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二中八年级.docx_第1页
无为二中八年级.docx_第2页
无为二中八年级.docx_第3页
无为二中八年级.docx_第4页
无为二中八年级.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为二中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姓名 得分 一、基础与积累运用(28分)1、默写(10分)(1)孔子说:“ ,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2)默写诫子书 则不能励精, 年与时驰,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将复何及!2.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9分)田野里,冬季的冰冷刚刚过去,春季就来了。花儿草儿们用色彩渲染着土地,那迎春绽放的花蕊,吐呐着香甜的空气;那冰雪消融的小河,流淌着生命的脉动。阳光灿烂的春季拨弄着大地,把地上的生灵变得生机ng然,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黑体字的字注音。(2分)生机ng然( ) 消融(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它的正确写法是“ ”(3)“拨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文中的“拨弄”的意思是( )A用手脚或棍棒等来回拨动 B.摆布 C.挑拨(4)在文段横线处,仿照前后划线的句子写一段话。(2分)(示例)那翠绿欲滴的稻浪,涌动着希望的甜蜜 3八年级某班以“正确使用手机,选择健康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解决。(13分)1下面是两个关于校园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表,请从中概括你读到的两条信息。(4分)年级拥有手机量玩游戏,看视频学习七年级638411八年级97967九年级827715信息1 信息2下面是某同学的一段辩论文字,请你按照要求帮助修改。(6分)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A手机的强大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我们控制着手机,同时也正被手机控制着。低头玩手机,是“低头族”的代表动作,B很少有人认识到沉淀于方寸之间的危害。人们把太多的情感投入到虚拟的世界,和现实反而有些隔阂,周围的人好像变得透明一样,对手机的依赖使我们忽略了桶亲人、朋友、同事的交流。C手机里众生沉默和手机外众声喧哗形成宣明对比,正所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1)A处划线句子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2)B处划线句子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3)C划线句子语序不当,修改后正确的句子是 结合以上内容和生活实际,你认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合理使用手机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知入”与“知出”(13分) 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5.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6.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7. 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4分) (二)阅读安宁的这样的父亲,完成811题。(17分)秋末冬初,寒意渐浓。办公室的门忽然无声地开了一条缝,却不见人。正诧异间,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伸了进来。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过了两三秒钟,才看见蛇皮袋后面有一个和袋子一样脏的中年男人,两眼通红,一脸倦容,头发零乱。头上还黏着草屑,穿着一件皱巴巴褪了色的衣服,右手的袖子卷过手肘,左肩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包裹。他迟疑地从门缝中挤进来,似乎感到了大家目光中的厌恶,于是停住脚步,小心翼翼地问:“张老师在吗?” “哪个张老师?” “就是我儿子的班主任呀。” “你儿子是哪个班级的?” 他说了一个班级,并报出了他儿子的名字,同事中有几个人便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他们都是那个学生的任课老师,都惊讶于那样出色的孩子的父亲竟是这个样子! 有人告诉这位父亲,他儿子的班主任出去了,让他先进屋等一会儿。男人小心地走了进来,他把两个包放在地上,人也“扑通”一声坐下去,直接坐在了地上!大家都愣住了,纷纷叫他起来,让他坐到椅子上,他却着急地连连摇手。 大家不再坚持,转而询问他从哪里来,找儿子做什么。 听到热心的询问,他的声音完然哽咽了。他说,两年前,他妻子因受惊吓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家人稍一疏忽,她就离家走失了。两年来,四处求医问药,仍没有好转。前些日子,因忙农活疏于看护,妻子再次离家。他风餐露宿,不分日夜地已经寻找了近一个月。说到这里,男人长叹一声,窝在眼里的一汪泪终于滚落下来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自尊的人。有人给他纸巾,他摇摇头,从衣袋里扯出一块皱巴巴的手帕,到门外去擦。 同事小余默默地起身,倒了杯水递给他。小宁把自己刚买的两张热馅饼放到男人的袋子上。其他人都从座位上站起采,不知谁带的头,有人把一些纸币放到他的包袱上。 (11)男人有些不知所措,涨红着脸,慌忙摆着手:“不不是的,我不是这意思,我是来看看孩子的。”他拿起小宁给的馅饼说:“老师给的这个,我要。”随即把那些纸币抓起来放到就近的桌上,说:“这个我真不要,那成啥啦!” (12)张老师回来了,男人简略地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然后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们纷纷夸他儿子,他听了,点着头,脸上的愁容散去不少。 张老师出去叫他的儿子,男人不安起来,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只见他快步走到镜子前把自已从头到脚仔细地整理了一遍。做这些时,他似乎完全忘了身边的其他人。 走廊里传来了脚步声,男人侧耳听了听,忽然现出了紧张的神色,他飞快地把自己掉在地上的“家当”塞到桌下,再次扯了扯衣服,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把零碎但叠得十分整齐的钞票,看得出,那是他给儿子准备好的生活费。 门开了,张老师的身后走来一个个头高高、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一进门就冲男人露出了两颗小虎牙,脆脆地喊了一声:“爸!” 这时候,我发现,一直卑微拘谨的男人挺直了身子 他和儿子说话的声音,和所有过着平静幸福生活的父亲没什么两样。儿子沐浴在父亲话语的春风中,脸上泛着红晕,微笑着,不断地点着头,神色中没有一点因为有这样的父亲而生出的难堪和羞愧。如果说这之前这位父亲给人的感觉是一棵被人踏在脚下奄奄一息的草,那么此时的他,则变成了一座可让人依靠的顶天立地的大山! 我的眼睛湿润了,惊叹于这种变化且深深为之感动。看着四周,同事们的脸上也写着同样的感动和敬重。我们惊叹这奇迹,更敬重这奇迹的创造者父亲!我们也终于明白:这样的父亲,应该有这样出色的儿子。8. 阅读文章,请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情节“我们”的感情变化中年男人刚出现在老师办公室中年男人对老师报出他儿子的名字同情中年男人见到了儿子9.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1)请结合文章谈谈最后一小节加点的 “奇迹”的含义。(3分) (2) 文题为“这样的父亲”,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是个怎样的父亲。 (3分) 10.赏析第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1.有人说“有怎样的父亲,就应该有怎样的儿子。”你同意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三)陋室铭(12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6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2分)A何陋之有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醉翁之意不在酒7翻译下面句子(3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答:8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2分)答:9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 、 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5分)6.C7.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8.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9.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17.(3分)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1分)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1分)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1分)18.(3分) 第段,(1分)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1分)与第段所阐述的 “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1分)19.(2分)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13.地热的产生:地球内部的热量主要是地球内放射性元素衰变时释放出来的。由于地壳是热的不良导体,阻碍着地热外流,大部分的内能就储存在巨大的地下热库里了。开发地热的方法:开发地下热水(温泉);利用地热发电;直接把地下热水取来供暖(开发地热井)。 14.“只有”强调所散发的地热能量之少,也就是强调了地壳内所储存的地热能量之多,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向地球要热”的可能性之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15.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相当140万亿吨标准煤”具体说明了地热储量之大,又以地热能储量和全世界煤炭远景储量作比较,指出地热储量“是全世界煤炭远景储量的13倍以上” ,从而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地热能储量丰富的特点。21.(1)这样落魄猥琐的人却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是一个奇迹;如此困难失败的人生经历却仍顽强自尊地面对生活是一个奇迹;一直卑微拘谨的男人挺直身子温柔而骄傲地和儿子交谈,这种变化是一个奇迹;这位平凡甚至卑微的父亲表现出来的伟大的人格和父爱是一个奇迹。(答出两点即可)(2)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父亲,从他对儿子的教育,寻找患病的妻子等情节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自尊、坚强的父亲,从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