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扎千伏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图设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页
海牙扎千伏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图设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2页
海牙扎千伏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图设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3页
海牙扎千伏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图设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4页
海牙扎千伏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图设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卷册检索号30-K8002S-G01版号0状态CFC海牙扎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第15包牙克石变电站日本沟段施工图设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工程设计综合类甲级A131000025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090001-kj2015年6月上海卷册检索号30-K8002S-G01版号0状态CFC海牙扎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第15包牙克石变电站日本沟段施工图设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批准:审核:校核:编制:文件历次修改记录版号日期状态修改内容摘要编制校核审核批准06.12CFC新编ECEPDI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卷册检索号:30-K8002S-G01版号:0 状态:CFC第 02页目录1概述11.1工程概况11.2勘察阶段、等级11.3勘察目的及任务21.4执行的技术标准及参考资料22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33区域地质条件及稳定性评价53.1板块构造特征及演化53.2火成岩发育特征73.3断裂构造83.4区域地震103.5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124工程地质条件124.1地形地貌124.2地层分布情况124.3水文地质条件134.4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134.5不良地质作用135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145.1特殊性土145.2地基选择及基础形式146结论与建议15附表:线路工程杆塔岩土条件综合成果一览表2015年6月 海牙扎500千伏线路工程第15包牙克石变电站日本沟段施工图设计本文件的知识产权为华东电力设计院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和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ECEPDI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卷册检索号:30-K8002S-G01版号:0 状态:CFC 第17页1 概述1.1 工程概况拟建的海牙扎500千伏线路工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境内,起自海北变电站,途径海拉尔区、鄂温克族自治旗、牙克石市及扎兰屯市,止于岭东变电站(扎兰屯市属地)。其中第15包段勘测工作(牙克石变日本沟段)由我院承担,线路全长57km,杆塔125基,同塔双回路架设,导线采用4JL/G1A -400/35铜芯铝绞线。本标包全部位于蒙东牙克石市,线路总体呈西北向东南走向,起于500kV牙克石变电站,终于日本沟的标段分界点。路径走向如图1.1示意,图中黄色标记为转角塔位,红线示意路径走向。图1.1拟建线路的牙克石变日本沟段路径示意图根据本院勘测分公司生产任务书“岩土公司2014-479-牙克石变-日本沟-岩测水检-01”的要求,本阶段为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勘察,对塔位进行逐基勘探。本次测量定位勘察野外作业时间为2015年5月15日6月1日,共计18天。测量科陈晓龙为综合队长;汤伟民为岩土专业技术负责人。本次背包钻勘察野外作业时间为2015年5月19日6月5日,共计18天。由钻探科汤海斌机组完成。1.2 勘察阶段、等级本次勘察为施工图设计勘察阶段,依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工程。线路途径多条沟谷及丘陵,原始地形起伏较大,故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属中等复杂场地。本线路不同地貌单元的岩土类别差异大,属复杂地基。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确定本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1.3 勘察目的及任务本次勘察根据岩土工程公司勘测任务书所提出的要求,按有关规程、规范进行。具体勘察任务如下:1) 查明拟建线路路径区的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2) 确定线路沿线的地震动参数和地震基本烈度;3) 查明杆塔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包括天然重度、粘聚力、内摩擦角、承载力标准值等),当拟用桩基础时,还需提供桩基侧摩阻力及端阻力等参数;4) 分区段对线路路径地质条件作出具体评价和汇总评价,提出地基基础方案的设计建议;5) 查明沿线特殊性岩土、不良地质作用类别、范围、性质,评价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出避绕或整治建议。6) 查明沿线各地貌单元的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变化规律,分析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力关系,地下水的补给及排泄情况,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初步查明地下水、土的腐蚀性。1.4 执行的技术标准及参考资料1.4.1 执行的技术标准a) 国家标准33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勘测规范(GB50548-2010);b)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c)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d)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e) 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f) 国家标准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324-2001);g) 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h)建筑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i) 建筑行业标准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118-2011);j)电力行业标准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DL/T5024-2005);k)电力行业标准电力工程勘测安全技术规程(DL5334-2006)。1.4.2 参考资料a)海北牙克石岭东(扎兰屯) 500 千伏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20-X05051K2-A,东北电力设计院,2014年1月);b)海牙扎500 千伏线路工程第15包牙克石变电站日本沟段初步设计(30-K8002C-G01,华东电力设计院,2015年1月);c)第15包段(牙克石变日本沟段)线路路径图(1:50000);d)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图1:5000000;e)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2年7月。2 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根据设计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本次勘察主要采用现场地质调查、便捷式背包钻等方法。本次勘察共完成背包钻钻孔57个,钻探深度4.0m11.2m,累计489.4m。勘察工作量详细情况见表2.1“勘探点一览表”,表中经纬度为WGS84坐标系表2.1勘探点一览表勘探点编号勘探点类型勘探深度(m)坐标(E)()坐标(N)()地形地貌J1A钻孔10.2 12037 9.08076491448.62167丘陵G09钻孔8.1 120 38 1.99646491448.01849丘陵J2A钻孔10.2 120 38 4.54752491447.43190丘陵G11钻孔10.6 120 38 40.673574914 37.19930低山缓坡G12钻孔10.3 120 39 02.998034914 23.03070低山缓坡G13钻孔9.2 120 39 16.941704914 14.17976低山山坡G16钻孔8.4 120 39 52.419104913 51.65271低山山坡G17钻孔8.1 120 40 16.332654913 36.46444低山山坡G18钻孔9.0 120 40 29.101634913 28.35196低山山坡G20钻孔10.7 120 41 14.773164912 59.32827低山坡缓G21钻孔10.0120 41 38.554014912 44.20993丘陵G22钻孔8.0 120 41 49.152884912 37.47109丘陵G23钻孔8.0 120 42 01.4260549 12 29.66552低山山顶G25钻孔9.1 120 42 19.1793649 12 18.37470丘陵缓坡G27钻孔10.8 120 42 50.2147549 11 58.62923丘陵缓坡G28钻孔10.6 120 43 09.0284649 11 46.65779丘陵缓坡G30钻孔9.6 120 43 38.4166949 11 23.05716低山山坡G32钻孔9.1 120 44 03.4650649 11 00.15305低山山坡G35钻孔9.1 120 44 37.1148449 10 29.37081低山山坡G36钻孔10.3 120 44 47.3521649 10 20.00322低山山坡G39钻孔8.4 120 45 26.0188749 09 44.61131低山山坡G45钻孔7.0 120 46 46.9589549 08 30.46923低山山坡G46钻孔5.0 120 46 56.9574849 08 21.30548丘陵G47钻孔5.0 120 47 16.7554049 08 03.15563丘陵G48钻孔6.0 120 47 26.4173049 07 54.29630低山山坡G53钻孔5.0 120 48 54.8826549 07 38.47352低山山梁G54钻孔9.0 120 49 13.4976549 07 36.14622低山山坡G55钻孔10.0 120 49 34.0482749 07 33.57673低山山坡G57钻孔8.0 120 50 28.8421349 07 26.72005丘陵缓坡G58钻孔10.0 120 50 54.5097949 07 23.50572丘陵缓坡G61钻孔8.4 120 51 56.3536549 07 15.75302丘陵顶部G62钻孔9.1 120 52 11.4399849 07 13.86083丘陵缓坡J5A钻孔8.4 120 52 29.3181349 07 11.61682山间河谷G64钻孔4.0 120 52 50.6715849 07 01.60190山间河谷G65钻孔5.0 120 53 19.1335149 06 48.24685低山丘陵G70钻孔8.0 120 55 06.7871049 05 57.70392丘陵缓坡G71钻孔11.0 120 55 24.2659949 05 49.49316丘陵缓坡G72钻孔7.0 120 55 42.8766449 05 40.74849丘陵缓坡G73钻孔8.1 120 56 08.4457449 05 28.73060丘陵缓坡G74钻孔11.2 120 56 31.9395649 05 17.68611丘陵缓坡G75钻孔10.7 120 56 52.7477549 05 07.90112丘陵顶部G76钻孔9.6 120 57 12.1121649 04 58.79385丘陵缓坡G77钻孔10.6 120 57 29.9761349 04 50.39051丘陵缓坡G78钻孔5.0 120 57 50.2203649 04 40.86586丘陵缓坡G79钻孔10.4 120 58 12.6915249 04 30.29084丘陵缓坡G81钻孔8.0 120 58 46.9793949 04 14.14998丘陵缓坡J6A钻孔10.0 120 59 02.3616949 04 06.90672丘陵缓坡G84钻孔10.0 120 59 20.2234749 03 44.95578丘陵G85钻孔10.0 120 59 31.4763649 03 31.12508丘陵G87钻孔10.0 120 59 50.9582549 03 07.17346丘陵G89钻孔8.1 121 00 15.0845749 02 37.50030山间河谷G90钻孔5.0 121 00 26.5834949 02 23.35383山间河谷G91钻孔6.0 121 00 42.4906649 02 03.77868山间河谷G92钻孔8.0 121 00 49.9089749 01 54.65052山前平地G94钻孔9.0 121 01 09.9822749 01 29.93938丘陵缓坡G95钻孔8.0 121 01 20.1525749 01 17.41800丘陵缓坡G96钻孔8.0 121 01 33.1698349 01 01.38775丘陵缓坡注:上表中坐标为经纬度坐标,E为东经,N为北纬。3 区域地质条件及稳定性评价3.1 板块构造特征及演化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陲,与俄罗斯、内蒙古接壤,全区地质构造复杂,以梭梭头苏红图、二连贺根山断裂为界,南部属于华北板块,北部归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如图3.1板块构造略图所示,本工程地处于I西伯利亚板块、I1兴安褶皱区、I12牙克石中华力西褶皱带。图3.1内蒙古自治区板块构造略图牙克石中华力西褶皱带位于额尔古纳兴凯褶皱带和东乌珠穆沁早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之间,向西南延伸至蒙古。加里东旋回时期,其地质发展史与南部的早华力西地槽大致相同。华力西旋回早、中期是本区强烈活动、频繁振荡的优地槽发育期。中、下泥盆统由浅海相碳酸盐建造、类复理石建造过渡为浅海深海相的火山岩建造、含放射虫硅质岩建造,上泥盆统局部地区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建造;早石炭世沉积了巨厚的滨浅海深海相类复理石建造、火山岩建造及含放射虫硅质岩建造。发生于早石炭世末期的造山运动,使本区上升隆起成陆。该层沉积仅发育于上石炭统,为海陆交互相的砂页岩建造,且分布十分局限。本褶皱带尚可进一步划分为三河复向斜、牙克石复背斜、海拉尔拗陷3个次级构造单元。本线路地处牙克石复背斜南缘和海拉尔拗陷北缘交界区域。牙克石复背斜在古生代处于强烈拉张的岛弧环境,沉积了浅海半深海相的碳酸盐建造、类复理石建造和火山建造。早石炭纪晚期,在水平侧向挤压作用下引起俯冲和地层褶皱,形成所谓的构造侵位和混杂堆积,最终上升隆起,海槽封闭。复背斜内发育的混杂堆积,分布于苇子河下游南岸,向东延伸至乌奴耳一带。混杂堆积岩块由奥陶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构成。其北侧和南侧分别发育了标志着板块俯冲的石英闪长岩线和花岗岩“热轴”。侏罗纪以后,本区由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总体构造格架受中生代控制。海拉尔拗陷是在华力西褶皱基地上于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大幅度拗陷形成的,并构成北北东向三凹二凸,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区沉积了上侏罗统火山岩和下白垩统大磨拐和组的含煤含油建造,最大厚度可达3000m;凸起区出露上古生界、花岗岩和中生代火山岩,沉积岩厚度较小,一般不大于500m。在同一凸起和凹陷中,沉积物厚度有北薄南厚的趋势。北部为湖沼相,对成煤有利;南部为深湖相,可能对生油有利。3.2 火成岩发育特征中生代以前,牙克石中华力西褶皱带岩浆活动以蛇绿岩套的构造侵位和华力西早、中期侵入活动最为发育。蛇绿岩套分布于头道桥、伊利克得、鄂伦春自治旗、吉峰、环宇、新林一带,主要为超基性岩、基性超基性杂岩堆积体,其次是层状辉长岩、基性熔岩和硅质岩。超基性岩明显地受后生构造作用而具变质组构,且蚀变强烈,其化学成份表明相当于蛇绿岩套下部的变质橄榄岩部分;杂岩堆积体由角闪橄榄岩辉长岩、角闪石英岩辉长岩等岩块组成,属于蛇绿岩套中镁铁质堆积杂岩类;基性熔岩、硅质岩,岩石组合为辉绿岩、变玄武岩、含放射虫硅质岩。其中石英闪长岩在乌奴耳地区呈北东向线状分布,它侵入于晚泥盆世火山岩中,而又为早石炭世地层所覆盖,构成所谓石英闪长岩线;华力西中期花岗岩分布于乌奴耳以南,由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呈北东向带状分布,并以这个带为轴,形成低压高温变质带。著名的中生代火山岩区以大兴安岭为主体,东部以嫩江八里罕断裂与松辽盆地接壤,西部以缓坡与海拉尔盆地、二连盆地群毗邻,北部延入黑龙江省,南部达张家口承德一带。这是一个北北东方向上叠于华北板块和古生代褶皱基地之上的构造单元。火山岩区广泛的发育了燕山旋回钙碱性火山岩和中浅成侵入岩。火山活动从早期基性岩浆喷发开始,经中期酸性岩浆喷发,到晚期的基性中基性岩浆岩喷发结束。总厚度5006500m。喷发期间夹有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和煤田。侵入岩以小岩株、岩枝和中、小型岩基为主,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区域地层分布参加图3.2,图中红色折线示意本线路路径。图3.2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域地质图3.3 断裂构造本区构造变动以断裂构造最发育,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志自治区内含深、大断裂40余条。此处简述其中与本线路相近的6条深、大断裂。如图3.3深、大断裂分布图所示,线路附近深、大断裂主要有:大兴安岭主脊多伦深断裂、得耳布尔深断裂、乌奴耳鄂伦春自治旗深断裂、额尔古纳河大断裂、根河大断裂、海拉尔河大断裂、伊敏河大断裂。3.3 内蒙古自治区深、大断裂分布图(1)大兴安岭主脊多伦深断裂沿大兴安岭主峰及两侧分布,向南延入河北省境内,与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连为一体。呈北北东向延伸千余公里,距本线路最近约100公里。断裂总体向东倾斜,倾角在6080之间。断裂形成于晚侏罗世,白垩纪继续活动,与东部嫩江八里罕深断裂同步发展,形成巨大的大兴安岭主脊垒、堑构造体系。(2)得耳布尔深断裂西部自蒙古延入自治区,大致从呼伦湖东岸经黑山头,沿得耳布尔河及金河河谷呈北东向伸展,区内长约660km,距本线路最近约100公里。沿断裂带有大量的蛇绿岩套构造侵位,构成了北侧兴凯褶皱带与南侧华力西海槽的重要分界。深断裂所经之处,北西侧多为陡立的高山,并发育一系列断层三角面;南东侧地势平坦,常为负地形。在得耳布尔一带,断裂北西盘出现一系列近于平行排列的次生弧形断裂,呈带状北西向展布。断裂起始于晚元古代,由于南东侧晚元古代洋壳沿断裂向北侧俯冲、消减,在北西侧额尔古纳河流域形成岛弧型火山岩建造。自古生代以来一直控制着两侧的地质发展历程,中生代断裂继续活动,沿断裂带常有中酸性岩浆侵入、火山熔岩喷发和强烈挤压破碎带。(3)乌奴耳鄂伦春自治旗深断裂南西端自蒙古延入自治区,向北东经头道桥、伊利克得、鄂伦春自治旗,再向北延伸至黑龙江省,总体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自治区内长度620km,距本线路最近约10公里。自泥盆纪至石炭纪,断裂控制了南、北两侧地质发展进程,二叠纪以后,断裂两侧进入同步发展阶段,但断裂仍有微弱活动,控制现代地貌的形成。(4)额尔古纳河大断裂位于中俄边境,沿着额尔古纳河延伸,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自治区内长350km,距本线路最近约150公里。断裂倾向西,倾角4050,为东抬西降兼左行扭动的压扭性断裂。该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与其东部得耳布尔深断裂同步发展,对额尔古纳兴凯地槽褶皱带的形成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华力西中晚期是该断裂的发展时期,在断裂活动中伴有大规模酸性岩浆侵入。燕山期,继承性活动表现为构造挤压及动力变质作用。(5)根河大断裂该断裂主要是根河河谷,向南西方向延伸到黑山头附近与得耳布尔深断裂带汇合。全长300km,距本线路最近约100公里,北东走向,南东倾向,倾角约80,形成于晚古生代,从第四纪微地貌景观发育特点来看,断裂两侧山脉、沟谷水系走向截然不同,说明进入中生代以来断裂两侧构造活动差异明显,并一直延续到新生代。(6)海拉尔河大断裂该断裂主要是海拉尔河河谷,北东向延伸约180km,距本线路最近小于10公里,形成于远古生代,从当前地貌来看,断裂两侧山体、沟谷有着类似的走向,说明中生代以来,该断裂仍然对该区域构造延续着影响。(7)伊敏河大断裂该断裂依然主要是伊敏河河谷,北北西向延伸,向北与海拉尔河大断裂交汇,向南与乌奴耳鄂伦春自治旗深断裂交汇。距本线路最近约60公里。断层形成时期不祥,根据断裂两侧地貌,推测该断裂西降东升,形成了伊敏拗陷。综上,内蒙东部断裂构造较发育,而且多与河流沟谷地貌相吻合,因此推测本线路途经的免渡河(扎敏河)等大小沟谷均有断层成因的可能。除以上提到的深、大断裂外,大兴安岭地区发育多条一般断裂,以北北东向延展居多,它们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晚期,对构造、岩浆作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构造作用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在大兴安岭一带斜列相间的垒、堑体系的构造格架。根据中国活动断层(邓起东),部分断裂于第四纪活动过,但晚更新世以来不详。3.4 区域地震据图3.4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线路途经地震峰值加速度0.05g区和0.05g区,对应地震烈度不大于6度。根据国家地震信息网提供数据,如表3.4所示,近100年来,中国东北区域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15次,最大震级为黑龙江绥化的6级地震。图3.4拟建线路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表3.4东北地区近100年5级以上地震(国家地震信息网)地震时刻维度经度震级震中19231015000000 48.5122.55.0内蒙古布特哈旗1926102800000048.0122.75.0内蒙古布特哈旗1931063004224248.5123.55.3内蒙古阿荣旗北1941050523182747.0127.26.0黑龙江绥化1942090202593447.0127.06.0黑龙江绥化北1956101400390148.5122.05.3内蒙古扎兰屯西北1963062304515553.1121.45.6内蒙古奇雅河东北1980021012460048.9122.25.6内蒙古牙克石博克图1981042607060948.9122.05.1内蒙古牙克石博克图+1986030101072548.6126.75.3黑龙江德都东北1986081604203648.6126.55.5黑龙江德都东北2004032409534645.4118.35.9内蒙东、西乌珠穆沁旗2005072523433446.9125.05.1黑龙江林甸县2008061014050349.0122.55.2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与阿荣旗交界2013062017051249.8125.25.0内蒙古莫力达瓦3.5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沿线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断裂构造较发育。本包段线路走廊属于相对稳定的区域,适宜本工程线路建设。4 工程地质条件4.1 地形地貌牙克石褶皱带自第三纪以来,地面长期遭受剥蚀作用,致使地形比较缓和。本线路沿线的地貌单元主要为低山丘陵、坡积裙和山间沟谷地貌,如图4.1所示。其中低山丘陵和坡积裙地貌在本线路中全长约49km,约占整条线路的86%,山间沟谷地貌在本线路中全长约8km,约占整条线路的14%。丘陵多生长条带状或片状白桦林、松树林等植被,坡积裙多开垦种植,而沟谷中沿水流生长灌木或种植,沟谷在夏季局部呈现为沼泽。图4.1 线路沿线的丘陵和沟谷地貌4.2 地层分布情况(1)低山丘陵区低山丘陵的地层主要由风化程度不等的中生代安山岩、花岗岩、火山碎屑岩等组成,软质岩,强风化岩层承载力特征值500700kPa,泥浆护壁钻(冲)孔桩极限侧阻力180220kPa,极限端阻力20002800kPa,中风化岩层承载力特征值15002000k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1530MPa,覆盖层(含残积土)一般由耕植土、粉质黏土、砂组成。(2)山麓坡积裙山体缓坡,常年接受面流坡积作用而形成的坡积裙,基岩埋藏较深,地层构成如下:耕植土:黑色,含植物根茎,可塑。当地牧场选择缓坡种植大豆等作物,厚度一般小于0.5m。粉质黏土:黑色或黄色,可塑,重度18.018.7kN/m3,粘聚力1824kPa,内摩擦角1112,承载力特征值100130kPa,泥浆护壁钻(冲)孔桩的极限侧阻力5365kPa,极限端阻力350600kPa;细砂:黄色,稍湿到饱和,多为中密,局部夹粉质黏土或与粉质黏土互层,重度19.020.5kN/m3,内摩擦角3238,承载力特征值170260kPa,泥浆护壁钻(冲)孔桩极限侧阻力4664kPa,极限端阻力350600kPa。(3)山间沟谷大兴安岭山区水系较多,受河流和洪流多重的沉积作用,形成了不规则的沉积地层:本线路处于沟谷区的塔位在流塑软塑淤泥质粉质黏土下沉积了较厚的砾石层,约5-10m,粒径15cm,磨圆度较差,重度20.022.0kN/m3,内摩擦角3040,承载力特征值250300kPa,泥浆护壁钻(冲)孔桩极限侧阻力6080kPa,极限端阻力20003000kPa;具体各塔位对应的钻孔资料见附表1:线路工程杆塔岩土条件综合成果一览表。4.3 水文地质条件沿线地下水类型主要有土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土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拟建线路沿线的第四系土层孔隙中,为潜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河谷岸浜同时接受地表水补给。本次勘察期间,低山丘陵区未见明显地下水位;山间沟谷区地下水位在0.5m左右。基岩裂隙水分布于下伏岩层裂隙中,受大气降水影响,水位变化较大,水量较大,但埋藏较深,一般大于10.0m。4.4 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根据取样分析,本段线路地下水和土在类环境中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4.5 不良地质作用沿线经过丘陵地区,植被覆盖良好,地势起伏相对平缓,未见不稳定高陡边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另外火成岩地区,无岩溶塌陷、土洞等地质灾害,地震烈度度区无须验算砂土液化。5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5.1 特殊性土本线路总长约57公里,线路所经地区属高寒地区,存在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现象。(1)季节性冻土季节性冻土是指地壳表层冬季冻结而在夏季又全部融化的土(岩)。冻土作为建筑地基,冻结状态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但冻土融化后承载力大为降低,压缩性急剧升高,因此冻害形式呈现为冬季冻胀,夏季融沉。本线路经过的山间河谷、河漫滩以及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山麓坡积裙、低山丘陵地段内的粉质粘土、细砂、砾石层等均具有冻胀性,级别在弱冻胀强冻胀范围内;根据现场勘察,最大冻结深度3.20m。具体见附表1:线路工程杆塔岩土条件综合成果一览表。(2)多年冻土多年冻土俗称永冻层,牙克石地区地处大兴安岭西侧,属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冻土呈不连续的岛状分布。多分布在山间谷地、河漫滩和沼泽湿地等地段,形式为冰锥、冻胀丘等。本线路经过的山间河谷、河漫滩地段内共计有7基塔塔基属于多年冻土,根据现场勘察,属于多冰和富冰冻土类型,深度为6.09.0m,冻土融沉类别为弱融沉、融沉。具体见附表1:线路工程杆塔岩土条件综合成果一览表5.2 地基选择及基础形式根据本次勘察成果,建议采取不同的基础型式:低山丘陵地段,覆盖层较薄,可选择岩石基础、掏挖基础和人工挖孔桩等基础形式,因基岩风化程度不同,各塔脚的地层情况会略有不同,设计和施工时,应尽量使各塔脚基础位于稳定的、强度较好的同一性质的地层上;坡积裙地段,覆盖层较厚,地下水位低,山体的背阴处局部塔位存在季节性冻土的现象。根据地层分布情况可选择可塑的黑色粉质黏土或黄色中密细砂作为持力层,采用梯形斜面基础、直柱台阶基础;河流沟谷地段,地下水位埋深浅,存在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的现象,建议采用灌注桩基础,桩端深入下伏强风化岩层或嵌中风化基岩。6 结论与建议(1)线路所在地区区域断裂构造较发育,本包段线路走廊属于相对稳定的区域,适宜本工程线路建设。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线路途经地震峰值加速度0.05g区和0.05g区,对应地震烈度不大于6度。(2)沿线经过丘陵地区,植被覆盖良好,地势起伏相对平缓,未见不稳定高陡边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岩溶塌陷、土洞等地质灾害,地震烈度度区无须验算砂土液化。(3)根据勘察成果,建议采取不同的基础型式。低山丘陵地段,覆盖层较薄,可选择岩石基础、掏挖基础和人工挖孔桩等基础形式;坡积裙地段,覆盖层较厚,山体的背阴处局部塔位存在季节性冻土的现象,可采用梯形斜面基础、直柱台阶基础;河流沟谷地段,地下水位埋深浅,存在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的现象,建议采用灌注桩基础,桩端深入下伏强风化岩层或嵌中风化基岩。(4)沿线地下水类型主要有土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本次勘察期间,低山丘陵区未见明显地下水位;山间沟谷区地下水位在0.5m左右。(5)根据取样分析,本段线路地下水和土在类环境中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附表线路工程杆塔岩土条件综合成果一览表ECEPDI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卷册检索号:30-K8002S-G01 版号:0 状态:CFC 第48页附表:线路工程杆塔岩土条件综合成果一览表杆塔 桩号勘探方法岩 土 特 性 描 述主要物力指标地形地貌描述地质条件说明及结论建议土层名称层底 深度地 层 描 述重 度粘聚力内摩擦角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桩的极限侧阻力桩的极限端阻力(m)(kN/m)c (kPa)()fak (kPa)qsik(kPa)qpk(kPa)J1A背包钻、地质调查粉质粘土4.2灰黄色,可塑,夹少量粉砂薄层,表层30cm为耕植土。18.0181110053350位于丘陵,坡度平缓,农场,已种植小麦。未见不良地质作用。建议考虑梯形斜面基础。细砂7.2灰黄色,湿,稍密中密。19.003215046700粉质粘土10.0灰黄色,硬塑,局部夹少量粉细砂。19.52817180841100G09背包钻、地质调查粉质粘土1.1灰黑色,可塑,夹少量碎石,表层30cm为耕植土。18.0181110053350位于丘陵,坡度平缓,农场,已种植小麦。未见不良地质作用。建议考虑梯形斜面基础。细砂6.0灰黄色,湿,稍密中密。19.003215046700J2A背包钻、地质调查粉质粘土1.2灰黄色,可塑,夹少量碎石,表层30cm为耕植土。18.0181110053350位于丘陵,地形平缓,农场,已种植小麦。未见不良地质作用。建议考虑梯形斜面基础。细砂7.2灰黄色,湿,稍密中密。19.003215046700G11背包钻、地质调查粉质粘土1.2灰黄色,可塑,夹少量碎石,表层30cm为耕植土。18.0181110053350位于低山缓坡上,靠近坡下部,坡向50,坡角3角,农场,已播种油菜,地形相对平坦。未见不良地质作用。建议考虑梯形斜面基础。细砂6.0灰黄色,湿,稍密中密。19.003215046700G12背包钻、地质调查粉质粘土3.0灰黄色,可塑,夹少量碎石,表层30cm为腐殖土。18.0181110053350位于低山缓坡上,坡向295上,坡角7角,植被发育,为草场,地形略有起伏。未见不良地质作用。建议考虑梯形斜面基础。细砂8.0灰黄色,湿,稍密中密。19.003215046700G13背包钻、地质调查粉质粘土0.6灰褐色,可塑,夹大量植物根茎和碎石。18.0181110053350位于低山山坡上,坡向283上,坡角10角,植被发育,杂草丛生,地形略有起伏。未见不良地质作用。建议考虑掏挖基础或人工挖孔桩基础。强风化安山岩3.0灰黑色,破碎,岩石风化为碎块状、土夹碎块状。250355001802000中等风化安山岩3.0灰褐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组成,夹少量黑云母,粒径15mm,含量约占15%,基质为破晶交织结构,含量约占85%,节理较发育,岩石较破碎。250451500-G14B洛阳铲、地质调查粉质粘土0.9灰褐色,可塑,夹大量植物根茎和碎石。18.0181110053350位于低山山坡上,坡向320上,坡角19角,沿前进方向约22m为采石坑,坑深约10m,植被发育,杂草丛生,地形起伏较大。未见不良地质作用。建议考虑掏挖基础或人工挖孔桩基础。强风化安山岩2.5灰黑色,破碎,岩石风化为碎块状、土夹碎块状。250355001802000中等风化安山岩2.5灰褐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组成,夹少量黑云母,粒径15mm,含量约占15%,基质为破晶交织结构,含量约占85%,节理较发育,岩石较破碎。250451500-杆塔 桩号勘探方法岩 土 特 性 描 述主要物力指标地形地貌描述地质条件说明及结论建议土层名称层底 深度地 层 描 述重 度粘聚力内摩擦角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桩的极限侧阻力桩的极限端阻力(m)(kN/m)c (kPa)()fak (kPa)qsik(kPa)qpk(kPa)G14洛阳铲、地质调查粉质粘土0.3灰褐色,可塑,夹大量植物根茎和碎石。18.0181110053350位于低山山坡上,坡向240上,坡角15角,沿后退方向约25m为采石坑,坑深约12m,植被发育,杂草丛生,地形有起伏。未见不良地质作用。建议考虑掏挖基础或人工挖孔桩基础。强风化安山岩3.0灰黑色,破碎,岩石风化为碎块状、土夹碎块状。250355001802000中等风化安山岩3.0灰褐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组成,夹少量黑云母,粒径15mm,含量约占15%,基质为破晶交织结构,含量约占85%,节理较发育,岩石较破碎。250451500-G15洛阳铲、地质调查粉质粘土0.8灰褐色,可塑,夹大量植物根茎和碎石。18.0181110053350位于低山山梁上,梁宽约25m,前进和后退方向均为斜坡,坡角分别为26分、23分,植被发育,杂草丛生,地形有起伏。未见不良地质作用。建议考虑掏挖基础或人工挖孔桩基础。强风化安山岩3.0灰黑色,破碎,岩石风化为碎块状、土夹碎块状。250355001802000中等风化安山岩3.0灰褐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组成,夹少量黑云母,粒径15mm,含量约占15%,基质为破晶交织结构,含量约占85%,节理较发育,岩石较破碎。250451500-G16背包钻、地质调查粉质粘土2.2灰黑色灰黄色,可塑,夹少量碎石,表层30cm为耕植土。18.0181110053350位于低山山坡上,坡向153上,坡角11角,植被发育,杂草丛生,地形有起伏。未见不良地质作用。建议考虑掏挖基础或人工挖孔桩基础。强风化安山岩5.1灰黄色,破碎,岩石风化为碎块状、土夹碎块状。250355001802000中等风化安山岩5.1灰褐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组成,夹少量黑云母,粒径15mm,含量约占15%,基质为破晶交织结构,含量约占85%,节理较发育,岩石较破碎。250451500-G17背包钻、地质调查粉质粘土0.4灰黑色灰黄色,可塑,夹少量碎石。18.0181110053350位于低山山坡上,坡向60坡,坡角25角,位于白桦树林与草地交界处,植被发育,地形起伏较大。未见不良地质作用。建议考虑掏挖基础或人工挖孔桩基础。强风化安山岩5.2灰黑色,破碎,岩石风化为碎块状、土夹碎块状。250355001802000中等风化安山岩5.2灰褐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组成,夹少量黑云母,粒径15mm,含量约占15%,基质为破晶交织结构,含量约占85%,节理较发育,岩石较破碎。250451500-G18背包钻、地质调查粉质粘土1.7灰黄色,可塑,夹少量碎石。18.0181110053350位于低山山坡上,坡向62坡,坡角10角,整个塔基位于草场和农场交界处,草场中生长有零星的白桦树,农场已播种小麦,地形略有起伏。未见不良地质作用。建议考虑梯形斜面基础。细砂6.8灰黄色,湿,稍密中密19.003215046700强风化安山岩9.0灰黑色,破碎,岩石风化为碎块状、土夹碎块状。250355001802000中等风化安山岩9.0灰褐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组成,夹少量黑云母,粒径15mm,含量约占15%,基质为破晶交织结构,含量约占85%,节理较发育,岩石较破碎。250451500-G19洛阳铲、地质调查粉质粘土0.8灰黄色,可塑,夹大量植物根茎和碎石。18.0181110053350位于低山山梁上,山梁较开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