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检自查工作报告.doc_第1页
自检自查工作报告.doc_第2页
自检自查工作报告.doc_第3页
自检自查工作报告.doc_第4页
自检自查工作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瓦政发瓦厂乡迎国检办关于“两基”迎国检自检自查工作报告漾濞县迎国检办:根据上级部门的通知及工作要求,瓦厂乡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两基”巩固提高工作,5月份及时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乡中心学校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并根据工作需要专门召开了两次相关会议,联合乡政府所辖各村、股、所、站,县派驻乡各机构全面开展瓦厂乡“两基”迎国检工作,乡人大依法对政府和教育部门进行监督。现就瓦厂乡人民政府“两基”迎国检办领导小组对瓦厂乡“两基”迎国检自检自查相关工作作一个简要汇报。一、乡情简介瓦厂乡位于漾濞彝族自治县南部、漾濞江中下游西畔,白竹山东麓,东与巍山县的紫金乡隔江相望,南邻本县鸡街乡,西与本县龙潭乡毗邻,北靠本县顺濞乡。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52公里,全乡国土地总面积111.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24亩,辖5个村民委员会、49个村民小组,二00九年末总人口5238人,1413户,农民人均纯收入2140元。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并实施了“生态优先、农业稳乡、文化立乡、科教兴乡、和谐安乡”五大战略,培植发展了漾濞泡核桃、烤烟、畜牧三大支柱产业。全乡呈现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治安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全乡现有初级中学1所,完小1所,小学3所。中学有3个教学班,在校生75人;小学现有17个教学班(含1个学前班),在校学生348人。乡中心完小创建于1952年,中学创建于1968年(当时为小学附设初中)。一直以来,我乡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树立“坚定教育兴乡理念,努力打造教育强乡”目标,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关怀下,瓦厂乡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办学条件全面改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素质教育较有特色,新课改全面实施,教育质量稳步上升,“两基”工作跃上了新台阶。1999年通过了“两基”检查验收;此后11年里,我们坚持“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不动摇,每年都顺利通过上级“两基”年检复查。2010年还迎接了省教育督导评估组的检查验收,瓦厂乡教育良好的发展状况获得了评估小组的充分肯定。 二、“两基”巩固提高基本情况(一) 办学条件: 我乡小学校舍总面积3130.8生均9.07平方米,初中校舍总面积1845.03生均24.6平方米,原有D级危房马伙塘教学点共80平方米已停用,学生已撤并到瓦厂完小;黑马小学152平方米(砖木结构)至今在用,乡中学324平方米(砖木结构)已停用,但未拆除,舍内还有一间小卖部。中小学图书生均分别达72册、15册以上,办公、生活用房、体育活动场,中小学已达国家要求标准。教学仪器、文体器材、劳动设施等在县委宣传部及各单位挂钩的帮助下,已按国检的高标准要求满足。均能左到达标。(二) 师资水平: 全乡小学教师32人,初中11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为100%,初中为100%。全乡校长接受岗位培训率为83.33%。 (三) 义务教育程度: 三年中,适龄儿童总数分别为345人、342人、333人,在校学生数分别为330人、341人(当年缓学1人)、333人,近三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5.65%、97.73%、100%,其中适龄女童入学率均为100%。初中阶段适龄少年总数各为137人、116人、137人,初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为139人、126人、151人,毛入学率分别为101.5%、108.6%、110.2%,辍学率分别为1.74%、0、1.92%。 三年中,15周岁人口总数分别为33人、39人、67人, 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均为100%。 三年中,17周岁人口总数为93人、94人、93人, 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3.62%、96.74%、98.51%。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总数近三年均为3人,入学率分别为100%(其中在大理州特殊学校就读1人)。 (四) 教育经费: 近三年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243.6万元、202.5万元、169.6万元,人均教育经费总支出各占460.05元、388.6元、323.7元,教育总支出中财政拨款所占的比例都为100%。近三年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为3847元、3348元、4104元,初中分别为2851元、5064元、6922元。 (五) 教育质量: 三年来,全乡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开足课时,开齐课程,毕业年级合格率小学都为100%,初中为95%,学生体育合格率小学为96.7%、96.4%、96.3%,初中都为100%。 (六) 扫盲后巩固提高工作:“两基”达标后,青壮年非文盲人数为3305人,非文盲率达99.67%,全乡设有乡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所,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5所,投入培训资金0. 99万元,共举办以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特点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培训提高班50余期次,参加人数为2200余人(次),发展具有特色经济的示范户60余户,三、“两基”工作措施及成果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瓦厂乡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乡战略,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全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打造教育强乡。全乡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整体水平有新的提高。第一,统一思想、超前规划,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乡党委、乡政府始终认为,教育是事关现代化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没有教育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基于这些考虑,乡党委、乡政府明确了“五个一”和“五个不动摇”的教育发展思路。 所谓“五个一”,即明确一个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抓住一条主线,以改革总揽教育工作全局,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的系统改革,促进教育发展;服务一个宗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贡献;坚持一个中心,历届乡党委、乡政府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持之以恒切实抓紧抓好;登上一个台阶,每届班子都要奋发有为,努力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阶段性重大问题,将教育发展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 所谓“五个不动摇”,即坚持科教兴乡的战略不动摇,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坚持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目标不动摇;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的工作策略不动摇,以改革促发展,实现教育的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相统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动摇;坚持以政府行为推动教育发展的主导动力不动摇,切实履行政府责任。 由于历届乡党委、政府思想统一,认识深刻,规划超前,从而富有成效地推动了瓦厂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1986年至 1999年,举全乡之力,用 14年时间普及了从小学至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1999年我乡顺利通过省级 “两基”验收,并且用11年进行了巩固和提高工作。1、全乡教育蓬勃发展、协调发展。一是基础教育发达,普及程度高。学前1年教育普及率达79.31%,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 100 %。学龄少年入学率都在95%以上,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1.92%以内。二是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快速发展,形成了基础教育、农民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我乡的农技校在“两基”评估验收后,其领导小组未撤、工作人员不散、工作力度不减,2000年至今,我乡共举办以农业技术、法律知识、时事政治等内容的各类培训班与讲座50多期,20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和学习。通过农技校学习培训,广大农民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致富本领,如王继红、罗建军等近百名学员在农技校的培训下,纷纷发展核桃苗圃、核桃种植、畜禽养殖、烤烟种植和加工等产业,一举成乡、村的致富带头人,帮助和带动500余人走上致富道路。 2、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得到优化,教育发展更趋均衡。从2003年至 2009年,全乡共整合配套资金100多万元,用于学校布点调整。撤并了4个村级小学,扩建和修缮了瓦厂中心完小、蛇马小学、瓦泥午小学、黑马小学、瓦厂中学,建筑总面积超过3000多平方米,一栋栋高大的新建教学楼拔地而起,成为瓦厂教育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3、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取得新突破,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近 5年来,在上级的关怀下,我乡共投入30万多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我乡中学装备了计算机室,还建立了备课室。计算机生机比为2.4:1。乡中学、中心完小都接通了宽带网。最近,县委宣传部文明办支持我乡5台电脑,为网络资源的普及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4、教育教学质量上了新台阶,实现了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统一。近年来,凡涉及教育质量的标志性项目,如小学生毕业检测、中考,瓦厂均处全县前列水平。瓦厂中心学校曾获县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瓦厂中学曾获教学质量先进集体,近年来,瓦厂中、小学共获得县级“文明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9项集体荣誉。5、实施扶困助学工程进展顺利,贫困家庭子女读书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多年来,我乡十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读书问题,把扶困助学当作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来抓,做到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乡村干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乡、村干部纷纷带头向扶困助学基金捐款,还与贫困生结对子,勉励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自强不息,立志成才。连续几年来,华能水电大理有限公司、德国西门子资助我乡困难学生。特别是今年,南方电网漾濞分公司大力支持教育,他们在哪里改造农网,帮扶困难学生就做到哪里。 从 2004年起,我乡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发动和争取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捐款献爱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扶困助学活动。近年来,全乡共有 200多名中小学学生接受了各种形式的资助,实现了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辍学的目标。6、保学控辍工作落实到位,确保了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为巩固“两基”成果,提高巩固率,结合乡情,我乡采取六项措施加强“保学控辍”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做好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宣传,采取标语、宣传栏、广播等形式向社会各团体,广大民众呼吁,共同来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响应国策,支持教育。二是沟通思想。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表现、学习等情况,征求家长意见,正确采纳家长对政府、学校的工作建议。三是签订保学控辍协议协议。乡政府到学校、学校与教师签订“保学控辍”责任状,政府、学校、教师与家长共同管理好学生,共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四是实行联系学校制度。每个乡领导班子成员和“两基”工作组人员联系1个村和1所学校,严格依照乡党委、乡政府关于建立义务教育“保学控辍”制度的决定的要求,督促所联系村、校的学校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做好学生“保学控辍”工作。做到措施到位,管理到位,责任到位。五是实行分工合作工作制。劝返包保人员要对所“包保”对象情况了解,深入到位,分工合作,劝返到位。六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因工作重视不够,工作责任心不强,控辍工作成效不大,影响“两基”成绩的工作人员,不能参与年度各种评优、评先,不能晋职晋级,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第二,深化改革,突出重点,切实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以改革促发展,一直是我乡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近年来,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县政府教育经费统筹、教师工资统发、教师人事统管的方针政策,重点从办学体制、人事制度、教育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优化学校布局。我乡由于学校布点分散,小班额班级比例大,造成了农村师资力量的分散配置,存在一人一班或一人一校的现象。加上教师严重空编、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学历偏低和老龄化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改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了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师资力量,调整了学校布局,实行了集中办学。2006年把入合小学、扎草地教学点并入了瓦厂完小,2007年把厄字地教学点并入了黑马小学,今年又将马伙塘教学点并入了蛇马小学。2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激发干部教师干事创业的管理新机制。我乡在县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人事管理新机制。 2003年,我们重点从用人机制、评价机制和分配机制三个方面,率先在全县进行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是配合县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了以聘用合同制为基础,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使教师由国家人变为单位人,打破了教师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二是建立了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评价方案,从职业道德、育人能力、工作绩效、教学风格与特色等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全程、客观、公正的评价。三是建立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奖金分配机制。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教职工的奖金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挂钩。人事制度改革,犹如一股源头活水注入了教师队伍,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责任心、紧迫感明显得到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大大提高。2009年底,县政协、县教育局来我乡调研后,对我乡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我县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早在1998年,我乡就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在中小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又明确提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本质体现,要通过推进教育现代化来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我们重点从三方面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我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切实抓好学校教育主体工程、家庭教育启蒙工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了感恩教育、青年志愿者行动等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家庭教育方面,我乡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开展“走近家庭,同育新人”教师家访活动,有效调动了家长关爱子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质量。我乡还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网络和机制。二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多年来我乡做了大量工作:更新教育观念,从源头上“减负”;改革招生评价制度,从导向上“减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提高效能上“减负”。我乡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统一思想认识,下大决心改变单靠加班加点、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教学观念,全面追求素质教育的育人质量;由主要依靠拼时间、拼消耗提高质量转到深化改革、借助教育科研提高质量的正确轨道,并采取严格的“减负”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我乡还建立健全了中小学“减负”保障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减负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国家新课程改革启动后,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我乡以“积极稳妥,既符合规范又有瓦厂特色”为工作的基本原则,切实做到了“三到位”,即经费到位,从2003年到2005年全乡共投入经费9万多元,用于补贴中小学课改培训和实验;培训到位,全乡教师全部先培训后上岗和上岗后再培训;实验到位,扎实而有成效地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实事求是地验证课程标准、教材建设的实际成效。第三,加大投入,多办实事,切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近年来,我乡狠抓学校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全乡中小学的办学条件。2003年至今,全乡共筹集资金150余万元,用于改造和新建校舍,真正做到了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环境是校园,并且按规定和实际需要添置了教学设备。四、今后工作方向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瓦厂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两基”达标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与老百性对发展教育事业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教育的重要性宣传有待加强。少数群众对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极少数家长认为学校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搞唱歌跳舞活动纯粹是不学无术、浪费时间;也有少数家长对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布局集中办学不理解、不支持;二是由于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乡村两级财力十分困难,对教育硬件建设投入相对偏少;三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仍一定程度的存在;四是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乡实际,我们将以这次验收为新的动力,新的起点,思想不松,措施不丢,力度不减,常抓不懈,再接再厉,打好“两基”持久战。现将我们今后要做的几项工作列举如后,提醒全乡干部和教育工作者加倍重视,加倍努力。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战略不动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