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南北朝乐府民歌.doc_第1页
8.南北朝乐府民歌.doc_第2页
8.南北朝乐府民歌.doc_第3页
8.南北朝乐府民歌.doc_第4页
8.南北朝乐府民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五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主讲及拟稿人:刘南平、贾知洵(比较法)第一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保存与产生一、保存与篇数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共468首,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另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西洲曲即属杂曲歌辞;巴东三峡歌三峡谣大概是船夫之歌,是杂歌谣辞中的有名之作)。清商曲辞又分为六类,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吴声歌曲,又称吴声歌、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又称西曲歌;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神弦曲,又称神弦歌;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这个分类与民歌的地域有关。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所谓横吹曲,是指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号角,故名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它们出自北方各民族人民之手,以鲜卑民歌居多,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经过汉译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故名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北方民歌梁时传入南方后,曾由梁朝的乐府官署加以保存。至陈朝时,释智匠在他的古今乐录中将这些作品冠以梁鼓角横吹曲之名,后来旧唐书及乐府诗集等书的作者皆沿袭前人,仍冠以梁。又,许多文学史著作中,常把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称为北朝乐府民歌,其实并不确切,事实上现存的歌辞中,有不少是十六国时代的作品,有些乐曲可能在晋代就有演唱,而北魏、北周的乐歌并不很多,有些不一公平在北朝音乐机关演唱过,因此沿用梁鼓角横吹曲或称北朝民歌或许更确切些。关于这一点,杨生枝乐府诗史第五章北朝-乐府渐兴期(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及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关于北朝乐府民歌(中华书局1986年7月第1版)均有考辨。二、产生的地域和时代(一)吴声歌曲(吴声歌、吴歌)计326首,产生在以当时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以东晋和刘宋时的作品居多。原为徒歌,采入乐府后才配乐演唱。(二)神弦曲(又称神弦歌)计18首(游、袁),或曰17首(肖涤非)。亦产生在建业附近。孙吴时江南已有此歌。这是吴歌的一个分支,与楚辞九歌的性质相同,是民间祭神的巫歌。(三)西曲(又称西曲歌)整计142首,多产生以江陵(县名,属湖北省。春秋楚郢都,汉置江陵县,历代沿置)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城市,以齐梁时代的作品居多(较吴歌晚),曲调唱法不同于吴歌。(四)北朝民歌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陆续传到南方,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了下来,以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多,也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其中还杂有北方汉人的作品。(章442)第二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特征一、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题材比较今存北朝乐府数量虽远不及南朝乐府,但题材却很广泛,主要有:风光景物的描绘,尚武精神歌颂,对战争、徭役及贫富不均的控诉;爱情、亲情、友情的表达;而南朝民歌90以上是情歌,其次是关于女性美的描写,题材极狭窄、单调。(一)北朝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1、描绘北方的风光景色,游牧生活,富有地方特色代表作:敕勒歌。2、赞美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代表作:琅琊王歌辞其一、折杨柳歌辞其五、李波小妹歌等。3、反映战争与徭役之苦代表作:企喻歌辞其四,隔谷歌其一、二,紫骝马歌,琅琊王歌辞,陇头歌辞等。4、反映了穷苦人民饥寒迫的生活以及贫富对立等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代表作:雀劳利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等。这些诗歌语言之朴素无华,情调之坦率爽朗,风格之刚健豪放,均与南朝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二)南北朝乐府民歌爱情题材比较(注意就这一题材的同中之异,抓住情感逻辑)共同点:1、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是南北朝民歌爱情题材的共同特征之一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与南朝民歌吴歌读曲打杀长鸣鸡以同样坦率的笔调表现长相守的情感。但是,南歌将这种追求所付出的代价表达得更充分:有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以身殉情。代表作:华山畿等。更多的是离别相思的痛苦。代表作:吴歌子夜歌、华山畿等。为什么会以泪洗面,甚至以死抗争?2、社会对情爱的迫害是南北朝民歌题材的共同特征之二不同的是,南朝民歌更多地表现囿于生存压迫、礼教与夫权制对情爱的破坏。身不由己的怨叹(生存的压迫)。代表作:西曲那呵滩其四、其五等。行旅。代表作:吴歌懊侬歌、西曲那呵滩等。被屈辱的妓女们的悲诉,身不由己的怨叹。代表作:寻阳乐、吴歌懊侬歌、西曲华山畿等。猜疑、怨斥负心背约的男子(负心汉的背叛)。代表作:吴歌子夜歌、吴歌子夜四时歌(冬歌)、吴歌懊侬歌、西曲三洲歌等。3、描写爱情的欢娱是南北朝民歌题材的共同特征之三不同的是,南朝民歌表现这一内容较多:可能与其生活相对安定有关。代表作:吴歌读曲等。建立在劳动生活基础上的欢娱爱情。代表作:西曲采桑度、西曲拔蒲等。娱神。代表作:神弦曲采莲童(刘南平:从诗中芙蓉莲思之谐音看,似仍为与劳动相联的爱情歌)等。北朝民歌则将爱情的欢娱表现为嗔怒: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地驱乐歌)此歌亦可视为对负心汉的嗔怒。二、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特征比较与文人诗,特别是宫体诗相比,南北朝民歌诗风的共同特征是清新自然,通俗浅近,但南诗的这一诗风又与委婉含蓄紧密相连(蕴藉柔媚,婉转缠绵),北歌的这一诗风则与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相结合。这种区别取决于(表现为):(一)内容和情感基调1、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极少伦理因素的考虑。南朝民歌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非礼的关系:或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私相爱慕,或是冒犯世俗道德的偷情,或是萍水相逢的聚合。有些明显可以看出是写妓女的生活-这在多涉及商贾漂泊寄寓的西曲中尤为突出。这种爱情生活能够在南朝民歌中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并广泛流传,自然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但从诗歌的美学意味来看,也是为了更能够表现对爱情的单纯的、热烈的、天真而痴情的追求,表现对人生的幸福与快乐的渴望。北朝民歌则较多地保存着北方民族的原始风俗-在两性关系上,远没有汉族那样复杂的礼数。在他们看来,男欢女爱,男婚女嫁,原是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什么羞羞答答、扭扭捏捏,许多直率、泼辣、毫无遮掩的想法和语言是南方人所不敢想也不敢说的,充分表现了热烈的生命冲动,这是很值得珍视的。2、南朝民歌以婉转缠绵为主调,甚至有色情成分和脂粉气,人称风云气短,儿女情长。情感基调是哀伤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浪漫的、非礼的爱情关系中,受阻被隔,空怀相思,或一晌贪欢,转首负情,是常有之事,所以容易形成悲伤的情调;但另一方面,从审美趣味和娱乐性来说,也是由于伤感的情绪比欢娱的情绪更显得优美,更容易令人感动。美好的事物、真诚的感情受到破坏,不能实现,会在人们心中唤起对它们的更为热烈的向往与追求。其实不仅民歌,整个魏晋南北朝甚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是以悲哀的情绪为主导的,北朝民歌则以刚健为主调。(二)表现手法南北朝诗都爱用比兴。但北诗的比兴仍沿袭诗经主客体分而为二的传统,主要着眼于字词语义意义上的联系,而南朝乐府民歌的比兴以隐语双关为主要特色,它不仅利用汉语的语义条件,还利用汉语的语音特色,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造成双关。一字之中不仅寓义、还寓音,自然增强了蕴藉美。南朝乐府民歌之隐语双关一般是以下三种形式:1、同音异字藕偶,莲怜,丝思,篱离,碑悲,棋期,青清,油由,悟误,油燃悠然,芙蓉夫荣等。2、同音同字(布)匹匹(配)散(药名、曲名)(聚)散-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读曲歌)(药)苦(思)苦-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蘖向春生,苦心随日长。(子夜四时歌春歌)风流(风吹、流水)风流(情事)3、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或云上句写行动、情态,下句写结果。似今之歇后语。如: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南北朝民歌比兴客体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北朝民歌的比兴客体与当地游牧生活习俗密不可分;南朝民歌的比兴客体则与江南水乡的产物、习俗密切相关。(三)抒情手法南朝乐府虽也有叙事成分,如西洲曲,但其主要手法是抒情,不注重叙事的完整性,与东汉古诗十九首在手法上有很多近似之处-隐语双关;五言;缠绵等;北诗则更多地承继了汉乐府民歌的叙事传统,创造了能与孔雀东南飞比美的木兰诗,而获得乐府双璧之美誉。(四)语言1、就语言性质而言,南北朝民歌都具有出语天然的特点。但是南朝民歌的语言,有的较为朴素无华,风格恬淡;有的较为鲜丽,但却不同于文人诗的华美典雅,是一种浅俗的鲜丽,与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有密切关系。而北朝民歌不似南朝民歌那样精致,以粗犷豪放、富有力感见长。2、在语言形式上:南诗语言形式单一,如同题材之单调,以五言四句,四句一解的形式为主;多短篇,此与入乐有关;所以诗风明快。北诗形式多样,除五言四句(60)外,还有四言、七言(四句、古体)、杂言形式,恐与题材多样,且为徒诗有关(多口语入诗)。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北朝民歌中许多诗是经过翻译的,如敕勒歌,乐府广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指汉语)。翻译是一种再创作,这方面的成绩也值得赞美。作为南北朝乐府诗的代表作西洲曲和木兰诗就很能说明南北朝乐府诗风之不同(重点讲解)。(五)作品选讲* 西洲曲1.保存和产生保存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2.关于其产生时代和作者,有几种不同说法:2.1.乐府诗集谓之古辞;2.2.明、清人的古诗选本或以为晋辞(见沈德潜古诗源注);2.3.徐陵玉台新咏以为江淹(江淹444-505,宋文帝元嘉21年至梁武帝天监4年,历仕宋、齐、梁三朝)作,但宋本又不载;2.4.诗镜古诗源等以为梁武帝作;2.5.北参P371注:当是经过文人加工的南朝民歌,可能产生于梁代。3.思想内容:3.1.历来对这首诗的主人公有不同理解3.1.1.自始至海水摇空绿句是男子口气,写他正在忆梅花而想到情人住处西洲时,恰逢她寄来一枝梅花到其住处江北来,因而忆及她的仪容、家门、服饰、生活和心情;末四句改作女子口气,自道其心事、希望。来自江北的向南的风将她的梦吹到西洲(刘南平:女子住西洲,西洲亦是会面这处,男子住江北。此解太绕)。3.1.2.以为全诗都是女子口吻,她所忆念的情郎住在西洲,而西洲在江北,自己在江南,不易晤面,他们曾于梅花开时欢晤过,今梅花又放,就折梅托人寄去;篇末希望自己的梦云被向北吹的南风吹向情郎的住处(刘南平:此说亦绕)。3.1.3.寄梅之事实际上不可能,而诗中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似去女子住处不远,当仍在江南。如此则女子应是想起了过去或去年曾与情人在西洲赏梅,今年梅开时又想到西洲折一枝梅花寄到江北去(男子所居之地),然而不可能,于是作了一个梦,梦中写自己从去春到今春的相思之情,所以篇末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刘南平:此说尚好,不绕)以上三种说法见北参注。朱注西洲为女子住处附近之地,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同上第三种说法,又有区别。也许还有其它意见,我们可不拘泥之,但也不要搞得极复杂;也要注意一旦确定了主人公后,就要一以贯之,自圆其说。无论对主人公作何理解,写四季相思是这首诗的中心内容。3.2.关于男女主人公的住处与西洲的关系的争议刘南平以为西洲在诗中出现四次,是男女主人公曾经幽会过的地方,这是确定无疑的。据结尾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句义得知西洲当在男(江北)女(江南)主人公所居之地的中间。4.艺术成就沈德潜评价为: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可作中心论点。4.1.情思随四季循环相连而永不断绝全诗虽是从今春写起,但表达的是自去春到今春不曾一日忘却的别后相思之情。(一般说自春至秋,刘南平以为欠到位)。时愈久,思愈深。4.2.以年复一年续续相生的物候暗示四季变化梅(春)伯劳仲夏始鸣(单栖孤)、乌臼夏日开花之乔木(夏)莲(怜)(秋)鸿传书(双关)(深秋到初冬)江水浩瀚无边的爱。鸿南风(春)梅4.3.语语蕴藉,含情无限,希望一失望的交错连绵不绝西洲一语出现四次,构成全诗的起承转合。忆梅下西洲是起,是引出希望;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是承,点明地不远,然而人却远,由希望转为失望,承中有转;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一个满字,将失望转为希望;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场梦,只好吹梦到西洲,失望中又不乏希望,与首句呼应,续续相生。全诗所传达的希望与失望的跌宕连接与四季的转换连接相吻合。两写忆,两写郎不至,三写望,一写望不见,都交织着希望与失望,使全诗的起承转合形成园中之园似的景观,情感起伏跌宕,连绵不绝。连续出现使主人公动情的名词,构成希望-失望-希望的系列意象。梅、伯劳、乌臼、莲、鸿高天、海水南风。动词、形容词、副词、比喻性词语,语语内涵丰富。4.4.以形成系列的隐语双关表情达意,可谓连跗接萼。莲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怜怜子置莲怀袖中怜心彻底红。爱爱你(爱你的心清沌如水)深藏爱心爱你的心彻底红。全诗共三十二句,前四句两句一联,对仗极工整;后二十八句几乎都是四句一韵,一、二、四句押韵,音调流利宛转,且用顶针(联珠)修辞格接字钩句,蝉联而下,似八个小曲(绝句,联缀而成(章P421),造成似断又续,余音不绝的艺术效果。沈德潜:似绝句数首,攒簇而成。乐府中又生一体。初唐张若虚、刘希夷,七言古发源于此。(古诗源)总之,全诗调动方方面面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一位纯真炽烈的痴情女子,是南朝乐府的压卷之作。* 木兰诗1.写作时代有魏晋齐梁隋唐各说(这首诗宋初编的文苑英华题为唐韦元甫作,其他宋人菱了认为是唐人作品,所以其产生年代尚有争议。不过,多数研究者认为它是北朝民歌,可能经过唐代文人修改润饰)。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已著录此诗,不可能作于陈以后。一般认为产生在北魏后期,即迁都洛阳之后,裂为东、西魏之前。2.保存经文人加工的民歌。收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3.内容被誉为与孔雀东南飞并称双璧的成功之作。胡应麟诗薮: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这说明木兰诗更多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但文人加工的痕迹也很明显,集中地表现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4.艺术4.1.人物形象鲜明,既富于时代特征,又富于传奇色彩(闪烁着理想色彩)。全诗以传奇笔法和喜剧收尾记叙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刻画了木兰挚爱父母、眷恋家庭、不慕功名富贵、纯朴、勤劳、勇敢、刚毅、机智、活泼的平民女英雄性格。既曲折地反映了战争使壮丁锐减的现实,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特别是下层妇女匹夫有责的优秀品质及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又以压倒须眉的女英雄形象突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具有崭新的反封建意义,诗中洋溢着既平实素朴,又昂扬乐观的浪漫情调,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4.2.叙事清晰完整,繁简得当,场景描写夸张而不失实,极富生活气息,与人物形象、心理极吻合。全诗分四大段:代父从军的缘由和准备(前20句,与朱选段落不一,到北市买长鞭)-出征-参战-受赏辞归。详于代父出征的准备和辞归之乐,突出木兰女扮男妆之传奇和平民女英雄形象。着重以行动描写及场景描写刻画木兰的性格。东市买骏马四句突出木兰的自觉自愿,与其功成不高就(可汗问所欲四句),解甲还女装(开我东阁门六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愈发突出其平民英雄的可敬可爱。木兰从军之艰辛及归家之欢乐主要通过场景描写侧面烘托:旦辞爷娘去八勉励;万里赴戎机六句;爷娘闻女来六句;出门看火伴四句。以突出木兰的英雄风采和传奇色彩。4.3.灵活多样的修辞方式与木兰乐观刚毅、天真活泼的性格极吻合。4.3.1.问答:问女何所思四句脱胎于北朝民歌,但又不同于北朝民歌多以此句式写不得婚嫁的套数,造成悬念,既富生活气息,又别开生面。4.3.2.互文与同义排偶相结合,既靠重复突出木兰性格,又避免单调乏味。东市四句;旦辞八句。4.3.3.对仗与排偶结合,可见文人加工痕迹: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轩,赏赐百千强。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4.3.4.比喻与对偶相结合: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4.3.5.杂言与对偶相交错: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4.3.6.顶针与烘托相结合: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4.4.五言为主的杂言诗,音节和谐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