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硕士论文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硕士论文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硕士论文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硕士论文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我国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硕士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级: 论文编号: 学位论文 我国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 国农业科学院 硕 士学位论文 独创性声明 of 国农业科学院 硕 士学位论文 摘要 I 摘 要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域之一,长期以来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黑土区是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主体,保持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保证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重开发,轻保护,目前黑土区 不仅 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同时还 面临着粮食 需求迅速增加的 形势 ,粮食生产逐渐供不应求。因此,开展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十分必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详细分析, 系统研究 黑土区粮食增产潜力,并提出加强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对策 建议 。 本文 首先 分析 了 1980 东北黑土区的粮食生产 、 波动情况 和 粮食品种 的地区布局 及变化趋势 。然后从理论上 分析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和衡量指标 。在此基础上,从 三方 面展开具体研究: 第一, 对衡量粮食生产能力的指标进行划分,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分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 第二, 利 用 随机边界生产函数模型、灾害统计方法和光温生产能力模型测算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组成因素的贡献 。第三, 根据不同粮食品种的技术效率,结合黑土区各县的实际粮食播 种 面积结构,分析了玉米、稻谷、小麦、大豆和薯类作物的分布与变化趋势,并 从技术效率的损失方面,找出减少损失,提高效率的途径,估算出粮食增产的潜力。 通过研究, 主要得出 以下三点 结论: ( 1)不考虑政策影响的条件下, 我国 东北黑土 区 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四部分构成,按重要性大小依次是要素投入能力、科技支撑能力、自然灾害制约和资源保障能力 。 ( 2)要素投入能力受劳动 力投入、粮食播种面积影响最大,这两方面要素的增加都会增加粮食产量。科技支撑能力受灌溉水平、劳动力 素质 影响最大,提高灌溉率和农民管理粮田的能力会提高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增加粮食产量。自然灾害制约造成粮食减产, 旱灾 的 影响最大。资源保障能力由光温生产潜力来代表,实际产量只有理论产量的 20还有巨大的增产空间。 ( 3)粮食生产有从 高 产量 地区向高技术效率地区转移的趋势 。调整品种结构,扩大高技术效率品种播种面积可以显著增加粮食产量。 根据上述情况,国家 在制定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政策时,可以从提高粮食生产的 技术效率角度入手,加强农民培训,推广实用技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种粮的机械化水平。 本文在研究上有一定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第一,引入因子分析模型,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划分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用技术效率损失模型分析科技支撑能力,从新角度提出增加粮食产出的途径;第三,利用 件作图比较,分析了黑土区粮食品种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因子分析 技术效率 中国农业科学 院 硕 士学位论文 s s is of a is to of So it is to s s On s of On it is to of on it is to on On of to of to to on to to of 980 004, of on on as is to to of to on of of be on of is up of as to of is by is in As to is to to in is 0of so is is a to in of is as E to of of of on TE on of of 国农业科学院 硕 士学位论文 目录 I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 土区概述 . 1 国粮食安全形势及东北黑土区在粮食生产中的战略地位 . 2 北黑土区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4 文献综述 . 4 关概念 . 4 内外研究进展 . 6 研究内容、框架、方法和创新 . 9 究内容 . 9 究框架 . 10 究方法 . 10 文创新点 . 11 第二章 东北黑土区粮食生产状况分析 .国 东北黑土区概况 . 12 北黑土区范围 . 12 然条件 . 13 土区粮食种植情况 . 14 北黑土区粮食生产情况 . 15 量增长情况 . 15 量波动情况 . 16 食分布情况 . 18 第三章 东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成分析 .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 . 22 北黑土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子分析模型 . 23 型选择的依据 . 23 型的计算 . 23 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因子分析 . 24 第四章 东北黑土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素投入能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 . 26 型选择依据 . 26 机边界生产函数模型 . 26 素投入能力分析 . 28 技支撑能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 . 31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 士学位论文 目录 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 . 31 术效率与粮食品种分布变化趋势分析 . 32 术非效率模型 . 37 术非效率模型因素分析 . 38 产潜力测算 . 38 害制约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 . 39 北黑土区的自然灾害程度与结构特点 . 39 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估算 . 41 源保障能力对粮食生产的贡献 . 42 第五章 提高东北黑土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议 .广实用技术,提高种粮技术效率 . 44 强技术培训,提高种粮农民素质 . 44 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灾害能力 . 45 新服务模式,提高种粮机械化水平 . 45 理施肥,提高耕地质量 . 45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论 . 47 论 . 47 参考文献 .谢 .者简历 .国农业科学院 硕 士学位论文 图表目录 0 图 表 目 录 图 1世界三大黑土区分布示意图 . 1 图 2我国东北黑土区分布 . 12 图 2东北黑土区粮食总产量 . 15 图 2东北黑土区粮食增长波动状况 . 17 图 2东北黑土区各 县区 25 年粮食总贡献 . 18 图 4黑土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变化 . 32 图 4玉米分布变化 . 33 图 4稻谷分布变化 . 34 图 4小麦分布变化 . 35 图 4大豆分布变化 . 36 图 4薯类分布变化 . 36 表 2东北黑土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变化 . 14 表 2分品种作物单产和播种面积对总产的贡献率 . 16 表 2食品种总产量前 5 名地区分布 . 18 表 2玉米高产区面积产量表 . 19 表 2稻谷高产区面积产量表 . 19 表 2小麦高产区面积产量表 . 20 表 2大豆高产区面积产量表 . 20 表 2薯类高产区面积产量表 . 21 表 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与衡量指标 . 22 表 3因子载荷系数表 . 24 表 4随机边界生产函数系数估计值及统计量 . 27 表 . 28 表 42003吉林省农业科技推广状况表 . 29 表 4东北黑土区化肥施用比例变化 . 30 表 41980黑土区平均技术效率 . 31 表 42004 年各省黑土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 . 32 表 42004 年玉米高产县区 . 33 表 42004 年稻谷高产县区 . 34 表 42004 年小麦高产县区 . 34 表 42004 年大豆高产县区 . 35 表 42004 年薯类高产县区 . 36 表 4技术非效率因素参数估计表 . 37 表 4历年东北黑土区与全国自然灾害程度 . 40 表 4历年东北 黑土区与全国灾害结构 . 40 表 4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程度表 . 41 表 4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光温生产潜力 . 43 附表 . 2004 年东北黑土区粮食品种的技术效率高低分布 . 55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 士学位论文 英文缩略表 0 英文缩略表 英文缩写 英文全称 中文名称 物 大气系统动态模拟模型 合气候的环境政策模型 业生态区模型 布 机边界生产函数 产可能性边界 术效率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 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研究背景 土区概述 全球最适宜耕作的黑土 区 只有 三 块,分别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乌克兰和美国中部黑土区地势较平坦 。 “ 东北黑土区 ” 是指分布在东北平原及周边、海 拔600 米 以下低山、丘陵及平原以 “ 黑土 ” 为主的地区。因为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横亘边缘和中部,以山前台地、漫川漫岗坡地为主要地形特征。一旦地面植被破坏,会比美国和乌克兰黑土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2004 年, 水利部 松辽水利委员会在北京组织召开 “ 东北黑土区范围界定论证会 ” ,邀请中国科学院的南京土壤研究所、北京地理与环境研究所、长春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相关专业领域的教授、专家,以及水利部水土保持司领导对东北黑土区的范围进行论证。采用 进技术手段,考虑东北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地质 地貌、植被和水土流失现状等自然因素,参考了社会经济情况、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地域文化的认同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幅员面积 平方公里。 图 1世界三大黑土区分布示意图 of in :上图来自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防治比较分析,范昊明等,自然资源学报, 我国东北 黑土区由于所处纬度较高, 气候寒冷,有机质分解速度很慢,在地表积累后形成腐殖质,而腐殖质中的两种主要 成分颜色很深,并包含了一些具有深色光学特性的基团,从而使黑土外观为黑色,因此被称之为黑土 ( 马溶之 等, 2001) 。 据最新调查结果,东北地区包括黑土、黑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 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2 钙土、草甸土、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褐土、白浆土、栗钙土等土壤在内的土壤面积有 文称为我国东北黑土区。 黑土区主要土壤类型包括黑土、黑钙土、棕壤、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黑龙江省以黑土、草甸土为主,吉林省以草甸土、黑钙土为主,辽宁省以棕壤为主,内蒙古以暗棕壤和黑钙土为主。在黑土区,暗棕壤面积占土壤总面积的 28%,草甸土面积占土壤总面积的 24%。黑土面积占土壤总面积的 20%,黑钙土面积占土壤总面积的 16%,棕壤面积占土壤总面积的 8%,白浆土面积占土壤总面积的 4%(汪景宽, 2003)。 我国东北黑土地耕作层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 国粮食安全形势及东北黑土区在粮食生产中的战略地位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耕地面积占世界的不足 10%,人口却占世界的 22%。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能否做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的粮食产量于 1996 年突破 5 亿吨大关 ,提前实现 “九五 ”计划确定的粮食产量目标。1996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4 年间年平均产量超过 5 亿吨,表明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 粮食产量在 1998 年达到 吨高峰后,出现了连续 5 年减产,到 2003 年,粮食产量下降到 吨。虽然 2004 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吨,比 2003 年增长 9%,扭转了 1999 年以来下滑的局面,但产量还没有恢复到 5 亿吨的水平,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从耕地、水资源、粮食播种面积、单产等因素的变化情况来看,同 1998 年的 吨相比,现 有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能相差 2000 万 吨(尹成杰, 2005)。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始终保持供大于求的趋势。 近几年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都 在 6000吨 ,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15%左右 。 其中又以玉米和大豆产量最高 , 玉米年产 4000 万吨左右 , 约占全国玉米产量的 1/3, 居全国首位 , 大豆产量稳定在 650 万吨左右 , 占全国大豆产量 的 近一半 。从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来看, 1980 年东北地区 粮食产量 约为3266 万吨, 占全国粮食产量的 1986 年为 到 2004 年 粮食产量 达到 7231 万吨,占全国粮食产量的 比重提高到 25 年来上升了 百分点 。 粮食播种面积成上升趋势,在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中的比重由 1986 年的 升到 2003 年的 上升了 百分点(周慧秋, 2005) 。 从 1990的数据看,东北地区 人均粮食占有量 在 500克左右,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 300克。 1998 年达到最高水平 702 千克,最低的一年 2000 年为 504 千克。高出幅度在 49%77%之间 (周慧秋, 2005) 。 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人均 粮食产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7%和 201%,居全国前两位。 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呈先增后减波动性。 由于黑土区 各 县均是东北省区粮食生产的主体,东北四省区的粮食相关数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黑土区的粮食产出情况。占全国的 耕地面积占东北三省的 占全国的 黑土区粮食总产在 5400万吨左右,约占东北地区的 3/4,全国的 10%以上。主要作物玉米、大豆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人均耕地 面积为 ,相当于全国实际耕地面积平均水平(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