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国外引进黄麻品种生态适应性与高蜡质品种光合特性研究作物种质资源学学位论文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国外引进黄麻品种生态适应性与高蜡质品种光合特性研究作物种质资源学学位论文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国外引进黄麻品种生态适应性与高蜡质品种光合特性研究作物种质资源学学位论文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国外引进黄麻品种生态适应性与高蜡质品种光合特性研究作物种质资源学学位论文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国外引进黄麻品种生态适应性与高蜡质品种光合特性研究作物种质资源学学位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级: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论文 国外引进黄麻品种生态适应性与 高蜡质品种光合特性研究 I 中文 摘要 结合本人“十五”期间主持的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农业先进技术项目“特优质、高产、抗 逆性强的黄麻品种引进与鉴定利用”项目的研究,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对从孟加拉国引进的 12 份优异黄麻品种进行了生物学、生态学及光反应特性的研究和鉴定,以明确国外引进黄麻品种的丰产性、抗病能力、纤维品质、生态适应性和光敏感性。并针对引进材料中具有与黄麻抗旱能力密切相关的高蜡质性状进行了蜡质含量与光合性能、水分蒸腾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 孟加拉黄麻引入我国后大多表现晚熟,绿茎型。首次引进 1 份在我国种质资源中尚未发现的叶片蜡质含量高达 克,具有较强抗旱性优异种质; 1份具有叶柄直立紧贴主茎优异性状的优 良种质。 2、 引进品种中长果种光敏感性较圆果种强,品种之间通过光周期时间长短有差异,没有发现对光钝感品种,但早播不会出现早花。 3、多点生态适应性试验表明,引进的 12个品种的丰产性有较大差别。长果种品种比我国对照增产的 4 个,占引进长果种品种的 ,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的 3 个, 产性最好,增产 圆果种品种比我国对照增产的 3个,占引进圆果种的 50%,其中增产达到极显著的2 个, 产达 由此可见引进孟加拉黄麻品种有利于提高的我国黄麻生产力水平。 4、试验证明引 进品种的稳定性和生态适应性有一定差异,各品种在各种生态条件下的产量表现与适应能力不同,其中稳定性与适应性最好的品种为 管丰产性稍差,但推广风险较小。而二个丰产性较好的品种 江,福建表现较好,在这些地区种植可以达到丰产、稳产,可以在生产上直接进行推广应用。 5、品质分析表明, 12个品种中高于 500支的特优质品种 3个,高于 450支的 品种 3个,说明孟加拉黄麻品种品质大多优于我国品种,而提高黄麻品质是我国黄麻品种主要育种目标之一。 6、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本次引进的黄麻品种 在抗病能力上与我国品种基本相当,长圆果中具有高抗病能力的品种分别有 2个和 3个,没有发现免疫材料,但这些材料可以作为优良亲本在我国黄麻遗传改良中加以利用。 7、在干旱状况下,黄麻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对品种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影响,黄麻叶片蜡质含量与光合速率( r=、水分利用效率 (r=极显著正相关,与蒸腾速率 (r=极显著负相关,与气孔导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r=与叶温呈显著正相关( r=。在高温干旱状态下 ,高蜡质黄麻品种通过对气孔导度的影响来降低叶片的蒸腾速率,提高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同时由于高蜡质品种叶片细胞膜稳定性较强,失水慢,叶片细胞水势变化慢,因此可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 关键词:黄麻;生态适应性;光敏感性;品质;抗性;蜡质 he by in 0is to 2 on to of to as 1. of of 2 is It g is be 2. of is is of is 3. 2 K, of .3 of -1 is . K, 0% of ., 2 of -1 is K. 4. on it be in -3 -4 is is -1 -1 be in 00m/g 50m/g . It Its to 6. . . be in as 7. on r=r=r= r=r=In by At is to 录 引 言 . 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2 . 2 麻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 . 2 外黄麻的生产、研究情况 . 3 麻引种的作用与研究情况 . 5 种引进在黄麻生产中的作用 . 5 麻引进在种质资源和品种改良中的作用 . 6 进黄麻品种的生物学、经济性状鉴定 . 7 引进黄麻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 8 麻抗病性研究 . 8 麻纤维品质研究 . 9 麻叶片蜡质作用与研究情况 . 9 . 10 第二章 引进优异黄麻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 .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 11 . 11 验结果与分析 . 12 进黄麻品种生物学性状鉴定 . 12 进黄麻品种光敏感性鉴定 . 18 引进黄麻品种多点生态适应性鉴定 . 19 论 . 28 国外引进黄麻品种的生态适应问题 . 28 进品种的光敏特性与抗早花能力 . 28 果、圆果品种纤维品质差异的比较 . 28 国、孟加拉黄麻的生产力与育种水平比较 . 29 第三章 高蜡质品种光合特性研究 . 30 料与方法 . 30 结果与分析 . 30 外高蜡质品种蜡质含量与我国品种的差异 . 30 质含量与叶片光合速率的关系 . 31 质含量与蒸腾速率的关系 . 34 V . 34 质含量与气孔导度的关系 . 34 质含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关系 . 35 质含量与干皮产量的关系 . 35 讨论 . 35 第四章 小 结 . 37 参考文献 . 39 致 谢 . 42 作 者 简 历 . 43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引 言 1 引 言 引进国外优良农作物品种,在经过全面鉴定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 为我国农业与科学研究服务既是我国传统农业所走过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现代高度发达农业市场化的成果交换共享趋势。 在我国 黄麻发展史上,既有国内品种之间的民间自发交换与引进,也有 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引进。 国 外 黄麻最早于 1947 由我国黄麻研究的创始人卢浩然教授从印度引进 绿两个品种在我国进行鉴定后推广成为了我国 50 年代初期黄麻当家品种。 1950 年 后 , 我国 黄麻科研工作者 通过各种 途径从国 内 外 搜集、 引进 、整理、鉴定 了大量的黄麻栽培与野生种质, 或作为优良品种直接推广应用 , 或作为珍贵种质加以保存 与利用 ,这些工作 对丰富我国黄麻基因库、推动我国黄麻育种与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黄麻品种从国外引进后,由于其种植的生态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品种之间基因差异等 使引进的黄麻品种并不能完全在生产上直接利用或只能在部分地区进行推广,甚至只能有个别优良性状在育种研究中加以应用。因此,国外优良黄麻品种引进后,首要的工作就是开展全方位的鉴定,包括引进品种的生物学性状、抗逆性、生态适应性 、丰产性和纤维品质、抗病能力等 ,为生产与科学研究应用 提供第一手资料。 在完成了引进品种的初步鉴定后,品种的生产潜力与基本特征特性已经基本明确,有 些 品种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但有 些 品种所具有的优异性状与基因需要进一步挖掘研究,以便广泛用于我国黄麻科学的相关研究。 为了推动我国黄麻生产和科学研究发展,以使我国黄麻产业发展 水平 尽快 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我所于 2001 年申请了农业部引进国际农业科学先进技术项目。于 2001 年得到了农业部948项目办公室批准和支持 ,项目名称:特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黄麻优良品种引进与鉴定利用,项目编号: 2001本人主持完成。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在引进国个优异种质的基础上 ,通过鉴定各引进种质的生物学性状与生态适应性 ,挖掘各种质优异性状或有利用价值的基因 ,并对部分有利用前景的性状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 ,以为这些种质的利用和我国黄麻生产与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 本人及项目组成员于 2002年 11月前往孟加拉国立黄麻研究所进行考察并按照引种目标引进了 12 份优异黄麻品种。根据项目研究目标,结合本人研究生毕业 论文,本人对从孟加拉引进的12 份黄麻种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并针对其中 1 份我 国黄麻种质中所不具有的高 蜡 质材料开展了光合效率、 水分利用及与叶片 蜡 质含量 关系 的 研究,以便全面明确这些引进品种的综合利用价值,为进一步利用这些优良性状提供可靠依据。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2 第一章 文献综述 黄麻( 又称络麻、绿麻。椴树科( 黄麻属 (一年生草本韧皮纤维作物。黄麻属大概有 5060 个种,在黄麻属中具有栽培价值的两个种是圆果种黄麻( .) 和长果种黄麻 ( .) 1, 2。 两个栽培种均为二倍体( 2n=14) ,通常都表现有规律的减数分裂行为。黄麻在我国 具有十分悠久的种植历史,据史书记载,图经本草( 1061 年)就有关于黄麻的形态特征的描述:“皮亦可作布,类大麻,色黄而脆,俗称之黄麻,其实黑色,如韭子而粒细,味苦如胆”。黄麻叶可以食用,古代长果种黄麻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黄麻纤维用作麻绳、麻鞋等日常用品,只有到了 19 世纪中期 ,黄麻被大量用来纺织麻袋等包装材料。进入二十世纪后期,黄麻纤维及其植株的综合利用被大大提升,黄麻作为一种古老作物在国内外又重新得到青睐。 麻的起源 黄麻属约 50 多个种,但在 引中列出 170 多个种名。该 属非常复杂,但属内各种均含较高纤维。这些种分布在整个热带地区,大部分种分布于非洲、美洲、澳大利亚及中国、印度等南亚地区 3。对于两个栽培种的起源和分化中心国外学者之间存在不同见解。前苏联学者瓦维洛夫 5认为印度是两个栽培种的起源中心。印度学者 为长果种起源非洲,自此引 入埃及和叙利亚,然后到达印度和中国。由于在非洲和澳洲至今没有发现圆果种黄麻,而在中国南部发现了圆果种黄麻野生种,进而推断圆果种原产于中国南部再引入印缅地区 6。 我国黄麻种植具有千年的历史,在我国相关史料中也有记载。解放以来我国 黄麻科研工作者不仅在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发现了许多黄麻野生种和近缘种 7, 8,从而加强了对我国黄麻近缘及野生种的收集与研究,同时与世界黄麻组织以及其它各国专家合作加强了非洲黄麻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收集 9, 10。最近几年更利用现代分子技术方法对黄麻的起源与进化、黄麻品种间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李宗道 3,唐守伟 11,祁建民 12认为圆果种黄麻起源于中国南部。祁建民, 李维民 , 吴为人 13等进一研究认为:非洲东南部地区为黄麻属野生长果种起源与分化中心。 印度、缅甸和我国华南地区则是 黄麻圆果种起源与分化中心及 野生长果种次级起源中心。这个观点在周东新 14通过对以 8 个来自非洲的黄麻属野生种, 7 个来自中国的长、圆果种的近缘种,来自中国、印度、日本、越南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 8 个圆果种栽培品种和 4 个长果栽培品种为实验材料进行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分析得到了印证。 麻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 黄麻在我国种植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在高峰时期我国黄麻的种植面积仅次于第一大经济作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3 物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与民用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黄麻纤维细胞呈五角形或六角形,胞腔中空,因而黄麻具有吸湿 性强、透气性好等特点,作为天然纤维还具有易染色、抗静电、可降解等优良特点 15在过去我国黄麻纤维主要用于纺织麻袋、麻布、海生袋、麻绳等包装用品。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石油化工业的飞速发展及红麻的引进,在包装用途上出现了同类竞争,黄麻纤维的用量大大下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黄麻纺织技术与改性技术取得较大进展,黄麻纤维用途被大大拓展,黄麻纤维已能纯纺 18, 19或与棉、化纤、丝、毛等混纺织成高档布料 20 ,还可纺织贴墙布、桌布等装饰布料 21。最近几年黄麻纤维的利用得到更大的扩展 , 如江苏省常熟市紫 金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新开发的摩维( 22服装面料就是以黄麻纤维经过高科技处理获得的一种具有极为良好的透气性、吸湿能力和天然抗菌特点的天然植物纤维面料,打破了黄麻只能纺织低档织品的传统。这项创新研究成果于 2005 年通过国家级鉴定,为我国黄麻纤维的纺织利用开创了十分美好的前景。另外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承担的“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环保型麻地膜制造技术与产业化”研究在麻纤维利用上取得了突破 23, 24,经过比较认为黄麻纤维生产的麻地膜在品质、价格等综合 竞 争力上具在极大的优势良好的推广前景 。近年 来日本和我国科学家正在加大开发可降解麻地膜,用以替代目前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但难以降解的塑料地膜,通过长时间的比较研究,专家们认为,黄麻以其具有的纤维细度适中,强力较好,价格优势明显等特点而成为最具竞争力麻地膜生产原料 。 黄麻还是造纸的优良材料,世界发达国家自 20 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利用黄麻全杆抄制高档纸浆,减轻造纸对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以维护生态平衡。我国近年来 尽 管黄麻种植面积不大,但由于 纺织技术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我国黄麻纤维的用量却在不断的增加。 据我国海关统计,每年从国外(主要是孟加拉)的黄麻进口量已上升 到 10万吨以上 ,进口的优质黄麻纤维主要用于纺织高档的麻布及高支黄麻纱线,大部分用于国内服装纺织并出口到西方国家 25。从我国麻 类 产品工业协会提供的 2005的年报结果显示,黄麻纺织近年来效益被大大提高,可以看出我国市场仍然需要一定量的黄麻,黄麻仍然不失为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外黄麻的生产、研究情况 目前黄 麻种植主要集中在南亚地区的印度、孟加拉,其种植面积和纤维产量均占 世界的 90%以上。特别是孟加拉,黄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 ,被称为“金色纤维”。 孟加拉每年种植黄麻大约在 7080万公顷左右,绝大 部分以纤维出口, 是该国的重要出口创汇物资 。 孟加拉国立黄麻研究所承担黄麻品种选育、栽培、 种质资源保存与鉴定、产品综合开发等全方位的研究工作。原世界黄麻组织所属的麻类资源基因库就建立在该所内,为该所黄麻及其它麻类作物品种创新和改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该所在黄麻品种选育上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大批优良新品种 和优异种质。印度是世界上研究黄麻最早也最全面的国家,生产面积最大 ,选育的品种最多,长果种栽培面积 仅 占 25%,但 认为长果种纤维品质优于圆果种黄麻,这与我国近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4 研究的结果不同 27 印度黄麻纤维 主要以国内消费为主,出口多为成品或半成品。黄麻加工技术方面印度和巴基斯坦居于领先地位,在黄麻土工布的应用和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30 印度黄麻精纺非常发达,产品大量出口到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 世界黄麻农艺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国际黄麻组织( 改名为国际黄麻研究小组, 作为国际 粮农组织 下的政府间区域性合作组织,对世界各国黄麻生产、产品开发、研究、贸易、发展等进行 协调与指导,并组织开展有关黄麻的世界性重大研究项目。二十世纪国际 黄麻组织对各国在黄麻种质资源搜集、 保存,黄麻品种的改良等研究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 组织各成员国前往黄麻起源地之一的非洲进行 黄麻野生资源搜集对于推动黄麻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4。前国际黄麻组织( 立的麻类种质资源库现 由孟加拉国黄麻研究所代管,保存有从世界各地搜集的种质 4000多份,也为孟加拉黄麻育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早在 1921年,印度生物学家 4就进行了两个黄麻栽培种之间的杂交,但没有取得成功。印度农业研究所( 科学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人相继进行了两个栽培种之间以 及栽培种与野生种之间的杂交,但由于杂交不亲和与早熟败育等原因,试验没有取得成功。为了克服杂交不亲和的困难,研究人员利用秋水仙素涂摸柱头,收到极少量种子,试验取得初步成功 35。孟加拉自印孟分治后开始进行独立的黄麻研究,而且将黄麻的农业与工业产品开发研究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中央级研究所而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农业方面 两 国对黄麻的研究十分全面,包括黄麻性状遗传、品种改良与栽培、生物技术应用、生理生化、种质搜集鉴定与保存、病虫害防治,生物脱胶与环境保护等等。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黄麻行业面临与化纤产品争市场,与粮棉油 及其它作物争土地和效益的问题。各国的黄麻种植区域正在逐步向经济相对落后,土地较贫瘠的边远地区转移。因此,黄麻的研究特别是育种目标与方向也适应于形势的发展,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除高产、抗病外,优质与抗逆性的改进被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因为黄麻的生物产量相对于红麻较低,但其纤维品质则 优于红麻 ,特别是纺织高档制品,红麻纤维不能替代黄麻纤维。突出黄麻作物及其纤维的优势与特异性是黄麻研究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荷兰 科学家利用黄麻纤维与聚丙烯混合制成的麻塑粒子,不仅能大大减少石油化工原料的用量,而且其性能优良, 并可大大提高可降解性,可广泛用于日用生活及建筑行业中,被称为建筑业上的绿色革命 36,37。当然对于黄麻品种改良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新选育的不同类型品种分别具有良好的耐淹性、耐盐碱性、耐旱性、生长快、早播不早花等。从我们对 两 国的研究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近年来在黄麻优质、高产、高抗逆的品种改良方面确实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38。如孟加拉的 00印度的 都是具有各种优良特征特性的黄麻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5 麻引种的作用与研究情况 种引进在黄麻生 产中的作用 黄麻属双子叶短日照自花授粉植物, 大田种植以收获纤维为主,主要在我国长江流域、黄淮流域与华南 地 区种植。黄麻生长发育大致分为出苗期、苗期、旺长期、现蕾开花结果期、种子成熟期。播种至出苗对土壤水分和地温有一定要求,一般要求土壤积温达到 ,土温在15 以上 39一方面由于各生态区域土壤、气候、光照、栽培技术条件不同,如在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可以在 3 月下旬开始播种,而长江流域则要 在 4 月下旬至 5 月上中旬,黄淮流域在 5 月中下旬播种 。 另一方面不同黄麻品种之间由于基因型差异 而具有不同的适应性,以湖南地区为例,有的品种生育期只有不到 100 天,而有的品种在湖 南则不能收到成熟种子,也就是不能完成一个生育周期。这种基因差异 使品种间的纤维产量、品质、抗逆能力,稳定性与适应能力也出现了较大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为科研工作者引进、改良品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对于黄麻引种,如果仅以收获纤维为主,如晚熟圆果种品种,则在不同纬度间进行引种可以取得成功。如果是种子与纤维兼收黄麻品种引种,如中熟长果种品种,则在同纬度或纬度相近地区间引种容易取得成功 40。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黄麻研究始于 1947 年的国外黄 麻品种的引进与鉴定利用,当年前国民政府棉产改进处与中央大学农学院合作成立南京麻种场,首先从事黄麻及其它麻类品种的搜集、引种、鉴定、推广和一些基本研究工作。黄麻的引种与鉴定利用被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黄麻研究的创始人卢浩然教授从印度引进 绿两个品种并在我国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这 两个品种纤维产量比我国地方品种要高 20%30%,成为了我国 50 年代初期黄麻主要推广品种,对推动当时我国黄麻生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1. 由于黄麻的南种北植可以延长黄麻的营养生长期,这对于增加黄麻纤维产量是有益的,而北方麻区的晚熟品种也只有引种到华南麻区才可能收获到成熟种子 42。我国 20 世纪 六十年代后期大规模种植圆 果种黄麻时多采用 在 我国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进行种子生产,然后 在 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湖北等 地 种植,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这期间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引进的主要圆果种黄麻品种有粤圆五号、梅峰 4 号、 179 等 43在相同纬度间或相近纬度间如长江 流域各省之间、华南麻区各省区间进行的中熟或晚熟品种的引种品种有长果种广丰长果、浙江荚头麻。可以说黄麻由于其作物属性决定引种种植的普遍性。 近二十年来,我国黄麻主产 区如华南麻区的广东、福建等地由于工业化程度升高,土地大幅升值,致使黄麻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然而我国黄麻纤维用量却在 不断上升,进口黄麻纤维量年年增加,使我国黄麻纺织企业成本增加,竞 争力下降,各企业纷纷呼吁建立自己的黄麻原料基地。但随着区域经济的重新分工,全球气候变暖,为了不与粮棉争地,黄麻种植区域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北方黄麻种植比重增大,利用黄麻耐淹性好而在黄河、长江及各大流域的滩地(随着三峡水库建成,我国江河湖泊的滩地面积正大面积增加,为黄麻的扩在种植与新的基地建设提供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6 良好的基础)大面积种植黄麻提供了有利 条件。可以预计,新的大面积黄麻基地的建设将以此为基地而开展大面积的黄麻引种。 麻引进在种质资源和品种改良中的作用 黄麻品种的引种在引进渠道上包括官方 引种 和民间自发引种,在品种分类上既有国内外优良选育品种引进,也有国内外地方品种的引进。在 1949 年以前,黄麻的引进主要以民间自发相互引种为主,而解放以后则是以官方引进为主。 自解放以来,我国麻类相关研究、教学单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多次黄麻的地方品种征集、野生材料的搜集、引种、鉴定。经过整理、鉴定而保存在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和已经编目的黄麻品种和品 系(截止 2002年底)有 741份(见表 1),其中在栽培种中国内选育品种占 国内地方品种占 国外引进品种占 在野生及半野生种中,国内品种占 国外品种占 45。可见国内 地方 品种 与国外引进品种在我国种质资源库中占主导地位。 表 1 我国已经编目的黄麻品种和品系来源 of 源 类型 栽 培 种 国内选育 国内地方 国外引进 野生及半野生种 国内征集 国外征集 圆 果 种 121 265 40 17 22 长 果 种 27 46 59 6 138 合 计 148 311 99 23 160 国外黄麻种质引进包括黄麻属内各种的野生及半野生种的引进,两个黄麻栽培种的优良品种的引进。我国从国外引进黄麻种质的重点在两个栽培种的野生、半野生种及栽培种的引进。 20世纪 50 年代以 来, 我国从各种渠道进行了大量的国外黄麻品种引进,截止 2002 年底,在已编目黄麻种质中国外引进的栽培和野生及半野生种共计有 259 份,占 已编目 资源总数的 这些国外种质具有丰富而广泛的遗传基础,有许多我国黄麻基因库中所没有的遗传基因,其优良性状在我国黄麻生产与育种中 得到了 利用。如非洲黄麻种质的抗旱能力,印度孟加拉黄麻品种的高耐淹能力,抗早花特点等,其中有代表性的优良品种有马里野生、 长 4号、巴麻 72麻 72些品种引进后,经过我国专家的全面鉴定,有的被直接在生产 上推广应用,有 些 由于具有我国黄麻基因库中所没有的优良基因和性状而在我国黄麻育种中作为亲本广泛应用 46, 47,如高抗旱性、高抗病性,纤维品质特优及其它优良性状。我国利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许多品种的亲本来源既为这些引进品种,如我国至今推广面积最大的高产高抗圆果种黄麻品种粤圆五号的亲本之一是 圆四号的亲本之一为 建农学院于 19631969 年用 滨圆果杂交选育了高产抗病品种梅峰 4 号 48;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利用引进品种作亲本 育成了 长果种黄麻系列化品种,如用我国地方 品种广丰长果和从巴基斯坦引进的高产品种巴长 4 号杂交育成了高产、适应性强的“宽叶长果 49”;用马里野生长果与广巴矮杂交,再用马里野生长果作轮回亲本育成 湘黄麻 1 号 50、利用 巴麻 72的优良雄性不育株为母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7 本 ,070父本 ,采用早期世代定向选择个别目的性状及较高世代选择经济性状的定向选择和混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育成 湘黄麻 2号 51。 我国近代黄麻研究史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离不开从国外引进的优良黄麻品种。 进黄麻品种的生物学、经济性状鉴定 无论何种作物品种的引进,由于引进地与其原生长地生态 条件差异,品种的种性很可能产生一定的变化, 引进品种 一般不能直接利用 52。为了明确引进品种的利用价值,必须对引进品种或种质进行全面鉴定,包括生物学性状、经济性状、纤维和种子产量、品种抗性和生态适宜性等。在充分鉴定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如果综合性状优良,产量高于推广品种,则可进行较大面积的 试验 示范,供生产上应用。如果发现有特殊优良性状基因则可在品种改良中加以利用。 黄麻引进品种生物学鉴定内容有品种生育期(现蕾期、开花期、结果期、种子成熟期)、茎色、叶型、托叶色、叶柄色、腋芽有无、种子颜色等性状。黄麻的生物学 性状差异及特征是黄麻形态学分类的重要指标,也是鉴定黄麻品种的重要依据。如浙江农科院认为我国黄麻分类应根据果形、腋芽和色素等植株形态与特征上的差异作为主要分类标准,而以生育期等作为次要分类标准 53。中国麻类所( 1976) 则根据两个栽培种的生育期、茎色、腋芽有无等性状来对两个栽培种的种质资源进行分类。不同的光照条件、温度条件下品种的生育期差异较大,鉴定黄麻在不同地区的生育特性不仅有利于黄麻的种子繁育,也与确定不同黄麻品种的栽培技术方案,获取较高的黄麻纤维产量有直接的关系 54,55。而黄麻的叶色、叶 片 着生 角度、株型 又是与黄麻光合作用、水分利用、干物质积累密切相关的重要性状 56 黄麻品种引进后,品种的经济性状的优劣是引种工作者最关心的指标,关系到品种种植后能否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59,60。 黄麻的主要经济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丰富的遗传变异。这些品种间经济性状的差异必须 进行 全面鉴定。需要鉴定经济性状有:株高、茎粗、皮厚、分枝位高、分枝个数、有效株数、小区鲜茎(叶)重、鲜茎干皮率、干皮精洗率等。关 于 黄麻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遗传力、遗传改良进度,我国学者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大多数报道认为,圆果黄麻单株干皮产量和单株纤维产量与鲜茎重、株高、分枝高、茎粗、鲜皮厚、生长日数诸多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均高达 上,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精洗率、纤维强力为遗传相关,对产量的遗传通径系数以分枝高、鲜皮厚表现最高,达 余相对较低,对黄麻产量与纤维品质的相关遗传进度与选择指数及其相对效率分析表明,在一定的选择强度下,通过分枝高度间接选择单株干皮产量遗传进度最高;对纤维支数的间接选择仍以分枝高度相对效率最高。长果黄麻单株干皮产量与株高、茎粗、鲜皮厚、分枝高 、单株鲜茎重等主要产量性状遗传相关均达极显著,相关 系数到 达 精洗率遗传相关系数 为 样 达 到 极显著 或显著水平 61可见这些性状与品种的原麻和纤维产量密切相关,明确引进品种的这些性状有利于综合评定和在黄麻生产与品种改良加以充分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8 引进黄麻品种的生态适应性 研究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 多样、土壤肥力条件也大不相同。据此,我国黄麻种植主要生态区域被划分为华南圆果种麻区、长江流域黄麻种植区、北方黄麻种植区。原来的北方麻区主要是指黄淮流域的河南、 安徽及河北部分地区,现在 黄麻种植由于气候变暖而进一步向北推移,在我国辽宁、山东等地也有黄麻种植。在这些新的种植区,气候变化与差异较大,对引进黄麻品种进行生态 适应 性研究十分必要。 黄麻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抗病能力强弱是引种种植后能否稳产高产的保证。只在适应能力强、抗逆与抗病性好的黄麻品种才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国外新的黄麻品种引进 后就要先进行多点区域生态试验,以鉴定引进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是否有 大面积推广的价值,或者明确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 对于黄麻品种的生态适应性鉴定的内容主要有品种的纤维或干皮产量(丰产性)、气 候与地力对品种的产量影响 (品种的 稳产性 与地区适应性)、 在各地正常生长的生育期 ,从而明确各引进品种的生产力水平,最适宜的种植区域,为品种推广 及建立优质高产黄麻原料基地 提供理论依据 6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