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2 0 13 年下高二年级语文科学案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小组 学生姓名 教师评价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教师版 编制人 审核人 包科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生平 作品风格 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 品味诗歌 并背诵全诗 3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 把握诗歌的内涵 4 感知诗歌的意境 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目标 1 品味诗歌 并背诵全诗 2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 把握诗歌的内涵 3 感知诗歌的意境 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 把握诗歌的内涵 2 感知诗歌的意境 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使用说明 学法指导 1 先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结合课文注释把握诗歌大意 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 不读课文 不做学案 2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并填写到后面 我的疑问 处 待课堂讨论解决 预 习 案 一 教材助读 1 导入新课 2 诗人简介 一 作家作品 v 地位 v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 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 王孟 以其籍贯襄阳 故世称 孟襄阳 以其一生未仕 隐居鹿门山 故世又称 孟山人 v 生平 v 少有大志 然仕途潦倒困顿 以隐士终身 孟浩然轶事 40岁时 游长安 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 名动公卿 一座倾服 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 适逢玄宗至 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 据实奏闻 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 至 不才明主弃 之句 玄宗不悦 说 卿不求仕 而朕未尝弃卿 奈何诬我 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 穷极山水之胜 v 开元22年 韩朝宗为襄州刺史 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 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 至期竟失约不赴 终于无成 v 开元25年 张九龄为荆州长史 招致幕府 不久 仍返故居 v 开元28年 王昌龄游襄阳 访孟浩然 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 医治将愈 因纵情宴饮 食鲜疾发逝世 v 人格 v 洁身自好 淡泊名利 刚直不阿 卓然独立 独善其身 清白高尚 诗歌 体裁 擅长五绝和五律 题材 山水田园之美 隐居之乐 羁旅之愁 语言 清淡质朴 含蓄隽永 风格 清远幽美 自然平淡 超凡脱俗 诗集 孟浩然集 1 作者简介 孟浩然 689 740 襄阳 今属湖北 人 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 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 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 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 737 张九龄贬荆州刺史 孟浩然曾应辟入幕 不久辞归家乡 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 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 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 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一 作者简介 见教材P28 孟浩然 689 740 唐代诗人 本名浩 字浩然 襄州襄阳 今湖北襄樊 人 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 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 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 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 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 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 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天宝四载 745 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 得218首 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 孟浩然集 收诗263首 较王本多45首 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 旧 唐书 本传 二 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 因拒绝征辟 携家隐居鹿门山 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40岁以前 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 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 游历吴 越数年后返乡 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 又在汉江东岸 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 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 夜归鹿门 的情景 所以题曰 夜归鹿门 虽有纪实之意 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 背景回放 2 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 岘山附近 汉江西岸 名曰 南园 或 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 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 距离不远 乘船前往 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 因拒绝征辟 家隐居鹿门山 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 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 游历吴 越数年后返乡 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 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 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所以题曰 夜归鹿门 虽有纪实之意 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 自主研习 一 预习学案 1 孟浩然 689 740 代诗人 本名 字 襄州襄阳 今湖北襄樊 人 世称 以写 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 又称之为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二十八年 王昌龄因纵情宴饮 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 早年有用世之志 但政治上 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 的人 不乐于 他 的性格和 的情操 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参考答案 唐代 浩 浩然 孟襄阳 田园山水 孟山人 盛唐 困顿失意 洁身自好 趋承逢迎 耿介不随 清白高尚 三 我的疑问 在预习中 你存在哪些疑惑呢 请写下来和同学一起寻求答案吧 探 究 案 展示交流 三 诗歌内容赏析 1 并分析第1句 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 黄昏降临 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 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 次句却表现喧嚣 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 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 读并分析第2句 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 前句承 渔梁 诗意 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 后句承 山寺 诗意 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 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 这又是一个比衬 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 读并分析第3句 诗人既选择归鹿门 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 朦胧而迷离 山月一出 清光朗照 暮雾竟消 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 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 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 亲切的体验 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 至于忘乎所以 庞公 即庞德公 东汉隐士 后汉书逸民传 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 不能屈 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 因采药不返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 他在 登鹿门山怀古 中也吟有 昔闻庞德公 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 高风邈已远 的诗句 4 读并分析第4句 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 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 这 幽人 既指庞德公 也是自况 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 遁世无闷 的妙趣和真谛 躬身实践了庞德公 采药不返 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 柴扉半掩 松径之下 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 唯有禽鸟山林为伴 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 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 整体感知 开头两句 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 天色已经昏暗 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 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 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 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 使人想起进人洒脱的胸怀 第三 四句 译文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 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写世人回村 诗人却离家归鹿门 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 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第五 六句 译文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 月光照着树林 朦朦胧胧 美妙无比 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 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 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 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 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第七 八句 译文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 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写隐居处的境况 孤独一人 与尘世隔绝 与山林作伴 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这首诗写的 夜归 的 归 途 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 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 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 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 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五 探讨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 体会此诗的意境美 1 此诗按照时空顺序 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 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 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 惟有幽人自来去 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闻一多的 孟浩然 一文 说 诗如其人 谈谈你对 诗如其人 这一评价的理解 明确 1 江边场景 侧重写世俗 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 但诗人保持着超脱 潇洒的心态 山中场景 侧重写诗人隐居 与尘世隔绝 孤独寂寞 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 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 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 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因此 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 这一句是说 诗人隐居在这里 与世隔绝 周围只有山林 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 句中的 幽人 既是指庞德公 也是诗人自况 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 诗人步他后尘 在这里一个人生活 在这个天地里 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 心中是多么宁静 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 孟浩然 一文 说 诗如其人 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 也就是说 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 在 夜归鹿门歌 这首诗中 后四句的景色宁静 清幽 作者的心境 情思也宁静 清幽 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 构成宁静 清幽的意境 这宁静 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 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 所以说 诗如其人 二 赏析学案 1 分析第1句 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 黄昏降临 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 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 次句却表现喧嚣 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 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 分析第2句 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 前句承 渔梁 诗意 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 后句承 山寺 诗意 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 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 这又是一个比衬 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 分析第3句 诗人既选择归鹿门 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 朦胧而迷离 山月一出 清光朗照 暮雾竟消 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 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 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 亲切的体验 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 至于忘乎所以 庞公 即庞德公 东汉隐士 后汉书逸民传 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 不能屈 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 因采药不返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 他在 登鹿门山怀古 中也吟有 昔闻庞德公 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 高风邈已远 的诗句 4 惟有幽人自来去 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这一句是说 诗人隐居在这里 与世隔绝 周围只有山林 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 句中的 幽人 既是指庞德公 也是诗人自况 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 诗人步他后尘 在这里一个人生活 在这个天地里 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 心中是多么宁静 超脱和悠然自得 对比 v 前两句 山寺 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 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四句人 向江村 而我却 归鹿门 在对比中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v 后四句 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 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 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深入探究 炼字 提问 对 渔梁渡头争渡喧 中的 争 字 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 肯定 好 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争 字写得好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争 为 争夺 之意 把这个你认为 好 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争 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 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 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 潇洒超脱的襟怀 提问 这首诗第八句中的 惟 字可否换成 还 字 请简述理由 答 肯定 好 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把这个你认为 好 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 惟 字不能换成 还 字 惟 为 单单 只 之意 用 惟 字突出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 与世隔绝 周围只有山林 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 还感受到这种情趣的下面 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点出换成字的不好 用 还 字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训 练 案 六 比较阅读 将此诗与王维的 归篙山作 诗对读 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明确 归篙山作 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 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 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 出发时安详从容 途中一度凄清悲苦 最后恬静淡泊 可见 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 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 与 归嵩山作 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 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 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 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 恬淡 优美 不同之处是 孟诗多用白描 着墨轻淡 比王诗更显淳朴 王诗 诗中有画 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明人李东阳说 王诗丰缛而不华靡 孟却专心古淡 而悠远深厚 自无寒俭枯痔之病 麓堂诗话 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七 背诵全诗 八 相关链结 1 李白 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二人彼此结识 固然不乏饮酒唱和 携手邀游的乐趣 但是至为重要的 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 寻求灵性飘逸的 同伴和知音 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 年四十余客游京师 终以 当路无人 还归故园 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 他少隐岷山 又隐徂徕山 后被玄宗召至京 师 供奉翰林 终因小人谗毀 被赐金放还 的确 笑傲王侯 宏放飘然 邈然有超世之心 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 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词语解释 夫子 对男子的敬称 风流 飘逸洒脱的风度 红颜 指年青的时候 轩冕 指官职 轩 车子 冕 高官戴的礼帽 卧松云 指退隐山林 中圣 即喝醉酒的意思 醉月 月下醉酒 揖清芬 向高风清韵致敬 安 岂 徒此 惟有在此 徒此 惟有在此 诗文解释 我钟爱孟浩然 潇洒的风度 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 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 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 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 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诗文赏析 诗人对孟浩然不图名利 淡泊清高的品格予以了赞颂 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深厚的情意 同时抒发了诗人敬仰孟浩然 羡慕他的生活的情绪 全诗自然豪放 工整流畅 意境深远 补充 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 王维的办公处 不久唐玄宗来了 孟浩然藏到床下 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 皇帝高兴得说 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 有什么害怕 还要藏起来 下令孟浩然出来 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 孟浩然又施礼 背诵自己的诗作 到 不才明主弃 这一句 皇帝说 你不求做官 而我也未尝抛弃你 为什么要诬陷我 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 2 怎么理解苏轼评价孟诗 韵高而才短 如造内法酒手 而无材料 后山诗话 引 宋人言韵 有 不俗 有余味 等含义 是很高级的审美境界 苏轼说孟浩然诗韵高 并将孟喻为 造内法酒手 这是很高的评价 内法酒 即宫廷御酒 能造内法酒者自然是高手 苏轼以之喻孟 称赞他为作诗之高手 又称其诗 韵高 这与前人对孟诗的评论是一致的 参考前人的评论和孟浩然诗来理解 韵高 或有高雅脱俗 有妙悟 有格调 含蓄蕴藉 醇至飘逸等含义 至于 才短 显然是言孟之短处 如大内造酒高手却缺少材料 这个比喻有点模糊 从 韵高 之论看 才短 当不是说缺少天赋才情 而是指缺少 材料 但 材料 又是指什么呢 后人继苏轼而作的一些解释 或可有助于理解这一问题 如张戒 岁寒堂诗话 卷上云 子瞻云浩然诗如内库法酒 却是上尊之规模 但欠酒才尔 此论尽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 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 一味妙悟而已 唯悟乃为当行 乃为本色 如此看来 才短 无材料 当有两层意思 一指内容 题材比较单薄 不够丰富 二指学问不够深厚渊博 宋人 以才学为诗 孟浩然则是以灵气 悟性为诗者 四 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 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 自然的结构 省净的笔墨 疏豁的点染 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 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 岘山附近 汉江西岸 名曰 南园 或 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 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 距离不远 乘船前往 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 因拒绝征辟 携家隐居鹿门山 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 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 游历吴 越数年后返乡 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 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 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