富的感情,才使爱情发展到今天。爱情意味着情投意合。你也许会说,我属于浪漫的传统派。但是,依我看,爱情需要培养。我们必须把爱情同强烈而短暂的激情或身体的愉悦区别开来。 我们的父辈,接受了理想爱情的灌输。那是一个约束、压抑、崇敬、仰慕和十足浪漫的年代。长裙、娴静质朴的外表、卷曲的长发、恬静的气质、羞怯的目光这一切常使人想起一个消逝久远的年代。那个年代,男女之间的距离无论如何都有助于维持爱情以及恋爱关系的神圣性。 年轻的一代人,由于观念开放,随着男女之间交往界线的消退,他们便急于赶浪头,匆忙恋爱,以至于难以区分身体的互相吸引与心灵的相投。我们从媒体中接触到的人和 事,使我们的感情历程大大加速,要想慢慢地体会自己的感受,确实需要付出努力。 学校里的青少年在全然没有感情的关系中所背负的感情包袱,令我深感难过。也许有些人会把他们目前的感情状况归结为同龄人之间所施加的压力。但是,可曾有任何人停下来想一想同龄人之间的压力来自何处?我们是否尝试着弄清楚是谁造成了这样的转变?可曾有人费神去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呢? 从这一代人处理个人生活的方式上,我们很容易看出他们的思想倾向。跟从前相比,现在有更多的情感在欲望的压力下扭曲。他们更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视内在的魅力。两性交往随便了,亲密无间却少了;激情多了,感情却少了;个人获得的多了,相互间分享的少了;寻机获利的现象多了,无私的奉献少了。简而言之,“自我”多了,爱的分享少了。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我们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将恋爱的实质抛于脑后。作为恋爱中的人,不只是意味着把红色的玫瑰花和五毛钱一张的卡片送给恋人,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将自己的时间、陪伴、支持和友谊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恋人了吗?我们是否确定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而后真诚地做好每一件事?我们是否先在情感上成熟起来,再尽情地追求爱情?我们是否给自己、给他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巩固恋情的发展?我们是否为了追求有意义的、永恒的友谊而不遗余力?我们是否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我们是否将自己的精力和感情倾注于终生不渝的关系而不是浪费在朝秦暮楚的关系中?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必须去体验能使我们更为坚强的每件事。真正的爱情一生只有一次。我们任由轻佻的行为令自己身心疲惫,当真正的爱情到来时,我们却没有能力伸开双臂迎接它的降临追求以公众利益为宗旨的幸福在过去的50年里,我们西方国家的经济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增长。我们的家园、车辆、假期、工作、教育,尤其是健康,均得以改善。依据标准经济理论,这些改善原本应该使我们更加幸福,然而,调查显示并非如此。英国人和美国人接受幸福程度的调查时说,在过去的50年里,他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得到改善。抑郁症患者人数上升,同时犯罪率大幅增长也说明了人们对生活的不满足。 上述事实对我们个人以及社会优先考虑的诸多事情都提出了挑战。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处境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当大多数人还在为温饱发愁时,物质条件的改善的确能令他们幸福一些。富庶国家(比如,人均年收入在两万美元以 上)的人民比贫穷国家的人民幸福一些;而贫穷国家的人 民,如果稍微富裕,也会幸福得多。然而,物质上的匮乏一旦消除,收入的增加便不如亲情、友情、邻里和睦等人际关系那么重要。但是,我们在追求更高的收入时牺牲了太多这样的关系,这很危险。 渴望幸福是人类本性的核心。人人都渴望这样一个社 会:人们尽可能地幸福,每个人的幸福同等重要。这应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生哲学,应当用来指导公共利益的维护准则和每个人的行为,应当逐渐取代无法使我们更加幸福的极端的个人主义。 金钱的确是影响个人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金钱本身能使我们最终获得幸福吗?在任何一个社会,富人往往比穷人幸福。然而,当一个西方国家越来越富有的时候,其人民的幸福程度在总体上并未得到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标准和期望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上升。盖洛普民意测验每年都向美国人提问:“一个四口之家至少需要多少钱才能在这个国家生活下去?”人们说出的数字上升的幅度与平均收入增加的幅度是一样的。因为人们总是拿自己的收入和他人的收入以及他们惯于拥有的收入相比较,只有当他们认为和平均水准相比有所上升时才感到幸福。 这一过程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我努力工作、赚更多钱的动力是:这会使我更幸福一些。其他的社会成员也同样如此,他们也关注自己相对的生活标准。既然社会整体无法以自己为参照物而提高自己的地位,那么社会成员为使自己更加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可以说是一种浪费 当休闲与工作的天平偏向工作时,工作是“没有效率”的.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论点,我从社会地位方面加以说 明。人的地位可能来源于所挣得的收入或所花费的金钱。人们工作,至少部分原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然而,地位是一种等级体系: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所以当一个人的地位提高了,其他人的地位就同等程度地下降。这是一种得失平衡的游戏:从整个社会看,为了提高地位而牺牲个人的生活,是一种浪费。因此,永无止境的竞争极具破坏性:我们在追求一种总体不变的东西时失去了家庭生活和平和的心境。 在某种意义上,人们最渴望的是尊重。他们追求经济地位因为它可以赢来尊重。但是,我们可以重视也可以轻视经济地位。在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如果我们不放宽尊重的标准,社会上能力偏低的人会感到生活更加艰辛。我们应该尊重那些同他人一起合作而自己没有获益的人,那些在各个阶层上施展才能、努力工作的人。因此,让每个人都能学会一种本领尤为重要。在英国,这意味着只要年轻人愿意,一定要确保他们每个人都学会手艺,使那些学业不成功的人也能在职业生涯中感到自豪,不会在长大成人时觉得自己是失败者。 人与人之间难免产生比较,因为等级体系的存在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有些人得到晋升,而另一些人却没有。此外,职位得以晋升的人薪水也要提高,因为他们有才华,雇主也乐意招贤纳士。所以,在人们挑选工作和选择雇主的关键时刻,薪水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决定。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的职业没有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个人的业绩,所以事实上只能拿一个人同自己的同事作比较才能得到评 估。然而,这种等级评定的方法非常主观,从根本上改变了雇员与顾主、雇员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关系。 如果我们渴望一个更加幸福的社会,我们就应该着重强调人们所珍视的经历首要的是亲情关系、工作关系和邻里关系,人们珍视这些经历并非因为别人拥有它们,而是因为这些经历拥有内在的价值。我们当前享受的充分的舒适和安逸,看来有可能使我们的生活幸福一些,可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又有可能降低了我们的幸福程度。 我们生活在一个空前的个人主义的时代。许多人都感到最重要的责任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挖掘自己的潜力。这是一个可怕的、孤单的目标。当然,他们也感受到自己应该对他人承担的责任,但是在西方国家,这些责任缺乏一套清晰的理念。无论是古老的、虔诚的世界观,还是战后社会的团结精神和国家的凝聚意识,皆荡然无存。我们全然丧失了公共利益或集体意义的概念。 我们要想幸福一些,必须在改变外在环境的同时改变我们内在的态度。我说的是一种永恒的人生哲学,它能使我们在自身找到积极的力量同时也能发现他人身上蕴涵的积极因素。这种对他人和自己怀有的同情心,是可以学会的,学校应该将这种同情心教给学生。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政 策:在年轻人中间推广更健康的人生哲学,帮助他们区别肤浅的快乐和真正的幸福。 因此,我希望在这个新的世纪我们最终能够把人类的最大幸福当作我们的公益观。这可能有两个结果。这种人生观可以明确地指导政策的制定,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它会激励我们因为别人幸福而感到更大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人获得更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才会更加幸福。 如何变老尽管文章的标题是“如何变老”,真正要谈的却是如何不老。在我这个年纪,讨论“如何不老”,着实更为重要。首要的一条忠告是,要慎重地选择祖先。虽然我的父母皆属早 逝,但是考虑到我其他的祖先,我的选择尚好。我的外祖父在六十七岁风华正茂时早逝,这是事实,可我的外祖母,还有我的祖父、祖母,都活到了八十多岁。在那些与我血缘关系稍疏些的祖先中,我只发现有一位不长寿的,他死于一种当前罕见的病:被砍了头。我的一位曾祖母是吉本的朋友,活到九十二岁,其精神状态之好自始至终都让子孙们敬畏,一直到她撒手人寰的那天。我的外祖母,生养了十个孩子, 其中一个夭折,另外九个健康成长。此外,她还有过多次小产。她守寡之后,即刻投身于妇女的高等教育事业。她是格顿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为促使医疗事业向妇女敞开大门而不遗余力。她过去常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她在意大利遇见一个满面哀伤的老绅士,便询问他为何如此忧伤,老绅士说刚刚和自己两个孙子道别。“天哪!”她叫道,“我有七十二个孙子孙女,如果和其中的一个分别一次就伤心一次,那我的生活岂不太凄惨了!”“非同寻常的母亲啊!”老绅士回答道。 但是,作为七十二子孙中的一员,我更喜欢她的这一处世秘诀。外祖母八十高龄后感到入睡有些困难,她便常常在半夜到凌晨三点这段时间阅读科普书籍。我想,她无暇顾及自己是否老了。我认为这就是保持年轻的秘诀。如果你拥有广泛的、自己钟爱的兴趣和活动,又能从中体会自己老当益壮,你就没有理由从那些只有在统计学中才有意义的数字上考虑生命已经度过多少春秋,更没有理由担忧自己的未来也许很短暂。 说到健康,我很少生病,因此无法提供有用的建议。我随心所欲地吃喝,不能清醒时就睡觉。我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因为这些事情对健康有利。不过,我喜欢做的事情实际上大多都有益于健康。 就心理而言,老年人应慎防两种危险。其一就是过度地沉湎于过去。人不能活在记忆中,不能生活在因美好往昔的逝去而怅然若失中,也不能生活在缅怀已故朋友的哀痛中。人的心思必须放在未来上,想想可以有所作为的事情。这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一个人经历的往事,渐渐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人们很容易以为过去的情感比现在强烈,过去的头脑也比现在敏锐。倘若真的如此,我们就要忘却这个事 实;如果忘却了这个事实,事实也许就不再是事实了。 另一种要提防的危险是:依恋年轻人,希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机中汲取活力。当你的孩子已长大成人,他们就想过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仍像他们小时候那样关注他们,你很可能就成了他们的包袱。动物在下一代能够自食其力时就不再给予关注;人类因幼年时期较长而很难做到这一点。 孩子已长大成人,叮嘱他们不犯错误已经没有意义,因为他们不再相信你的话,再说错误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但是,如果你的兴趣无法摆脱个人感情的支配,你也许会发现,假如不关注子孙,生活就会空虚无望。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意识到,虽然你仍可以给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 助,比如给他们一笔零花钱或为他们编织毛线外套,但是你绝不能期望他们会乐意和你呆在一起。 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烦恼。年轻人有这种感受是可以理解的。年轻人害怕在战场上牺牲,这情有可原。他们认 为,死亡会剥夺生活赋予的最美好的东西,这让他们深感痛苦。但是,饱尝人世酸甜苦辣的老者已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倘若再对死亡产生恐惧之心,未免有些可耻。 克服恐惧之心的最好的办法是 至少我这样看 开拓更广泛的、不局限于个人感情的兴趣,让包围自我的墙壁渐渐地消失,你的生活就渐渐融入人类的生活中。一个人的存在应该像一条河初始为涓涓细流,裹在狭窄的岸 间,在岩石的缝隙中、在呼啸的瀑布上奔泻。河床渐渐变 宽,河岸逐渐隐退,水流平缓,河水没有明显的停滞,最终融入海洋的怀抱,毫无痛苦地结束了独立个体的存在。上了年纪的人,倘若能以这种态度看待人生,就不会因为害怕死亡而不安,因为他所喜爱的一切将继续存在。而且,当生命力衰竭之时,疲惫感油然而生,长眠的念头并非令人厌恶。我希望在尚能劳作之时告别人世,知道他人会将我未竟的事业继续下去,同时回想这一生有可能做的事情,都尽力而为了,由此可以满意地安息了。 网络教育在最近的一次出差途中,有人问及我的职业,我说自己是从事编写和教授大学课程的。 “哦?那在哪儿教书?”他问道。 我不假思索,老老实实地答道:“虚无空间里”。 我说的是实情。1990年起,我就在被朋友称作“键盘大 学”里教远程学位教育课程并提供辅导。我的课堂是在充满电荷的空间里,其间一端连着我的电话插座,另一端连着一群年龄偏大的大学生家里的电脑。 1990年,我筹建了美国第一个远程学习者在线辅导中 心。迄今为止,我已在线辅导了7000多个学生,其中只有几个人不及格,而我本人却从未与他们谋面。 由于无法更清楚地解释我的工作环境,我只能告诉这位问话者:我在虚拟空间教书,“是个虚拟大学的教师。”我试着向他解释“远程教育在线学位课程虚拟大学”等 等。 那人的脸上仍旧一片茫然。我不清楚他沉默不语到底是因肃然起敬所致,还是纯粹对此稀里糊涂。我猜想两个原因都有。于是,我就开始解释这些天来经常解释的事情:我认为,美国的大学教育在衰退,而美国的教育新思维正在兴 起。 远程教学(即师生不用谋面的教育课程)并不是件新生事物。英国巴斯大学的艾塞克彼特曼爵士曾突发奇想,让乡村居民把圣经转换成速记文字,然后邮寄给他评阅,以这种办法教会他们文秘技能。1840年他就开始实施,从中赚取了大笔的金钱。 我并不教速记,我教心理学和职业拓展。但还是和艾塞克爵士一样,很多课程是自己编写的。我的岗位是在万维 网,我把作业张贴在电子布告栏上,把批阅过的试卷用电子邮件通过国际电话线发送出去,而且免交关税;必要时,把班级学生召集起来,在网上聊天室里在线讲课。 难道这种方式能够摒弃现实中的大学教育吗?学生难道不用整齐地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讲坛上的圣人讲课就能学到知识吗? 绝对可以,毫无疑问。事实上,很多人都认为没有校园的大学难以想象,可我现在却以为不在网络空间这块充满自由氛围的地方教书才是匪夷所思呢。 在网络空间里,我倾听、阅读、评价、思考学生们表述的观点一次一个,轮流发言。他们必须书面把见解传输给我,他们不能坐在后排座位上,无所事事地打发时光。他们必须思考,最令他们头疼的是,他们必须写作。思考与写作,那不就是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所具备的特质吗? 我不是凭借他们的脸庞或是他们在宽敞教室里所坐位置来认识我的学生,而是通过他们每周作业里的文字和观点了解他们。这些文字与观点大家都能在线读到。 我不是讲坛上的圣人我更像是他们身边的向导。通常,学生们之间“说”的或写的东西、把自己工作和职业体会融入论文和辩论的方式,比起我能够提供的任何东西都更加实用,更有启迪性。 我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四十岁,还有不少五六十岁。他们通过网络来上学。因为他们不能或者不愿意辞去工作、离开儿女或孙辈们搬进大学校园那样的大学无非就是一个依照中世纪修道院模式建立起来的教育实体。 他们大多数了解自己所谈论的东西,不仅如此,他们清楚自己为何返回大学学习。网络教育适合他们,因为网络教育尊重学员界定知识和追求知识的能力,鼓励他们抒发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没有教师干扰,因为教师可能会情不自禁地介入他们的争论,把原本很有启发性的课堂讨论“平息”或者“引到别的话题上去”。 学生们体验到的东西完全不同于依照传统工厂模式运作的美国教育。在传统教育中,生产线上的每个人接收到相同标准单位的信息(讲座和教材),然后必须通过同一质量检查(客观考试)。学生们坐在整齐排列的座位上,举手请求允许后才发言,不断地看着钟表学课本、听讲座,课本和讲座被分解成不相关联的知识玩意儿。没有证据显示,这样的工厂模式是有效的学习途径,而只能证明这是一种很便利的方式:大学在成绩报告单上记录下标准份量的知识已如期地传授。 或许,在虚拟环境下教大学文科课程对我来说特别有意义,因为它可以追溯到我当年所了解到的真正的大学文科教育。在希腊雅典研读哲学时,老师教导我,要学到东西就得扔掉课本和笔记本这些不过是记忆工具的东西,要依赖我们与生俱来的本领进行批判性思考。我的网络学生的确是有教材,但那都是学习的辅助材 料,不是他们汲取知识的唯一源泉。他们还将从网上辩论、会议和论文写作的合作中学到知识。学生们要为发言认真思考;他们每周来上课时,充分准备好辩论,通过键盘上的交流获取真知。 说也奇怪,虚拟大学兴许正是柏拉图这样的古典哲学家喜欢授课的地方假如他那个时期有因特网的话。你问我本人的意见?我也认为教育应该比较少地在校园里开展,而更多地应该在参与者的脑子里进行。 第一单元1.以共同兴趣为基础的有意识不容易破裂的。The friendship grounded on common / shared interest does not break up easily. / It is not easy for the friendship grounded on common / shared interest to break up.2.孩子们必须学会将电脑游戏中的暴力与勇敢区分开来。Children must learn to distinguish between violence and bravery / courage in computer games.3.当今世界每天涌现如此多新鲜事物,要求一个人什么都知晓是不合情理的。There spring up so many new things every day in the world that it is no longer sensible to expect a person to know / keep track of everything.4.诸如背弃朋友这类事并不受法律制约,所以才有了我们称做的“道德法庭”。Laws do not regulate such things as betrayal to friends; that is why there is what we call / is called the court of morality.5.有人把今天的文化描述为“快餐文化”。无论做什么事,人们只是追求用最短时间达到最大的满足。Todays culture is described as “fast-food culture”. Whatever they may be / are doing, people just pursue the greatest / maximum satisfaction within the shortest time.6.常言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你想要什么,就得去挣。As the saying goes,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 If you want something, go and earn / work for it.第二单元1. 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你都不可能期待自己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In either friendship or love,you should never expect to receive the maximum while you give the minimum.2. 我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的承诺上,结果却发现他根本不是个真诚的人。I built all my hopes on his promises,only to find that he was not a man of sincerity at all.3.我们带母亲去了所有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医院,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母亲还是没能熬过那次疾病。We took mother to all the best hospitals we could find, but all our efforts were in vain;she failed to survive the disease.4.情人节是一个一年一度在2月14日庆祝的节日,一个向自己心仪的对象表达爱意的好日子。 Valentines Day is an annual holiday celebrated on February 14,a perfect day to express love to the object of your affection.5.在信息时代,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跟远方的朋友交流几乎可以是同步的.In the information era, communications with far-away friends via e-mail can be almost simultaneous.6.爱情需要时间,因为只有慢慢习惯和学会欣赏对方才会产生出爱情.Love takes time ,for it is not forged until you have grown used to the others company and learned to appreciate the other.第三单元1. 千百年来哲学家们费尽心机从各自的角度阐释何为幸福.For thousands of years philosophers have taken pains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happiness from their own points of view。2. 刚上大学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得处理所有日常事物,知道那是自己才觉得在父母身边生活真是幸福。When I first came to college,I suddenly found myself left with everything to deal with by myself。I was not until then did I realize that living with my parents was truly a happy experience.3. 你不要总是和别人攀比,否则你可能会陷入忧郁之中,因为毕竟有许多人比你强。You should not always make comparison with others;otherwise, you may be trapped in depression,for there are always others who are better than you.4. 今天人们生活比以前富裕多了,闲暇时间也多了,奇怪的是人们反而觉得生活乏味了。Today people are much better off and enjoy more leisure.Strangely enough,they find life boring.5. 事实上,人生是漫长而缺少兴奋的。如果期待每天都如戏剧般精彩必定会遭遇失望。Life,in effect,is long but short of excitement. You are sure to suffer from inevitable disappointment if you expect everyday life to be as exciting as drama.6. 过于顺利的生活可能具有破坏性,因为人们没有机会学会怎样应对挫折。这能部分解释年轻人居高不下的自杀率。A life that is too smooth may also be destructive because it offers no opportunity for one to learn how to deal with failures.That in part explains the high rates of suicide among young people.第四单元1. 他们带着生病的父亲远赴北京,希望能治好他的心脏病。They took their sick father on a long journey to Beijing in the hope of finding a cure for his heart disease.2. 普及艾滋病知识的活动需要继续开展,这个阶段的重点放在这种病的传播途径。The campaign of Knowing More About AIDS needs to be carried on,and for this stage the emphasis is put on the way the disease is contracted.3. 权力如果运用得当则百姓安居乐业,运用不当则殃及百姓日常生计。If power is properly applied,the lives of the common people will be rendered happy.If not,their daily life will be placed under threat.4. 政府使用核武器来防御恐怖袭击算是正当行为么?Could a government jus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