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特点及艺术形式.doc_第1页
中国古建筑特点及艺术形式.doc_第2页
中国古建筑特点及艺术形式.doc_第3页
中国古建筑特点及艺术形式.doc_第4页
中国古建筑特点及艺术形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建筑特点及艺术形式120714103 高瑞东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斗栱逐渐减少。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斗栱的形体变小,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2. 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3. 独特的单体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4. 写意的山水园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整体效果。5. 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1.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构图、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不可理解的形象。 2.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3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三、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建筑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等级制度也留下了其特有的印记。无论是中国城市、聚落和住居空间的组织原则,还是古建筑形式的发展演变,都可以找到建筑等级制度参与作用的痕迹。1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从宗教到世俗在中国奴隶社会早期,服务对象不同的建筑就有了不同,不仅在规模上有差别,还有诸如使用夯土起台,石灰抹面装饰等区别。这种差别昭示了日后建筑等级制度的发生。到了周代,等级制度已经成为国家的根本制度之一,并且以“礼”的形态表现出来。战国是一个“礼法堕地”、“天下无道”的时代,但却并没有废弃周的建筑等级制度。这时,建筑等级制度由礼制形态向亦礼亦法形态转变,并得到了相应的执行。2建筑等级制度的文化内核追求善与美的统一中国古代各种建筑的内容、形制和标准,都是由“礼”这个基本规范衍生出来的。古代建筑布局,是以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构思,所谓“前朝后寝”,“前堂后室”等。2.1城市、聚落的等级和城市内各居住区的等级。春秋典:“(城)天子九里,公七里,侯五里,子男三里”。2.2住居空间的等级和秩序化。“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2.3各等级住居空间结构和装饰标准的区别。对屋架、藻井、斗拱、门、装饰等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3等级制度对建筑形式演变的影响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又为儒家所推崇,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影响着建筑形式的发展进步。一方面严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