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质的聚集状态 概论 1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以此可相互计算p V T n m M m V 例 用管道输送天然气 当输送压力为2kPa 温度为25oC时 管道内天然气的密度为多少 假设天然气可看作是纯的甲烷 解 M甲烷 16 04 10 3kg mol 1 2 理想气体模型 式中 A 吸引常数 B 排斥常数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为 通常在几十个大气压以下 一般气体能满足理想气体方程 容易液化的气体 如水蒸气 氨等适用的范围要窄些 难液化的气体 如氦 氢等适用的范围要宽些 3 摩尔气体常数R R是通过实验测定确定出来的 测定一定温度下 不同压力p时的摩尔体积Vm 然后将pVm对p作图 外推到p 0处求出pVm 而算得R 例 测300K时 N2 He H4 pVm p关系 作图p 0时 pVm 2494 35J mol 1R pVm T 8 3145J mol 1 K 1 在压力趋于0的极限条件下 各种气体的行为均服从pVm RT的定量关系 R是一个对各种气体都适用的常数 1 2理想气体混合物 混合理想气体 式中 pB B气体的分压 p 混合气体的总压 yB 1 p pB 1 2 8 式 1 2 7 1 2 8 对高压下气体也适用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某一组分B的分压pB等于该组分单独存在于混合气体的T V时产生的压力 而理想气体混合物的总压等于各组分单独存在于混合气体的T V时产生的压力总和 道尔顿定律 式 1 2 9 对低压下真实气体混合物适用 在高压下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可忽视 且混合物不同分子间的作用与纯气体相同分子间的作用有差别 所以某气体B的分压不再等于它单独存在时的压力 所以分压定律不再适用 例1 2 1 今有300K 104 365kPa的湿烃类混合气体 含水蒸气的烃类混合气体 其中水蒸气的分压为3 167kPa 现欲得到除去水蒸气的1kmol干烃类混合气体 试求 1 应从湿烃混合气体中除去水蒸气的物质的量 2 所需湿烃类混合气体的初始体积 解 1 设烃类在混合气中的分压为pA 水蒸气的分压为pB 则pB 3 167kPa pA p pB 101 198kPa由公式pB yBp nB nB p 可得 2 所求初始体积为V 即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物质B的分体积VB 等于纯气体B在混合物的温度及总压条件下所占有的体积 阿马加定律表明理想气体混合物的体积具有加和性 在相同温度 压力下 混合后的总体积等于混合前各组分的体积之和 由二定律有 高压下 混合前后气体体积一般将发生变化 阿马加定律不再适用 这时需引入偏摩尔体积的概念进行计算 见第四章 1 3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饱和蒸气压首先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对于同一种物质 它是温度的函数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相对湿度的概念 相对湿度 饱和蒸气压 外压时 液体沸腾 此时的的温度称为沸点 饱和蒸气压 1个大气压时的沸点称为正常沸点 在沸腾时 液体表面及内部分子同时汽化 T一定时 如物质B的分压pB它的饱和蒸气压 气体B凝结为液体 直至 此规律不受其它不溶于液体的惰性气体存在的影响 2 临界参数 由表1 3 1可知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p f T 当T p 液化所需压力增大 实验证明 对每一种液体都有一个特殊温度Tc 当T Tc时 液相消失 无论加多大压力 不再可使气体液化 超临界态是指温度大于临界温度 压力大于临界压力的状态 3 真实气体的p Vm图及气体的液化 1 T Tc 以T1为例 气相线g1g 1 p升高 Vm下降 气液平衡线g1l1 加压 p 不变 g l Vm下降 g1 对应饱和蒸气摩尔体积Vm g l1 对应饱和液体摩尔体积Vm l g1l1线上 气液共存 液相线l1l 1 p很快上升 Vm下降很少 反映出液体的不可压缩性 2 T Tc随着温度上升T l g线缩短 说明Vm g 与Vm l 之差减小 T Tc时 l g线变为拐点cc 临界点 Tc 临界温度 pc 临界压力 Vm c 临界体积 临界点处气 液两相摩尔体积及其它性质完全相同 界面消失气态 液态无法区分 此时 3 T Tc无论加多大压力 气态不再变为液体 等温线为一光滑曲线 虚线lcg内 气 液两相共存区虚线lcg外 单相区 左方 液相区 右方 气相区 温度与压力均略高于临界点的状态为超临界流体 它的密度大于气体 具有溶解性能 在恒温变压或恒压变温时 它的体积变化大 溶解性变化大 所以可用于萃取 称为超临界萃取 1 4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当压力较高时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不再适用 在修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基础上 就提出了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1 真实气体的pVm p图及波义尔温度 在T TB 开始两种效应抵消 而后体积效应起主导作用 所以pVm在经过一个水平后上升 在T TB时 始终为体积效应占主导 所以pVm从一开始即上升 每种气体有自己的波义尔温度 TB一般为Tc的2 2 5倍 T TB时 气体在几百kPa的压力范围内 几个大气压 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分子间相互作用减弱了分子对器壁的碰撞 所以 p p理 p内 压力修正项 内压力 p内 a Vm2因为分子间引力反比于分子间距离r的六次方 所以反比于Vm2 引力越大 a越大 p理 p p内 p a Vm2 2 分子本身占有体积1mol真实气体所能自由活动空间 Vm b b 1mol分子由于自身所占体积 而使自由活动空间减小的值 由硬球模型可导出 b是1mol硬球气体分子本身体积的4倍 且b与气体温度无关 当p 0 Vm 范德华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从现代理论看来 范德华对于内压力与b的导出都不尽完善 精确测定表明 a b不但与气体性质有关 也与温度有关 甚至与拟合导出的算法有关 但是 范德华仅仅多引入两个参数 就对计算精度作出了很大改进 这应该说 范德华方程是成功的 2 范德华常数与临界参数的关系 前面已谈到 在临界点Tc时有 联立求解 可得 由于Vm c不容易测准 所以一般以Tc pc求算a b 3 范德华方程的应用 临界温度以上 范德华方程与实验p Vm等温线符合较好 临界温度以下 气 液共存区 范德华方程计算出现一个极大 一个极小 温度T 极大极小逐渐靠近 T Tc 极大 极小合并成拐点c S型曲线两端 l1V1 与g1V1曲线有过热液体和过饱和蒸气的含义 用范德华方程解pVT关系时 若已知T p求Vm 遇到解一元三次方程的问题 T Tc时 Vm有一个实根 两个虚根 虚根无意义 T Tc时 如p pc Vm有三个相等的实根Vm c 如p pc 有一个实根 二个虚根 实根为Vm 例1 4 1若甲烷在203K 2533 1kPa条件下服从范德华方程 试求其摩尔体积 解 范德华方程可写为 Vm3 b RT p Vm2 a p Vm ab p 0甲烷 a 2 283 10 1Pa m6 mol 2 b 0 4728 10 4m3 mol 1Tc 190 53K T Tc 解三次方程应得一个实根 二个虚根将以上数据代入范德华方程 Vm3 7 091 10 4Vm2 9 013 10 8Vm 3 856 10 12 0解得 Vm 5 606 10 4m3 mol 1 它是Kammerling Onnes于20世纪初提出的纯经验式 其形式有两种 式中 B C D 与B C D 分别为第二 第三 第四 维里系数 它们是温度的函数 并与气体本性有关 其值通常由实验数据拟合得到 两式的对应系数 有一定变换关系 当p 0时 Vm 维里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维里方程后来用统计的方法得到了证明 成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的方程 第二维里系数 反映了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气体pVT关系的影响 第三维里系数 反映了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气体pVT关系的影响 因此 由宏观pVT性质测定拟合得出的维里系数 可建立与微观上分子间作用势的联系 虽然维里方程表示成无穷级数的形式 在计算精度要求不高时 只用到第二项B或B 即可 所以第二维里系数较其它维里系数更为重要 4 其它重要方程举例 除范德华方程与维里方程外 还有许多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它们大多是从上面两种方程出发 引入更多参数来提高计算精度 常见的大概有以下几种 压缩因子的定义为 Z的大小反映了真实气体对理想气体的偏差程度 Z的量纲为1 理想气体Z 1 真实气体 若Z1 说明它比理想气体难压缩 现在 对于许多气体 直到高压下的pVT数据都可由文献或手册查出 可将某一温度下气体的pVT数据拟合Z p曲线 再求出工作压力p下的Z值 将压缩因子概念应用于临界点 得出临界压缩因子Zc 将物质实际测得的pc Vm c和Tc值代入上式 得到大多数物质Zc约为0 26 0 29 Zc近似为常数 Zc 0 27 0 29 当pr Vr Tr相同时 Z大致相同 即处于相同对应状态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压缩因子 对理想气体的偏离也相同 因为pr Vr Tr三个参数中只有两个独立变量 一般选Tr pr为独立变量 Z表示为 Z f Tr pr 1 5 6 荷根 HongenO A 与华德生 WatsonK M 在20世纪40年代 用若干种无机 有机气体的实验值取平均 描绘出如图1 5 1的等Tr下Z f pr 曲线 称为双参数普遍化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田径普修理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土壤水势与气候变化关系-洞察及研究
- 职业装耐久性评价模型-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公需科目大数据考试所有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危儿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级维修电工理论知识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高级会计师之高级会计实务通关题库附带答案
- 交安考试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专职营销人员管理办法
- 中央防洪物资管理办法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造房子教案(共6课)(2025秋)
- 深圳市失业人员停止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申请表样表
- 《高级财务管理(第三版)》配套教学课件
- JIS G4305-2021 冷轧不锈钢板材、薄板材和带材
- 《诗经》英文简介PPT
- 四年级上册音乐全册西师版教案
- 圆锥滚子轴承产品设计
- SMT元器件焊接强推力测试标准doc
- ELA基础介绍PPT课件
- SAP Analytics Cloud分析云解决方案
- 硬笔书法《浅谈书法》历史起源(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