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祝福》中的闲笔.doc_第1页
品读《祝福》中的闲笔.doc_第2页
品读《祝福》中的闲笔.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品读祝福里的闲笔鲁迅先生收入教材的小说,常常以一个小人物的死或沉沦来反映社会的“吃人”现状,作为小说集彷徨开篇之作祝福更是如此。在先生精准冷静、不动声色的描绘下,里面充满着对旧封建礼教的愤懑和对小人物的同情,正如地壳,在冰冷僵硬的外层下面,涌动着的却是炽热的岩浆;行文却极简,一些仿佛很平淡的闲笔,细细品起来却大有深意。1、“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是小说祝福的首句,乍一看似乎是句废话,但深究起来,其实传达了两层意思:一是点明了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因为在辛亥革命前,中国采用的是阴历纪年法,所以无所谓旧历新历,而中国于1912年后开始采用以公历记月、日,所以才有了新旧历之分; 二是说明了传统思想之根深蒂固,社会已经是民国了,人们还在过“旧历”的日子,人已经是民国的公民了,思想还是“宣统”朝的思想,这种典型环境为以后祥林嫂的悲剧埋下了伏笔。2、“四叔”的初印象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里发生的故事毕竟离我们已将近一个世纪,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基础,这句话很容易被忽略过去。先生这是话里有话的:其一,监生不同于贡生,贡生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产生的,而清末监生来源有四条,分别为荫监、贡监、举监、例监,基本上靠祖上的功绩或者用钱捐出来的,可见“四叔”并非是货真价实“科举”出身;其二,祝福描写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农村状况,但“四叔”还在大骂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的“新党康有为”,而不知“新党”的内涵早变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可见其貌似关心时政,实则食古不化,一个顽固不化的老乡绅就跃然于纸上了。3、“四叔”书房的描写“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四叔”书房的描写很符合讲理学老监生的身份,但这段描写,同样是话里有话。首先,陈抟老祖就大有问题,其一,陈抟是理学的鼻祖,他传承的河洛图对宋朝理学的发展影响极大,河洛图传说出自上古伏羲氏、大禹时代,但至隋唐时期就已经失传,宋初陈抟以河图、洛书传世,后世不少学者认为河洛图系陈抟伪作;其二,据说陈抟活了800多岁;其三,史料上未见其勒石刻“寿”字的记载。清楚了这三点以后,就会明白先生短短一言,就将貌似“神圣”的理学鼻祖赶落神坛,并对号称“句句是真理”的理学进行无情的反讽与嘲弄。半边对联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出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季氏的注解,按照注解,另一半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但我们看到文中的鲁四老爷一出场和作者寒暄过后即大骂新党,真是既不通情达理也不心气平和,至于品节德性更加谈不上。这付对联的处理也暗示着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在形式上取得了胜利,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观还牢牢地占据着人们的思想,还一直显赫地、堂而皇之地挂在墙上。4、“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祥林嫂累死累活地干,一个月到手才500文工钱,公子哥的一个菜就吃掉祥林嫂的两个月工资,还连称便宜,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啊。为了直观的感受下当时的社会形态,有必要还原下当时一块银元的购买力。一是对比实物,上海名医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的生活史中记录,民国初年,一块银元可以买到一百五十余只鸡蛋;一担(一百斤)大米的价格是三元六角,一块银洋购买力大概在现今80至100元人民币之间;二是看白银价格,取2010年银价5至6元/克计算,一块鹰洋重27克,成色90%左右,这样算来大致值120至150元之间,综合换算,一块银元大概值现今的100元。可怜的祥林嫂,累死累活做一个月,拿到手的相当于现在的50块钱,而1917年胡适到北大做教授的月薪是280个大洋,可见当时贫富差距之剧烈,5、“大家仍叫她祥林嫂”这一段初看好像没什么东西,但细细一想,觉得作者有很深的用意,祥林嫂嫁给贺老六之后,为什么大家仍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或者老六嫂呢? 这其实说明封建礼教制度的根深蒂固,妇女必须“从一而终”,妇女嫁人后,她就成为丈夫的私有财产,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丈夫死后要守贞洁,从一而终。社会只承认妇女的第一次婚姻,改嫁妇女要受到社会的鄙夷和奚落。“大家仍叫她祥林嫂”,往深层想,是有一丝讽刺意味的,相信祥林嫂一定感受得到。6、看客们“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看到这句,令人悚然一惊,这个“满足”两字真是神来之笔,祥林嫂需要有人来关心她同情她,缓解自己丧夫失子的痛苦,而看客们关心的却是新奇的东西,越是痛苦、残酷的事情就越是少见,越是少见的东西他们就觉得越是有趣。只要不触及自身的利益,别人的生老病死、苦难不幸全部都是他们乐于鉴赏的素材。看客们怀着猎奇的心理,“特意的寻来”,争先恐后地、不断地引诱祥林嫂讲出自己的不幸,让她反复咀嚼自己的痛苦和深重的苦难,看客们却在围观中找到乐趣。别人的亲生儿子死得这么惨,看客们却当成一场免费话剧,还要纷纷评论,这是多么阴暗和龌龊的心理啊。7、“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文中写到庙祝才寥寥几笔,就是这寥寥几笔,写出了庙祝的黑心肠。有人认为,“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说明了庙祝和镇上的人一样,也认为祥林嫂是不干不净的,所以不能“捐给”她,从中看出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之深。笔者持不同的观点,虽然祥林嫂在理学家眼中是“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但在佛眼里众生却是平等的,连恶人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还有什么人佛不能度呢?作为神职人员的庙祝是应该知道这一点的。笔者觉得,庙祝的起初执意不肯是为了抬高门槛的价格,因为门槛这种商品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祥林嫂在谈判过程中始终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绝对劣势的,庙祝正是抓住了祥林嫂为了“赎罪”可以付出极大牺牲的心理,狠狠地敲了祥林嫂一笔钱。既然是演戏,就要讲究个“火候”,所以庙祝一定要等到祥林嫂“急得流泪”时才 “勉强”答应她。一截木头做的门槛,就轻易换来了祥林嫂近两年的工资,这个庙祝真是个“优秀”的演员,真是坏透了心肠。名篇之所以成为名篇,是因为有太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通过这些闲笔的解读,我们能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下,对这个病态社会完成了如手术刀般精准的解剖,对封建礼教这个僵化的价值体系进行无情的反讽与嘲弄,深刻地揭示了其吃人本质,以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