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总体设计.doc_第1页
郑州市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总体设计.doc_第2页
郑州市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总体设计.doc_第3页
郑州市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总体设计.doc_第4页
郑州市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总体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州市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总体设计发布时间:2005-10-12 11:49:22前言 1项目建设背景 2002年8月13日,联合国在纽约发布信息,警告世人目前的发展模式牺牲了地球和人类的长期安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约有9000万公顷的森林被毁灭,有9的树种受到威胁,一些用于医药的植物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人类。虽然我国是世界林业大国,森林覆盖面积位于世界第五位,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但人均森林面积仅0.128公顷,是世界人均森林面积0.6公顷的21.3,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了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要求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目前,以六大工程为主的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已全面启动,林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郑州市是河南省会,既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我国内陆主要开放城市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港口。目前,郑州市人均森林面积0.014公顷,是全国人均森林面积的1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十分脆弱。此外,历史上本规划工程区内自然灾害频繁。据记载:从14841949年的465年中,有90年出现旱灾,平均56年一次。在大旱年份,史载常有“禾尽死,麦未种,岁大饥,人相食”的悲惨景象。19501990年,该区发生大旱10次,平均34年一次。干旱持续一般为3060天,最长达百天以上,还有全年干旱或连年干旱的现象。干旱严重时,地下水位下降,水库、池塘干涸,河流枯竭。旱涝有交替出现的特点,旱季之后往往随之发生雨涝。1982年7月至8月4日,全市普降大雨,巩县伊洛河决口49处。1980年7月25日8月15日,荥阳连续遭遇大风和暴雨冰雹,432个生产队严重受灾,面积达5.7万亩。灾害已严重威胁着该区乃至郑州市人民的生活与经济发展。为了加强郑州市的生态建设,1998年郑州市出台了郑州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提出了“西抓水保东治沙,城市周围森林化”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思路;为了加快郑州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市政府2003年第4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从2003年起启动郑州市风沙源生态治理工程和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具有极强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因而,郑州市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要求,同时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2、项目建设目的意义工程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林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涵养水源的能力低,生态环境恶劣。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自然灾害涉繁,群众生活贫困,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郑州市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对于促进该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等,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郑州市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每公顷森林可蓄水300吨,1000公顷森林就相当一座中小型水库;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一般林冠截流量为降雨量的8,枯枝落叶持水量为降雨量的10,土壤中腐烂植物根隙、动物洞穴和土壤团粒间隙,贮水量占降雨量的60以上。另外,森林还有调节气候、减免灾害、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功能。其次,郑州市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是缓解郑州市水资源紧张的重要保障郑州市位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年平均降水量仅为648.8mm,且多集中于汛期的7、8、9三个月,其降水量占全年总雨量的5056%,由于降水集中,使得降水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郑州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33938万m3,人均212m3,约占全省人均的1/2,全国人均的1/10,是一个典型的缺水城市。工程实施后,由于森林具有强大的涵养水源作用,可使郑州市山常青,水资源缺乏的状况得到有效的缓解。第三、郑州市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指标,赋予了林业以重要地位。绿色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的问题。规划的实施,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崛起,引导群众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建造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将使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吸引更多外来客商到郑州投资,加速郑州的对外开放步伐,推动郑州的经济快速发展。第四、 郑州市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是落实郑州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是黄河下游的始点,中游的终点,搞好郑州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于推动黄河流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沿黄经济协作区第十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黄河沿岸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滩区综合开发的意见,也把郑州作为重点沿黄城市的重要绿化部位,提出了本世纪初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8%以上的奋斗目标。本规划依据郑州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及其提出的“西抓水保东治沙,城市周围森林化”的林业生态建设总体构思,就郑州市的重要地理位置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方案,为全面落实郑州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五、 郑州市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是建设生态郑州,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城市的发展对郑州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设生态郑州,重塑“绿城”形象,必须以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为突破口,注重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绿化工程,用森林景观衬托城市,使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两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第六、 郑州市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是实现郑州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生态建设的各项举措中,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规划,建立完整的大面积绿地系统,是世界公认的价值最大、花费相对较小的战略举措。英国伦敦曾是受严重工业污染的典型,经过长期不懈地治理,该市外围形成了宽16km,面积约5180km2的绿化带,使伦敦的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上海市在未来五年的城市绿化规划中,近郊20万hm2耕地中的1/3将用于城市外围绿地环境建设。北京市也提出了510km宽的森林防护林带的森林围城构想。郑州是一个长期水源短缺、风沙危害较重的城市,改善环境,还郑州一个“绿、亮、净、美”的碧水蓝天,为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就必须下大力气,认真实施生态治理工程。 第七、郑州市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对于推动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郑州是河南省政府确定的“三点一线”旅游发展城市的中心。工程区内有以嵩山和黄河为主的自然景观。气势磅礴的中国五岳之一嵩山,有72峰,峰峰秀丽,景色诱人,是全国44处风景名胜区之一。工程区是郑州市黄河文化旅游的中心地段,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有少林寺、中岳庙、神仙洞、神仙宫、雪花洞等等景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通过项目实施,将进一步丰富郑州市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为郑州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腾飞。一、工程区基本情况1.1自然地理概况1.1.1地理位置郑州市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位于郑州市西部,以嵩山山脉为主,东部、南部到豫03线南2公里处,西到登封市颖阳乡与洛阳市的交界处,东北部到二七区的侯寨乡。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123011334,北纬34243442之间。涉及登封市、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和二七区,共4市1区。其中登封市涉及颖阳、君召、石道、大金店、东金店、送表、告成、登封林场、唐庄、卢店、大冶、中岳办事处、少林寺办事处、嵩阳办事处等14个乡镇(办事处、场);巩义市涉及涉村、夹津口、西村、鲁庄、大峪沟、新中、小关、竹林、北山口和巩义市林场等10个镇(场);荥阳市涉及刘河、崔庙、贾峪、庙子等4个乡镇;新密市涉及尖山、米村、袁庄、牛店、岳村、白砦、来集、平陌、青屏办事处、新华路办事处、西大街办事处和城关等12个乡镇(办事处、场);二七区涉及侯寨和马寨2个乡镇。共涉及42个乡镇(办事处、场)。1.1.2 地形土壤工程区属嵩山山脉,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330米,处于伏牛山余脉低山丘陵区,区内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土壤主要有褐土、棕壤土和立黄土,呈微碱性。1.1.3 气候工程区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干燥多旱,夏季炎热,多雨易涝,秋季天气多变,旱涝交错,冬季寒冷多风,冬旱频繁。年平均气温14.8,全年大于10的积温为4500,无霜期223天,年降雨量616.9 毫米。1.1.4 河流水系工程区内涉及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主要有汜水河、贾鲁河、双洎河、颖河等四大河流。在雨季,河水猛涨,有60%的地表水向河道下游排泄。冬春雨少的时候,形成枯水期,与洪水期流量相差很大。因此,在嵩山山脉营建水源涵养林显得十分必要。1.2 社会经济情况工程区总面积217566.3hm。涉及5个县(市、区)、42个乡镇(办事处、场)、699个行政村。共331354户,总人口1,302799人,总耕地面积129881 hm,人均耕地1.15亩。2002年粮食总产量达190525000公斤,工业总产值1992042.4万元,农业总产值132710万元,林业产值135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43元。工程区内,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对土地依赖性不强,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因而倍受工程区农民的欢迎。工程区交通便利,豫03线、郑少高速、少洛高速、荥阳到新密以及登封到巩义等公路贯穿其中,公路总长度达2100.1公里以上。以此为主线构建的公路网四通八达。工程区社会经济情况见附表3。1.3 森林资源情况工程区林地面积为49564.1 hm,其中,森林31851.0 hm,疏林地838.5 hm,灌木林11777.7 hm,无立木林地面积4996.1 hm,苗圃地100.8 hm。宜林荒地5733.2 hm。退耕还林20880.5 hm,其中,6度以上农地19847.4 hm,6度以下农地1033.1 hm。工程区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354082m,其中,森林蓄积量610108 m,疏林蓄积12176 m,散生木蓄积3063 m,四旁树蓄积728736 m,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为31.9%。主要用材树种有泡桐、欧美杨、刺槐、侧柏、白榆、臭椿、苦楝、旱柳、国槐等;主要经济树种有苹果、樱桃、葡萄、杏、柿子、核桃、石榴等;主要园林树种有桧柏、雪松、龙柏、垂柳、丁香、百日红、黄杨、女贞等。二、经营区划 为了便于资源调查统计,有利于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和组织生产,将工程区进行有目的的区划。本项目经营区划系统为:市县(市、区)乡(镇、场)行政村(林班)小班五级。三、项目布局与规模3.1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山川秀美,建设生态郑州为目标,以现代生态林业理论为依据,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从嵩山山脉的实际出发,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管、造、退、补、封”并举,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安全体系,增加嵩山山脉的水源涵养能力,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旅游环境。实现生态防护、绿化美化、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高度协调统一。为省会郑州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3.2 项目设计原则为使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充分发挥水源涵养的作用,以达到防灾减灾,保障正常的城市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是:3.2.1 坚持以河南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郑州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为指导,服从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全国著名商贸城市及中原古文化旅游中心对环境建设需要的原则。3.2.2 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先易后难,分步实施。3.2.3 坚持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营造水源涵养林要以乔木树种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生态林体系,发挥综合治理的功效。3.2.4 科学配置、多种效益相协调原则。以水源涵养林为骨架,结合生态经济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等,形成带、片、面、点相结合的综合森林防护体系,达到生态防护、绿化美化、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生态旅游的和谐统一。3.2.5 坚持生态优先、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3.2.6 建立可靠稳定的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级管理、责权分明,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为投资主体,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支撑体系。3.2.7 工程建设遵循“林权随地权走”的原则,以地方建设为主,按年度计划任务分级负责,各级主要领导为工程建设的责任人。3.2.8 项目建设应以获取最大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原则。3.3 项目设计依据3.3.1 河南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3.3.2 郑州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3.3.3 营造林建设项目文件组成与深度要求,(国家林业局 LY514199)3.3.4 郑州市林业“十五”计划及2010年长远发展规划3.3.5 郑州市人民政府文件(郑政文【2003】149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抓好郑州市风沙源生态治理及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的通知3.3.6 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3.3.7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3.3.8 造林调查规划设计规程(原林业部)3.4 项目建设目标3.4.1 营造林目标在工程区内新造林26613.7 hm2。其中退耕还林20880.5 hm2, 荒山造林5733.2 hm2。封山育林12616.2 hm2。其中,疏林地838.5 hm2,灌木林地11777.7 hm2。现有林管护63460.8 hm2。其中,有林地31851.0 hm2,无立木林地4996.1 hm2,三年后新造林地26613.7 hm2。营造林目标见附表4。3.4.2 林木资源增长目标项目建成后,工程区将新增有林地面积39229.9 hm2(包括26613.7hm2的新造林地和12616.2 hm2的封山育林地)。使工程区的森林覆盖率净增 12.6个百分点,达到44.5%。3.4.3 改善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目标工程实施后,将大幅度的提高该区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净化空气,降低风速,调节气候。灾害性天气将得到有效的遏制,防灾减灾能力增强。一个“绿、亮、净、美”的郑州将呈现在人们眼前。实现生态防护、绿化美化、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高度协调统一。3.4.4 其他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本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木材3.53万m,各类经济林产品10690.6万公斤,直接经济效益每年可达67413.95万元。同时,在增加工程区的就业人数,缓解就业压力,调整工程区的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工程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其社会效益。其生态效益可计价部分价值,平均每年可达103099.0万元,3.5 建设规模3.5.1 营造林总规模在经营好31851.0 hm2现有林地的基础上,在工程区内新造林地26613.7 hm2,封山育林12616.2 hm2。3.5.2 营造林规模构成1、按造林方式划分在新造26613.7 hm2林地中,其中:植苗造林24121.6 hm2,直播造林2492.1 hm2。2、按工程类别划分在本次设计中,按照现状和经营目的把工程区划分成三个工程类别。即通道绿化工程、退耕地造林工程和荒山造林工程。造林规模分别为:通道绿化2006.9 hm2,退耕地造林18873.6 hm2,荒山造林5733.2 hm2。工程区分项目、年度、造林模式安排见附表10。3.6 项目布局3.6.1 布局的依据1、工程区内的地形地势情况在海拔高度相对较高、坡度较大、地形破碎的地方,以营造水源涵养林为主。在地形平坦的地方,以商品林为主。风景区内以风景林为主。大型道路两旁以护路林为主。2、工程区内的立地质量情况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地配置树种,以便提高土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同时通过造林及改良土壤,使立地质量提高。3、工程区内自然灾害分布状况主要是重力侵蚀、水流冲刷引起的水土流失,项目布局要针对灾害情况因害设防,突出重点、难点。4、工程区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项目建设要将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与当地农民致富相结合,要有利于工程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实现。3.6.2 布局原则1、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并兼顾经济效益原则充分发挥水源涵养林的涵养水源作用,同时发展一定数量的生态经济林。2、各种治理措施协调统一原则大力造林,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修整基本农田,提高农地生产力,实现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顺利实施;农村用地全面安排,因地制宜,各有侧重;水土流失治理,生物措施要乔、灌、草相结合,同时进行筑坝淤地工程建设。3、建设程序上造林先行,基础设施紧随其后的原则坚持新造、封育并举,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田比例过大、经济单一化的问题,最终实现农林配置适宜。淤地坝工程首先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侵蚀沟口实施,控制泥沙入库,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4、科学实用原则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以生态效益为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3.6.3 布局方案根据以上依据和原则,布局方案具体如下:1、通道绿化在豫03线两侧各50米、在郑少和少洛高速道路两侧各100米范围内营造护路林,总规模2006.9 hm2。其中登封市996.9 hm2,新密市910.0 hm2,二七区100.0 hm2。2、退耕地绿化对部分梯田、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营造水源涵养林和生态经济林,总规模18873.6 hm2。其中巩义市4088.3 hm2,荥阳市2178.4 hm2,登封市7730.6 hm2,新密市4529.5 hm2,二七区346.8 hm2。3、荒山造林对工程区内的全部宜林荒山营造水源涵养林,总规模5733.2 hm2。具体分布为:巩义市599.9 hm2,荥阳市5.7 hm2,登封市2956.8 hm2,新密市1892.8 hm2,二七区1105.5 hm2。3.7 建设期与建设进度3.7.1 建设期及阶段划分建设期八年,即2003年2010年。共分两个阶段,其中前三年为第一阶段;后五年为第二阶段。3.7.2 建设进度安排第一阶段(20032005年),完成造林16235.4 hm2,占总任务的61.0%,其中,2003年完成造林1777.7 hm2,占总任务的6.7%,2004年完成造林6643.5 hm2,占总任务的25.0%,2005年完成造林7814.2 hm2,占总任务的29.3%;完成封山育林12616.2 hm2,占总任务的100%。第二阶段(20062010年),完成造林面积10378.3 hm2,占总任务的39.0%。工程建设进度见附表5。四、营造林设计4.1 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及质量评价参照河南省立地分类与造林典型设计一书的立地分类系统、立地质量评价指标,根据工程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等情况,工程区分属黄土丘陵区的丘陵沟壑亚区和黄土覆盖石质丘陵亚区。在充分利用现有成果资料及近期有关科研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在工程区内的线路踏查,经综合分析,工程区内共划分为25个立地类型。详见工程区立地类型附表7。4.2 林种设计4.2.1 林种划分 根据工程区的实际情况和营造林目的,本项目造林共分为生态林和商品林两个大林种,其中生态林有水源涵养林、护路林、风景林等三个林种;商品林有果树林一个林种。4.2.2 林种面积及比重1、水源涵养林为改善工程区水文状况, 调节水的小循环,涵养水源,在山高坡陡地形破碎的地方营造水源涵养林22228.4 hm2,占总造林面积的83.5%。其中,巩义市4499.8 hm2,荥阳市2119.7 hm2,登封市8837.5 hm2,新密市6193.1 hm2,二七区578.3 hm2。2、护路林为保护公路免受各种自然因子侵害,提高公路两侧的景观价值,改善生态环境,在豫03线两侧各50米、郑少和少洛高速道路两侧各100米范围内营造护路林2006.9 hm2,占总造林面积的7.5%。其中登封市996.9 hm2,新密市910.0 hm2,二七区100.0 hm2。3、风景林为提高工程区的景观效果,在森林公园内、道路两侧及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营造风景林1934.2 hm2,占总造林面积的7.3%。其中巩义市69.3 hm2,荥阳市5.0 hm2,登封市1729.9 hm2,新密市115.0 hm2,二七区15.0 hm2。4、果树林为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丰富造林树种,克服林业周期长的不足。在工程区营造果树林444.2 hm2,占总造林面积的1.7%。其中巩义市119.1 hm2,荥阳市59.4 hm2,登封市120.0 hm2,新密市114.2 hm2,二七区31.5 hm2。工程区分林种造林面积见附表6。4.3 树种设计4.3.1 树种选择的原则及结果根据工程区的立地条件和林种选择方法,本着适地适树的要求,本项目树种选择的原则及结果分别为:1、水源涵养林水源涵养林应选择树冠较厚、成林后郁闭度大、根系发达、萌蘖力强、遮拦雨量能力强、生长稳定并能形成富于吸水性落叶层的乡土树种。按上述标准,工程区水源涵养林树种选择为侧柏、油松、麻栎、刺槐、火炬树、杨树、泡桐、山杏、楸树、梓树、皂角等乔木树种和紫穗槐、花椒、金银花等灌木树种。2、护路林护路林宜选择耐干旱、瘠薄、速生、抗污染的优良树种。工程区护路林树种选择为泡桐、107杨、108杨、中林46杨、雪松、女贞、栾树、五角枫、大叶黄杨等。3、风景林风景林树种选择要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搭配;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长期考验的外来树种;要抗逆性强、病虫害少,又能吸收多种有害气体;要易于大苗移栽成活,要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草地相结合;且生长迅速、易于管理。工程区风景林选择的树种为侧柏、女贞、雪松、五角枫、桧柏、栾树、杜仲、柿子火炬树等。图41 工程区林种构成图4、果树林果树林宜选择生长快、寿命长、树形较小、抗风力强、产量高、销路广、与农作物没有共同病虫害且群众喜爱的树种。工程区选择的树种有樱桃、李、杏等。4.3.2 树种面积及比重树种面积较大的树种有侧柏、核桃、麻栎、杨树、泡桐、刺槐、雪松等。各树种面积及比重见表4-1。造林树种面积及比重表表4-1 单位:公顷;树种侧柏塔柏雪松大叶女贞红叶李栾树小叶女贞剌槐火炬树面积2492.47.0671.1430.710.085.688.31224.6209.3比重9.30.032.51.60.040.30.34.60.8树种五角枫杨树泡桐麻栎核桃金银花花椒李、杏爬墙虎面积386.02116.51622.92491.912791.6758.5783.1444.28.4比重1.47.96.19.448.02.82.91.70.034.4造林方式设计 4.4.1 人工造林1、造林面积及构成(1)按林种划分 新造林面积涉及两个林种,即生态林和商品林。其中,生态林包括水源涵养林22228.4 hm2,护路林2006.9 hm2,风景林1934.2 hm2;商品林包括果树林444.2 hm2。(2)按树种划分 工程区新造林涉及18个树种,树种名称及面积见表4-1。2、造林进度及作业位置安排(1)造林进度造林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结束。其中,2003年规划1777.7 hm2,占总面积的6.7%;2004年规划6643.5 hm2,占总面积的25.0%;2005年规划7814.2 hm2,占总面积的29.3%;2006到2010年规划10378.3 hm2,占总面积的39.0%。 图42 工程区造林进度图(2)作业位置安排工程区共规划造林26613.7 hm2。其中,巩义市4688.2 hm2,占总面积的17.6%;荥阳市2184.1 hm2,占总面积的8.2%;登封市11684.3 hm2,占总面积的43.9%;新密市7332.3 hm2,占总面积的27.6%;二七区724.8 hm2,占总规划面积的2.7%。3、造林用工量测算根据测算,工程区人工造林用工总量为428.87万工日。其中,林地清理用工量为63.89万工日,整地为164.69万工日,栽植为120.29万工日,抚育为68.02万工日,管护为11.98万工日。按年度分为:2003年需25.94万工日,2004年需114.10万工日,2005年需130.95万工日,20062010年需157.89万工日。4.4.2 封山育林1、封育面积及构成工程区共规划封山育林面积为12616.2 hm2。其中,封育疏林地面积为838.5 hm2,灌木林地面积为11777.7 hm2。2、封育进度、期限及作业位置安排封山育林全部安排在2004年,封育期限为5年。涉及巩义、荥阳、登封、新密等4个市。其中巩义市9186.5 hm2,荥阳市1067.2 hm2,登封市1560.4 hm2,新密市802.1 hm2。3、封育用工量测算封山育林用工量为18.90万工日。其中2004年需6.30万工日,2005年需6.30万工日,20062010年需6.30万工日。工程造林用工量见附表13。 4.5 造林技术设计4.5.1 人工造林 1、造林地选择本项目以生态优先,营造生态公益林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因此,在选择造林地时,重点考虑造林地块位置和立地条件,并以此来确定林种及树种。造林地选择的标准为:(1)造林地块要相对集中连片,形成一定的规模,以便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2)经济树种造林地选择的地形一般较平缓,方便作业,没有严重危害的自然因素,如风口、严重干旱且水源稀缺区、洪涝区等;(3)造林地不得选择有林地或灌木林地,只允许利用疏林地、宜林荒地、荒山、荒滩、6度以上耕地以及规划的护路林用地。2、种苗设计良种壮苗是项目建设的基础,因此,为保证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要求统一供种、定向育苗、定向供苗,以确保苗木质量。本项目造林要求统一采用国标级苗以上。项目育苗采用中心苗圃和临时苗圃相结合的原则。育苗技术要求较高的苗木由中心苗圃生产,一般苗木可由工程区群众采取自愿选择的合同制育苗,中心苗圃负责技术服务,严把苗木关。优良苗木一般表现在生根力旺盛和抗性强、移植和造林的成活率高,生长快。壮苗要具备以下条件:(1)苗木粗壮而直,有一定高度,上下均匀,无超长现象。枝叶茂繁,色泽正常。(2)根系发达,即有较多的侧根和须根,主根短而直。根系要有一定长度,根系长度对造林成活率和生长情况都有影响。(3)苗木的茎根比值小,而苗木的重量大。(4)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3、 整地方式与方法设计造林前必须进行细致整地,以不增加水土流失为原则。坡地造林应沿等高线穴状整地,“品”字形布穴,穴间保留原有植被,严禁采用炼山方式清理林地。整地时,首先清除杂草、灌丛,按设计的造林密度布穴,坡度较大时提倡采用反坡梯田(坡改梯)、梯田内侧开挖竹节沟的方式以利保水保土。应做到表土回填,造林时应注意保留现有的树木和幼树幼苗。整地时间以秋、冬两季为佳,通过风化、晒垡和冻垡,改善土体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整地规格因地形和树种而定,针叶树要小,经济树要大,坡度大时要小,坡度小时可大一些。标准要符合各树种造林模型的要求。各树种整地规格详见造林模型表。4、造林季节与造林方式设计造林季节以冬、春季为宜,造林方式为人工植苗造林。栽植前一个月先把表土回穴,按施肥要求施足底肥。栽植时应选在阴天或雨后,切勿在晴天、大风天、干旱或土冻时节造林;为提高成活率,栽前先要用清水浸根或用生根粉水溶液(或泥浆)蘸根;栽植深度依各树种苗木及特性而定,掌握“深栽、根舒、砸实”的栽植要领,大力推广“三埋两踩一提苗”的造林技术,栽后砸实是关键。有条件的栽后应立即浇透水,确保成活。5、造林密度与配置设计各树种造林密度及配置见附表8(分树种造林类型表);附表9(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造林模式表)。6、 抚育管护措施设计(1)幼林抚育:幼林抚育主要是松土、除草、除蘖、培土、修枝、灌溉等,促进幼林生长。幼林抚育要适时,一般连续抚育23年,每年12次,但经济林要坚持每年抚育、修剪、灌水等措施。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树种,在修剪前要经过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后方可进行。(2)施肥:主要指生长季节或林木冬眠期施入的追肥,种类和数量以及肥料比、施肥方式等,应根据土壤化验分析结果科学选用。经济林冬季施肥以厩肥、饼肥为好,生长季追肥可结合松土除草施入一些尿素、复合肥等化学肥料,每年12次,在距幼树2030厘米处开沟,深1520厘米,逐年向外扩展,施后浇水覆土。(3)补植: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一部分幼树死亡,为使林木分布均匀,应在造林后第二年春进行补植工作,补植苗木应用大苗,栽后浇水,确保补植后林木生长整齐。(4)管护:搞好林木管护是确保造林成功的关键,“三分造,七分管”,充分说明了管护的重要性。在造林前就必须制定好管护措施,选好护林员。护林员要推选责任心强、群众基础好,热爱林业事业且身体健康的人担任。造林后立即上岗,并实行定期检查制度。4.5.2 封山育林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营林成本,尽快恢复现有植被的生态功能,拟对工程区的现有疏林和灌林木林地实行封山育林。1、封育类型根据封育小班的立地条件和封育主要目的,工程区封山育林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即乔木型和灌木型。2、封育方式及年限封育方式分全封、半封、和轮封。结合工程区的自然及人为活动情况,拟采用半封方式,即在林木主要生长季节实施封禁,其它季节在严格保护树种幼苗、幼树的前提下,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砍柴、割草等活动,这样既保护了幼苗、幼树的生长,又满足了当地农民生产和生活和需要。根据工程区的气候条件及林木生长状况,封育年限全部定为5年。3、封禁措施(1) 设置固定标牌、界桩:在封育区周界明显处,如主要入山口、沟口、河流交叉点、主要交通路口等树立坚固的标牌,标牌上书写封禁范围、面积、封禁措施、封禁年限及责任人等内容。为明确封育界限,也可在边界上设立界桩。(2) 设置围栏:在牲畜活动频繁地区,可采用刺丝、石料垒墙、开沟挖壕、垒筑土墙等设置机械围栏或栽植有刺乔、灌木设置生物围栏,进行围封。(3) 人工巡护:根据封禁范围大小和人畜危害程度,设专职或兼职护林员进行巡护,必要时可在山口、沟口及交通要塞设卡,加强封育区管护,每个护林员管护面积一般为100300公顷。4、育林措施根据小班调查资料,结合当地林业经营水平,拟设计的育林措施主要有:(1)补植补造:对自然繁育能力不足或幼苗、幼树分布不均的间隙地块,要进行人工补植、补造。(2)平茬复壮:对有萌孽能力的乔木、灌木,应根据需要进行平茬复壮,以增强萌孽能力。(3) 培育管理:根据当地条件和经营强度,对经营价值较高的树种,可重点采用除草松土、除孽、间苗、抗旱等培育措施。4.6 造林类型(造林模型)与营林技术设计4.6.1造林类型(造林模型)根据工程区的治理规模、总体布局及各类型区的基本情况和立地条件,遵循以下原则设计造林模式:1、 适地适树,因害设防,发展节水型绿化,以抗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长期考验适生的外来树种。2、注重生态价值,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以乔木为主、构建绿色构架,采用乔灌相结合的群落式种植方式,提高生态效益。3、 根据不同的景观和功能效果注意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及游憩服务功能。4、 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增加攀援植物品种,提倡立体绿化。本次规划推荐如下造林模式:通道绿化模式一:单侧绿化宽度100m,由里向外,绿篱5m(小叶女贞、大叶黄杨、紫叶小檗);大叶女贞8行,株行距53m;五角枫5行,株行距24m;雪松6行,株行距65m;杨树8行,株行距32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6)。模式二:单侧绿化宽度50m,由里向外,红叶李1行,株距5m;大叶女贞2行,株行距53m;雪松2行,株行距65m;杨树15行,株行距32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1)。模式三:单侧绿化宽度50m,由里向外,红叶李1行,株距5m;大叶女贞2行,株行距53m;雪松2行,株行距65m;杨树5行,株行距32m;白腊(栾树、楸树等)5行,株行距34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2)。模式四:单侧绿化宽度50m,由里向外,绿篱2m(小叶女贞、大叶黄杨、紫叶小檗);塔柏1行,株距5m;大叶女贞1行,株距5m;雪松2行,株行距65m;杨树15行,株行距32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3)。模式五:单侧绿化宽度50m,由里向外,绿篱2m(小叶女贞、大叶黄杨、紫叶小檗);塔柏1行,株距5m;大叶女贞1行,株距5m;雪松2行,株行距65m;杨树5行,株行距32m;白腊(栾树、楸树等)5行,株行距34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4)。模式六:单侧绿化宽度50m,由里向外,爬墙虎1行;红叶李1行,株距5m;大叶女贞2行,株行距53m;雪松2行,株行距65m;杨树15行,株行距32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5)。退耕地绿化模式七:速生杨树纯林,株行距32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7)。模式八:速生泡桐纯林,株行距34m,在田埂地边栽植1m宽的金银花或紫穗槐。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8)。模式九:速生刺槐纯林,株行距23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9)。模式十:优质核桃经济林,株行距34m,在田埂地边栽植1m宽的金银花或紫穗槐。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10)。模式十一:优质花椒经济林,株行距23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11)。模式十二:五角枫风景林,株行距34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12)。模式十三:优质李、杏经济林,株行距34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13)。荒山绿化模式十四:速生刺槐水源涵养林,株行距23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14)。模式十五:侧柏水源涵养林,株行距12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15)。模式十六:麻栎或山杏水源涵养林,株行距21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16)。模式十七:火炬树纯林,株行距22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17)。模式十八:油松与麻栎混交林,采用带壮或块壮混交,株行距21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18)。模式十九:侧柏与山杏混交林,采用带壮或块壮混交,株行距21m。见造林设计图式附件一(图式19)。分树种造林类型见附表8;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造林模式见附表9;各造林模式树种比例见附表91。4.6.2 森林经营类型设计1、间伐本项目不设计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间伐作业,根据林木生长的需要可进行一些抚育性的间伐。间伐的目的是清除部分不良林木,合理调节林分各时期的密度,改善生长环境,以便林木能更好生长。间伐的原则是去小留大,去劣留优,去密留稀。2、主伐本项目设计的是生态林,成林后的所有经营措施都应以实现最大生态防护功能为目的。因此,主伐不能采取皆伐方式,只能采用对生态效益影响较小的渐伐方式,以便于及时更新。4.7 营造林机具与设备配备设计4.7.1 设备选型根据调查和现状,集雨窖的大小为50m左右;护林房建造20m左右;机井深300500m;林间道路宽3m;病虫害化验室建造15m左右;防火指挥车采用北京切诺机;病虫害防治高压喷雾车采用东风车。4.7.2 配备数量及购置费用工程区在营造林方面共配备集雨窖266个,投资159.60万元,淤地坝152个,投资228.00万元,灌溉用井104眼,投资1040.00万元;在森林防火方面配备防火指挥车5台,投资100.0万元,摩托车37辆,投资22.20万元,风力灭火机190个,投资19.00万元,短波电台5套,投资7.50万元,电话253部,投资12.65万元;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配备化验室4座,投资8.0万元,监测点37个,投资18.50万元,机动喷雾器74台,投资37.00万元,高压喷雾车5台,投资50.00万元;配备森林管护房253座,投资202.40万元;在基础设施方面配备种苗基地1个,投资2000.00万元,电脑6台,投资4.80万元,传真机6台,投资1.80万元。基础设施、设备共投资4551.45万元。分县分年度基础设施安排见附表14;基础设施、设备投资概算见附表17;分县基础设施投资见附表18。4.8 种苗供应方案设计4.8.1 种苗量需求测算根据测算,工程区共需苗量为3828.86万株,需种量为15071.47公斤。其中,2003年需苗量为267.20万株,需种量为1846.51公斤;2004年需苗量为958.48万株,需种量为3267.83公斤;2005年需苗量为1156.08万株,需种量为4310.54公斤;20062010年需苗量为1448.47万株,需种量为5646.59公斤。各市、区分年度分树种需苗(需种)量见附表12;各树种育苗出苗量及造林需苗量见投资概算主要经济指标(二)。4.8.2 种苗供应方案种苗供应立足于郑州市现有苗圃,不足部分再建新苗圃。1、工程区现有种苗基地种苗供应品种、数量郑州市林业局现有四个大型苗木场(郑州市苗木场、郑州市林木良种示范场、郑州市三园苗圃场、荥阳市林木良种场),面积67.0公顷,现有员工11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人,管理人员10人;栽培的主要品种有中林系列杨、国槐、金丝垂柳、107杨、108杨等,年产优质苗木200万株,苗木全部实现良种化,出圃苗木自检率达100%,可满足部分项目用苗。2、工程区新建、改扩建种苗基地种苗供应品种、数量依靠现有的三个苗圃场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区的造林需求量,种苗缺口高达3628.86万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郑州市政府已决定投资2000万元,建造3000亩的种苗基地,以解决风沙源工程和水源涵养林工程的苗木紧张问题。不足部分由工程区群众在工程区内建临时苗圃,市中心苗圃负责技术把关,就地育苗就地造林的方法解决。五、森林保护设计 5.1森林防火设计 5.1.1防火措施 工程区的森林防火必须纳入省、市、县森林防火组织系统,各造林单位要制定严格的护林防火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巡护森林,管理野外用火,及时报告火情,协助有关单位查处森林火灾案情。同时,要以防为主,加强护林防火的宣传,使护林防火深入人心,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5.1.2防火设施、装备设计 工程区地形支离破碎,项目造林模式设计时已考虑到树种搭配,设计有林间道路,且工程区内河、路、沟、渠等纵横交错,因而不再设计防火林道。但工程区防火设施和装备几乎为空白,为确保万无一失,需要配备必要的防火装备,主要包括防火指挥车5辆,短波电台5部,有线电话253部,风力灭火机190个。 5.2森林病虫害防治设计 5.2.1病虫害的防治对象 项目主要森林病虫害有:泡桐丛枝病、泡桐炭疽病、大袋蛾、杨树花叶病毒病、杨树溃疡病、白杨透翅蛾、杨尺蠖、柳蓝叶甲、甲虫类、天牛类等。 5.2.2防治方针 森林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提高林分减灾、控灾能力为中心,协调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实现防治工作由被动减灾向主动抗灾方面的转变。在项目造林地区,尽可能采用保护、繁殖、移放、引进等措施,增加林内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计划地繁殖和培养昆虫病原微生物,利用细菌和哺食天敌,控制病虫害发生。对病虫害的发生期、发生量和发展趋势,要定期进行预测预报。要从严把苗木关,引进优良抗病虫品种入手,严把检疫关,强化检测和预测预报,彻底清除虫源,断绝病虫完成世代发育中所必经的转换寄虫。同时注意营林中树种搭配,营造混交林,提高森林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5.2.3防治措施设计 病虫害发生时,在治理时要尽可能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可采用以下几种措施: 1、人工措施 对于鼠害、畜害等一些可以通过人工消除的病虫害,可通过发动群众摘除虫卵、清早或雨后捕杀尺蠖成虫、下鼠夹、人工驱赶牲畜等人工措施来防治。 2、物理措施 对一些有趋光性、趋性性的昆虫,可通过灯火诱蛾、性诱剂诱杀成虫等物理措施预以防治。 3、生物措施 按鸟类的生活习性,在树林中定点投放食物、建鸟箱来招引害虫天敌,以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4、化学防治 确实需要化学防治时,必须使用经国家有关部门注册,国家环保局批准的可在林木上使用的化学物品,尽量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安全使用农药。以免引起水质污染。 5.3森林管护设计 5.3.1管护措施 工程区人口稠密,人为活动频繁,为巩固造林成果,必须加强管护。对工程区内现有有林地灌木林地及未成林造林地采取聘用护林员、集体承包及家庭承包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有效的管护。对新造水源涵养林等重点生态公益林,实行全面禁伐,并在造林后立即进行封山育林,禁止砍柴、放牧等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一切人为活动;对护路林、环境保护林、农田防护林等一般生态公益林,要强化林木管护,及时补植补造,并通过修枝抚育,乔灌草混交,提高生态效能;对生态经济林要实行密植,实行生态林业育林技术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另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