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项目设计书.doc_第1页
测量项目设计书.doc_第2页
测量项目设计书.doc_第3页
测量项目设计书.doc_第4页
测量项目设计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1 任务概述任务概述 3 1 1 项目来源项目来源 3 1 2 测区概况测区概况 4 1 3 已有资料情况已有资料情况 4 1 4 采用的基准采用的基准 5 1 5 技术依据技术依据 5 1 6 作业流程及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的识别作业流程及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的识别 5 2 设计方案设计方案 6 2 1 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工作计划 6 2 2 生产组织生产组织 6 2 3 精度要求精度要求 7 2 4 控制测量控制测量 8 2 5 地形测量地形测量 10 3 提交资料提交资料 14 4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 14 5 存在问题和建议存在问题和建议 15 5 1 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 15 5 2 建议建议 15 1 xx 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 2011xxxx 项目区勘测技术设计书项目区勘测技术设计书 1 任务概述任务概述 1 1 项目来源项目来源 为了保证 xx 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 2011 年度 xxxxxx 项目的 设计编制工作 确保 xx 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 2011 年度 xx 项目 顺利实施 依据 xx 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 2010 年度实施指南 宁土整办发 2010 29 号 的通知要求 受 xxxxxx 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 重大工程项目指挥部的委托 xx 遥感测绘勘查院承担了 xxxxxx 项目的勘测 任务 1 2 测区概况测区概况 1 2 1 地理位置 项目区地处 xx 县 位于 xxxxxx 北以 xx 路和 xx 沟为界 南至合并渠 东起黄河防洪堤 西至包兰铁路 涉及 xxxx 农 2 队 农 3 队 农 4 队 园 3 队 地理坐标为 东经 105 49 48 105 53 38 北纬 37 40 04 37 45 03 面积 39km2 1 2 2 工作内容 本次测图面积为 39km2 计划其主要工作内容是 a 在整个测区内埋设 E 级 GPS 控制标石 76 块 2 b 利用测区周边最新的 xxGPS B 级控制点和国家三角点与测区埋设的 GPS 控制点进行 E 级布网联测 平差后进行 GPS 大地高到正常高的高程转换 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 c 水利工程及地形碎部测量 以 GPS RTK 数据采集为主 进行水利 工程及地形碎歩测量 经数字化编辑成图 d 内业数字化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 同时勾绘现状草图 利用南方 CASS6 1 数字成图软件进行数字化成图 1 3 已有资料情况已有资料情况 1 3 1 收集到测区及周边 1 10000 1 50000 地形图用于设计测区交通路线和控 制资料的实地找点 1 3 2 收集到的测区卫星遥感影像图作为测区控制点布设的参考资料 1 3 3 经过实地寻找 共找到 3 个国家 B 级点 3 个 GPS E 级点 1 4 采用的基准采用的基准 1 4 1 坐标系统 测区内数字化测图采用高斯 克吕格投影 3 度分带 1980 西安坐标 系 中央子午线为 105 1 4 2 高程基准 测区内数字化测图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等高距 1m 1 4 3 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 地形图图幅尺寸为 50cm 50cm 地形图编号采用图廓西南角坐标公 里数编号法 x 坐标在前 y 坐标在后 1 5 技术依据技术依据 3 1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 2007 2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 GB T18314 2009 3 xx 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 2010 年度实施指南 x 土整 办发 2010 29 号 4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SL197 97 5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1 5000 1 10000 GB T20257 2 2006 1 6 作业流程及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的识别作业流程及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的识别 特殊过程 埋石 关键过程 野外数字化采集 作业流程图 测前准备 选点 埋石 控制测量 野外数字化采集 采集数据的编辑处理 形成数字化地形图 外业检查 正式成果 2 设计方案设计方案 2 1 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工作计划 4 在开展工作之前 项目负责人拟定生产计划 技术负责人组织测绘人员 讨论学习 规范 和 技术设计书 达到认识统一 思路清晰 解除疑难 之目的 2 2 生产组织生产组织 2 2 1 本工程计划投入 根据任务需要 配备南方灵锐 S86 RTK 全 球定位仪两套 1 4 南方 CASS6 1 地形地籍成图软件 4 套 台式计算机 4 台 笔记本 5 台 生产车辆 3 辆 2 2 2 作业时间 2010 年 10 月 25 日前完成作业人员进场 后勤准备工作 2010 年 10 月 25 日 11 月 3 日完成首级控制测量 2010 年 11 月 4 日 12 月 5 日完成全部水利工程测量及地形测量 2010 年 12 月 6 日 12 月 30 日进行内业数字化整图 2 3 精度要求精度要求 2 3 1 GPS 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平均距离 km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四等21 40000 一级11 20000 四等 1 10 6一级 1 10 6二级 1 10 6 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6 09 09 0 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0 015 015 0 5 2 3 2 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 不得大于图上 0 1mm 高 程中误差 不得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 1 10 2 3 3 图上地物点相对于临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 0 5mm 于临近地物点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 0 4mm 2 3 4 灌区及其他地势平坦区域高程注记点相对于临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 差不得大于 0 15m 其他区域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临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 得大于 1 3 等高距 2 4 控制测量控制测量 2 4 1 选点及埋石 a 全测区设计共埋设 E 级 GPS 控制点标石 76 块 均需按标准要求埋设 砼标石及道钉 b 埋石点要选在通视良好 宜保存的地方 按照布网原则 将 E 级控制 点埋设在控制网形最佳且通视良好的空旷 相对较高点 并且保证至少两点 间的通视 c E 级 GPS 控制点在观测的同时需填写观测记录 观测记录的填写要按 附图所示规格及样式填写 d E 级 GPS 控制点要绘制点之记 点之记的填写要附图所示规格及式样 填写 要求填写项目齐全 完整 准确且路线清楚 详细位置图需现场绘制 必须标注 3 个以上明显地物的方位及距离 2 4 2 平面控制测量 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 从高级到低级 分级布网 逐级加 密的原则 6 2 4 2 1 以实地保存完好 3 个国家 B 级点 B020 B025 B026 为起算点 在 测区布设 E 级 GPS 首级控制网 同时考虑后续使用常规仪器进行加密测量的 需要 所布设的 E 级 GPS 控制点必须保证有 2 个以上方向通视 并参照卫星 定位四等网的要求进行施测 精度要求见表 1 表 2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 1 等 级 平均边长 km 固定误差 A mm 比例误差系数 B mm km 约束点间的 边长相对中 误差 约束平差后 最弱边相对中 误差 四 等 2 10 10 1 100000 1 40000 一 级 1 10 20 1 40000 1 20000 GPS 各等级网的基本技术要求 表 2 等级E 平均距离 km 0 2 5 a mm 10 b 1 10 6 20 接收机类型双频或单频 标称精度 10mm 5 10 6 d 观测量至有L1 载波相位 7 同步观测接收机数 2 最简独立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 10 卫星截止高度角 15 有效观测卫星总数 4 观测时段数 1 6 时段长度 min 静态 40 时间采样间隔 s 静态 10 30 时段内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 min 静态 15 2 4 2 2 将采集的静态 GPS 观测数据导入计算机 采用 GPS 处理软件进 行解算和严密平差 2 4 3 高程控制测量 本次测量 采用国家四等水准进行高程控制测 全测区共布设控制 75 个 全测区水准长度总共为 52 8KM 共分为四个闭合环进行往返四等水准观测 从已知点 x 出发 最终闭合到 x 按国家四等水准要求进行平差 以便满足项目 区测图的高程要求 2 5 地形测量地形测量 2 5 1 图根控制测量 8 2 5 1 1 为了满足测图及今后施工要求 根据 工程测量规范 5 2 11 规 定 可在首级控制点的基础上 在距基站半径 5km 范围内采用 GPS 动态 RTK 技术 在测区布设 GPS 图根控制点 每点要求采集 180 秒 每点采集间 隔 5 秒钟 进行检核比较 取较差较小 在误差范围内的其中一个数据作为 该点的成果 2 5 1 2 图根控制点主要以每个灌区的制高点和主要渠系的显要位置布 设 且保证两点间通视 图根点点位标志为标石或在稳固的地方刻画交叉十 字漆标 2 5 2GPS RTK 测图 2 5 2 1 基准站点位选择 根据测区面积 地形地貌和数据链的通信覆盖范围 均匀布设基准 站 基准站布设在地势相对较高 周围无高度角超过 15 度的障碍物和强烈干 扰接受卫星信号或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且基准站的作业半径不超过 5km 2 5 2 2 流动站作业 a 流动站作业的有效卫星数不宜少于 6 个 PDOP 值应小于 3 并采用固定 解成果 b 流动站在测量模式 基准参数 转换参数和数据链的通信频率必须和基 准站一致 c 作业前 检测 3 个图根点及以上的已知点 检测结果与已知成果的平面 交叉不应大于图上 0 2mm 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 1 5 d 作业工程中 如果出现卫星信号失锁 应重新初始化 并重新进行已知点 校正 9 2 5 3 地形图测绘的内容和要求 地形图测量根据设计需要 按照 1 5000 比例尺要求 严格执行技术规 范测绘 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及实地踏勘 设计人员根据工程设计要求 需 对施测区域内的未利用草地 沙地 裸地等区域进行 1 2000 地形测量 以 便满足进行平田整地 计算土方量的要求 对已开发为耕地的区域 按照农 渠的灌水方向测量 田面平整的区域只需反映出田面的坡度变化 对田面高 程变化较大及渠道布置较乱区域按照 1 2000 地形测量进行 以便进行条田 的重新规划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a 各类建 构 筑物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均应进行测绘 居民区可根据用 图需要 对测绘内容和取舍范围适当加以综合 连片集中的居民地以外围边 界拐点进行测量 零散的庄点依户分别进行测量 临时性建筑物不测绘 建 筑物用其外轮廓表示 房屋外廓以墙角为准 建筑物凸凹部分小于图上 0 5mm 时 可用直线连接 b 独立地物能按比例尺表示的 实测外廓 填绘符号 图上明显 重要 而又不能按比例尺表示的 准确表示其定位点或定位线 c 居民区或线路密集处的低压线和通信线 可选择主干线测绘 管线 直线部分的支架 线杆和附属设施密集时 可适当取舍 多种线路在同一杆 柱上时 选择主要表示 d 交通 渠道及其附属设施 按实际形状测绘 道路分硬化路面和砂砾 石路面 硬化路面按照等级分别采用对应的双线条表示 田间道路在本测区 一般为砂砾石路面 对宽度 5m 的采用对应的双线条表示 5m 的单线条 10 表示 渠道按照 5m 的双线表示 5m 的单线条表示 并准确表示渠道建 筑的定位点 丈量渠到建筑物的尺寸并进行记录 e 植被的测绘按面积大小适当取舍 不同的地类要区分并配置相应的符 号 地类界与线状地物重合时 只绘线状地物符号 水浇地测出田间的代表 性高程 高程点稀少时 按密度及相邻高程点的关系 适当内插加密部分高 程点 各种名称注记采用现有的法定名称 2 5 4 工程测量 断面测量数据是土地整理开发设计的关键基础资料 测量过程中严格执 行规范要求和设计部门要求 积极与设计人员沟通协作 发现不合理或不准 确的地方及时检查和补测 保证了设计数据的准确完整 本次测量 根据设 计部门提供的技术要求 对以下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测量 以保证设计与施工 顺利进行 1 渠道纵断面测量以渠道取水口为起点 从上游向下游测绘 按照 50 米一个点测量渠底高程 横断面测量以渠底中线为准 每隔 200 米测量渠道 横断面 在渠道横断面发生变化处必须测量横断面 沟 渠 交汇处施测沟 渠 底高程点 2 沟渠必须测量其进口及出口高程 其渠道建筑物 包括支口 斗 口 农口 闸门 生产桥 跌水 尾水 退水等 测量其位于上级渠道渠底的对 应点 并对渠道砌护方式 新旧程度 建筑物尺寸 方向 破旧程度等进行 标注 11 3 对每条斗渠需详细测量最少一条最不利农渠 并测量其田口 田面高 程 横断面 每 200 米一个 标注其渠道状况 4 在每条斗渠渠头布设控制点并编号 以便后期施工 5 对项目区内的主干道路及田间道路进行测量 超过 5m 宽度的按照双 线测量 其余按照单线测量 并标注其路面状况 6 对项目区内防护林网布置进行测量 并对树种 林网缺株断行情况 病虫害情况进行草图标注 2 5 5 数字地形图编辑 地形图采用南方测绘 CASS7 0 地形地籍成图软件进行编辑处理 将观测 数据转存至计算机并生成原始数据文件 利用专业的测绘编辑处理软件 进 行对地形 地物点的人机交互式图形编辑 地形图的要素要分层表示 地形 图的各种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